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字词、练朗读,促感知——统编二上《八角楼上》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1
【课堂妙招】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新课的预习不再停留在扫清字词障碍这一浅层次的目标。充分有效的预习,往往能为感知课文大意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于突发的疫情停课,这篇课文孩子们在家已经预习好几天了。上课前,我决定和他们聊一聊自己预习的收货。
“大家通过预习,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信息呢?”这个问题有点宽泛,孩子们可以畅所欲言,毕竟碎片化的感知也是一种反馈。
出乎意料的是,很多孩子积极举手,很想分享。
“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这是第一个孩子的发言,我赞许他读懂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其实课文中就有个形容那个年代的词语,谁能说得更准确?”孩子们反应很快,我请他们一起说出了“艰苦斗争的年代”这个短语,我随机写在了黑板上:时间——艰苦斗争的年代。
另一个女生迫不及待举手,我请她继续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课文写了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写文章的故事。”我被这句话震惊了,仅仅通过预习,她居然就能用一句话概括了,而且概括地如此精炼又完整。我建议大家一起给她鼓鼓掌。
“谁知道,为什么我要特别表扬她的发言?”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这句话说到了几个重要信息。很多孩子听出了这句发言的精彩,我相机板书:人物——毛主席;地点——八角楼;事情——写文章。
如果每次预习都能像今天一样,尝试找出关键信息,甚至读出了课文的大致内容,那该多让人惊喜呀!
【好课细节】走近伟人,就从观察伟人插图开始,形象具体了,孩子和主人公的距离就近了。
我出示课题,请小朋友一起读,再请小朋友看课题下的插图,他们都知道图画上的人物便是毛主席。“你对毛主席有什么了解吗?”孩子们说到了毛主席的姓名,有一位男生还知道:“毛主席还有一个名字,叫毛润之。”我忍不住为他点赞。我出示课件,小朋友一起读了毛主席的相关简介,还算了下毛主席的年龄,这让语文课别有一番数学趣味。借助图片和资料,孩子知道了“八角楼”名字的由来,接着学习生字“楼”,进行组词和换部首的拓展。
2
小朋友按照自读要求,初步梳理文中生字词,做到识字通文。检查环节,我出示了四组词语,并以小老师带读的方式,读准“争、凝”的后鼻音,“临”的前鼻音,学习多音字“薄”的组词,感知每组词语的特点:
井冈山 茅坪村 八角楼 (地点)
艰苦斗争 夜幕降临 寒冬腊月 (环境)
披着薄毯子 握着笔 拨灯芯 (动作)
凝视 察觉 胜利 (状态)
【好课细节】扫清了字词障碍,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就顺畅得多,感知文章大意也更水到渠成。选择词语集中交流时,对词语进行分类学习,更能训练小朋友的归类意识。
3
第一自然段,字音没问题,只要注意标点的停顿。
“井冈山”和“茅坪村”这两个地点虽然距离孩子生活较远,但一年级学过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就接触过,我引导小朋友回忆,理清了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的地理关系。再借助几张井冈山上革命斗争的图片,让孩子初步感知了“艰苦斗争的年代”这个词语的意思,并学习生字“年”,读好第一句话。
“夜幕降临”是重点要理解的词语。我出示了几张傍晚时分天色渐暗的图片,让孩子说说图上的情景,猜猜大概是什么时间。再告诉他们“幕”和“临”的意思,孩子基本就能自己说出词语的意思。
“每当……就……”是第一小节中需要学习运用的一个句式。“每当是什么意思呢?”孩子找到了近义词“每次、每回、只要”,我请他们用替换词语的方式送回句子再读这句话。在朗读中,小朋友不但理解了这个关联词的意思,甚至有孩子还说到了“毛主席天天坚持去八角楼”,他们已经在读中能隐约感知人物的品质了。
我鼓励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这个关联词和大家分享:“每当……我就……”小朋友表现得十分积极,有孩子说道:“每当妈妈回家,爸爸就放下手机,乖乖干家务。”大家听了哈哈大笑。看来,当语用练习和孩子的体验结合在一起时,孩子都是很爱分享的。
【课堂妙招】第一自然段,字音没问题,但理解词语存在难度,如“艰苦斗争、夜幕降临”,我借助图片,给孩子建立形象画面,这样的理解就有了扶手,更加直观。句式的学习也要建立在孩子生活经验上,这样的表达更加鲜活。
4
“谁去到了八角楼上?灯亮后又在做什么呢?”
小朋友再次朗读第二自然段,我请四个小朋友接力,分别读好这段的四句话。
小朋友齐读第一句话,交流“寒冬腊月”是什么时候。“寒冬”很好理解,大家说是寒冷的冬天。我告诉他们,“腊月”就是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另外补充了描写寒冬的两个词语“数九寒天、残冬腊月”,小朋友边读边积累。
“这么冷的深夜,毛主席在做什么呢?”课件标红了描写毛主席的几个短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我请小朋友边读边圈出里面的动词“穿、披、坐、写”,相机学习了生字“披”。我引导他们结合插图,关注毛主席的穿着,并联系现在11月份自己的穿着,谈谈感受。他们基本能感受到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带着这种感受大家再读这句话,似乎有了几分对毛主席的敬意。
“毛主席是怎么写文章的?”女生齐读第二句话。
这句话孩子主要不理解什么是“灯芯”,我出示了“油灯”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当时条件下,人们用油灯照明,轻轻拨动灯芯,可以使灯光更加明亮。相机学习生字“轻”,读准后鼻音,思考还能换哪些部首。
男生齐读第三句话,重点理解“凝视、察觉”的意思。借助图片,小朋友说说毛主席在看什么?是怎么看的?理解“凝视”是聚精会神地看,拓展“鄙视、监视、傲视、仰视、俯视”等“视”的不同组词。小朋友用替换近义词的方法知道了“察觉”就是“发觉、发现、感觉”的意思。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我引导小朋友用“凝视”和“察觉”说话,在语言表达中加深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并用“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理清了“因为凝视着星星之火,在沉思,所以没有察觉到滑落的毯子”之间的关系。
【课堂妙招】我们理解了“凝视、察觉”的意思,我们还特别拓展了“视”的不同组词,积累了不同意思的“视”的组词。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小朋友生活经验,练习说话,达到语用的训练。
第四句话中学习了生字“利”,我向小朋友介绍了毛主席在八角楼上写出的几本著作,小朋友初步感受了这些著作对革命取得胜利的重大作用。
5
用填空题,让小朋友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了在井冈山( )的年代里,( )在一个( )的深夜,在( )写文章的情景。
剩下的两三分钟,我让小朋友认读下生词,再让他们写“楼”和“年”两个字。
【课堂妙招】课堂中,要增加读、写、说的时间,只有让他们静静地去读,去写,去说,他们才会真感悟。
课件信息: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彭文峰会
2022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