最近几篇重点谈了疫情对未来的可能影响,终究要明白,虽然最好的宣传是坦诚公开、不偏不倚,但过去没做好,现在也没法短时间内转变,所以有些事还是要自己心里有数。明年全球经济必然将遭遇更多考验,国家诸多会议、报告已经一再预警。二十大报告从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体制机制、物质文化、民生和国家安全、思想意识等种种角度进行了阐述;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明年经济形势,也点明了基础不牢、三重压力仍然巨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的三大威胁。为了化解即将到来的挑战,这次会议也从以往的“两个统筹”“三个统筹”扩大到“六个统筹”,包括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当前和长远,核心就是要破解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实现多目标的动态平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实现“既要…又要…还要…更要”,过去或许不容易明白这其中的艰难,但经过三年来疫情防控的挑战,尤其近期防控政策的调整前后,短短十几天时间,整个社会思想出现了极为激烈的争论。严防还是放开,是否应该放开,是否准备充分,病毒到底是强是弱,等等问题,大家已经看到了很多争执,一个关系亿万人的政策调整,无论怎么动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也不可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也无法确认这么走是否一定正确,只能选择一个相对不坏的方向,并且坚持到底。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政策调整的草蛇灰线极为重要。经常有读者朋友留言,说小镇老讲这么多宏观的大道理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多讲一讲普通人的具体生活。原因就在此,普通人的具体生活当然需要关注,这也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但是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普通人可能一生都无法经历一次的历史性变革的开端,这是至少是百年才有一次的挑战和机遇,身在变革之下,难免有很多的失落、不满、迷惑,谈这些具体的事,并不难,反而能够有流量,但这不是小镇希望带给大家的,小镇希望做的就是如公号简介里说的“一起穿越时代迷雾、共同成长至少20年”。而研究把握政策走向,并非画大饼,说得具体点,比如最近防控政策调整,很多人措手不及,陷入一时慌乱,突然被感染连药品都没有,这几天有很多读者留言说国家转向太快了,都不提前说一声。小镇也不喜欢现在的宣传方式,小镇一直认为宣传要结合传播,一定要让人看得懂,简单清晰“说人话”,而不是说体系内那套咬文嚼字的话。让尽可能所有人正确认知风险和挑战,才是最有效化解风险和挑战的前提,一定要让民众理解政府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干。严防死守的时候要说清楚为什么不能放开,转向也要清晰明白的说清楚为什么要转向,就算有些事情不适合说,比如小镇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疫情冲击,个人该怎么做?》的第一章节回答的前三问,有一些确实不适合官方来说,比如境外势力可能的破坏,但至少也得说清楚每个个体可能面临的风险是什么。比如感染后每个阶段可能的症状,应该服用什么药,不但要列明白常用药,还要说清楚如果一时买不到可以用什么药物或方法替代,每个阶段如果发生什么症状就需要就医,什么症状可以暂时不慌;还要说清楚,如果面临药品的短缺,应该怎么办,一定要说清楚政府的应对措施,比如什么时候药品能够调配到位,以确定性降低民众的恐慌。更重要的是正确、全面、系统的介绍病毒,而非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短期或许非常高效,但是拉长时间看,消耗的是公信力,反而不利于长期的稳定。这事儿其实很简单,比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当时美国社会和民众陷入不知将往何处去的恐慌,这也导致政府的政策执行遇到阻力。为了争取美国人民对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尽快缓解恐慌情绪,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以炉边谈话的形式,通过收银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以谈话而非讲话的非正式沟通方式,用能让普通人听得懂话宣传了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中,一共进行了30次炉边谈话,现在罗斯福广场上,仍然可以看到一座塑像:一个穿着平常衣服的市民,坐在房间一角倾听,听的就是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当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很多人指责没有做好准备就放开,可回忆下不久之前,一些地方曾公开向社会发公开信,言辞诚挚的希望能够再坚持一段时间,实现“动态清零”,还说能清零不清零实在太可惜,这何尝不是为了争取时间,多进行一些准备再放开,包括医疗系统的、药物的、心态的,但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终究还是放弃了。不过,要说转向前没有放风那也不对,只是想要把握这种转向的难度比较大,需要对政策语言和过往脉络有比较深的了解,但就算专门研究政策、经常主笔的人都得琢磨一下,又如何能强求老百姓能明白呢?比如11月多份文件以及执行后的表态,对比下过往,是能够看出来,并不需要所谓的秘密消息。有些话小镇也不好说的太直接,11月28日在备用号“大树乡谈2022”发了一篇《大家都尽力了》,有些读者朋友感知到了,政策公开之后小镇聊的就更清楚了,最近有不少朋友留言,说在小镇提醒下抓紧补充了必须的药品,也算有所意义。(推荐大家关注备用号“大树乡谈2022”,以防万一)
