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 (14) || 6月14日: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邻居家漂亮的花儿。
(摄影:作者)


每年春节期间因大学生放假,农民工返乡,献血人数急剧下降,血库都会出现血荒,疫情期间的隔离与限行,增加了献血的难度,使得今年的血荒尤其严重。

(文末有彩蛋


编者的话:欢迎来到一枚园地,共筑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为了保障园地的读者们可以有充足的睡眠,“一枚园地”的更新时间将是北京时间晚上21:00-22:00附近。不保证每日会更新,但会尽量勤更,有更新时,当晚会在前一篇文章的“置顶留言”里预告,请大家养成习惯有问题时到前一篇的置顶留言看最新说明。


今天,我们推出“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的第14篇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者/江澜声


我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经历了零三年的非典和此次的新冠。

非典时受感染者大多是医护人员,所以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如临大敌一般,每日都开会学习,接受针对非典知识的相关培训,不停地练习洗手,反复训练穿、脱隔离衣。

普通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工作中很少接触传染病,平时都不穿隔离衣。穿、脱隔离衣都不熟练。当时的隔离衣多是临时赶做的,做工粗糙,布料是泛黄的白粗布,护目镜用游泳镜替代,戴一会儿就勒得眼眶疼。胶雨鞋作为隔离鞋,鞋码都偏大,穿在脚上晃晃荡荡的,很不跟脚。

那段时间,工作中都凝聚着紧张气氛,真的像是面对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般,每个人都严阵以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准请假,不能有疏漏,平时很随意的工作流程,那时都变得异常艰难,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

非典传染性强,患病预后差,上级有关部门给每位医务人员注射一支胸腺肽针剂,那时业内人士认为此针剂起预防作用,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又说没有证据证明对非典有预防作用,现在觉得那次注射更像是安慰人的强心剂。

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我们的工作上变得艰辛危险,生活上却失去了保障。女儿的幼儿园放假了,园方通知家长必须把孩子接回家。还记得当时女儿没人看管,又不能带到医院,老人在外地又不能回来,我只能忍心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

记得有一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哄她睡午觉,五岁的女儿抚摸着我的胳膊,反复地念叨,“妈妈,你要等我醒了再上班去,我一个人在家里睡害怕!”我知道女儿午睡时间长,我上班时她肯定醒不来,可是为了让她尽快安心睡觉,我违心地答应着“行”。到了我的上班时间,看着她熟睡的小脸,我轻轻关上了屋门。

我出门时没有反锁房门,唯恐她在家里有事出不来。当天下午上班我就到二楼会议室开会,会没开多长时间,就有同事来告知我,说我的孩子哭着来找我了。我当时还有点不相信,下楼一看,还真是她。女儿的头发蓬乱,趿拉着鞋,满脸泪痕,一见到我就哭喊这说,“妈妈,你不是说等我醒了再走吗”。

我问她,“你怎么这么快就醒了”。女儿哽咽着说,“我摸不着你的胳膊了,我就醒了。”

我心如刀割。

那种情境,人已经心身疲惫,口号中说医务人员是抗击非典的英雄,现实却是另一番场景。在路边,看到熟人,哪怕原本再热情的人,这时候见到我也是一副惊愕的表情,急忙躲闪,就像躲避瘟疫一般。

非典时期,自己经历着危险,内心的纠结,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心酸。

一晃过去了十七年。

非典给很多人留下深刻记忆,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认识到类似这样的传染病会卷土重来,相反,很多人认为那样的病已经被遏制住了,远离了人类,这其中甚至也包括我,哪怕我是医务工作者。

去年底,当我听到类似非典时,第一反应就是有关部门需不需要对这个病尽快鉴定,并采取相应措施,因为传染病章程化的工作流程中,明确规定传染病上报时间最晚不能超过十二小时。

后来又有消息说是谣言,武汉不明原因肺炎不是非典,但我当时就想,是不是非典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临床表现和非典不同,但是传染性和致病性如果很厉害,也需要特别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日子在相对平静中又度过了一段时间,直到二零年一月十六日,在日本留学的女儿和我视频时,提醒我,日本神奈川发现了一例肺炎患者,是一名去过武汉的中国人,日本新闻对这个病很关注,日本民众也很重视。我才意识到这个病没那么简单,所以特意向同行打听了一下,得到的回复说如果是传染病肯定要有相应措施,上面没有针对这个病的防护隔离要求,那是武汉地区小范围的病。

