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 | 唐宋的月光,照着今天的中秋
我记得是一天晚上,好像是秋天,大概不是七月就是八月的十五,天上月亮挺圆的,我伯父跟我说,你背了这么多诗了,你自己去做一首吧,说我给你出个题目,就是咏天上的月亮,说做一首七言绝句,要用十四寒的韵。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我那会儿是胡诌些什么句子,但是我记得,好像最后一句,就是说月亮很圆,什么照在什么栏杆上,说未知能有几人看,这个“看”字念“堪”,押平声,就是说这么美丽的月光,不知道能够有几个人来欣赏,来看。
我小的时候很天真,就是写我们家里的景色,花花草草,蝴蝶什么的,就是写这些东西,写雨晴,斜阳,月光,我小的时候写这些东西。
——叶嘉莹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叶嘉莹先生讲解:
张九龄(678—740), 字子寿,一名博物,唐代诗人、名相。
这首诗是写一个人望月怀远。“竟夕起相思”的“夕”、“灭烛怜光满”的“烛”、“披衣觉露滋”的“觉”都是入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里他是真看到海上的明月,然后有明月引起了他的感兴、他的怀念。像李白的《静夜思》,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种感兴。中国的诗词常常写到明月,而明月非常容易引起人的怀思和感发。因为,你如果跟你所亲近的人不在一起,那么包围你的环境与包围他的环境完全不同,而且是完全隔绝的;可是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美好的事物,那就是明月。
《仙女乘鸾图》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叶嘉莹先生讲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吟诵时有几段转折,体现了感情的转折。“独酌无相亲”的“酌”是入声字。李太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这是多么洒脱!如果你老是想着独酌无相亲,那你就越想越悲哀,越想越孤寂。可人家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就成三人。最后他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游”不光是游山玩水的游,也是交游的游。
李太白说得多么好:我不是没有人间的真正的朋友吗,那么我就和天上那无情的明月永远结成最好的朋友。李太白在另一首诗里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喜欢看它,它也喜欢看我,我们两个相互之间永远也不厌倦,那是谁呢?惟有那敬亭山。这是一种感情的投注。所以苏东坡写《念奴娇·大江东去》,在“人间如梦”之后,就“一樽还酹江月”——我就把一杯酒洒在那波心的明月之中。写到这里,悲慨和超旷就完全都结合到一起了。
马远《月下把杯图》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叶嘉莹先生讲解:
王建(约766 —?),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
诗人在一个圆月的十五夜晚,望月写诗寄情给他的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姓杜,做郎中。院子里的月光一片白色,树上很多乌鸦已经飞回巢中,寒冷的露水滴在桂花上,今天晚上这么明亮的月亮,大家都会看月亮,哪个人家看到的月亮,有更丰富的情意呢?王建写过几首《从军行》,写去从军的感情,也写得不错。
“中庭地白树栖鸦”的“白”是入声字。“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念sì,作名词。作动词时念sī。
马远《月下把杯图》
《月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叶嘉莹先生讲解:
杜甫(712 —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诗人。在杜甫的诗集里,五言律诗最多。这首是写在离乱之中怀念他家中的妻子儿女。“闺中只独看”的“独”、“香雾云鬓湿”的“湿”是入声字。
马远《月下把杯图》
《赋新月》
唐 缪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叶嘉莹先生讲解:
缪氏子(约713—约741),唐代诗人。缪氏子这个名字,意思是一个姓缪的人家的小孩子。这首诗就是小朋友写的诗,但很有意味,于是就流传了下来。
诗中写的是眼前的景物,很容易理解:一个月牙,还没有到上弦。上弦的月亮有一个弓弦的形状,而现在只是露了一点细边。但人们也别说它峨眉弯弯很小,等过几天它变成了圆的月亮,到时满天都是月光。这个小朋友写得很有希望,很有理想。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叶嘉莹先生讲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苏辙兄弟感情很好,这是苏轼写给他弟弟的很有名的一首词。
“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念平声,chéng“高处不胜寒”的“胜”念平声,shēng“人有悲欢离合”的“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缺”都是入声字。
永瑢画载月十咏诗意册-月舟
《霜月》
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叶嘉莹先生讲解: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骈文家。李商隐的诗,总是表面显得很浅近,里面的悲哀却很幽深。
“初闻征雁已无蝉”,听到天上雁叫的时候,说明夏天早已过去。
“百尺楼高水接天”,已经降霜的夜晚,天上一轮明月照在高楼之上,百尺的高楼,月光如水,从天上洒下来。
“青女素娥俱耐冷”,霜神是青女,月神是素娥,即嫦娥。既然青女是霜神,当然能够忍耐寒冷。月亮孤独地挂在天上,当然也能够忍耐寒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就是在这样凄凉、寒冷、降霜的夜晚,她们在寒冷之中保持了她们的美丽。“斗婵娟”,就是说两个人都能够经受、承担这种孤独和寒冷。
《嫦娥》诗中写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这首诗写的是“青女素娥俱耐冷”。前一首诗的重点在神话故事,所以用“嫦娥”,这首诗着重于寒冷的感觉,所以用“素娥”。作诗用字的感觉是很微妙的。
永瑢画载月十咏诗意册-月天
- END -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
叶嘉莹 编著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16-9
古典诗词大家、九十三岁的叶嘉莹先生,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领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动和召唤,花费近一年时间,亲自为孩子选编、讲解、吟诵218首经典古诗词,推出《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吟诵声里寻古意,讲解句中得新知。扫描书中所附二维码,聆听叶嘉莹先生的吟诵以及逐首讲解全书诗词。
叶嘉莹《给孩子的古诗词》
讲诵音频获取方式:
step1:扫码关注
step2:在公众号首页菜单栏点击
“诗词故事—叶嘉莹讲诵古诗词”
我知道你在看哟👇
叶嘉莹讲诗歌系列文章:
其他
微信号|tochildren
长期征稿|1480368982@qq.com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