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识得无常恸,长养慈悲心
暮春时节,季节悄悄流转,落花、杨柳、飞絮,都是春天向我们告别的讯息。
“春女思,秋士悲”。伤春悲秋,是古典文学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后来常被误解、嗤笑为无病呻吟。然而,在《三心集》中,丰子恺先生却认为,因春花秋月而生起的“无常之恸”,恰是宗教启信的出发点。
丰子恺曾画过《护生画集》,劝世人“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
他说,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无常之恸”)上。
体会到春光短暂,时光易逝,才知道生命有限,继而尊重、爱惜自己和他人/他者的生命,对人事物常怀不忍之心——
幸福的同情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无常之恸
文 | 丰子恺
本文摘编自《三心集》,完整内文见图书
无常之恸,大概是宗教启信的出发点吧。
一切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宗教的行为,皆建筑在这一点心上。故佛教的要旨,被包括在这个十六字偈内: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这里下二句是佛教所特有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不足为一般人道;上两句却是可使谁都承认的一般公理,就是宗教启信的出发点的“无常之恸”。
夹路桃花新雨后,马蹄无计避残红。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这种感情特强起来,会把人拉进宗教信仰中。但与宗教无缘的人,即使反宗教的人,其感情中也常有这种分子在那里活动着,不过强弱不同耳。
在醉心名利的人,如多数的官僚,商人,大概这点感情最弱。他们仿佛被荣誉及黄金蒙住了眼,急急忙忙地拉到鬼国里,在途中毫无认识自身的能力与余暇了。
反之,在文艺者,尤其是诗人,尤其是中国的诗人,更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诗人,大概这点感情最强,引起他们这种感情的,大概是最能暗示生灭相的自然状态,例如春花,秋月,以及衰荣的种种变化。
长条乱拂春波动,不许佳人照影看。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他们见了这些小小的变化,便会想起自然的意图,宇宙的秘密,以及人生的根柢,因而兴起无常之恸。在他们的读者——至少在我一个读者——往往觉到这些部分最可感动,最易共鸣。因为在人生的一切叹愿——如惜别,伤逝,失恋,坎坷等——中,没有比无常更普遍地为人人所共感的了。
《法华经》偈云:
“诸法从本来,常示寂灭相。
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这几句包括了一切诗人的无常之叹的动机。原来春花是最雄辩地表出无常相的东西。
人生长恨水长东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看花而感到绝对的喜悦的,只有醉生梦死之徒,感觉迟钝的痴人,不然,佯狂的乐天家。
凡富有人性而认真的人,谁能对于这些昙花感到真心的满足?
谁能不在这些泡影里照见自身的姿态呢?
古诗十九首中有云: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春水空连古岸平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大概是借花叹惜人生无常之滥觞。后人续弹此调者甚多。最普通传诵的,如: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无名氏)
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岑参)
一月主人笑几回?相逢相值且衔杯。
眼看春色如流水,今日残花昨日开。
(崔惠童)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
越王宫里似花人,越水溪头采白。
白未尽人先尽,谁见江南春复春?
(佚名)
底事春风欠公道,儿家门巷落花多。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慨惜花的易谢,妒羡花的再生,大概是此类诗中最普通的两种情怀。像
“春风欲劝座中人,一片落红当眼坠”,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便是用一两句话明快地道破这种情怀的好例。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最明显地表示春色,最力强地牵惹人心的杨柳,自来为引人感伤的名物。桓温的话是一个很好的证例:
“昔年移植,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纸上读了这几句文句,已觉恻然于怀;何况亲眼看见其依依与凄怆的光景呢?
