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17) || 人间事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我的城市。
(摄影:作者)


我理想的工作状态,不是完成流水线一样无聊的数字和报表,也不是去做学术型的垃圾制造机,而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与学生因思想碰撞而心潮澎湃......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将教育润化于心。



人间事
作者/刺猬


1.【生命】

我家所在的小区,有葱绿的冬青和随时令而开放的花。在秋天,树叶色彩斑斓,更显美丽。

我时常拿着相机这里拍拍,那里走走,也就经常碰到一个小男孩。他十几岁,长得很清秀,可惜有点智障,腿也有点跛。  

午后阳光灿烂的时候,他就经常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一个随声听,音乐声放得挺大。他的身体随着音乐摇摆,嘴里跟着,唱着含混不清的歌。

每当有人从身边走过,他就睁着大大的黑眼睛,快乐地咧着嘴,唱得更卖力。音乐带给他的快乐,是显而易见的。

透过树叶的光斑,我看到时而,他的耳朵变成了透明的红色,时而,光影又在他的后背慢悠悠地画图。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他可能是院子里最幸福的孩子了。我没有看到哪个孩子的眼神比他的更快乐,也没有见过哪个人,会如此忘我地沉醉在音乐中。

有时候我会悄悄地停在他的背后,和他一起听一会儿歌。那孩子反复听的歌,也是我很喜欢的,汪峰的《怒放的生命》。

有时,我也会遇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婆婆。

婆婆穿着老式的盘襟衣服,戴着一顶黑布帽子。从早到晚,都在小区的花园里徘徊。她的手里拿着几个塑料袋,不和任何人说话,只是自己走来走去,自言自语。

有时候中午很热了,她手里会拿着一些吃的,在石桌上很笨拙地吃。我没有见到过她的孩子来找她,听保安说晚上她会自己回家去,但是白天,她有时就这样一个人在院子里待整整一天。

因为她经常低着头在找衣服上的虱子,有时候还会随地大小便,小区里很多人抱怨说她太脏,几乎没有大人和小孩去理她。

其实她的衣服是经常换的,看起来也很整洁。应该是有人在照顾她。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不待在家里,而是喜欢一个人每天游荡在院子里。

难道是她不喜欢城市里阁楼一般的房子,更喜欢待在外面,自由地呼吸?她的孩子也无可奈何吧,我这样猜想。

有几次我和女儿在她面前停下来,想和她说话,但是她立即就惊恐地走开了。所以这个孤零零的身影,几乎和我也没有任何交集。

女儿每天和我念叨最多的,就是院子里那些流浪狗和流浪猫。她几乎给每只狗狗和猫猫都取了名字,很多次,她都拉着我去认识哪一只狗叫白白,哪一只猫叫豆豆。

她们几个小女孩给这些狗和猫搭了几个纸箱子围成的窝,也会经常给它们喂食。我知道她很渴望我们家收留这些流浪的小动物,但是,每次我都无奈地拒绝了她的请求。两居室的空间,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地方再去安置这些小动物。如果不能给它们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那我就没有资格去收养它们,我不能像抛弃它们的主人一样,冷漠地对待它们的生死。

以前家里养的金鱼死去,从鱼缸里捞出它们冰凉的尸体的时候,我都会有一种深深的罪恶感。甚至那些养着养着就干枯了的花,都让我觉得自己又残害了生命。此后不养动物,也不养那些难伺候的花草,不想因为自己的疏懒,让生命因我而消失,这是我无可奈何的选择。

可惜还是伤了女儿的心。

2.【城市】

初春,柳树晕出了嫩黄,整个小城就有了温柔的轮廓,婀娜。

曾经,柳树下面,卖鞋垫的阿婆,在广场的人行道旁边,一针一线地绣牡丹。发丝随风动,闪着银白色的光。

纯手工的鞋垫,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格外珍贵。有了布鞋垫,脚底下的日子,会多一份舒适和精致。看我有意要买,阿婆说,一副鞋垫5块。

我有些惊讶。这样细细密密的针脚,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怎么会这么便宜?

