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如何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

今今乐道·申童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荣格自传》表面上看起来是荣格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与总结,实际上却是荣格整个学术生涯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升华,以及他对生死之事的见解。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荣格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为双重人格而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双重人格带给他的自我意识觉醒与敏捷的思维,促进他着手研究心理学后遭遇的人和事。

其中,就有与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之间的纠葛,尽管他与弗洛伊德视对方为毕生知己,却还是因为坚持各自的学术理想而分道扬镳,荣格也因此患上了更严重的精神疾病,而这也无形之中推动了分析心理学继续向前发展的步伐。

关于作者

荣格,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和弗洛伊德合作,后来,由于观点的不同,两人的关系宣告破裂。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主要有三点分歧。首先是对里比多概念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性能量,早年里比多冲动受到伤害会引起终生的后果。荣格认为里比是一种广泛的生命能量,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点分歧在于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以上分歧的发展导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原则分歧。

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

虽然称作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就是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让自己陷入精神瓶颈,被心理问题占据思想,荣格在他的书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他从童年时就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第二人格这件事,但他却并没有因为周遭环境不善的眼神而产生任何自卑乃至自闭的心理,反而对自己双重人格的学习优势加以利用,开始了他心理学的研究生涯。

至于后来与弗洛伊德决裂患上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依然没有陷入负面状态,坚定地调整自我,成为了一代心理学宗师。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荣格一样在负面的精神状态下还能够有这样一番成就,但每个人都可以在陷入精神瓶颈时通过各样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再次面向阳光。

你还会发现

· 荣格为何着手研究心理学;

· 荣格与弗洛伊德为何会分道扬镳;

· 分析心理学是如何诞生的。

一、成长:一个双重人格的男孩

首先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也就是荣格的成长经历。荣格在成长的过程中,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第二人格的存在,而这第二人格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5年,荣格出生在一个瑞士的小镇上。荣格的父亲、叔伯、舅舅、祖父都是牧师,可以说荣格生在一个宗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中。荣格童年时,父母关系并不融洽,他们经常发生争执,然后让荣格做裁判。大人们的麻烦弄得小荣格非常压抑,久而久之,荣格的性格就变得内向又孤僻。荣格在自传中说:“只要有人谈到‘爱’,我就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荣格独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会花很长时间阅读父亲的书籍、搭砖头或者在笔记本上乱涂乱画,然后极有兴趣地对这些图画作品作出离奇的解释。荣格九岁前家里只有荣格一个孩子,他也没有小伙伴,所以童年时代的荣格经常感到无聊。

但这种无聊的状态很快就被打破了,小荣格上学了。因为荣格从六岁起就和父亲学习了拉丁文,而且早就学会了阅读,所以小学阶段荣格一直名列前茅,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十一岁那年,荣格被送进了巴塞尔的大学预科(读大学前的预备教育),从此告别了那些乡村的伙伴,真正进入了“大世界”。

在中学里,荣格发现自己的同学们都是家境优越的公子哥,而他自己却只能穿着破洞的球鞋,袜子湿透了也没有另一双可以替换,所以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嫉妒和自卑。与此同时,中学的课程占据了荣格大量的时间,让荣格根本不能像往常那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思考,这让荣格感到很烦躁。

此外,荣格讨厌学校教授的科目,尤其是枯燥的神学课和可怕的数学课,他觉得神学课就像是机械地洗脑,把什么东西都归到上帝创造上,牵强得让人难以相信;而数学课更像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局,尤其是一些像“如果a=b,b=c,那么a=c”这样的定理让荣格觉得特别愤怒,他觉得a和b完全是两回事,a就不能和b相等,更不用说和c相等了,这就像是说太阳=月亮,猫=狗一样荒唐。

于是荣格越来越讨厌上学,对学校的抵触情绪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终于有一天,这种局面被意外打破了。12岁那年的一天中午,荣格放学后站在广场上等一个和他一起回家的同学,突然一个男孩猛地从后面推了荣格一下,把他扑倒了,荣格的脑袋重重地撞到了路边的石头上,一瞬间,荣格觉得一阵天旋地转。本来荣格可以挣扎着站起身来的,但是忽然,一个想法在荣格的脑海里闪过:“就这样昏过去吧,这样我就再也不用上学了。”

