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上下同欲者胜。
组织内如何做到上下一心。
核心书摘: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不穷,但越往后读,就越会发现,《孙子兵法》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兵法”,更是谋事之法,这篇“《孙子兵法》之上下同欲者胜”,告诉我们,组织内如何做到上下一心。
关于作者: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学什么:
1、《孙子兵法》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组织内如何做到上下一心?
我们先前给大家讲过《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其中“五事”就是指的“道、天、地、将、法”,“七计”讲的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而这个“七计”是对“五事”的一个细化。说的就是我们在打一场战斗,或是做一个决定前都需要先把这个“五事七计”考虑清楚后再行动。
因为“五事七计”这个概念在《孙子兵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要着重对“道、天、地、将、法”分别进行梳理。今天我们先讲“道”。
《孙子兵法》是这样解释这个字的,叫:“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可以让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会心存二心。只有上下一心,才有了打胜仗的基础,否则,一帮散兵游勇,回家种地还行,上了战场那就是一触即溃,别说硬仗了,稍微遇到一些不顺,说不定就是倒戈一击。
我们之前讲过“牧野之战”不就是这样吗?武王伐纣,纣王将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朝歌的军队一起派去迎战。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说:“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七十万大军啊,光看数字就能想象这是多大的一个队伍,结果上了战场,一看武王的军队是精兵强将、气势如虹,这只大军还没等交战就直接垮了,直接倒戈一击,反过来带着武王的军队攻入朝歌。这就是君主“无道”,不能使民心归附,民众与君王离心离德所造成的后果。
虽然“武王伐纣”的故事比较烂大街,但可以说是最契合的例子了。甚至在明朝人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就是一本对《孙子兵法》的注解类书)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如武王有臣三千,唯一心;若纣有臣亿万,唯亿万心,则反是矣。”说的其实就是“上下是不是一条心”的问题。
如果说“武王伐纣”大家都觉得比较烂大街的话,那我们再讲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古代战争案例。
我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赵国的主力部队几乎死伤殆尽。按理说这么好的时机,秦军应该长驱直入直接灭掉赵国才对,但为何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可以苟延残喘三十年呢?我们要给大家说的正是“长平之战”后的这场“邯郸保卫战”。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原本想乘胜围困赵国都城邯郸,灭掉赵国,但被秦国的丞相范雎阻止。范雎怕白起功劳太大,影响自己在秦国的权势,就以秦军打了这么久的仗,需要休整为由退兵了。
长平之战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9年,秦国再次发动50万大军,由大将王陵率领,浩浩荡荡杀向赵国,休整后的秦军攻势很猛,明显是奔着灭亡赵国的目的去的。而赵国这边由于兵力匮乏,节节败退,秦军很快就攻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附近。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整个邯郸从上层的王公大臣,到下层的黎民百姓都知道,这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战了,胜则生,败则死。于是,在廉颇的统领下,全城军民上下一心,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能提得动刀剑的,都走上城头抵御秦军的进攻。赵国的平原君甚至散尽家财给士卒,将自己的妻妾编入行伍。随后,赵孝成王又派平原君向魏国和楚国求援。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两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
最后,魏国出兵8万,楚国出兵10万,合计18万,从侧方攻击秦军。而城内的赵军,看到援军到来,军心大振,迅速组织精兵出城迎击秦军。
于是,在“赵、楚、魏”三国联军的夹击下,秦军大败,在伤亡20万后,被迫撤回秦国。就这样,“邯郸保卫战”以“赵、楚、魏”三国的胜利结束。
赵国之所以能先败后胜,不得不说是上下一心的结果。正是因为邯郸城在秦军的包围下撑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给了平原君斡旋的时间,才等到了楚、魏的援军。
如果赵国当时的情况跟商纣王那时一样,那面对强秦,怎么可能以弱势兵力支撑这么久,早就开城投降了。由此可见,两国交战双方士兵的多寡虽然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君主有道,上下一心的军队,虽然少,但是韧性十足、扛得住;而君主无道,离心离德的军队,哪怕多,也是一触即溃、一碰就碎。这也是孙子为什么把“道”放在了“五事”之首的原因了。
我们不妨再往深想一想这个问题,《孙子兵法》的这一条,对我们的现在的成事又有什么启示呢?
