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40篇进展汇编
2005年,科技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布局成立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焦人脑发育规律和认知发展与学习机理,以服务国家教育、健康等重大需求为牵引,打通基于动物模型的微观、介观研究和基于人类被试的大脑皮层神经网络和认知行为研究,重点开展脑发育规律及其与个体综合智力、各种学习能力以及心理行为发展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并推进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和特殊群体的认知学习能力提升和积极心理健康促进的应用转化。
自成立以来,实验室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心理学、系统科学、教育学等文理学科的雄厚实力,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国内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建立了跨学科、文理交融的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脑智发育与学习研究平台,具备了原始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成为我国在脑与学习研究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基地。
下面,跟brainnews编辑部来一起回顾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年发表的论文,更多详细内容,请见官网。
1
初级视皮层多种连接模式对不同gamma振荡的产生和调节机制
2021年1月18日,Neural Plasticity 在线刊出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邢大军研究组的题为“The Generation and Modulation of Distinct Gamma Oscillations with Local,Horizontal,and Feedback Connections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A Model Study on Large-Scale Networks” 的文章。
该研究通过构造灵长类视觉初级皮层的大规模动力学模型,解析了灵长类视觉皮层Gamma振荡与多种神经环路的关系,首次分离了反馈和长程水平连接在神经振荡中的功能差异,揭示了不同gamma振荡在视觉皮层的产生机制。
阅读连接:
2
左右脑功能层级结构的不对称性规律
2021年1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龚高浪研究组在国际知名神经影像杂志NeuroImage 在线发表了题为“Sex-related human brain asymmetry in hemispheric functional gradients”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结合最新的功能连接梯度(gradient)分析方法,首次揭示了左右半脑内部的功能层级模式、及其不对称性与性别差异。
阅读连接:
NeuroImage:龚高浪组揭示左右脑功能层级结构的不对称性规律
3
老年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电子化测评
2021年1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BABRI团队在老年医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在线发表题为 “Community-based model for dementia risk screening: The Beijing Aging Brain Rejuvenation Initiative (BABRI) brain health system”的论文。
该项成果详细介绍了BABRI老年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系统的核心技术指标与应用路径。基于北京BABRI社区临床队列数据,研究组通过多维认知数据分析,提取能够高效判别认知损伤的关键指标,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数字化记忆门诊、轻度认知障碍筛查工具集,以及适用于痴呆高危人群管理的评估系统。该系统横向连接家庭-社区-医院,有助提高诊疗效率、改善医疗资源配置,纵向追踪认知状态变化,为医生及照护者提供认知相关疾病的全周期常态化辅助管理。
阅读连接:
4
近红外脑功能影像数据分析软件:NIRS-KIT
2021年0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朝喆教授课题组在近红外领域专刊Neurophotonics 上发表了题为“NIRS-KIT: a MATLAB toolbox for both resting-state and task fNIRS data analysis”的文章,介绍一款该课题组新近开发的近红外数据进行分析软件。
该软件既可以实现对任务态fNIRS数据的激活区检测,又可以完成对静息态fNIRS数据进行功能连接、图论和低频振幅等指标的分析要求。该软件包含了fNIRS数据分析的整个流程:包括数据准备、数据检查、预处理、个体水平分析、群组水平分析及结果可视化。
阅读连接:
https://brain.bnu.edu.cn/kyjz/203a2aded4bb409da0ceb03c254fb103.htm
5
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压力激素介导儿童大脑情感通路的作用途径
2021年2月11日,Biological Psychiatry 在线发表了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秦绍正课题组题为“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affect children’s amygdala-prefrontal circuitry via stress hormone response”的文章。
该研究提出了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儿童情感环路发育影响的神经生物学模型,即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压力激素”皮质醇介导儿童杏仁核-前额叶情绪调控环路在静息态和情感信息加工时的神经活动模式,其中最显著的作用发生在CMA相关前额叶环路。本研究为理解儿童情感与脑智发育,寻找儿童情绪问题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物标记及其脑网络靶点提供新的启示。
阅读连接:
BP:秦绍正等揭示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大脑情感环路的作用途径
6
中国儿童视知觉加工和汉语阅读流畅性关系的神经机制
2021年3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宋艳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神经影像杂志NeuroImage 在线发表了题为“Failure of resting-state frontal-occipital connectivity in linking visual perception with reading fluency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通过对比阅读障碍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组的视知觉能力和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揭示了初级视觉皮层(V1)和大脑左侧额中(MFG)之间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对中国儿童阅读流畅性起到的重要作用。