这个想法一出,荣格立刻一阵轻松,放心地晕了过去。后来荣格被人抱起来送回了家,但是这件事后,荣格好像拥有了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只要有人和他提起上学或是做功课,他就能在五秒钟之内晕过去。这种昏过去不是荣格装的,而是那种真正的晕厥。于是荣格如愿以偿地不用去上学了,在家一休息就是六个月。

这六个月里,荣格尽情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有树木、水塘、动物、石头还有父亲的图书室。但是这种荣格从前梦寐以求的生活并没有让他觉得开心,他每天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感觉自己离人世越来越远。

为了让荣格好起来,荣格的父母为他请遍了名医,荣格看到父母这样,更是每天承受着良心上的痛苦,他感觉很对不起父母。终于有一天,有一位客人来看望荣格的父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荣格躲在灌木丛里偷听。

只听见客人说:“你儿子怎么样了?”

荣格的父亲回答:“唉,糟透了。医生怎么也搞不清他得的是什么病,他们认为可能是癫痫病。荣格要是医治不好那就太可怕了,我那点儿可怜的积蓄已经花光了,可这孩子以后要是不能自己谋生,那可怎么办呢?”

荣格在那一瞬间如遭雷劈,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竟然让父母担心到了这种地步,于是荣格对自己说:“我得用功读书了,我得回到学校去了。”

从那一刻起,荣格变成了一个严肃的孩子,他来到父亲的书房,取出拉丁文书,精神高度集中地死记硬背起来。十分钟以后,荣格从椅子上跌落,昏了过去。

苏醒后,荣格爬上了椅子,继续用功读书,这一次大约过了十五分钟,荣格的晕厥又发作了,他又从椅子上栽了下去。但他没有放弃,在之后的尝试中,荣格发现自己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从一小时到两小时,最后他完全战胜了晕厥,再也没有发作。

几个星期后,荣格返回了学校,从那时起,荣格明白了什么是神经病。荣格清楚地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在自己的一手安排下产生的,他把这段经历当作一个耻辱的秘密,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从这件事以后,荣格把自己分成了两个人格,第一个人格是父母的儿子,这个人上学读书,不怎么聪明,专心致志,学习用功,比很多别的男孩穿得整齐干净;另一个人格是个大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老人,这个人多疑、不轻信,远离世人但却接近大自然,接近地球、太阳、月亮、天气和一切生物。这种“分裂型人格”和医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毫无关系,但却时刻影响着荣格,让他在现实和想象世界之间不断游走。

集双重人格于一身的荣格在思想上有着超乎年龄的复杂和深度,这在他上大学前选专业这件事上体现得最明显。在第一人格主导的时候,荣格疯狂迷恋科学,他央求父母给他订阅了科学期刊,他搜寻了家附近的朱拉山脉周围能找到的所有化石,还有一切可以弄到手的矿物,甚至还有人的骨头。

当第二人格做主导的时候,荣格又痴迷于历史和哲学,这让荣格为自己的很多直觉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众多哲学家中,荣格最喜欢的是叔本华,叔本华是第一个提到这个世界的痛苦的人,叔本华对世界的阴暗的描述得到了荣格的赞同,这让荣格在第二人格主导下所观察到的世间疾苦得到了证实。

因为荣格有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格,所以,直接导致了他的兴趣爱好在自然科学和历史哲学这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就在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激烈竞争的时候,荣格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挖到了一些史前动物的遗骨,还梦到了一个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巨型深海动物,这让荣格兴奋不已,醒来后心还在砰砰地跳。这个梦让荣格消除了所有顾虑,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毅然地选择了科学,又考虑到就业问题,所以荣格选择了自然科学门类下的医学。

大学期间,荣格好像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一切学科充满了求知欲,尤其是当他接触到精神病学之后,他强烈地感觉到,精神病学是把他热爱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完美途径,这不仅符合他的学术兴趣,也和他关心的很多神秘体验有关。因此,在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荣格放弃了内科,选择了当时还非常冷门的精神病学,并且在1900年底,以优异的成绩从巴塞尔大学毕业了。