误解了我的惊讶,她笑着说:“觉得贵么?其实已经很便宜啦,你喜欢就买去穿,我做的鞋垫,不会断线,越洗穿起来越舒服。”

“不是的,不是的。”我赶快解释,“我是觉得你要得太便宜了。我本来想这鞋垫,怎么也得十几二十块的”。

阿婆停下手中的活,急了。“这可不能胡要价的,值多少钱就要多少。”

“你这样的鞋垫,值几十块的。现在手工刺绣,最值钱啦。我买的衣服里,带点刺绣的,少说也得几百块。”

“呵呵,前些年,鞋垫都是自己穿,从来不卖的。我是在家没事干,做点活,慢慢混时间,怎么能要那么多钱呢。”阿婆的脸上,都是满足。我夸她手巧绣的好漂亮,阿婆的笑容就更舒展了。

我给女儿挑了两双方格的,给老公和我各买了一双梅花的。给了她50块,她却非要找回我30块。

拿着鞋垫走远,再回头看她,小板凳上的身影,仿佛让时间都慢了下来。

我仿佛看见,几年前,一样的阳光下,同样的小板凳上,曾经坐着我生病的父亲。

如今,相见,除非在梦里。

后来,城市搞文明建设,所有的小摊都不见了踪影。阿婆和她的鞋垫,便再也寻不见。

我的城市变得干净,变得整洁,但也变得不再有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人是毫无魅力的,那么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呢?

走在北京的街头,你会在后海看到南京的秦淮河岸;漫步在丽江,会看到酒吧里宛如旧上海一样的纸醉金迷。中国的城市除了地理坐标的差异,几乎都是同一个生产线上的产品,高度一致。相似的高楼大厦,相似的霓虹车流,到处是麦当劳大叔的笑脸,和喜洋洋灰太狼的气球。

而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迈着一样疲倦的步伐,在拥挤的人群中,拿着手机自娱自乐。表情,动作,思维,习惯,几乎也是高度一致。重复的场景让人昏昏欲睡,所有的城市都变得面目模糊。

直到有一天,我路过扬州,从倦怠的情绪里探出头,忽然看到了马路上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树。那些树很高,树叶呈圆形,我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

一问,原来是香樟树。有一个同名的电视剧我还看过。从此,对扬州的香樟树念念不忘,远胜过对瘦西湖和个园的记忆。
 
树木和市井生活才是城市的灵魂。只要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人声鼎沸的街市,一个城市就不会失去色彩。
      
去过好几次北京,几乎逛遍了所谓的名胜古迹,却总觉得没有感觉到这个城市真正的魅力。直到有一次带着女儿,慢悠悠在北海公园划船。看到树荫下躺在草地上的外国人,与坐在亭子里的老北京人一样惬意。夕阳下老胡同里悠扬的京剧,与三里屯的劲歌热舞一样和谐。我忽然明白,这就是北京的魅力,它可以包容多元文化的存在。

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的开篇中有一段特别好的话: “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这些通常都是历史学家们所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相亲相爱,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才是城市里最具生命力的能量。

3.【教育】

早晨,站在厨房的窗子旁,和去上学的女儿说再见。

在楼上,看着她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穿过草坪,经过两颗石榴树,在楼后拐弯不见。 

多数时候,她会回头和我招手,有时候就很快跑过了树丛,忘记了正呆呆看着她的我。她曾矮小的腿,一天天变得修长。奔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那小小的背影,已经完全是小姑娘的形态了。

我总是重复着同样的话:快点起床,快点吃早点,快点出门,快点写作业,快点上床睡觉。快点,快点,快点......这些话,就是我和女儿之间最主要的谈话内容。

我接她放学。在路上,她会不断有新发现:树上挂着个蛛丝网,地上爬了个西瓜虫,小区院里又多了几只流浪狗。这个时候,我会有愧疚。在我日日的催促里,我的孩子,还是努力享受自己慢悠悠观察生活的乐趣。