阅读连接:
宋艳研究组在《NeuroImage》发表论文揭示中国儿童视知觉加工和汉语阅读流畅性关系的神经机制
7
中国学龄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脑功能定位及映射工具软件1.0版(DBFA)
2021年3月21日,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秦绍正和陶沙教授课题组联合在Neuroscience Bulletin 上发表了题为“Mapping Domain- and Age-Specific Functional Brain Activity for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开发了一套映射中国学龄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相关脑功能定位的可视化软件工具1.0版(Developmental Brain Functional Activity Mapping, DBFA)。该成果为我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研究以及同龄临床人群的病理性脑影像学研究,提供了分年龄和特定认知/情感任务的脑激活和功能定位对比参照,为进一步探索学龄儿童期正常与异常脑智发育(如注意力缺陷、冲动与冒险行为和情绪问题等)的脑影像标记提供了科学基础,并有望服务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基础教育与心理健康评估研究。
阅读连接:
秦绍正和陶沙课题组联合发表中国学龄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脑功能定位及映射工具软件1.0版(DBFA)
8
新生儿脑功能连接组的个体独特性
2021年3月23日,国际神经科学杂志Cerebral Cortex 在线发表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题为“Individual Uniqueness in the Neonatal Functional Connectome”的研究论文。
在该研究中,他们以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新生儿脑功能连接模式的个体独特性,为理解早期发育阶段认知行为个体差异的脑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阅读连接:
贺永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揭示新生儿脑功能连接组的个体独特性
9
V2参与运动轮廓的感知
2021年3月25日,eLife 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海东课题组题为“ Processing of motion-boundary orientation in macaque V2”的研究成果。
吕海东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灵长类视觉脑区V2具有专门处理运动信息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内的方向选择性神经元有独特的反应特性。此外,V2还对运动轮廓线有朝向选择性并具有朝向功能图。该研究首次发现V2区的神经活动与运动轮廓的感知具有相关性,同时提出了运动信息在这过程中的可能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视觉皮层的运动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连接:
V2参与运动轮廓的感知
10
BABRI中国老年痴呆社区队列研究
2021年4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BABRI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arly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community population: The Beijing Aging Brain Rejuvenation Initiative”的论文。
该论文详细介绍了张占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从2008年开始,历经13年开展的中国老年痴呆社区临床队列研究 “北京老年脑健康促进计划(BABRI)”的进展情况。
阅读连接:
风雨兼程十三载:BABRI中国老年痴呆社区队列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
11
汉字笔顺加工的脑网络
2021年4月18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桃梅课题组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发表题为“The cortical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sequence: evidence from observing Chinese characters in mo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加工汉字笔顺的大脑激活模式与规则,顺序,空间注意,动作观察,动作想象,转换和抑制有相对较强的相关,与期望,执行功能和更新之间相对有较弱的相关。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汉字笔顺加工的脑网络。
阅读连接:
郭桃梅课题组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发表论文揭示汉字笔顺加工的脑网络
12
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机制
在第108个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Cerebral Cortex 杂志于2021年4月24日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的研究论文“How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child’s compliance”。
该研究发现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儿童对母亲的回应频率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约束性顺从行为比例。母子双方交互的频率越多,反而显著降低了母子间的大脑活动同步,进而对儿童的顺从行为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互动对儿童的影响可能不限于家庭,而是长期和深远的。
阅读连接:
卢春明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亲子互动通过亲子大脑同步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机制
13
团队成员同步性影响团队绩效的认知神经机制
