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徐诗颖:《停车暂借问》:停下来,便是一生
《停车暂借问》:停下来,便是一生
徐诗颖
片片梨花轻着露,舞尽春阳姿势。
无情总被多情系,好花谁为主,常作簪花计。
人间多少闺门闭,门前落花堆砌。
隔窗花影空摇曳,近来伤心事,催得纤腰细。
——《停车暂借问:赵宁静的传奇》
《停车暂借问》(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停车暂借问》是我非常喜欢的当代香港长篇小说,每过一段时间,我会把它拿出来重读。坦白讲,每一次重读,总产生心有戚戚之感。尤其在感受到小说中表兄妹“近乎绝望的眷恋”之情后,我就会因同时想起“宝黛之恋”而落下泪水。“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本身就是千古遗憾之事,怎不令人痛心和惋惜?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它也是作者回望故乡之作。这种回望,有其特殊性。作者只是跟随母亲回过一次故乡沈阳,所以对故乡的认知基本建立在其母亲对沈阳回忆的诉说以及表现出来的日常行为之上。朱颜易逝,作者想的是如何才能保住母亲心中的“青春年少”,所以此作最终献给“操劳半生,忧多乐少,却付给儿女们她所有的爱”的母亲。
一、关于作者和作品
说了那么多,还没有道出此书的作者。是的,她名叫钟晓阳,在香港长大。这个名字或许对不少大陆读者而言稍显陌生。相较于刘以鬯、金庸和李碧华等香港作家,钟晓阳在大陆的名声并没有如前者响亮。相反,她在港台文坛却颇受读者欢迎。她1962年12月出生广州,诞生在一个华侨知识分子家庭(其中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沈阳人),祖籍广东梅县。1963年随父母移居香港。虽然入读的是英文中学,但由于家庭的熏陶和本人的天赋,对古典诗词有着极大的兴趣。十四五岁就已经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以及诗歌,并斩获各类文学奖。钟晓阳就像从闺阁中走出来的女子,生性沉静,不喜说话,好读书,喜用小楷填词,爱听由古筝、琵琶、笛子一类乐器奏出来的音乐。台湾作家朱天心在读到钟晓阳写给她的信时,第一感觉就是“正牌林黛玉出现了,不是柔弱,而是她孤傲、挑剔的气质”。
1980年钟晓阳随母亲回故乡沈阳探亲。从广州、上海、北京一直到沈阳、抚顺,都让从未真正感受过大陆气息的她大开眼界。一路兴致盎然,并缠着母亲和亲戚不停地询问有关故乡的一切。在亲见东北大地风物人情之际,一部爱情三部曲已在悄悄酝酿。同年年底,十八岁的她已完成“赵宁静的传奇”第一部《妾住长城外》,紧接着下一年完成第二部《停车暂借问》和第三部《却遗枕函泪》,最后于1982年将三部曲结集为《停车暂借问》,并由台湾三三书坊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钟晓阳本人也在当时被称为港台文坛的“天才少女作家”。不少文坛大家都非常惊讶于小小年纪的她竟能把成人面临的爱情困境捕捉得如此到位,比如台湾著名作家朱西宁在该书的书前语录中曾赞扬道:“中国正统的文学艺术是极现实和超现实的合一,惟其现实可以极致,所以超现实必于现实无不包容。此在小说家,是一于民族的强大,时、空、能三者全部拿他莫可奈何。所以会叫人想到天纵。钟晓阳的得天之幸尚不在闪烁的才华,是有仙缘在中国诗词的养育里呵护长大,只这一点便可以造就她是个天骄。在她虽只十七八岁女孩,现实世界不过香港一地,承受的是不中不西的文化教育,这些可全都约束不住她。但凭她伸手要天,也得许她半边,更不必说她有一部小说,《妾住长城外》要从1944年的奉天写起,《停车暂借问》要在1945年之后的上海。以西洋写实的僵硬观念看,对此必不以为然,但若就中国小说言,哪位作家是受时、空、能三者所限?钟晓阳这又算得什么?天地人世间,作者熟悉的经验不过是现实的大海之一粟,超现实尤不必说了,何拿有限拘禁无限的自苦?钟晓阳今做了中国正统小说的言者,一言兴邦而大为开了今之西化小说艰危的绝境。”
此后,钟晓阳对该书做了全面修订,并增添《车痕遗事》一文,2008年修订版于香港出版。大陆简体版要直至2011年才由新星出版社正式发行。除了小说版外,该书曾于1988年由中国舞蹈家舒巧改编为舞蹈,并由香港舞蹈团演出。到了2002年,刘德凯将其改编为电影,由周迅、张信哲主演,并在香港及大陆公演时更名为《烟雨红颜》。
三十多年过去了,该书已被誉为一代港台经典。
《烟雨红颜》(2002年)
二、爱情篇:停下·错过·永别
《停车暂借问》讲述的是东北女子赵宁静的爱情故事,发生的时间从1940年代到1960年代,地点从沈阳、抚顺一直转移至香港。其中第一部《妾住长城外》写的是她和一个叫吉田千重的日本男孩的模糊初恋,而后两部《停车暂借问》和《却遗枕函泪》表现的则是她和表哥林爽然真挚但不能结果的爱情故事。看到这三部曲的标题后,你我是否都会不禁想起如下的诗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崔颢《长干曲(其一)》
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赞誉钟晓阳为“今之古人”,称此作品“能用现代小说的形式包装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长描绘流离的哀伤”,“宛如时代版《红楼梦》”。结合三部曲的标题文字看,此言甚是!再走进书中的文字,我隐隐体会到其中流露出张爱玲笔下的“身世之感”,又感觉到它同时接续了《红楼梦》的命脉。之所以喜欢这部小说,原因正在于此。当代香港小说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特别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的确走在了中国大陆文学的前头。然而,当我反观内心,询问自己到底更喜欢哪种类型的作品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带有古典情愫的文字。虽然不能说这一类的文字在香港地区已占据主流,但仍有一部分作家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并创作出不菲的成绩,从而使香港文学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毫无疑问,这些作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除了钟晓阳外,还有金庸、董桥、李碧华、辛其氏和葛亮等。
在这部“爱情三部曲”里,破碎的爱情既让人心疼,也成为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对于宁静而言,每一段的恋情都是充满着无奈和悲哀!