说了这么多,谈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层意思:个体改变不了大环境,能做的只有适应环境,提高自己对未来趋势的把握,哪怕判断不准也要一直思考,努力改变自己,强迫自己看需要看但不爱看的,看懂过去看不懂的,顺势而为,适者生存。襁褓的婴儿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是幸福的,但经不得风雨,而未来必将风雨大作。再谈第二层意思,未来中国经济应该如何如何破局,能够指望什么。最近很多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又开始活跃了,说房地产又要雄起了。确实,最近政策支持力度很大,过去一周四度释放利好消息。比如14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加强房地产市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细化措施;15日刘鹤副总理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考虑新的举措,努力改善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19日中央财办表示高度重视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强调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很大。就连证监会说要“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未来也会允许符合条件的房企“借壳”上市,支持民营房企发债等等,核心就是要解决房地产行业普遍面临的流动性紧张带来的困境。关于房地产的事情,比如对房地产税、新发展模式的看法,之后单独谈,今天先不展开。房地产的确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更是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的主要财富寄托,要竭尽一切努力避免硬着陆。但这绝不意味着未来房地产行业仍然能够担得起支柱的角色,中国住房改善性需求确实很高,城镇化率仍然有一定空间,但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老百姓手里头缺钱、没信心的问题,这两个解决不了很难办。仅对明年而言,政策如此加力,主要是为了避免房地产成为危机的导火索,避免对本已艰难的破局造成更大冲击。从来没见,一个需要国家想尽办法避免成为危机导火索的行业,能够成为国家破局的寄托,这跟刚刚出生幼小但充满生机的婴儿不同,赖在襁褓里的巨婴,不堪大用。房地产当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这是一个10万亿+级别的第一产业,在很多国家也都是第一产业,吸收了巨量就业,由房地产为中心延伸到建筑建材、家具消费、设计装修等行行业业。但房地产基于历史和未来,不可能承担未来中国经济破局的重任,需要转向,那么原本有房地产承担的重任,需要有新的承担者,而且必须是至少10万亿级别的大产业。新基建是一个,但基建必须要确保在运行周期内,产出大于投入才是有效的,因此,发展新基建仍然要建立在一个或者多个发达的以新基建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新能源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还包括更加庞大的动力电池、光伏风电氢能、储能以及配套的电力系统包括充换电体系,适应新能源的新电器等等,也包括基于新能源应用而得以发展的智能应用,比如自动驾驶。能源是社会的根本,能源的突破必将变革整个社会,而且优势能源应用推广的速度将超越大多数人的预期。比如新能源汽车,中国已经实现了“换道超车”,今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汽车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前八个月中国汽车出口跃居世界第二,11月比亚迪连续三个月销量突破20万辆,比亚迪一家销量相当于日本丰田、本田、日产三强之和,哪怕是2021年,能想到吗?现在比亚迪反而被日本引进,受到了日本消费者的极大肯定,日本政府希望比亚迪成为刺激日本汽车转型升级的鲶鱼,这才几年?小镇曾经参与过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的一些工作,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突破一再超越政策预计,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刚刚将新能源汽车2025年渗透率目标定为25%,结果今年就可能打破了,最迟2023年也将打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带动了一大批关联产业。比如中国芯片,又比如车载影音设备、自动驾驶。参考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造就的巨大新市场,汽车从功能向智能转变,车载芯片更多、能量更高、空间更大,能够带动多大的新市场呢?