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力曲线》|如何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艾伦·甘尼特 品卷一族
2024-12-10

一本不应错过的创造性训练手册。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创造力曲线》这本书中,作者甘尼特以披头士乐队的故事为切入点,梳理了创造力研究史,驳斥了关于创造力的传统观念,重新定义了创造力。他更以丰富的事实、系统的分析为基础,提炼出了一条创造力曲线,我们可以借此判断事物处于兴起、发展、衰落的哪个阶段。

甘尼特还采访了知名画家、网飞高管、迪士尼动画导演等高创造力人士,发现他们在创造力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以此总结出了创造力4条法则:借鉴、模仿、创意社群、迭代。正是借由这4条法则,他们创造出商业爆款、艺术杰作等,深受大众喜爱。对于每一条法则,甘尼特都解释了它背后的科学思想,并详细说明应如何运用。遵照这些法则,你可以追随世界上伟大的天才和创造者,培养出自己的创造力。

关于作者

艾伦·甘尼特,美国大数据企业Track Maven创始人,该企业为市场营销人员提供情报、数据,合作企业包括微软、万豪、家得宝、安泰、本田、通用等。曾联合创办创业孵化器Acceleprise,并曾出任网络公司Splash首席执行官。其作品《创造力曲线》被翻译成7种语言出版。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快速提高创造力

提高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践。书中说:“创意不是魔法,而是一种‘肌肉’,会越练越强壮,你越熟悉,就越知道该如何使用它。”并且又提出了四条有效提升创造力的路径,分别是:借鉴、模仿、创意社群、迭代。通俗来讲就是先找到一个对标榜样,向他看齐,接着就是模仿,就像腾讯QQ,模仿的就是以色列的ICQ,再比如微博在最初,基本上是模仿推特,优酷、土豆则模仿了Youtube等等。接下来就是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想有更多更好的创意,就要建立起一个创意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种头脑风暴和脑力激荡才是不断产生创造力的源泉。最后就是迭代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当创意产生后并不是可以永久使用,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优化,将这个创意不断丰富完善,适应市场才能一直生存下去。

你还会发现

· 关于创造力的认知误区;

· 如何提高创造力。

一、关于创造力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一提到创造力,就会马上跟“高智商”三个字联系在一起,或者认为人的创造力是由先天智力决定的,创造力只属于那些天赋异禀、智商奇高的少数天才,只有他们才会迸发让人惊叹的灵感。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创造力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品。作者在书中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批驳。

在近现代历史上,一说到天才,肯定少不了爱因斯坦,据说他的智商高达150多,而我们普通人的智商如果能达到120就已经可以划入天才的行列了,于是人们总是喜欢把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归因于他的高智商。甚至在爱因斯坦死后,还有一个医生偷偷把爱因斯坦的大脑偷走,想通过解剖和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找到“高智商”的秘密。

人们对“高智商”的迷信,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创造力跟“高智商”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正相关性。

创造力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的是这个人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而智商反映的只是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简单来说,智商体现的是一个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而创造力体现的则是一个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二者分别侧重于人的两个不同方面,并没有绝对的因果联系。

作者的这个结论也已经被现代心理学实验所证实。1921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通过他开发的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开启了一项“看着天才成长”的长期跟踪实验,他挑选了1500多名在1900年到1925年间出生的天才儿童,然后对他们进行跟踪调查。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纵向研究之一,也是历时最长的、深入研究人类发展的实验项目。在长达90多年的时间里,几代研究者对这些参与实验者的家庭生活、教育程度、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以及个性品格进行了持续追踪调查,得出了一系列完全巅覆认知的结论,关于创造力与智商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项。

这项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只要是智商超过86分的正常人,他们的创造力和智商之间就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那些平常说的天才,也并没有比那些智商平均值为100的普通人,做出更多、更有创意的贡献。换句话说,只要你是一个正常人,那你的创造力潜力,就不比任何一个人差,你完全可以通过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天才。

二、如何激发创造力

了解了关于创造力的认知误区,知道创造力并不是天生的,也与智商关系不大,那我们这些普通人究竟怎么做,才能有效提高创造力呢?