其实,我们可以把一个公司看做一个国家,把到来的危机看做是敌国的入侵,那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是这个公司的员工,是这个国家的臣民。那么,当公司面临危机时,对我们员工来说,应该如何面对呢?是跟公司患难与共还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呢?
就拿今年的这个疫情来说吧,今年突然来袭的疫情就是一个“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几乎打乱了所有公司的节奏,几乎每个老板都为自己公司的生存而到处奔波。而对于员工来说,工作大幅调整,今天老板要求做这个,明天又要求做那个,工作随时都在调整,而且还是各种弯道飙车,相信不少员工或多或少都产生过抱怨。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这只是因为每个人的立场是不同,老板看重的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员工关注的是自身的工作和待遇。放在疫情这个场景下,发生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我们还是要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个事儿,决定了你拥有什么样的状态,进而决定了你的职场位置。”而越是在逆境之下,越是能看出谁是公司一伙儿的,谁只是个过客。
白宫的知名商业顾问保罗·斯托兹就曾提出过一个叫“逆商”的概念。这个“逆商”说的就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在面对挫折时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身在职场之中,难免遇到挫折,不管是因为外部因素导致的,还是因为内部因素导致的。“逆商”高的人往往能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而那些“逆商”低的人,或许就是第一批逃兵。
所以,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试着站在更高的角度,比如你的上级,比如你的老板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你的格局自然就提升了。危机总会过去的,当危机过后,不管你是否能升职加薪,你的视角就会和普通员工不一样。
另外,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在就职演说中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叫:“不要问国家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衍伸到公司不就是在说,不要问公司能为你做些什么,先看看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所以,越是在危机之时,越要多想想自己能为公司分担什么,能多做些什么?先让这艘大船稳住了,否则船翻了,又哪儿有什么个人利益呢?
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的话来说,这叫:“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上下一心,彼此信任,那么危机也就是转机。危机就像一个筛子,把不能一心一意的人筛走,留下最精华的部分。所以,这个时候更要明确目标,顶住压力,与公司共患难。
我们如果把一家企业的发展用竹子的成长做比喻的话,企业遇到的危机其实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没有“节”的,那叫草,风一吹就倒;有“节”的,那才叫竹子。而这些“节”就是这个企业曾经面临过的危机,也正是这些“节”才使企业得以再次成长。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会是一帆风顺,如果作为员工,每当你在的企业遇到危机,你就是第一个走的人,那不管你能力多强,你永远只能是一个员工。
因为,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像华为这样的大企业,其选拔人才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叫:“要提拔那些在历史关键时期,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所以,在公司危机之时,你是去是留?这个答案已经一目了然了。
相关内容:
《重新定义团队》|谷歌为什么能网罗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为其服务?
《团队领导最后吃饭》|员工在怎样的工作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潜力?
上次推送内容:
【听读史记学管理】陈杞世家|人生好在适度,误在失度,坏在过度。
本次推送:
《孙子兵法》之上下同欲者胜。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听读史记学管理】淮阴侯列传|韩信的命运与可能:国士无双、功高无二,为何死得如此憋屈。
《1905帝国巡游》|美国是如何拨动亚太地区的政治走向的。
下次推送:
《孙子兵法》之顺应天时,因时制敌。
【听读史记学管理】宋微子世家|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不能死守规则和经验。
《一个公关人的自我修养》|不投一分钱也能做好品牌公关。
《罪孽的报应》(加字重发)|战后德国人“甘心悔过”,日本人却“死不认错”。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也可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五、输入想搜索的作者也可以得到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人物”管仲“就可以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