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禁电摩的尴尬,看大西安新政浪潮里的暗礁
1
电摩禁行里的亿级账单
陕光灯昨天发文《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西安人骑的电动车可能都会被禁》,文中建议,官方应尽快公布此次禁摩的标准,光澄清说不影响电动自行车,是远远不够的。
原因有二:
1、多数车主以为自己买了辆电动自行车,但实际上是辆没有脚蹬子的电动摩托车。
2、即使是有脚蹬子的电动自行车,很可能不符合“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输出电压不得大于48V”等条件,属于“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车”,也会被划入禁行范畴。
很快,西安市交警部门通过媒体做出回应,公布了相应标准,脚蹬子和两轮成为电动自行车最鲜明特征。这些标准,与陕光灯昨天普及的国家标准一致。
标准有了,那么逻辑链进入下一个层面,在这种国标下,有多少电动车将被禁行?
在昨日陕光灯做的调查中,84.5%的参与网友表示,经与国标对照后,确定自己骑的是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只有15.5%的参与网友骑的是电动自行车。
△ 发文时数据又有变化(图/陕光灯)
姑且认为这15.5%的数量都可以上路,那么这84.5%的电摩会有多少?又会涉及到多少人呢?
西安交警部门2016年曾公布过一个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市挂牌的电动车数量达到100多万辆,而未挂牌的“黑车”有多少,无据可查。
本着能少算就少算的原则,我们假设黑车还有几十万辆(实际上可能远大于这个数字),加上挂牌电动车,凑个200万辆的整数。84.5%的电摩,意味着169万个车主被三环内禁行。
再算一个数字,西安人口883万,那意味着至少19%的西安人被禁行。假设一辆电摩的价钱为2000元,那就代表着价值33.8亿元的电摩将变成废物。
这只是至少。
所以,此次禁行波及到的人群数量,所产生的影响,很可能会远超官方的想象。
2
赞成管理 但反对简单粗暴
电摩禁行和机动车限行还不一样。虽然西安市即将开始机动车限行常态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但私家车主一周被限1天,开6天,影响有限,开得起车的人,大多都能找到替代方案。
骑电动车的人则不一样。他们大多是城市底层民众,外来务工的、农村进城的、城中村的、拆迁户、装修工、快递员、外卖小哥、安装师傅等等。
两个轮子的电驴虽然没有四个轮子的轿车舒服,却可能是他们赖以营生的工具。现在要砸掉他们的饭碗,他们能愿意吗?
记得在2009年10月,西安市同样出台过一个制度。那时,为防止翻捡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西安市市容园林局发出通知要求,今后禁止在垃圾台、桶、箱和垃圾站捡拾垃圾。
当时的舆论就一片哗然,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在西安捡拾废品的人有近3万,他们大多数生活困难、经济拮据,不少人就靠捡拾塑料、废纸和废铁养家糊口,靠捡瓶子给孩子凑学费,一旦禁止,这些人立刻就面临活不下去的问题。
很快,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个通知被废止。
说实话,作为一名私家车主,我巴不得世界上没有电动车这东西,防不胜防。规范管理应该,但直接以禁止的方式来一刀切,也太简单粗暴了。
3
上面一发烧 职能部门就得吃药
让交警部门现在三难的是,如果严格按照国标来,一方面是数量太大根本管不过来,另一方就是前面说的这些现实情况,不可能不去考虑。如果不按国标来,条件适当放宽,谁来牵头定这个规则?谁敢负这个责?
如果就是发个文件、走个形式、放任不管,又是在啪啪打脸。
也有人问,既然国家标准已经把电摩划入机动车范围,为什么不按机动车要求管理?这事想想就行了,西安市就这么点交警,有超过250万辆的机动车,如果再加上200万的电动车,交警数量翻番也管不过来。
那就靠人民的自觉,大西安建设人人有责?这也是个神仙话题,你让底层民众自觉放弃谋生手段和工具来支持你?你咋不给民众降房价呢?
这里并没有责怪交警部门的意思,陕光灯一向认为,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生,一定不能用“某个人是坏人”或“某个具体部门不作为”来做解释,这跟一刀切式地禁电摩一样简单粗暴。
事实上,交警如同很多职能部门一样,一直处于“上面一发烧,我就得吃药”的套路里,至于这药苦了谁,能不能治好上面的病,没人管。
就好像去年通知限行时,背后的部门作出限行决策,交警负责发通知,“半夜鸡叫”的锅自然就由交警来背,但很多交警自己也在蒙圈。
4
五星级店小二,
不能连馆子里有啥菜都说不清
也许,是我们太认真了,可能在官方制定这个草案的思路里,禁电摩就只是顺手写上去的添头,他们核心想要的,只是限制大排量机动车,来“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舆论何必这么舍本求末,小题大做。
但这么一个小添头,反映出了西安这半年高举高打发展大潮下的一块暗礁。
这半年多,大西安新政的大浪潮下,西安的变化很大,沉积已久的民心也被一剂剂强心针逐渐激活,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届领导班子能带领西安做出不一样的大发展。
但诸如“电摩禁行”这种写进官方制度里,又无法实现,最终可能无疾而终的“狼来了”的管理行为,只会让民众认为:你还是只会做做样子,只顾政绩,不顾我的死活。
这种制定之时不清楚底层状况,制定之后又无法切实执行的决策,只会让民间充满误会和误读,让半年多西安积攒起的政府公信力,在这里触礁。
这半年,大家伙往大西安这锅“石头汤”里扔了不少好东西,西咸新区、自贸区、海航、京东、万达、华侨城、孟菲斯……这时候,你要真往里乱扔点啥,就没人愿意相信这是锅好汤了。
永康书记提出西安的公务员要做“五星级店小二”,但很多人都简单地把店小二理解为影视作品里那种只会点头哈腰的模样。
一个好的店小二,不能只是能赔笑、会客气就行,他要对店里的每一样菜品了如指掌,能麻利地对顾客报出菜名,清晰地说出每道菜是什么口味、什么价钱、用了哪些配料,能友善地给顾客提出搭配的建议。
连《喜剧之王》里周星驰那个“死跑龙套”的都知道,扮演外卖小哥前,要把各种盖浇饭的类型和价格背清楚。
回过头看,这次草案的制定者,在制定之时是否知道西安有多少辆电动车?是否清楚电动自行车的国标是什么?是否清楚电动自行车与电动摩托车之间的区别?
搞限行,只通知明天限行,但迟迟不告诉你具体怎么限,违反了怎么处理;搞禁行,只告诉你不影响电动自行车,但迟迟不告诉你啥是电动自行车。
西安半年来的改变足够大,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效能革命只是提高了官员们表面上的效率,数千亿的招商引资也只是华丽的外衣,深层里,那种常年深扎在官员心里“对民众做管理”的意识,还没有进化到“为民众做服务”的阶段。
这种内心缓慢的转变过程,也正是段先念在华侨城与西安市政府签约仪式上致辞里,提到“华侨城人要适应西安厚重的文化和各级政府的办事风格还有一个过程”的原因所在。
作者:指纹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