其实像荣格这种具有双重人格但还达不到人格分裂症程度的情况在我国古代也有。比如我国的明末清初时期,面临国破家亡,很多知识分子因为时代原因都存在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双重人格特征,屈大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是著名学者和诗人。当清军攻破广州时,屈大均心灰意冷,此时他的第二人格“消极避世”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他遁入空门,削发为僧,并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死庵”,寓意永不复出。

但是屈大均并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在削发为僧一段时间后,他听说全国各地都有势力在策划反清复明的运动,于是他的第一人格“积极入世”又钻了出来,开始行动起来。

他以化缘为名云游四海,在全国各地奔走。他去南京拜谒明孝陵,又去北京景山崇祯死的地方哭拜,还北上辽东,去袁崇焕的督师故垒凭吊。然后,屈大均把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希望他能够反清复明成功。但是后来他发现,吴三桂只是借着反清复明的幌子来实现自己割据争霸的心愿,于是屈大均再次心灰意冷,回到了他的“死庵”中。

后来,清廷收复了台湾,屈大均也彻底断了反清复明的念想,但是他依然在两个人格间摇摆不定。他没有像真正的隐士那样看破红尘一心礼佛,而是不顾清廷的禁令,写下了很多抗清志士的颂歌,他的诗文中充满着关注社会、体恤民生的情愫,可见他积极入世的第一人格始终在发挥着作用。

二、发展:一颗坚持自我的学术新星

前面我们了解了荣格从童年到大学的成长经历,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荣格在职业领域的发展经历。这段经历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弗洛伊德。

大学毕业后,荣格在苏黎世的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谋得了助理医师的职位。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工作的那几年,荣格一心一意扑在工作研究上,为了专心读书,荣格经常闭门谢客,这让荣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但是荣格完全不在乎,精神病学对荣格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荣格急于参透其中的玄机,常常到了入迷的地步。

在当时的精神病医院,医生们并不关注精神病人的内心想法,他们只在意如何把病人分门别类并做出诊断。在这一点上,荣格和其他医生就不太一样,他会对个别病例进行密切的调查和了解,还会花很多时间听病人讲故事,这让荣格在精神病治疗上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就从原来的助理医师成长为精神病诊断所的高级医师。

与此同时,荣格还在苏黎世大学担任精神病学讲师,主讲心理病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础课程。

随着荣格在精神病治疗方面的经验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的很多想法都和弗洛伊德的理念殊途同归。但当时弗洛伊德在学术界是个不受欢迎的人,所以和弗洛伊德发生任何联系在学术界都只会有害而无益。因此,当荣格发现自己的理论竟然和弗洛伊德一致时,他根本不觉得有什么可高兴的。

但是在一次在慕尼黑举行的学术会议上,当一个与会者的发言提到强迫观念性精神病,但是却故意不提这个说法的创始者弗洛伊德的名字时,荣格第一次站出来为弗洛伊德进行了辩护。事后,有两个德国教授写信警告荣格,要是荣格再为弗洛伊德辩护,他的学术生涯就要遭遇危险,但是荣格回复得相当强硬,也相当经典,荣格说:“要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是真理,我就会站在他那一边。

要是学术必须基于限制探索和打击真理这个前提,对于这种学术我将弃如敝屣[xǐ]。”由此可见荣格对自我的坚持,和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拥护。

1907年,荣格受到了弗洛伊德的邀请,在维也纳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在那次见面中,荣格和弗洛伊德相见恨晚,他们一口气聊了13个小时。

荣格在自传中评价弗洛伊德说:“弗洛伊德是我所遇见过的第一个无比重要的人,在我那时的经历中,没有任何别的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比。”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他也从未碰到过荣格这样知识广博,而且对精神病病因怀有如此强烈兴趣的人。相比之下,他在维也纳的其他追随者就成了一帮庸人。

之后,弗洛伊德的一系列举动也证实了他对荣格的器重。1908年,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举行。会议由弗洛伊德主持。

大会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而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弗洛伊德都亲切地称荣格为“长子”或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

但随着时间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弗洛伊德还因为荣格的话晕了过去,而且还是两次。一次是荣格和弗洛伊德在一起吃饭聊天,席间,荣格谈起了当时在报纸上的一篇关于“泥煤沼尸体”(一种史前人的尸体在沼泽中自然木乃伊化的过程,曾在丹麦、瑞典等地被泥煤采挖者意外掘到)的报道。