于是我没有改变行程,元月十八日还坐飞机去了海南,当时临近春节,出行的人很多,机场一片繁忙,因为没有疫情消息,众多旅客中很少有戴口罩的。海南也是一幅悠闲景象,小区内温泉池中,人挤得满满的。

知道后来武汉封城,超市里的口罩开始断货,小区里的温泉关闭,我才意识到这次疫情已经如此逼近。

大年初四,医院通知全体员工取消休假,一律上班,紧接着网上培训新冠知识,防护要领。这次的隔离衣要比当年好了很多,有了面屏,一次性鞋套,只是口罩还是短缺,每个医护发了八个,需要反复用。

我从海南紧急赶回。回来的路上,车站里穿防护衣的工作人员已严阵以待,对车站设施消毒,对进出车站的旅客测体温。车站旅客寥寥无几,车上乘务员都戴着口罩和胶皮手套。餐厅关闭,只能吃自带食物,车厢内人不多,在后面的行程中,车厢小隔间里只剩我一个旅客。

我还没到家就被单位和小区告知需要居家隔离,回到家后,门口很快贴上了“正在隔离,谢绝访问”的红色条幅。透过客厅的落地窗,我看见对面楼一个单元门口因有密切接触者已经贴上了白色的封条。

疫情期间,曾经眉目清秀的年轻女孩俨然成长为雷厉风行的抗疫战士,十六天不回家,饿了靠吃方便面垫肚子,为了减少上厕所次数,尽量少喝水。有几对夫妻,两人在一线并肩作战。医院兵贵神速地用五天时间建成临时发热门诊,窗口的工作人员全副武装。

很快医院就确诊了第一例病人,在随后的日子里,每增加一个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都增加了医护人员被感染的危险。最难办的是有的病人对这个病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传染病意识,任意走动,自身防护也不到位,增加了感染其他人的危险。

对于不知行为规范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对其反复叮嘱。工作二十多年的挚友进入一线,在污染区奋战,在清洁区吃住,早上发的信息,晚上十点多才有时间回复,隔着屏幕看到她的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勒痕,还有被汗水粘在前额的头发,我深深疼惜。

一晃又过去了几个月。似乎国内的疫情缓解了。又似乎一直还在我们身边,一触即发。

明天是6月14日。我不知道又多少人知道,这一天,也是世界献血日。

前几天,朋友圈里又看到同事转发鼓励人们献血的文章,我感到医院用血紧张的情况似乎并未缓解。今年冬天那段特殊时期,血库的同事不停地转发寻热血逆行者守护城市英雄接力的微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和曾经一位血液病患者的家属,我深知等待献血有时候对于患者是如何艰难。一天,两天,部分血型甚至五天都来不了。患者如果需要间隔二十多天输一次悬浮红细胞要好一些,因为红细胞寿命长。要是需要间隔只有四五天时间,输一次血小板就太难了,血小板寿命只有几天。

记得2018春节期间,因本地医院供血紧张,我将得了血液病的母亲转诊到全国数一数二的血液病医院,专门找了一个不用楼道加床的病区。

当病区主任得知母亲需要一个星期输一次血小板时,当时就大声冲我嚷道,“我们没有血小板,哪里有血小板,你就到哪里去”。

那一刻,我知道,医生和患者心里都充满着愤怒与无奈。

那时对于需要血小板的人来说,一千四百多元一袋的血小板根本就不是价格的问题,是花多少钱都无处可寻。《我不是药神》里面的白血病患者其实也算幸运的血液病患者,因为他们缺少的是靶向药,有很多没有靶向药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只能靠定期输血度日。如果等不到需要的血,就只有等死。

每年春节期间因大学生放假,农民工返乡,献血人数急剧下降,血库都会出现血荒,疫情期间的隔离与限行,增加了献血的难度,使得今年的血荒尤其严重。

疫情爆发后,采血点消毒的是工作量增加了许多倍,仪器设备,物品地面,以及周围环境都得进行严密的消毒,可采血量却下降九成,有的采血点,面对空荡荡的街道,三天没采到一袋血。

对于贫血患者,今年冬天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清明节前夕,天一早就下起了小雨,雨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冷,渐渐地落在开往陵园汽车窗上的雨变成小霰粒,犹如米粒般的微型冰雹敲得车窗哗啦啦地响。

