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孝孺被灭十族,第十族究竟哪些人

2016-09-10 楚国农夫 李奉先文史工作室


近来有不少人转载我原创文章那个,却隐去我的名字及出处.本公众号文章均在凤凰网首发过,请编辑朋友们点击我的原创文章链接网址,一起自觉抵制文抄公的抄袭行为.谢谢!

方孝孺被灭十族,

第十族究竟哪些人?

                李奉先 

今夜,再写一篇沉重的话题。说说方孝孺吧。

                    一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浙江宁海人。明代建文朝重臣,也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师承名儒宋濂,因学贯古今,气度非凡,且威信日隆,世称“大明儒宗”。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20岁的方孝孺成为大学士宋濂门生。其才能卓越,甚至宋濂亦自叹弗如。史载,朱元璋某日设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后,自己因宴中饮酒过多,一觉睡到天明才醒。

准备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灵芝甘露论》的事,大惊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对宋濂说:“恩师不必惊慌,学生已代师草就一篇,未知可否?请恩师定夺。”宋濂看后,觉得此文可圈可点,甚为满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后,觉得此文与宋濂的文风不同,问道:“这是学士的手笔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门生方孝孺的手笔。”太祖听后很高兴,说:“此生良胜汝。”

方孝孺年少才俊,崭露头角。不久,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方孝孺受到朱元璋的召见。太祖见他举止端庄,学问深厚,称赞此人才不可多得。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远用,只是暗中叮嘱皇储朱标:“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历练得更加成熟一些,将来好辅佐你。”于是厚礼相待,送他归乡。

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极为清贫的日子清苦。然而因其低调为人,故著书颇丰。其名篇《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即于此间而成。

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闻其贤,特礼聘他兼任王世子的老师,待之礼遇甚重。又由于把方孝孺的读书之庐命名为“正学”,因而后人称其为“正学先生”。

                     二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崩殂。此前朱标因反对父皇滥杀无辜,已忧伤而逝,皇太孙朱允炆得以践祚大统,是为建文帝(庙号惠帝)。朱允炆与父亲朱标一样为人仁弱,好儒政,其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洪武”年号刚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建文帝即位伊始,便迫不及待地要把他祖父为他储备的“干部”投入有效使用。“秋七月,召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次年,又升任为侍讲学士,成了建文帝的近臣。如此,方孝孺深深感念建文帝的知遇之恩,必当誓死忠于建文一朝。

君臣关系颇为和睦,似有相见恨晚之感。据《明通鉴》记载,建文帝读书每有疑问,便立即召方孝孺讲解;临朝议事,也常常叫方孝孺批答;纂修《太祖实录》等史籍,也任命方孝孺为总裁;当时朝廷的诏书、檄文,大都出自方孝孺之手笔。建文帝对方孝孺倚重之情,可见一斑。

然而建文帝的悲剧也是在这里启幕。建文帝居然把朝中的大权交给了两个忠勇有余而谋虑不足的书呆子:即时任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二公急于为君分忧,匆匆求成,故而在建文元年(1399)新皇权还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之前,就开始走了一步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最为险恶的败棋——削藩。

按说,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初衷无可非议,但他们操之过急,过高地估计了王朝的军事实力。尽管开始的“削藩”进行得还比较顺利,周、代、岷、湘、齐等藩王先后被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但进一步想削夺其中势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时,惹火烧身了。

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开国元帅徐达的爱婿。在诸藩王中,实力最为雄厚,且燕王本人觊觎九五,由来已久。于是机不可失,趁机以“清君侧”为名,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在靖难之变中,忠于正统建文朝的方孝孺,自然视朱棣为谋大逆,与之势不两立的。而建文帝讨伐燕王的诏檄大多亦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经两次试图以罢兵作为缓兵之计,都被方孝孺机智识破,并力劝建文帝除恶务尽,不可有妇人之仁。

为此,方孝孺还多次为建文帝出谋划策,甚至使用反间计来离间朱棣父子。可惜的是,前方战况不佳。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将建文帝和方孝孺等人逐渐推向了绝境。朱元璋为了能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将久经沙场的元勋宿将几乎斩杀殆尽,现在,上自文弱的建文帝,下至满腹诗书的方孝孺等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燕王朱棣,因杰出的军事将领无人,故而节节被动,节节败退。

                      三

朱棣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打算清洗建文重臣。这时,燕王最倚赖的谋士姚广孝曾对他说:“臣有所托。”

朱棣问:“何为?”

姚广孝对曰:“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学行,城破之日,必不降附,幸勿杀之。杀孝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朱棣颔首应之。

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有所嘱托,朱棣惜才,只是将他投入狱中。

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朱棣尴尬不已,但仍亲自从御榻上走下来劝他说:“先生不必自苦,朕不过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尔。”这里说的“成王”,指的是建文帝。

方孝孺厉声而问:“成王安在?”

“已自焚而死矣。”

“何不立成王之子?”

“国赖长君。”朱棣顿时气塞。

 方孝孺反驳道:“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一时无言,只好说:“此朕家事尔!”

接着,他需要台阶下,忙令叫左右笔墨伺候,态度决然地命令方孝孺:“诏告天下,非先生诏书不可!”

方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书绝不可写!”

朱棣勃然变色,威胁道:“汝岂不惧朕灭汝九族?”

“灭十族又如何?”

“灭十族,即灭汝十族!”

                四

    在古代,皇帝杀人,常常有“株连九族”之说。所谓“九族”,一般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父母、兄弟、姊妹、儿子;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株连九族”,已经是相当恐怖了,然而,方孝孺却遭到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即在宗亲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故旧,牵连者不计其数!

于是,朱棣一面命人继续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等人,以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

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是我国古代史最血雨腥风一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朱棣将“十族”一个一个地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当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时,深感痛心,泪流满面。

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行刑七日方止。

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临刑前,年仅四十六岁的方孝孺慨然洒脱,作《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临笔至此,一声长叹!先生舍身取义的精神足令人击节仰止!但先生若想成全名节,完全可以青衣素服,仰天长啸,自沉于水;先生甚至还可以朝服冠冕地出现于金銮宝殿,义正词严宣布自己的主张后,触阶或触柱自杀而亡。

想必杀人恶魔朱棣对先生“城破之日,必不降附”早有思想准备,亦断不会逆鳞喷血,疯狂制造出“灭九族”,乃至“灭十族”的人间惨剧!

写此文,笔触的是生命的重量。

我想问先生:既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无辜者何尤?

楚国农夫

网络时评人,世界历史文化专栏作家,文史学者。原名李德军。知名历史博主。代表作《大唐高祖》《爱的祭奠》《正评毛泽东》《亚洲风云》《秦汉简史》等,文章散见于国内外多家报刊.本博文凤凰首发,版权所有。笔者接受小说及电影评论约稿,各大编辑约稿,图书出版,请联系Email:lifengxian009@163.com,QQ:513563052;微信公众号:lfx1215ifeng

人生苦短啊、且行且珍惜!



让快乐与你相伴!长按二维码关注哟!



琉球末代国王后裔今何在?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1位绝色美女

我的舅舅

母亲啊,您还有十个子女海外飘零!

我国唯一无军衔的国防部长 [图]

新史记●赵红霞列传(图)

习仲勋是如何评价刘志丹的?

毛泽东暮年三次嚎啕大哭为哪般

华国锋一生中最后的放弃和遗憾(图)

音乐鬼才李宗盛(图)

岳飞为何偏偏被处死在除夕?

庐山恋【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