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所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否真正思考。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大问题》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作者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著称,他不像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关于作者
罗伯特·所罗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Quincy Lee百年纪念”讲席教授和杰出授课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他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尤精于尼采、存在主义哲学和情感理论的研究,特别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大哲学家复杂的思想,同时又不失其严格性。
凯思林·希金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哲学教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奥克兰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得克萨斯大学任教,所罗门的妻子。她也出版、编写或与人合编了很多著作。
本书鲜知
学什么?哲学家们讨论哲学时,究竟在讨论什么
通常情况下,哲学会被我们认为是一门极为深奥和抽象的学问,好像与我们毫无交集,却又息息相关,哲学到底讲了什么?我们心中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一定都听过那三个,非常经典,也非常烦人的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干什么?
《大问题》告诉我们,哲学就是这样一门要求我们努力的去理解我们自身和世界的学问,它要我们不断的去逼问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这些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会如何面对我们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也决定了我们期待成为什么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
哲学,就是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的总和。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你还会发现
· 如何找寻生命的意义;
· 了解自我的最好方式;
· 提高艺术审美的方法。
一、追问生命的意义
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探讨了很多类似真理、道德和正义这些宏大的命题,但肯定绕不过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既是哲学中最模糊不清、最难回答的问题,同时又是最需要回答的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
1.生命的意义
要想找到生命的意义,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意义”。
一件事物的意义,通常是它所指向的超越自身的东西。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就是这个人的生活所指向、但又超越生活的东西。具体指向什么呢?哲学家们针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四种经典回答。
第一种是指向孩子,孩子就是生命的意义。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们的孩子,以及他们孩子的孩子。为什么父母会这么无私呢?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看法。
他认为,所有人都有繁殖的冲动,这种冲动包括身体的冲动和精神的冲动。人到了一定年纪,本性中就会升起一种迫不及待的欲望,想要生育孩子。因为他们预感到,人都是会腐朽的,要想通往永恒和不朽,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生生不息地繁衍和生殖。生育孩子,是一个可朽的人通往不朽的最便捷的途径。
除了孩子、或者说是繁衍之外,第二种生命的意义在于上帝。上帝,说白了就是一种信仰。哲学家们认为,上帝创造出人类,是为了代替他完成地球上的使命。所以,把上帝作为意义的人,内心会有很强的使命感,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一项任务、一个目标。
第三种生命的意义是来世。把来世当作生命意义的人,会觉得今生今世的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后和来世的生活。
第四种观点认为,生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很多文学作品中也会传达这样一种荒诞、荒谬的虚无主义。在不少文学家看来,世间的一切似乎都是徒劳的、无意义的。就像《圣经》的传道书中所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2.好的生活
无论生活承载的是哪种意义,我们都应该明确,因为发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洞察的问题,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赋予生活怎样的意义,我们就会拥有怎样的生活。
那么,我们应该为自己创造一种怎样的生活呢?哲学家们也提出了三种主义,分别是快乐主义、成功主义和禁欲主义。
所谓快乐主义,就是认为我们应该从生活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实现目标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是那种纯粹的感官享乐,类似于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纯粹为了快乐而行动,大多数人都会克制自己。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纯粹的快乐主义者,还是很渴望超越感官的快乐,获得其他层面的满足的。
成功主义者的目标就是追求成功。这种成功,不仅仅指金钱,还包括社会地位和来自别人的尊敬等等。但是,成功的生活,就是值得追求的好生活吗?哲学家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指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人拼尽全力、实现了成功,但他们自己也变得筋疲力尽,没有力气来享受成功后的快乐。那么这种成功,又有多大意义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成功人士到了四五十岁,几乎实现了毕生的追求,但这时候,却突然自杀了,这就是因为他们发现,拼命想得到的一切,其实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说,仅仅是成功,并不能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
与成功主义对立的观点,就是禁欲主义。所谓禁欲主义,也叫犬儒主义,就是从物质、财富等欲望中解脱出来,去过一种简朴、贫穷的生活。
历史上有一位大哲学家第欧根尼,就是犬儒主义的拥护者。据说,他常年住在一个澡盆子里,除了一盏灯笼之外,一无所有,但他本人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有一回,亚历山大大帝来到第欧根尼的住处,看到他正在无所事事地晒太阳,于是就问他:“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结果,第欧根尼缓缓抬起头,对这位不可一世的君王说:“让开,你挡到我的阳光了。”
禁欲主义者不在乎财富、地位和名利,只关心自己的心灵。现实中也有很多艺术家,会主动接受苦行僧式的生活,为的就是保持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今社会流行的“极简主义”和“断舍离”,其实也是禁欲主义的一种表现。
二、了解真正的自我
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鼓励要释放天性,追求自由和真我。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别人说“成为你自己”“勇敢做自己”等等。但到底什么是“做自己”呢?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自己?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上来,那就是“我是谁?”