作者甘尼特在书中指出,提高创造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践。他在书中说:“创意不是魔法,而是一种‘肌肉’,会越练越强壮,你越熟悉,就越知道该如何使用它。”

作者甘尼特在书中以自己的采访和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四条有效提升创造力的路径,分别是:借鉴、模仿、创意社群、迭代。下面我们就分别讲一讲。

路径一:借鉴

借鉴的原意是指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后来就常常用来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作者认为,能找到好创意的人,其实都是懂得积累和收集信息的人,他们会不断吸收各行各业的所见所闻,这样才能积累好的素材,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出相应的灵感。

天才的爱因斯坦本人对于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有精彩的描述,他说:“关于我是怎样建立相对论概念这个问题,不太好讲。我的思想曾受到那么多神秘而复杂的事物的启发,每种思想的影响,在建立相对论概念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不一样……”

在《爱因斯坦传》还罗列了爱因斯坦借鉴过的几种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比如:由伽利略提出的惯性定律和参考系理论;由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由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建立的电磁理论;以迈克尔逊—莫雷实验为基础的“以太”学说;由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等等,在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他甚至还受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和启发。可以说,如果爱因斯坦不是广泛地研究物理和宇宙方面的各种学说,不去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的话,他是不太可能提出“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的。

所以,锻炼创造力的第一条法则就是,既要在你的专业领域一门深入,又要在它的周边领域广学博究,这样才有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时机成熟时,在大脑中产生灵光一闪,形成创造力。

法则2:模仿

模仿的意思是你可以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再次创新,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腾讯QQ,模仿的就是以色列的ICQ ,再比如微博在最初,基本上是模仿推特,优酷、土豆则模仿了Youtube等等,这种模仿在经过了“微创新”之后,具有了新的生命力,造就了许多国内非常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

日本作家井上达彦在自己的的书,《深度模仿》中,也表达了与甘尼特相似的观点,就是“先模仿,再创新,然后才能实现超越”。甘尼特也在书中说,好的创意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拥有“熟悉的陌生感”。他说的熟悉,就是别人原有的创意,而陌生就是自己在别人原有创意的基础上,再设计出来的新创意。

法则3:创意社群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会把一些创意归结到个人的身上,比如大名鼎鼎的爱迪生、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等等,我们会不自觉地给这些人贴上天才的标签,认为他们的创造力都来源于超人的天赋和超高的智商,但实际上,他们那些天马行空般的创造力都是依托背后强大的团队创造出来的。

比如爱迪生,这位被人称为“发明大王”的发明家和实业家,他的创造力就不是天生的,更不是因为他有超越常人的智商。实际上,爱迪生只读过3个月小学然后就失学了,童年时代的爱迪生被老师说成是“笨蛋”,被医生说成是“脑子坏了”。爱迪生离开学校后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靠自学,他在15岁时就已经读完了底特律公共图书馆的所有书籍,所以爱迪生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的勤奋和学习能力。

真正支撑爱迪生成为伟大发明家的,是他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爱迪生事业的早期,他和一群发明家一起组建了一个工作坊,这很像我们现在常说的工作室或发明实验室,在他的工作坊里聚集了一大批极富想像力的头脑。等到后来爱迪生创办了通用电气之后,他的实验室规模变得更大了,这是一个由工程师、机械师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他们相互协作,进行研究和实验。据统计,从1869~1910年的40年间,在爱迪生名下正式登记的发明就有1328种,这种爆发性的创造力与他这个强大的发明实验室是分不开的。

所以,与其说爱迪生本人是个创造力天才,不如说是因为他有一个由许多聪明大脑组成的创意团队。

同样的,一提到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很多人都会说,他是一个创造力极强的天才。

但其实,我们在读《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这本书的时候,就介绍过,马斯克的创意,大多都是来自他旗下的两个团队:特斯拉和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而不完全是马斯克本人。没有这两个强悍的团队,马斯克恐怕也很难有现在的创造力。

所以,要想有更多更好的创意,就要建立起一个创意社群,在这个社群里,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这种头脑风暴和脑力激荡才是不断产生创造力的源泉。

法则4:迭代

作者认为,很多人对创造力和创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好的创意,都是一下子想出来的,而且一想出来就是完美的,可以永久使用。