2021年5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朝喆课题组围绕“团队成员同步性影响团队绩效的认知神经机制”在Neuroimage发表了题为“Team-work, Team-brain: Exploring synchrony and team interdependence in a nine-person drumming task via multiparticipant hyperscanning and inter-brain network topology with fNIRS”的研究论文。
研究表明,团队焦点任务中团队成员在左侧TPJ和mPFC.表现出更强的脑间同步性以及群体脑网络全局效率。团队焦点任务中团队成员在左侧TPJ的群体脑网络全局效率能更好的预测团队绩效,其效应大小大约是主观测量的1.5倍。这些结果证明,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效率是影响团队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因素,与共享心智模型理论相一致。
阅读连接:
朱朝喆课题组在《Neuroimage》发表合作研究揭示团队成员同步性影响团队绩效的认知神经机制
14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经颅脑图谱
2021年05月23日,神经调控领域国际著名期刊Brain Stimulation 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朝喆教授课题组题为“Transcranial brain atlas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为经颅脑成像与调控应用提供了年龄特异、两个空间尺度(MNI坐标和图谱脑区)的群体颅-脑概率映射。结果证实,对儿童与青少年个体,使用年龄特异的经颅脑图谱可显著降低空间定位误差,为后续开展儿童发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颅定位与靶向支持。
阅读连接:
朱朝喆课题组在《Brain Stimulation》发表学龄儿童与青少年经颅脑图谱
15
人脑情感功能网络与生理唤醒的动态关联模式
2021年6月2日,秦绍正课题组在NeuroImag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integration and segregation of amygdala subregional functional circuits linking to physiological arousal”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综合利用高空间分辨率下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与皮肤电生理记录同步记录技术,发现了静息态下杏仁核两个亚区(BLA和CMA)间形成灵活的整合与分离模式,并与由皮肤电表征的生理唤醒水平形成了动态的关联模式,为深入理解杏仁核情绪网络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寻找相关神经生物标记及脑网络靶点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阅读连接:
秦绍正课题组在《NeuroImage》发表论文揭示人脑情感功能网络与生理唤醒的动态关联模式
16
阿尔兹海默症精神症状的脑影像机制
2021年6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BABRI团队陈姚静老师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ymptom-general and –specific lesion patterns”的综述论文。
该论文系统性研究和总结了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精神症状的脑损伤模式。作者认为神经精神症状与AD之间可能存在两种连接机制:(A) 神经精神症状是AD病理的结果;(B) 神经精神症状和AD病理是某些共同病理过程的结果。
阅读连接:
Mol Neurodegener综述:阿尔兹海默症精神症状的脑影像机制
17
人类大脑结构老化的性别差异及其与认知衰退的关系
2021年6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BABRI团队在国际神经科学杂志Cerebral Cortex 在线发表了题为“Sex Differences in Cortical Morphometry and WhiteMatter Microstructure During Brain Agi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Cogni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大脑结构老化的性别差异及其与认知衰退的关系,为扩展和理解人类大脑老化进程提供关键信息,也为进一步探究两性间病理性老化差异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同时在老龄化背景下,该研究也对老年人群体相关医养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阅读连接:
BABRI研究组桑峰陈姚静等在《Cerebral Cortex》发文阐述人类大脑结构老化的性别差异及其与认知衰退的关系
18
近红外神经技术间接调节深部脑区海马激活及相关认知功能
2021年06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朝喆教授课题组在Neuroscience Bulletin 上发表了名为“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eurofeedback of Cortical TargetEnhances Hippocampal Activation and Memory Performance”的文章。
该研究就近红外神经反馈技术存在的无法对深部脑区进行直接调控的局限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静息脑连接组学的近红外神经反馈深部脑区间接调节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框架。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迈出了近红外神经反馈训练间接调控深部靶脑区探索的第一步,将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阅读连接:
朱朝喆课题组在《Neuroscience Bulletin》发表文章介绍近红外神经技术间接调节深部脑区海马激活及相关认知功能
19
数学与科学在大脑中形影不离
2021年7月9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新林脑与数学学习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 在线发表了题为“Mathematics meets science in the brai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数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加工具有基本一致的脑机制。
该结果表明,视空网络和语义网络对于数学和科学的加工都至关重要。本研究为未来数学与科学在教学中的整合提供了来自大脑的证据。在数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可以丰富数学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数学。同时,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如物理、化学、生物)建模问题,促进抽象思维。