到了陵园,我被告知陵园现在只允许需要存放骨灰的一位直系亲属进入,而我,是想进去给母亲做周年祭奠,门卫不予放行。

我只能隔着陵园的栅栏,默默地思念和祭奠着母亲。不知道这个刚刚过去的冬季里,又有多少像我母亲一样单靠需要输血维持生命的血液病后期患者,由于等不到输血而逝去。

尽管经统计全国年采血量超过了五千吨,我所在地区血站年采血量约24吨,我所在医院2019年临床用红细胞5432单位、血浆5224单位、机采血小板413个治疗量、冷沉淀216单位,共计用血11285单位;无偿献血量为845单位(2020年1月份组织,2019年期间未组织献血);然而面对庞大的需求基数,忽略不计血浆及血小板等制品,仅红细胞采血量与需血量之比也只有1:6.43。也就是说,十三个人需要用血的患者,只会有两个能及时用上血。

难怪临床大夫说真是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程度。与熟悉的大夫简短的对话中,可见一斑。

“现在临床用血什么情况?”

“初略统计了一下,一般病房平均每天约三个左右,最多不超过十个,一般三个能给两个。另外,很多病人需要长期输血的,一般顶多连续输三天就不行了!血小板一般今天约,当天来的很少,多数都是第二天下午或晚上能来,O型血最难约上。有时五天都来不了,如果按比例开说,好的时候,在供血不紧张的情况下,十个能来六个吧,差不多能达到六成吧,但是节假日一般不到一半,过年期间尤为紧张。”

“不是AB血型的人最少吗?”

“因为AB型病人很少,病房里近三个月就一个AB的病人,B型血液病多,所以相对反而AB的好约一些,而O型最不好约到。”

如果没人献血,每年有多少人面临死亡?数字是惊人的,4.5万白血病患儿,一百多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近四百万癌症患者,三十多万产后大出血的产妇,二十多万需要心脏手术的患者。这里还不包括各种原因造成的外伤大出血需要紧急输血的患者。

不少人等待618,准备迎接购物节狂欢。人们熟悉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光棍节,却很少留意和人生命相关的献血日。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公历的6月 14日是世界献血日。这是一个因一位科学家而设立,致敬献血者的节日。这一天是发现ABO血型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

最初,临床用血不是无偿捐献的而是有偿供给。为了减少供血传染疾病的危害,才有了从有偿供血到无偿献血的改变,这就更加体现出无偿献血者人道、博爱、奉献的高尚精神。

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从2004年开始,每一年的献血日,都有一个主题。2020年的主题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

夏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看着美丽鲜红的花朵,不禁让我想起那首老歌,电影《冰上上的来客》中的插曲,由雷振邦词曲的那首老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花儿为什么这样鲜
为什么这样鲜
哎!鲜得使人
鲜得使人不忍离去
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


此时,此刻,不知有多少生命在等待鲜血的浇灌,又有多少生命在等待中凋零枯萎。       
 
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我愿大声疾呼:

在这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来临之际,愿有爱的健康的我们,都可以考虑去献出我们的鲜血,我们的爱, 去帮助和拯救那些等待鲜血浇灌的人。

“安全血液,拯救生命!”      

     
【作者简介】江澜声,七零后,坐标河北,医务工作者,喜欢阅读,研究文化与心理关系。方方日记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文末彩蛋:经典重温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来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编者按:

一枚园地读者群已成立,在我们园地有爱的读者中给静子和于茗等弱势群体作者和读者“摆地摊”互助,并方便大家在群内交流。希望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加群助理“安然以待”微信 anranyodai(请务必注明“读者群”),安然以待会发给你读者群群规,请认真阅读,确认可以遵守群规后再入群。(一枚的微信从现在开始只留给投稿者,请不要加一枚微信申请进读者群

一枚园地开辟“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投稿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务必注明“投稿”)。父亲节将近,也欢迎读者们投稿有关父亲的稿件。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民声(12) || 那时山花正烂漫
方方:有人呼吁要求中国作协开除我会籍
民声(11) || 最是那一抹人间烟火的文明气息
民声(10) || 三少爷的剑:咏怀
民声(9) || 总理说的是实话吗?
民声(8) || 过早
民声(7) || 我们的少年时代
民声(6) ||化蛹成蝶,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待
民声(5) || 爱里没有惧怕:亲历西雅图暴乱后的义工清洁
这个副总理我喜欢
民声(4) || 草尖上的光芒
民声(3) || 当你老了
民声(2) || 孩子,我喜欢你长成少年的模样
民声(1) || 家门口的早市,自然形成的人间烟火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特别的诗,给特别的你
你有帽子山,我有挖掘机(二)——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
你有帽子山 ,我有挖掘机 ——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录
五月的鲜花——献给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直笔著史成铁证  妙语一句解疫情——方方日记及接力妙语集萃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