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如何以财政解读王朝兴衰?
一部新视角下的中国财政史诗,一段两千年的帝国财政传奇!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了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关于作者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版作品有:小说《告别香巴拉》;文化游“亚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人物传记《一以贯之》;商业传记《势在人为》;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
本书鲜知
学什么?了解国家兴衰与财政状况的密切关系
盐铁官营制度的建立,始作俑者竟是吴楚七国之乱?备受称赞的王安石变法居然加速了北宋的灭亡?饱受内忧外患的清朝如何能维持财政平衡?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系统总结了中国历代财政治理之经验,观照当下中国经济之改革,为转型中国提供智慧资源。作者通过一部中国历代财政制度史,展现了一部“大政府”与 “小社会”博弈的历史,一部官僚集团治理手段日益专业化的历史,为读者提供了开启历代王朝兴衰之门的密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1.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动。2.财政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演化和发展。3.支撑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经验教训和最终归宿。
你还会发现
· 中央帝国财政收入的田赋制度;
· 中央帝国财政收入的官营经济;
· 中央帝国财政收入的货币垄断。
一、中央帝国财政收入的第一个密码:田赋制度
田赋制度说白了就是税收。无论古今,税收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古代中央帝国的第一个收入来源就是土地税和人头税。
土地税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个税种,它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征收的。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带头搞起了初税亩的实验。所谓初税亩,主要就是勘测丈量土地,确定好土地的归属权,然后在此基础上征收土地税。通过土地改革,鲁国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也有了更多钱用来养军队,这让鲁国变得强大起来。鲁国的改革路子,很快就引来其他诸侯的效仿,其中,地处西北的秦国学习得最成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把变法的重点也放在了土地改革上。当时,秦法规定,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垦荒,谁开垦的土地就归谁;同时,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农民不得擅自离开土地。这样一来,农民不仅成了粮食生产的机器,还通过缴纳土地税为国家积累财富。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让秦政府的税收收入则增加了20倍,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到了西汉时期,政府不仅要征收土地税,还出现了人头税。所谓人头税,就是年龄在15岁到56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要向国家缴纳120钱。从此以后,土地税和人头税就成了各个朝代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然而,政府想要增加收入,单纯靠提高赋税恐怕是不行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代王朝里都有很多土地和人口是不需要纳税的。
比如,西汉和西晋的各路藩王诸侯,他们治下的土地和人口就不向中央纳税;东汉时期的豪强世族,他们的土地和人口也不纳税;而唐朝的各个节度使所管辖的土地和人口,更是不向中央纳税。
所以,历代王朝想要通过土地税和人头税来增加财政收入,除了加税之外,更重要的举措是厘清土地和人口的具体数目,西晋时期的土地税改革和东晋时期的人头税改革,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晋武帝司马炎的计划很快就落空了。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晋政府的核心部门都被豪强世族把持着,他们是大地主阶级的代表。分田到人就从根本上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西晋的土地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