阅读连接:
20
人脑皮层功能组织的梯度更替标志着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转变
2021年7月14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耶鲁大学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在PNAS 发表题为“Shifting gradients of macroscale cortical organization mark thetransition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儿童期的大脑网络功能组织的主梯度模式主要体现在感觉、运动和视觉网络的功能特征;而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大脑网络的主功能梯度过渡至和成人非常相似的空间分布模式,从初阶的感知觉区域逐渐变化到默认网络区域,而默认网络所包含的各类区域通常被认为负责人类高阶而抽象的认知功能。该论文指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中,大脑结构与功能组织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同时伴随生理、认知及社会能力的发育成熟。
阅读连接:
21
“fNIRS数据ICA分析软件:NIRS-ICA”
2021年7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朝喆教授课题组在Frontiers in Neuroinformatics 上发表了题为“NIRS-ICA: a MATLAB toolbox for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applied in fNIRS studies”的文章。
该课题组近期开发了面向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fNIRS)的ICA分析软件。NIRS-ICA能够有效的应用到fNIRS信号的噪声去除和提取神经活动相关的成分中。
阅读连接:
朱朝喆课题组开发和共享“fNIRS数据ICA分析软件:NIRS-ICA”
22
压力激素觉醒反应对海马前额叶高级认知功能前摄性调节机制
2021年8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秦绍正团队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发表了题为“Brain preparedness: The proactive role of the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in hippocampal-prefrontal function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CAR对人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调节机制——CAR通过激发一种基于人脑特定记忆表征(即个体长期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逐步习得的、关于如何有效应对各种应激事件的记忆图式)的前摄性调节机制,为机体更好应对当天潜在的挑战提前做好准备状态。
阅读连接:
秦绍正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发表论文揭示压力激素觉醒反应对海马前额叶高级认知功能前摄性调节机制
23
视觉词汇识别中信息的时空变化过程
2021年8月,韩在柱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上发表了题为"Early top-downmodulation in visual word form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an intracranial SEEG 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使用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SEEG),采集癫痫病人的颅内脑电信号,得到视觉字形和高级语言信息两种加工过程的时空间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发现高级脑区对视觉字形加工区存在早期反馈作用。
阅读连接:
韩在柱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论文揭示视觉词汇识别中信息的时空变化过程
24
儿童青少年脑动态功能网络发育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
2021年8月10日,Cerebral Cortex 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题为“ProgressiveStabilization of Brain Network Dynamic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纵向扫描数据和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公开的人脑基因表达数据,揭示了儿童青少年在6-14岁阶段脑动态功能网络的发育模式及其与基因表达谱的关联,建立了宏观脑连接组发育与微观基因转录组之间的联系
阅读连接:
贺永课题组与合作者在Cerebral Cortex发表论文 揭示儿童青少年脑动态功能网络发育的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
25
不同亚型轻度认知障碍记忆损伤机制
2021年8月11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BABRI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在线发表了题为“Disrupte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hippocampal structural networks correlate impaired verbal memory and spatial memory indifferent subtype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使用不同亚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正常老化老年人的结构像磁共振数据探究了其海马与全脑的结构共变网络,揭示了不同亚型MCI患者的记忆病理损伤和空间记忆老化的结构网络连接模式。
阅读连接:
BABRI研究组杜超陈姚静等在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发文阐述不同亚型轻度认知障碍记忆损伤机制
26
“左脑中风”与“右脑中风”在大脑可塑性变化方面的异同规律
2021年8月20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龚高浪研究组在Journal of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Common and unique structural plasticity after left and right hemisphere stroke” 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利用69名“左脑中风”病人和55名“右脑中风”病人的纵向结构磁共振脑影像数据,探究了具有临床代表性的中风病人群体在中风后康复过程中脑结构变化上的共通模式、以及左脑与右脑中风病人在中风后康复过程中脑结构变化上的异同规律。