但实际上,大多数的好创意,都是一遍一遍通过反复的推翻重建创造出来的。我们以前共读过一本书,叫《精益创业方法论》,书中就重点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的创业逻辑,叫“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也就是说,要先用最低的成本,推出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用化产品),这个产品只有一个最核心的功能,然后看看大家对这个产品的反应,如果反应好,就接着投入精力把产品改善一点,然后再看大家的反应,然后再改善,再看反馈,经过这种反复迭代和打磨,一直到这个产品成为一个伟大的产品。如果最初的那个简陋版的产品大家根本不买单,那就果断放弃。

事实上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许多产品和服务都是经过这种不断迭代之后才产生的,比如大家最常使用的微信。

其实在微信的1.0版本上线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功能相似的米聊,从上线时间来说,微信落后米聊40天,后来之所以是微信胜出,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微信对用户的反应更敏感,产品迭代的速度更快。

微信一开始拿出的是几个MVP版本,主要功能就是发送文字和图片,由于这个功能与彩信和QQ并没有多大区别,所以用户反应平平。当米聊模仿Talk Box推出语音对讲功能时,微信立即跟进,用户量终于开始有所突破。

这个时候,微信开始凭借QQ邮箱的系统稳定性逐渐追上了米聊的脚步,而米聊虽然因为服务器原因出现过几次宕机,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双方仍不分伯仲。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微信连续发力,高速迭代,先后推出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新玩法,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十几个版本的迭代以及QQ存量好友的拉新,而这时的米聊在反应和迭代速度上明显落后于微信好几个身位,到2012年3月29日,也就是微信上线一年零两个月之后,微信的用户数顺利突破1亿,这时候微信与米聊的战斗已经基本结束。

这是一个经典的速度胜利的案例。微信从一个极简的内核开始,反复探索测试,高速迭代,最后利用腾讯的流量优势,反超对手。

在实现用户数反超之后,微信团队马不停蹄,连续推出了几个后来影响深远的功能:朋友圈实现了从基础的移动通讯工具向社交平台的过渡,微信公众号则将第三方引入到微信里,为未来的商业变现做好了准备。

2013年底的微信红包更是神来之笔,这个原本只是为了好玩的设计引爆了马年春节的抢红包游戏,同时促使微信的上亿用户绑定银行卡,四两拨千斤,炸开了微信通往交易的最后一道屏障。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在他的《腾讯传》里写道: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上线,到2014年1月24日的“抢红包”引爆,这三年是属于微信的“创世纪”时间,它的光芒掩盖了互联网领域里的其他一切创新。

而这个“创世纪”背后的最大功臣,就是微信无与伦比的迭代速度。

总结

以上就是《创造力曲线》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创造力并非高智商人士的特权,也不是虚无飘渺的灵感,它就像肌肉,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提升,只要掌握书中教给我们的四个法则,深刻理解法则背后的原理,我们每个人都是成为创造力达人。(编辑:于浩)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绝非天赋》|剖析智商与天赋的秘密,打开正确成才方式。

《爱因斯坦》|天才是如何思考的?

《深度模仿》|怎样去模仿才能让自己成长更快?

《硅谷钢铁侠》|建立在理智之上的疯狂,将横扫一切。

《精益创业方法论》|如何做到“精准创业”?

【江湖望族】《腾讯传》|如何激活腾讯帝国的肾上腺激素?

上次推送内容:

《活着为了讲述》|为什么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

《学习之道》|高效学习法重塑你的人生。

《从麦肯锡到企业家》|麦肯锡的思考方式是什么?

《领导力与新科学》|如何用参与式管理实现组织的脱胎换骨?

《AI·未来》|创业者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有哪些机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失败”的一次外交活动:你完全不知道的一版“完璧归赵”。

本次推送:

《创造力曲线》|如何培养和提高创造力?

《回头客战略》|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提高客户服务和体验?

《高效谈判》|如何成为谈判高手?

史记·刺客列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行在宽处》|心离钱越远,钱就离口袋越近。

下次推送:

《北野武的深夜物语》|北野武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的怪现象?

《万万没想到》|如何学习才能在为某一领域的项尖高手?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同富贵,共生死”的刎颈之交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数据有度》|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做出好的内容?

《谈判力》|利用“利益谈判法则”的四个原则,促成双赢民。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