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越45年的高考 | 三代人的青春记忆

吴军 梦云 子健 给孩子
2024-10-11

今天,全国1078万高三学子奔赴2021年的高考考场。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都有千万正值青春年少的学子奔赴考场,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高考记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高考的记忆都是独一份的,但又必然地参与了历史的形成和书写。


今天,我们约请了三位“给孩子”的资深读者,为我们呈现来自三个不同年代的高考记忆。


不同的年代,相似的青春。高考将三代人的记忆联通,不仅让我们看到独属于彼时彼处的时代感受,也看到了峥嵘岁月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迹。


祝各位参加高考的同学们一举高中,得偿所愿!


01


第一批“知青”的高考记忆

文 | 吴军


我是一名“知青”,“知青”的意思就是:没有读过多少书,还“上山下乡”。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吃过“十年寒窗”的苦,就饱尝“十年浩劫”的摧残。


1976届的高中毕业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最后一批”插队知青”。我们所肩负的使命就是终结这段荒诞的历史。由于我们父母的红色背景,我们60个高中毕业生被选送到徽州地区的黄山景区,组成黄山青年队——当时安徽省委书记的示范点。我们的主要作为就是种菜、种水稻、砍柴等等。

作者所在的黄山青年队合影


披星戴月的农事生产,不仅劳其筋骨,更是灼烤心性。不久,我渐渐意识到,这个时代的错误和荒唐。我们的插队点看不到报纸,1977年冬天,我们陆陆续续收到家书,才知道中断十年的高考恢复了。


虽然当时我们不能离开插队点,没有迟疑,没有更多地思考,实际上是没有别的选择,我已经开始“复习功课”,家里随即寄来了高中课本。


此举应该是大部分知青的想法,尽管大部分知青不知道高考是个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考大学,国家分配工作。


此刻,我告诉自己,突破重围,为了生活的出路,为了美好的明天。从1977年底开始,我在两个县参加了三次高考。

作者高中毕业代表学生发言


第一次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接到县招生办的通知,青年队就把我们送进了考场。当时,高考“猝不及防”,社会上还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复习读本。


准确地说,是我们在学校压根儿没学到什么知识,不是“复习”,就是恶补文化知识。


社会“积压”十年的考生,年龄相差十几岁,其中还有部分已婚“知识青年”。大家各显神通,到处搜罗高中课本,我甚至看到了“文革”前的课本,真好!

1977年准考证(图源网络)


其实大家都没有什么高招,只是死记硬背,做习题。当时报考文科的同学里,有的竟然把地理和历史课本整本整本的抄了下来;有的为了考时事政治,查阅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就是没有人复习英语,因为英语计入10%的参考分,也就是说,考满分,只能得10分。


其后,经过1978、1979两个夏季的苦苦相逼,我考进了大学。当时的录取率是5% 。在我考入大学大学的那一年,小平同志一声号令,全国知青大返城。我们知青点考入两名大学生,文理各一;考入两名中专生,文理各一。其他同学都返城进入工矿企业,当时的说法是“招工”了。

历史资料图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样一种经历,实在是难与人道。当时的填写个人志愿一栏,考生要表态,是否“服从分配”。


经过第一次高考的“试水”,我确认了自己要报考大学中文系,报考最好的学校,我的目标是北大和复旦。


由于1978年我已经被一所大专补录,记得我义无反顾地拒绝了。当时,我接到地区教育局招生办的电话,问我是否同意某师专的录取,因为我的报考志愿是不服从分配。未经犹疑,我当即谢绝了。于我而言,大专的两年和本科的四年不可同日而语。(事后,父母没有任何异议。)


1978年的高考,让我明白了,我的文科没有问题,至少我的语文考试分数可以录取北大中文系。事实上,1979年高考,我的语文分数83分,当年北大中文系的录取分数是75分,只是我的总分差2·25分没有进入重点大学录取线,梦碎数学,遗憾终生。这是后话。

历史资料图


1979年就是我的背水一战,至今恨恨不已的是,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补习空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充裕的复习时间。


事实上,黄山青年队维持刚刚一年。当时国家处在百废待兴、拨乱反正的紧要关头,当年由万里主政的安徽省委撤销了我们的插队点,我们不得不另寻出路。


1979年高考前的三个月,我在安徽省休宁县蓝田公社小溪大队,一直到考前的一周,我还在村里参加“双抢”。 


“双抢”这个词,可能对于今天的孩子都比较陌生,“双抢”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方地区还是很常见的,因为在南方种植水稻普遍都是两季的,即早稻和晚稻,而“双抢”就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着栽种晚稻。