阅读连接:
龚高浪研究组揭示“左脑中风”与“右脑中风”在大脑可塑性变化方面的异同规律
27
知觉的学习机制
2021年8月26日,Current Biology 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武课题组题为“Perceptual learning as aresult of concerted changes in prefrontal and visual cortex”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发现,学习训练导致视觉感知能力显著增强的神经机制在于前额叶与视皮层的协同编码优化。
该研究表明,知觉学习源于负责认知功能的前额叶联合皮层和负责感觉编码的视皮层的协同作用,包含了两个同时进行的学习过程:一个特异于训练刺激精细特征的感觉加工学习过程,以及一个取决于任务熟练程度的认知加工学习过程。该研究全面剖析了知觉学习导致熟能生巧的神经机制,对理解大脑学习的原理具有重要启示。
阅读连接:
李武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发表论文全面解析知觉学习机制
28
人脑在使用记忆术进行快速记忆时的神经表征机制
2021年8月28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薛贵教授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 在线发表了题为“Hippocampal representations of event structure and temporal context during episodic temporal order memory”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记忆宫殿这一记忆术能快速有效提高时序记忆的准确性,并揭示了实现这一效果的两个重要神经表征机制:(1)海马对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多种联合表征,包括记忆宫殿的空间特征和先后顺序构成的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以及时间背景(temporal context)的表征,为记忆提供重要的背景线索;(2)海马对表征的灵活转换(transformation),从而减少记忆项目间的干扰,提升记忆精度。
阅读连接:
薛贵课题组在《Cerebral Cortex》发表文章揭示人脑在使用记忆术进行快速记忆时的神经表征机制
29
青少年多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像学标志检测研究
2021年9月1日,Biological Psychiatry 期刊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隋婧课题组与合作者题为“Reward Processing in Novelty Seekers: A Transdiagnostic Psychiatric Imaging Biomarker”的研究论文。
该工作从多模态MRI影像组学的角度揭示了青少年时期超高猎奇人格与奖赏环路的脑区异常可能是多种精神疾病共有的易感因素,提示青春期奖赏网络的发育损伤可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早期发病风险。
阅读连接:
BP:隋婧课题组阐述青少年多疾病患病风险的影像学标志检测研究
30
人脑知识的双重编码理论
2021年9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毕彦超教授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上发表了题为“Dual coding of knowledge in the human brain”的封面综述。
该文章系统回顾了该团队以及国内外其他课题组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认为人类大脑中存在着两种认识——基于符号关系的认识和基于经验的认识,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体系。并由此提出了知识的双重编码理论(Dual-coding knowledge neural representation framework)。
阅读连接:
Trends Cogn Sci 封面综述| 北师大毕彦超教授:人脑知识的双重编码理论
31
情绪记忆提取练习引发脑功能动态重组及其对学习效果预测作用
2021年10月7日,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秦绍正课题组在Nature Human Behavior 上发表了题为“Rapid neural reorganization during retrieval practice predicts subsequent long-term retention and falsememor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综合利用记忆提取练习、前瞻性记忆巩固范式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方法,通过获取8次记忆重复提取练习任务下大脑功能活动,结合动态的多体素(分布式)表征特异性、脑功能网络重组和机器学习等分析方法,揭示了记忆提取练习引起的动态脑功能特异化重组及其对后续学习记忆效果的预测作用。
阅读连接:
秦绍正课题组在Nature Human Behavior发表论文揭示[情绪]记忆提取练习引发脑功能动态重组及其对学习效果预测作用
32
长时记忆的神经动态表征机制
2021年10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薛贵教授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formative neural representations support long-term episodic memory”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记忆的神经表征从最初的编码、到短时保持、再到长时记忆提取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具体表现为(1)动态编码支持稳定的长时记忆的形成,这是通过增加编码晚期的神经表征稳定性来实现的;(2)在编码刺激消失后(即短时记忆保持的早期),记忆表征进一步发生快速的转变,并且持续到记忆提取阶段。
阅读连接:
薛贵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发文揭示长时记忆的神经动态表征机制
33
中国学龄儿童情绪识别中动态决策的性别差异及其认知神经计算机制
2021年10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秦绍正团队与陶沙团队联合在Cerebral Cortex 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al Sex Differences in Negative Emotion Decision-Making Dynamics: Computational Evidence and Amygdala-Prefrontal Pathways” 的研究论文。
研究团队通过从情绪决策行为特征建模到情绪相关的杏仁核亚区-前额叶通路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7-12岁学龄儿童的情绪决策的加工特征及其性别差异化发育轨迹。团队融合了传统行为与认知计算建模、多变量与单变量脑激活、功能连接等多层面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学龄儿童情绪相关的杏仁核亚区、前额叶的性别差异化发育特征,同时也通过认知计算建模与脑功能指标,揭示了女性不利的易感性通路特征。