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突破10万亿,未来还将继续加速,随着全球汽车向新能源汽车不可逆转的转向,中国汽车工业及相关产业向15万亿、20万亿突破并不是梦。新能源可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一项,光伏风电、氢能储能,都有望向10万亿级别进军。小镇上个月跟某家做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有所沟通,这家企业成立不少年了,手头有一些专利,但从去年才真正开始发展,现在手头订单总金额已经超过百亿,而这样的企业在储能领域甚至连二线都算不上。还有小镇一再提到的两轮换电,相比四轮,两轮换电更加高效、更加安全,更能立竿见影地提高生活品质,小镇也帮助行业将这一观点向有关政府、部门表达,也获得了认可。有对全国有影响力的地方(部门)认为,两轮换电必然是未来方向,也是未来智能城市的切入口,现在发展其他方式是为了应急,需要平衡短期和长期需求。现在很多投资者、企业已经参与进来,如宁德时代等也开始进军这一领域,从目前看,如果能够在一个省渗透率达到10%,已经足以支撑一个百亿市值级别的企业,台湾gogoro就是一个例子。自从今年北京出台相关指导政策后,中国诸多企业迅速加大了在北京的布局。但新能源显然已经走出了襁褓,已经可以为中国经济撑起一片天,而且还将撑地更大更高。正因此,从2023年开始,持续12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正式退出,孩子已经大了,已经有足够的全球竞争力,完全可以在激烈的是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没必要让一些企业继续混下去,未来需要启动“优胜劣汰”,让竞争力不足的企业倒闭,让位给更强大的有生力量。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相比传统燃油汽车更加集中,能够活到最后的企业必然要更少,具体的数目需要实践来验证,但目前国内品牌也只有比亚迪稳稳的拿下了一席,其他企业尤其是所谓的新势力,需要加紧脚步了,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正所谓救急不救穷,国家的补贴虽然需要“千金市马骨”,在特殊时期容忍一些混子骗子的存在,从而激活这个领域,吸引真正有未来的企业,但是补贴决不能一直下去,更不能泛化。(参考《要舍得千金市马骨》)补贴要抓准命脉,抓住那些关键的重要的,但是竞争力不足需要解决“卡脖子”的领域;又或者抓那些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的。但一旦孩子长大、熬过生死危机,补贴就必须退出,让孩子离开襁褓经历风雨。当然有未来,而且小镇始终认为中国互联网才刚刚开始,即将进入新的黄金时代,过去一年多的敲打,更是为了纠正孩子不健康的成长方式,是为之计长远。与房地产类似,互联网也需要走向新发展模式,只不过房地产未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弱化,而互联网将越来越壮大。不要看最近一年互联网裁员很多,以头部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新招聘人员的数量要比裁员数量多;更需要考虑,在2021年之前,各大互联网公司为了争抢业务,盲目扩张,比如腾讯员工从2019年的6万多人扩张到2021年的11万人,阿里从2019年的10万人扩张到2021年26万人,这种扩张显然是不正常的,疯狂扩张之后必然要经历大范围的组织结构和人事调整。今年不过是碰到了结构和人事调整,确实有大环境不好的影响,但即使大环境再不好,互联网营收仍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远远好于其他行业,各互联网企业的裁员是出于优化经营而非为了生存,甚至就如之前提到的,很多企业裁员主要是为了随大流,在强调反垄断和共同富裕的情况下,全行业都裁员如果不裁员,反而容易被盯上,这时候裁员还能有效降低裁员成本,对企业而言,何乐而不为?国家其实已经给互联网未来发展指了明路,二十大报告说的很清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的也很明白,新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数据二十条等最新的文件都把路清清楚楚的指出来了。当然,正如开头提到的,这种清楚是有门槛的,需要熟悉政策语言,理解政策的脉络,但并不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今天各种草蛇灰线暂不展开,直接给出互联网未来的方向:核心是必须回归实体,用互联网的话来说就是赋能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但这种赋能绝不是过去互联网行业自以为是的那一套,而是要真正做到全社会生产力、财富、民生福祉的增加,再也不能是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低效率、高损耗的转移。二是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和民族在海外开疆拓土,争夺未来数据时代的中国话语权;三是赋能传统行业,将更多传统行业带入数字时代,帮助更多关键领域提升,打破卡脖子问题。这几条路,也适用于其他行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婴儿”走出襁褓,未来大有可为。
推荐下《鲁迅文集》,大家如果有兴趣推荐通过今天的次条链接购买,价格比较优惠,小镇也能有一些收益。这套书小镇已经看过了,品质不错,在理解政策把握未来之余,与其看一些抓社会热点、流于表面的流量文,不如读读经历时代考验的经典,结合历史看看鲁迅是怎么以小见大剖析社会的,也有助于我们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