“双抢”画面(图源网络)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下地,七点在地头吃早饭,中午在地头吃午饭,晚上十点下工吃晚饭。在溪水洗个澡,回房间,在煤油灯下看书到零点。


那一年,我是我们公社考出来的唯一一名考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去公社转户口、档案,才知道我是公社唯一考取的知青。


手续极为顺利,拿到了几十斤全国粮票和24块工分补贴。生产队用唯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把我送到20里外的长途汽车站。


我两手空空,行李都留给了生产队。入学后,从通信中得知,其他知青都在同一年“招工”了。后来的后来,他们都“下岗”了。再后来,他们不知所向,都“失联”了。


往事不堪回首,抚今追昔,我只愿那个不堪的年代一去不返,给孩子们留下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反观如今拼搏高考的孩子们,他们的目标就是考上最好的学校,没有人会去想一想那所学校是否适合自己?没有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我的追求,我想学习什么专业?我的理想是什么?家长和社会为他们的将来做出了选择!


最后,谨录下当年我反复吟哦的,鲁迅先生的一首《无题》作结:

大野多钩棘,长天列战云。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

下土惟秦醉,中流缀越吟。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作者系“给孩子”资深读者)



畢業季

1996

summer


02


苦难与爱情

1996年的甜蜜高考记忆

 文 | 梦云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高考临近,偶翻到辛弃疾的这首词,酣畅之余,不禁唏嘘,回望自己的高考,那已是25年前的事了。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那个瘦削的少年,埋头于书海,刻苦用功是本有之事,已很模糊,最深的记忆,惟有两件,还时常的会萦于脑海。


一是夜读《平凡的世界》,两次潸然泪下,这是关于苦难的。一是在参加高考的路上,毫无防备邂逅初恋,这是关于爱情的。


我生长在西北一个特别不起眼的高原小镇,很多人听都没听过,甚至连它所在的县和市都不知道在中国版图的哪个地方。


作为普通农民的孩子,小时候的经历简单纯粹,埋头读书和帮家里干农活而已,高考之前,我连我们的那个小县城都没有去过。对于未来何去何从,在读《平凡的世界》之前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高三的时候,正好读到了《平凡的世界》,一发不可收,记得有差不多连续一个星期,晚自习后,同学们都睡了,我还在学校宿舍的通铺上,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平凡的世界》。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书中描述的也是西北的学习和生活场景,跟我所处的环境极其相似。孙少平贫寒窘迫的生活,穿破洞袜子,吃雨水夹杂的黑面馍的情景,让我忍不住落泪。田晓霞舍己救人,被大水冲走的场景,让我再度潸然。


我的中学时代,每日开水泡馒头就咸菜,住的是大通铺,在冬天的时候冷得只能和同学们一起抱团取暖。但比起上一辈人,比起孙少平他们,我们又何其幸运,至少我可以吃得饱,穿得暖,有更为优厚的学习条件。那我这所谓的苦难,还是苦难吗?


《平凡的世界》之于我,是一种激励,也激发了我对于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它让我认识到我需要更为宽广的心胸和眼光,去审视自己和世界。我该如何面对所谓的苦难,走出父辈周而复始的地方,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创自己的生活,又该如何像孙少平一样,收获自己的爱情呢?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一切都会来的。高考如期而至,带着期待又憧憬同时略有些紧张的心情,在去往县城的班车上,刚一上车,就看到了坐在我座位后的一个女孩小玲,她比我低两个年级,因为教室就在隔壁,平时也常能遇见,而且当时她歌唱得好,在学校的活动中常常会表演节目,所以我知道她,正好那天又是周末,她坐车回家,就寒暄了几句,说我是要去参加高考“上战场”之类的,也没再多说什么。


小玲下车的时候,递给我一个削笔刀,里面塞着一张小纸条,写着“祝你金榜题名”。一切就从这张小纸条开始了,在考场上,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还常常神游,想起小玲那清澈的眼神以及下车时含羞递给我削笔刀,下车后回头向我挥手再见的情景。


考试的间隙,鬼使神差的,我还打电话给学校,请传达室的老师叫她来接我的电话,只为了对她说一句“谢谢”,然后木讷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一个劲儿的说等我高考完去学校看她。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高考是人生的一个大考,我却在高考期间,爱上了一个女孩。后来的一切,都好像是天意的安排,我上了大学,我们鸿雁传书,顺利成章的,她成了我的初恋女友。多年以后,我们都已为人父母,偶尔聊起来,内心里,还会激荡起温馨的甜蜜。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对于高考的记忆,唯有这两件,时常让我想起。苦难并不是财富,也不见得是动力,面对它的思考和行动才是。