荣格对尸体的兴趣引起了弗洛伊德的不快,他认为这是荣格盼望自己早日死去的“弑父动机”的表现,当场就晕了过去。

还有一次是在1912年,在慕尼黑举行心理分析大会期间,荣格曾公开反对会上有人对仇父情结的否定态度,并认为去除父亲所留下的印记的行为不仅不值得批评,还含有对父亲的尊敬。听到荣格的这些话,在一旁的弗洛伊德突然昏了过去。

荣格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他的知觉恢复了一半,而我则永远忘不了他投向我的眼神。这两次晕倒的共同原因显然是弗洛伊德子杀父的幻觉所造成的。”

然而,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矛盾不仅这些,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学术理念上也存在着很大分歧。首先,在对待性的态度上,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将一切心理活动都归因为性欲或“精神性性欲”的态度。

而弗洛伊德却说:“我们要使性欲理论成为一种教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而荣格非常不赞同弗洛伊德对于“性”的过分关注,同时,弗洛伊德把权威性置于真理之上的态度再一次让他在荣格心中的形象一步步倒塌。

除此之外,在对心理结构的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之下就是潜意识,这种潜意识是完全个人的,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一样;而荣格则认为,在个体潜意识的深处,还有更宏大的集体无意识,那是人类文明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留下的共同印迹,是不带个人色彩的。

就这样,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分歧越来越大,而荣格始终坚持自我,绝不像弗洛伊德的“权威”低头。终于,在1913年,荣格忐忑而痛苦地发表了论文,反驳了弗洛伊德的理论,结果可想而知,两人彻底决裂。

几个月后,荣格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职务,彻底退出精神分析运动,转而去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他们持续了整整六年的友谊就此灰飞烟灭,之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总结

以上就是《荣格自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中,荣格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自己的成长阶段、职业发展阶段和最终取得成果的阶段。

在少年时期,荣格从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具有双重人格起,就开始了对自我内心的不断探究和思考;在大学毕业后,荣格结识了亦师亦父的弗洛伊德,但最终为了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保持思想永恒的独立而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经历了精神上的长期磨难,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保持初心,走出黑暗,创造出自己的理论,为后世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荣格在书中说:“我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我们也希望每一位读这本书的读者都能学会和自己的内心和平相处,在危难时拯救自己,在平凡中成就自己。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259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申童)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对伪心理学说不》|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如何颠覆脑海中的“绝对真理”?

《第一印象心理学》|别人是怎么看你吗?

《荒诞医学史》|如何鉴别伪科学,正确保持健康?

《社会心理学》|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

《别闹了,费曼先生》|积极拥抱生命里的光和热,才能让人生拥有无限可能!

《艾伦·图灵传》|如谜的解谜者。

上次推送内容

《群居的艺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策略有哪些?

《卑鄙的圣人:曹操》下|看曹操如何从莽撞少年成长为一代枭雄?

《文明的度量》|为什么要度量文明?

史记·龟策列传|寒冬之后,该怎么活着?

《繁荣与革命:1953—1971》|从欧洲复兴腾飞之路,看职场中人如何设定小目标。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下)|但总有人能在受伤处更加坚强。

《千面英雄》|为什么英雄的原型都是相似的?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如何破解无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本次推送:

《永生的海拉》|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如何打破常规,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取得成功的核心条件是什么?

《全力以赴》|管理好身体和精神,重建工作效能和人生激情?

《大衰退:1971-1989》|从欧共体由盛转衰,看自利心态对职场社交的伤害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写作中怎么使用“反事实叙述”才有意义?

《慈禧全传》06 母子君臣 |改皇帝为傀儡。


下次推送:

《刀锋》|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恶和不幸?

《拒绝之书》&《取悦症》|学会如何说不?

《上帝掷骰子吗》|如何深入了解量子理论的发展史?

《神经元领导力》|如何赢得员工们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跟随你。

《旧欧洲、新欧洲:1989—2005》|从欧共体及高福利,看“和而不同”的重要性。

《贪婪的大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执迷:如何正常地接受爱与被爱》|如何打破执迷的束缚,享受健康的爱?

《慈禧全传》07 胭脂井 |围绕至高权力的斗争。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