到了东晋,政府想要在人头税上做文章,于是就开始重新排查全国的人口数目,但也因为五胡乱华的原因,人口流动性太大,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实际上,从秦汉到明清,历代中央帝国的土地税和人头税的增收总是面临各种问题。无论是唐代的“租、庸、调”税制度、明代的“一条鞭法”,还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往往只在一开始有些作用,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民间很快就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抵制新政策。
所以说,土地税和人头税看似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实际上只占据了一小部分而已。
二、中央帝国财政收入的第二个密码:官营经济
汉初“文景之治”时,因为皇帝信奉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就是土地税和人头税,对百姓的其它征税也非常少。
但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对匈奴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战争,几仗打下来,汉武帝的国库就已经空了,仅靠那点土地税和人头税,连财政亏空都弥补不了,就更别提支持对外战争了。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汉武帝想出了一个奇招,就是依靠专制力量,垄断资源,具体就是通过建立官营企业,对盐、铁等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进行专卖。
其实在汉代以前,统治者对对老百姓开发矿石、木材、渔猎和海盐等资源并没有过分管控,只是在山海地区设立关卡,让他们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税收,这笔税就被称为山泽税。
但汉武帝为了扩大国库收入,把自然资源收归国有,然后成立专卖的官营企业,赚取高额的利润。为了防止民间力量分一杯羹,在成立国有专卖企业的同时,汉武帝还下令严厉打击走私资源的人。这样一来,政府就成了市场中唯一的经营者,拥有了垄断优势。
食盐和铁器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政府从这两项垄断中赚到了足以支撑帝国运转的钱,后来这种做法就被许多朝代保留了下来,成为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专卖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从最初的食盐和铁器,扩展到了酒、茶叶等多种领域。
除了官营专卖制度,汉武帝还有两个“财政创新”政策,也被后世君王纷纷效仿。这两个政策,就是“均输”和“平准”。
“均输”就是政府插手商品运输和销售以平抑物价。这本来是一种市场调节的手段,但真正实行时,政府不仅没有平抑物价,反而利用权力专制权力,轻松形成垄断市场赚取额外的利润。
“平准”政策指的是在地方上建造粮仓,当本地粮食丰收时,政府就收购粮食放入仓库,防止粮价太低伤农;等本地出现灾害粮食价格上涨时,政府再从仓里拿出粮食平价卖出,防止粮价暴涨。
理论上,“平准”制度是为了保障社会稳定,保障民生的好政策。但是,在历代帝国的实际操作中,平准仓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甚至给官商勾结的腐败提供了条件,让平准仓失去了它最初建立时的作用。
三、中央帝国财政收入的第三个密码:货币垄断
古代中国各个王朝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从西汉开始,中央政府就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利用货币垄断来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这种办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铸币掺假,另一种就是滥发纸币。
我们首先说铸币掺假。西汉开国时,使用金属钱币,放任民间铸币。民间铸币的好处是引入竞争机制,谁都可以铸钱,但重量不足的钱币,会渐渐被市场淘汰,最终流行的钱币,都是质量和信用好的。
但到汉武帝时,国家财政亏空太大,除了建立官营专卖制度外,政府开始在铸币上动心思,具体做法就是由政府垄断铸币权,然后在钱币中掺假。
当时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铜币,但汉武帝另外发行了一种白金货币,白金就是银和锡的合金,这可不是当时的法定货币。
白金的出现让货币体系出现了混乱。民间一方面在交易中抵制这类货币,另一方面又大量偷铸假币,以此牟利。政府抓了十几万偷铸假币的犯人,监狱都住不下了,但依然不能禁止偷铸行为,因为利润实在太高了。
白金货币把国家的经济秩序搞得一片混乱,汉武帝无奈之下只好废止了,但是他“货币创新”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接着又推出了三铢钱和五铢钱,说白了,就是重量不足的劣币。他通过为种手段让民间财富迅速缩水,并集中到政府手里。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滥发纸币,这个比铸币造假还可怕。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纸币,以宋朝的“交子”最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就拿交子来详细说一说。
交子最早出现在四川,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宋太祖赵匡胤灭掉四川的后蜀政权后,把当地的铜钱全都集中解送京师以缓解中原的货币短缺问题,又因为四川本身不产铜,铜钱在四川就基本消失了。于是,宋太祖下令,四川地区只能使用铁钱,并禁止其他地区向四川流通铜钱。