爱情并不一定是长相厮守,风轻云淡的牵挂和惦念,可能也是一种长情。 


感谢《平凡的世界》,它让我在高考之际,思考了所谓的苦难对于我的意义而去努力。感谢小玲,当初的小纸条,鼓励了那个少年,也打开了少年的情窦。而今在纷扰的生活中,有偶尔难得的甜蜜回味,已足慰我心。


高考对于我,不是理想,是一个成人礼,是奔赴理想路上的一个驿站,在那个驿站,我得到了成长,收获满满。



畢業季

2020

summer


03


2020年的疫中高考

文 | 子健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自招取消,复读困难,高考延期,假期缩水……有人如此慨叹2020年是“史上最难高考”。去年高考时,我身在疫情中心湖北,想来更是在经历历史,但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一心砥砺备考;如今回首,才感觉当时的遭际未始不是一种美好的记忆。


“据说武汉现在已有一百多人感染了,大家寒假回家后刚好少出门,呆在家里好好备考啊!”寒假前,班主任万分叮嘱。果然寒假回家后,几个月内都呆在家里了。


疫情期间在家,得知高考延期一个月,不过说来有趣,当时并没有焦虑。一边上网课,一边分屏看视频,头天晚上就把第二天早上“打卡”的照片拍好,醒来发完照片后接着睡,在家月考可以考出文科700分的高分(我们是湖北省最后一届文理分科的学生)


一直到5月6日,全省高三学生才复课,在统一的两月冲刺起跑线上“出家门,进考场”。


6月7日,30天冲刺又要誓师,我拟了“厚山疫去,鸡窗十载今腾浪,月旬学子题金榜;荆楚花开,雁塔八荒正御云,咫尺英才折桂枝”的长联。


6月12日,学校组织拍毕业照,这天破规允许学生可以自由带手机在校园花丛间合影。不巧几只马蜂飞来,有同学被蜇,当场血流如涌,针眼清晰可见;有同学赶紧寻找“土方法”,敷冰袋,涂抹肥皂……但夜半灯下,还是得撑着晕乎乎的脑袋刷题呀!突然灵光一闪:被马蜂蛰了是sting(叮)而不是bite(咬),说不定高考就考这个,不枉被蛰这一口!    


6月24日端午节(往年端午节时都高考了),上课时老师给大家发粽子,每人只发一个,寓意“一举高粽”;但我嘴馋要了三个,自嘲“连粽三元”。


7月7日高考,前后几天又逢罕见暴雨,赴考途中水深不能行,屋外雨声嘈杂。安徽歙县则因暴雨启用备用卷,湖北黄梅500多名考生因雨延时考试,昆明东川考生遇4.2级地震……


但回顾历年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时正值隆冬,其后的父辈们高考时炎炎夏日里却没空调……每届高考从国家、社会到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幸而有全社会倾力支持。作为考生,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应变能力,才不会影响临场发挥。


值得一说的是,高中三年我都在学校文科实验班担任班长,同时还在担任团总支和参编校报,在一般家长和同学看来,不谓不影响学习。但读书不应只以考试为目的,毕竟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美好值得追寻,这也是我想寄语学弟学妹们的。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回首,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考岁月,都有如此美好的青春记忆呀。行文至此,谨献毕业晚宴赠诸同学拙诗一首,冀韶华永驻,美好永存:

白驹三载回,暂别莫徘徊。

扫花琼宴设,棹雪列英来。

玉飨应须尽,金觥更莫催。

五陵年俱少,共覆掌中杯。

(作者系“给孩子”资深读者)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作者供图)


属于你的高考,又有哪些故事、感受想分享呢?欢迎留言~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延伸阅读

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全汇总,11道都在这儿了!

孔子如果参加高考,会怎么写全国I卷作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让人看不懂,哲学表示“不背这个锅”

北京名师解读全国Ⅱ卷作文:高考作文真题暗藏哪三个秘密? | 独家

北京四中名师点评北京卷、全国Ⅰ卷高考作文 | 独家

滕威教授:今年的高考作文传递出什么信息?

北京语文高考“微写作”上翻船的,都是没听这个课

人生撒谎“作文”始,我们该教给孩子怎样的写作能力?

明明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