1.真正的自我
要想弄明白“我是谁”,可以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如果你成了小说里的人物,你会怎样描述自己?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外星人,会怎样向他解释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环境和对象的不同,对自己进行不同的描述。
不过,这些会变化的“表面”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的自我应该是永恒不变的。这种不会因为背景而改变的自我,就叫本质自我,也就是“灵魂”。
我们的本质自我,更多地关注的是我们的记忆、情感和心灵。只要一个人的心灵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就可以说,他还是他。即使他的外表已经从王子变成了青蛙,从美女变成了老太婆。但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发生了变化,就可以说“他看起来完全就像另外一个人”,或者说“我们已经不认识这个人了”。
2.不存在的自我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认定,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而且有且只有一个。但也有哲学家持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所谓的自我,根本不存在。
传统观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桃,桃的中心有一个坚固的核,那个核就是我们的灵魂。但德国哲学家赫尔曼·黑塞却说:“人是一棵葱头”,葱头由几百层葱皮组成,这些葱皮代表着不同的自我。我们一层层剥掉外面的葱皮,会发现里面还有更多的葱皮。当我们剥到最后一层时,葱头就一无所有了,没有核,也没有心,更没有所谓的灵魂。外面这些一层一层的皮,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和众多的自我。
除了自我不存在以外,还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我们的自我是不固定的。它不是与生俱来的灵魂,而是我们一次次行动和思想的产物。我们完全可以用行动和选择,为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就像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保罗·萨特说的:“人就是人。他不仅是他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
三、培养艺术的审美
哲学家们认为,人类生活中最美好、最有益的活动之一,就是欣赏艺术。我们为什么要创造艺术、音乐和故事呢?在欣赏艺术时,我们为什么经常会感动落泪?又如何区分好艺术和坏艺术呢?对于这些问题,哲学家们也做出了回答。
1.美的教育
在探讨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美。早在公元前4世纪,大哲学家柏拉图就给出了他关于美的标准。他在《会饮篇》中,提出了美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的美,是形体的美。柏拉图认为,如果我们要想走正路,那第一步,就应该是爱上一个美好的形体。在欣赏一个美好的形体时,我们会慢慢看到形体美的相通之处,总结出美的共同特点。
接着,再进一步,我们应该看到心灵的美。心灵之美比形体之美更珍贵,这也就是美的第二重境界。如果遇见一个美的心灵,即使他的形体不美观,我们也应该对他心生赞赏和爱慕。
最后,比心灵美更美的,是知识之美。我们应该受到学问的指引,学习各种知识,从中体会到知识的美和力量。当我们走过美的三重境界以后,就会发现世界的广阔,收获无数优美崇高的道理,从而真正学习到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2.艺术的功能
艺术是承载美的一种重要形式,那具体来说,艺术的功能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艺术的作用,就是要对美德有所贡献,而不是招致罪恶。
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仅仅讨大众喜欢是不够的,如果它激起的只是人的欲望或者毫无价值的幻想,那它就算不上一件好的艺术作品。
为了区分好的艺术和坏的艺术,柏拉图提出了艺术审查制度。他认为,艺术和艺术家们,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应该为启迪人们的心智、升华群众的境界发挥重要作用。直到现在,我们的政府或其他监管部门,仍然会对影视、文学或其他艺术作品进行审查,这其实就是源于柏拉图的艺术主张。
3.美与真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呢?简单说就是三个字:“真善美”。艺术不应该单凭自身来评价,而应该根据它所唤起的真和善来评价。但事实上,艺术中的美并不总是和真、善相一致。
就拿“真”来说吧,很多时候,我们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是因为它的真实,而是因为它的虚构。这种艺术的“真”,不是精确再现的真,而是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力量的真。这种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真正重要的东西,也是它具有强感召力的重要原因。
其次,艺术的美也不全是善的。很多时候,我们也会从那些丑恶的事物和怪异的描写中获得乐趣。翁贝托·艾柯在《丑的历史》一书中就强调,“丑恶和怪诞也是一种艺术。”尽管那些以丑恶、怪异为题材的作品常常令人生畏,但它们还是成了公认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受到了无数观众的欢迎。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类艺术的功能,就是让我们通过释放一些乱人心神的情感来表达自己。人们通过感受惧怕和恶心,去除了这类感情,从而获得了灵魂的净化。所以,要想欣赏艺术,就要学会穿透表象,去发现艺术背后所揭示的关于世界和心灵的深层次真理。
总结
以上就是《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哲学家的伟大思想。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很多人会认为,哲学是一门非常深奥和抽象的学问。但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能够发现,哲学其实就是关于生活的学问。哲学要做的,就是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我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以及我们和世界是怎样的关系。
当然,在了解完哲学家们的思想以后,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组织自己的观点,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我们能用哲学的语言,来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的世界观时,才算真正进入思考的大门,真正过上了一种清醒的生活。就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编辑:水落鱼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文明之光》3/4|只有跨领域涉猎,才能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提升。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大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严选好书】别为了那点虚荣心,让自己难过。
《天才的基因》|如何改良你的基因?
【严选好书】围观的教训,为什么我们还学不会?
《低欲望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危机与破解之道》|低欲望社会中创造者的三大机会。
下次推送:
《走出唯一真理观》|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
【严选好书】30岁,还在用地摊货的人,活该被排挤?
《高难度对话》|为什么越是重要的对话,我们越是回避?
【严选好书】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创新者的方法》|为什么有的企业有好点子,最后却夭折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