想起那句话,和孩子在一起,就是牵着蜗牛散步,要让生活慢下来。但一回到家,我又变成一个唠叨的复读机,反复强调的还是快点,快点,再快点。我可以让自己几个小时地发呆,却没给女儿缓慢成长的耐心。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惭愧,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是不应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孔子的弟子曾点的人生理想,也是孔子颇为欣赏的志向。

同样地,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最为向往的职业境界。

在风和日丽的春光里,和几个学生席地而坐,侃侃而谈,然后在暮色中唱着歌回家。惬意闲适,心灵与身体都无比自由。但这样的情景,在我20年的教师生涯里,似乎只发生过一次。

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被困在教室里,困在各种烦杂的任务中,我们之间,横亘着太多难以跨越的沟壑。犹记得最初拿起教鞭,听到学生叫老师时,自己的羞涩和不适应。会被调皮学生气得掉眼泪,会在校长来听课时手忙脚乱倒错磁带,会备课到半夜但心里依然没有底,更会在家长面前愧疚自己没有能力带好所有的学生。

却怎么,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曾经,我是他们的大姐姐,带着他们去爬山,去吃汉堡,听他们分享青春期的各种小秘密。后来,我就成了阿姨和妈妈,在年复一年的暑假寒假里,老去。

尤其是从中学调到高校后,面对一个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这种感觉尤其强烈。我不怕自己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也不怕去组织几百人的课堂,面对无数同行挑剔的目光。我最怕的是,有一天自己会在这样单调重复的状态里,变成一个刻板固执的教师。

学校的系统运行从小学开始,就在不断淘汰不断分层,它并不是培养个性化人才之地,而是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的产物。最后,优胜劣汰,留下一部分符合要求的层次不同的学生。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似乎就是彼此竞争和不平等,而不是平等。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偏重社会,忽视个体发展,这样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掉书袋子的知识尤其无足轻重,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我理想的工作状态,不是完成流水线一样无聊的数字和报表,也不是去做学术型的垃圾制造机,而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与学生因思想碰撞而心潮澎湃,反思学校教育对文化权威的过度把控和自信。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将教育润化于心。
     
【作者简介】刺猬:70后,高校教师,居于西北小城。喜欢阅读历史与哲学的书虫。方方日记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者按:

一枚园地读者群已成立,在我们园地有爱的读者中给静子和于茗等弱势群体作者和读者“摆地摊”互助,并方便大家在群内交流。希望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加群助理“安然以待”微信 anranyodai(请务必注明“读者群”),安然以待会发给你读者群群规,请认真阅读,确认可以遵守群规后再入群。(一枚的微信从现在开始只留给投稿者,请不要加一枚微信申请进读者群)

一枚园地开辟“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投稿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务必注明“投稿”)。父亲节将近,也欢迎读者们投稿有关父亲的稿件。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民声(16) || 鲜活的花朵为何凋零?
民声(15) || 留守儿童,谁之殇
默子:六月,爱的潮水向我们涌来
民声 (14) || 6月14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民声(13) || 6月12日: Loving Day,唯爱永存
民声(12) || 那时山花正烂漫
方方:有人呼吁要求中国作协开除我会籍
民声(11) || 最是那一抹人间烟火的文明气息
民声(10) || 三少爷的剑:咏怀
民声(9) || 总理说的是实话吗?
民声(8) || 过早
民声(7) || 我们的少年时代
民声(6) ||化蛹成蝶,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待
民声(5) || 爱里没有惧怕:亲历西雅图暴乱后的义工清洁
这个副总理我喜欢
民声(4) || 草尖上的光芒
民声(3) || 当你老了
民声(2) || 孩子,我喜欢你长成少年的模样
民声(1) || 家门口的早市,自然形成的人间烟火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特别的诗,给特别的你
你有帽子山,我有挖掘机(二)——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
你有帽子山 ,我有挖掘机 ——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录
五月的鲜花——献给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直笔著史成铁证  妙语一句解疫情——方方日记及接力妙语集萃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