阅读连接:
秦绍正课题组与陶沙课题组合作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中国学龄儿童情绪识别中动态决策的性别差异及其认知神经计算机制
34
感激引发的不公正行为的计算神经机制
2021年11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超课题组在NeuroImage 发表了题为“From gratitude to injustice: Neurocomputational mechanisms of gratitude-induced injustice”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怀着感激情绪的个体会关心恩人的利益,珍惜与恩人互动的机会,并减少会损伤恩人利益的行为(如:惩罚恩人)。本研究强调了感激的社会功能是增强个体与恩人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感激潜在的黑暗面,为理解感激的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阅读连接:
刘超课题组在NeuroImage发表论文,揭示感激引发的不公正行为的计算神经机制
35
情侣通过冲突增进爱情关系的神经机制
2021年11月29日,Cerebral Cortex 在线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卢春明课题组题为“Interpersonal Conflict Increases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in Romantic Couple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冲突互动,特别是女性通过言语主导的互动,提高了情绪唤醒度,增强了情侣之间的大脑活动同步,进而促进了情侣间的爱情关系强度,为“打是亲、骂是爱”的传统认知提供了脑科学的解释。
阅读连接:
Cerebral Cortex:卢春明组揭示情侣如何通过冲突增进爱情关系
36
长期压力和特质焦虑影响动态认知计算中脑网络活动的平衡模式
2021年12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秦绍正团队与深圳大学吴健辉团队联合在Cerebral Cortex 发表了题为“Long-Term Stress and Trait Anxiety Affect Brain Network Balance in Dynamic Cognitive Computations” 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特质焦虑本身并不一定导致认知缺陷。相反,高特质焦虑与长期压力协同作用,通过募集更多的认知资源以降低速度为代价来完成当前任务。
阅读连接:
秦绍正课题组与合作者在《Cerebral Cortex》发文揭示长期压力和特质焦虑影响动态认知计算中脑网络活动的平衡模式
37
人类下丘脑发育的时空动态特征
2021年12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吴倩课题组携手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课题组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张军课题组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the spatial-temporal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of human hypothalamus development”的文章。
研究团队系统深入的揭示了人类下丘脑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和中期单细胞转录组的时空动态变化、细胞类型特点和不同细胞谱系发育轨迹的时空特征,为深入了解其空间和功能复杂性奠定重要基础。
阅读连接:
Cell Stem Cell:吴倩/王晓群/张军共同揭示人类下丘脑发育的时空动态特征
38
自闭症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动态特性及其与基因表达谱的关联规律
2021年12月11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Biological Psychiatry 在线发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 “Alterations in Connectome Dynamic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Harmonized Mega- and Meta-Analysis Study Using the ABIDE Dataset” 。
该研究基于国际大型公开数据库ABIDE的自闭症患者和健康被试的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N=939),揭示了自闭症患者脑动态功能网络的异常模式及其与基因表达谱的关系,为理解自闭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
阅读连接:
Biol Psychia:自闭症患者脑功能网络特性及与基因表达谱的关联规律
39
大脑对决策不确定性的一般性与任务特异性的神经表征
2021年12月15日,万小红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发表了题为“Task-specific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Generalizable Metacognitive Control Signals in The Human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的研究论文。
通过多体素分析方法对dACC在三个不同种类决策任务中决策不确定性的神经表征的分析,揭示了决策不确定性在dACC对决策不确定性的高维神经表征形式,既有对跨任务元认知控制强度信息,也有与元认知控制有关的任务特异信息,从而使得dACC能够提供精准有效的认知控制。
阅读连接:
万小红课题组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文揭示大脑对决策不确定性的一般性与任务特异性的神经表征
40
多种Gamma振荡在初级视觉皮层的空间频率信息编码与神经起源机制
2021年12月22日,国际生物学杂志PLoS Biology 在线刊出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邢大军研究组的题为 “Multiple gamma rhythms carry distinct spatial frequency information in primary visual cortex”的文章。
该项研究针对视皮层中Gamma振荡的视觉编码规律以及视觉皮层的不同环路连接模式如何产生和调制Gamma振荡的问题,通过多通道电极在多脑区联合记录(视觉皮层V1和外侧膝状体LGN)结合神经解剖及数学建模等手段,首次发现V1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窄带Gamma振荡,它们分别携带不同的空间频率信息,且有完全不同的神经起源机制。
阅读连接:
PLOS Biology:邢大军组揭示多种Gamma振荡空间频率的反应特性与神经环路起源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brainnews编辑部
编辑部投稿邮箱:brainnews@163.com
编辑部联系微信:brainnews_12 或 brainnews_0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