但铁根本不值钱,购买力非常低,而且铁钱非常重,这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于是,四川民间出现了一种存款凭证。人们把金属货币存在钱庄里,钱庄出具存钱凭证,老百姓拿着这种凭证买东西,卖方收到凭证后,再到钱庄换取金属货币。这种存款凭证,就是“交子”了。
交子在四川民间流行后,很快就被中央政府注意到,并收归国有化发行。一开始的时候,交子是有准备金保障的,也就是说,你的钱庄发行多少交子,就得在政府储存相应比例的贵金属货币,防止百姓拿交子兑现的时候钱庄拿不出钱来。
但这种稳定很快就被中央政府自己打破了。《文献通考·钱币考》中说:“五年,交子二十二界将易,而后界给用已多,诏更造二十五界者百二十五万,以偿二十三界之数。交子之有两界自此始。”
这段史实讲的是,宋神宗熙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在四川多发行了新一界交子,同时也没有按照惯例收回老一界交子。结果,交子立即贬值了一倍,百姓手里的钱瞬间缩水,中央政府则顺利施展乾坤大挪移,把将近十二亿钱币的财富从民间转到自己的口袋里,缓解了财政危机。
尝到甜头后,中央政府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解决财政亏空的“妙计”。既不用费力收税,也不用搞官营专卖制度,只要动一动印钞机,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迅速从民间聚敛钱财,听上去很美,但是,印钞机一开,再想回头可就难了。
到了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中央政府又增发了15万贯交子,到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中央政府再次增发48万贯交子。并且,中央政府开始允许交子走出四川,在陕西、安徽、河南等地使用。也就是说,中央政府聚敛财富的范围,开始从四川扩大到陕西、安徽、河南等地。
到了蔡京任宰相的时候,形势就更加严峻了。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崇宁二年又增一千一百四十三万……由是引法大坏,每兑界以四引面易其一。”意思是说,蔡京再次下令增发1143万贯交子,而且这些交子都是没有准备金保障的。交子因此迅速贬值,价格跌了近一百倍,一贯只能换十几文钱。
蔡京一看形势要失控,竟然再出昏招,规定新发行的交子一贯可以兑换旧交子四贯,这下更糟糕了,交子一下子贬值四倍,持有交子的人损失了80%的财产。于是,中央政府就在“财政困难—疯狂印钱—恶性贬值—发行新币”的套路中越陷越深。
总之呢,滥印纸币表面上看能让政府迅速敛财,实际上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滥发纸币直接引发北宋末年的经济崩溃,这也是北宋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总结
以上就是《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每个朝代兴盛和灭亡都有多种原因,但经济一定是最核心的因素之一。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健康的财政政策,是支持一个朝代政治、军事、文化兴盛的源头之水;当经济之水枯竭时,也必然导致国家走向衰败。每一次朝代更替,帝国盛极而衰的根本原因往往就在于它无法建立一个长久、可持续的财政体系。
在王朝初期,政府税收可以较好地养皇室、养官僚、养战争,但这样的财政体系过于脆弱。到了王朝后期,官僚体制过于膨胀,加上自然灾害、战争等情况,正常的税收已经无法负担财政支出,政府只能靠官营经济和货币垄断等正常税收之外的手段,从民间大肆掠夺财富。这样一来,财政系统将不受控制地发生混乱,长此以往,整个帝国就会陷入混乱,从而引发人民不满,最终被替代。
封建时代,在中央帝国崩溃之时,统治者们往往都没能明白灭亡的真正原因。今天我们通过读《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从经济角度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虽然当代的政治经济学已经比古人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在正在发生的、将来还会发生的事情,都有过去的影子,希望书中讲到的历史脚本能够给我们一些警示吧。(编辑:王岳)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彪悍江湖】《撒切尔夫人》|为什么说权力是撒切尔夫人生活的前提背景?
《1929年大崩盘》|自由经济没有良药,经济危机就是一场高烧,总会爆发。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如何以财政解读王朝兴衰?
【严选好书】成年人的苦熬,才能度过至暗时刻。
《职场基本功》|你为何只是看起来很忙?
《向内创新》|八个突破性问题开启企业内向创新之门。
2019年国庆阅兵人员方队
2019国庆阅兵装备方队(值得收藏)
2019国庆阅兵空中方队
下次推送:
《成就》|要成为卓越的管理者,都需要几步?
《刷新》|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新技术有哪些?
【严选好书】如果你在“伪忙碌”,那么“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上|如何让用户对你的产品一见钟情?
【严选好书】杭州失踪案背后,挣脱缰绳的直播乱象。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