唐人诗中,借杨柳或类似的树木为兴感之由,而慨叹人事无常的,不乏其例,亦不乏动人之力。像: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刘禹锡)
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
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
(韩琮)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罗隐)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王播)
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时歌舞楼。
四十年来车马散,古槐深巷暮蝉愁。
(张籍)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经马伏波。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
(赵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凡自然美皆能牵引有心人的感伤,不独花柳而已。
花柳以外,最富于此种牵引力的,我想是月。因月兴感的好诗之多,不胜屈指。
把记得起的几首写在这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
(崔橹《华清宫》)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李白《苏台览古》)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感旧》)
由花柳兴感的,有以花柳自况之心,此心常转变为对花柳的怜惜与同情。
由月兴感的,则完全出于妒羡之心,为了它终古如斯地高悬碧空,而用冷眼对下界的衰荣生灭作壁上观。
杨柳岸晓风残月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但月的感人之力,一半也是夜的环境所助成的。夜的黑暗能把外物的诱惑遮住,使人专心于内省。耽于内省的人,往往慨念无常,心生悲感。更怎禁一个神秘幽玄的月亮的挑拨呢?
故月明人静之夜,只要是敏感者,即使其生活毫无忧患而十分幸福,也会兴起惆怅。正如唐人诗所云:
“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
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
与万古常新的不朽的日月相比较,下界一切生灭,在敏感者的眼中都是可悲哀的状态。何况日月也不见得是不朽的东西呢?
月上柳梢头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人类的理想中,不幸而有了“永远”这个幻象,因此在人生中平添了无穷的感慨。所谓“往事不堪回首”的一种情怀,在诗人——尤其是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上随时随处地流露着。
有人反对这种态度,说是逃避现实,是无病呻吟,是老生常谈。不错,有不少的旧诗作者,曾经逃避现实而躲入过去的憧憬中或酒天地中;有不少的皮毛诗人曾经学了几句老生常谈而无病呻吟。
白云明月任西东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然而真从无常之恸中发出来的感怀的佳作,其艺术的价值永远不朽——除非人生是永远朽的。会朽的人,对于眼前的衰荣兴废岂能漠然无所感动?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悲鸣送子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这一点小暂的衰歇之象,已足使履霜坚冰的敏感者兴起无穷之慨;已足使顿悟的智慧者痛悟无常呢!这里我又想起的有四首好诗: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李白)
伤心欲问南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窦巩)
这些都是极通常的诗,我幼时曾经无心地在私塾学童的无心的口上听熟过,现在它们却用了一种新的力而再现于我的心头。人们常说平凡中寓有至理,我现在觉得常见的诗中含有好诗。
诱杀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其实“人生无常”,本身是一个平凡的至理。
“回黄转绿世间多,后来新妇变为婆。”
这些回转与变化,因为太多了,故看作当然时便当然而不足怪,但看作惊奇时,又无一不可惊奇。
关于“人生无常”的话,我们在古人的书中常常读到,在今人的口上又常常听到。倘然你无心地读,无心地听,这些话都是陈腐不堪的老生常谈。
但倘然你有心地读,有心地听,它们就没有一字不深深地刺入你的心中。
独立无言解蛛网,放他蝴蝶一只飞。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古诗中有着许多痛快地咏叹“人生无常”的话: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了不少: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窗前好鸟似娇儿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此外我能想起也很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武帝)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曹植)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陆机)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陶潜)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阮籍)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颜光。
(李白)
美人为黄土,况乃粉黛假。
当时侍金舆,故物独石马。
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杜甫)
青山临黄河,下有长安道。
世上名利人,相逢不知老。
(孟郊)
这些话,何等雄辩地向人说明“人生无常”之理!但在世间,“相逢不知老”的人毕竟太多,因此这些话都成了空言。
痛快的梦
丰子恺 绘 图源《三心集》
现世宗教的衰颓,其原因大概在此。
现世缺乏慷慨的,忍苦的,慈悲的,舍身的行为,其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廿四(1935)年十二月廿六日,曾载《宇宙风》
相关图书
相关图书
“父母持证上岗”背后,有一个“发现儿童”的过程
微信号|tochildren
长期征稿|1480368982@qq.com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