赵宁静
初恋之花是美丽的,但又是容易枯萎的。由于“千重是日本人”的事实,所以与千重发生在伪满洲国时期的恋爱本身就是不踏实的。在两人诀别的那一刻,千重倒先问起了宁静:
“小静,你——你恨我们国家吗?”
宁静愕然,有点怕,不敢答。
千重叹一口气,动身要走,宁静稳稳地说:“如果将来我不恨你的国家,那是因为你。”
千重赶快别过脸去,大概泪又涌出来。他借旁边的一棵槐树攀上墙头,他回眼望她。不知道是月亮还是街灯,两张脸都是月白。她仰着头,辫子垂在后面,神色浮浮的,仿佛她的脸是他的脸的倒影。
然后他在墙头消失了。宁静整个人扑在墙上,听得墙外咚一下的皮鞋落地声,她死命把耳朵揿在墙上,听着听着,脚步声就远得很了。
“如果将来我不恨你的国家,那是因为你”,这句话读来震撼!当在家国仇和爱情两者之间面临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无论选择哪一方,我都相信这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正因为这道裂缝已是如此的宽,两人弱小的身躯根本无力承受来自国家和民族所施与的重负,所以无法越过就只能成为他们唯一面对的事实了。
赵宁静与林爽然
第二段恋情于宁静而言可谓是刻骨铭心。在第二部《停车暂借问》里,宁静和她的表哥林爽然是心心相惜的。只不过,阴差阳错导致二人最终错失牵手终身的机会。爽然小时候因父母之命而与陈素云有了婚约,可他从来没有喜欢过素云,只想一心一意娶宁静为妻,愿意一辈子贴心保护爱人。事实上,宁静同样如此。虽然她深知爽然爱她,也承认他们是命中注定的知己,但到了后来她却发现对爽然竟一无所知(按:实际上中间也有几次类似的困惑和愤慨)。从素云口中道出来的爽然,与她所认识的爽然完全不是一个人,让她极度怀疑眼前的真实以及过往的一切。在此之前,上天实际上已给宁静安排好一段姻缘,那就是熊应生与她“停车暂借问”的偶遇。原以为只是一次极其普通的偶遇,但一次停下来的问路,便成为了宁静一生转折点的开端。凑巧的是,宁静后来生病住院,管床医生竟然是熊应生,两人从此便有了交集,而应生对宁静有了感情,可宁静对他却没有感觉,甚至想过逃避,但最终还是给他留下几分情面。与此同时,宁静父母本来就对爽然因有婚约还不停纠缠宁静的行为有所不满,此时应生的出现便中了二老的心。宁静对此思索后,觉得一来和真实的爽然还是生分,二来为了不让爽然再为她为难而耽误与素云的婚事,便答应了应生的婚约。不过,谁不知道,这些理由都是用来自欺欺人的呢?可正是这自欺欺人,使宁静永远地痛失爽然。当爽然看到宁静右手黄黄的金戒指时,他明白他将永远地失去她。于是,他感慨好在没将自己夙筹夜划的心意说出口,不然真的不知道如何收场。就这样,一个没说出口,一个没追问下去,便注定要错过一生。
命运就是喜欢捉弄人!爽然在临离开东北之际,向宁静道别。两人一起堆雪人,发现默契还在,只是各自已怀近乎绝望的眷恋之情了。爽然最后一句“我走了,你保重”给他们一起的日子划上句号。后来,当宁静从爽然母亲处得知爽然说了“我”字后其实是想向她求婚时,她已经学会不哭了。她真的不哭了,因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她想假如当初爽然真向她求婚,她会毫不犹豫和应生解除婚约,可一切都回不去了。如今的她发现,好像嫁给谁都无所谓了,因为她的眼泪已经为爽然流干了,而她欠这人世的,也已相应还清。对此,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她不哭了。她现在已经学会不哭了,光是流泪,一大颗一大颗地流;泪流干了,她欠这人世的,也就还清了。
读到这里,我懂了,宁静不就是“绛珠草”的化身吗?犹记得《红楼梦十二曲——飞鸟各投林》里有这样几句话:“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痛彻心扉后的回首,已多了几分苍凉。此时,再多的追悔已无济于事,宁静非常清楚她和爽然的爱情彻底完结了,于是只能拿着爽然送给她的《红楼梦》,期待在梦中与他相聚。
到了第三部《却遗枕函泪》,时光不知不觉已走过15个春秋,宁静和爽然在香港竟不期然相遇了。此时的宁静已为商人妇,而近半百的爽然依旧孑然一身。只不过,一切已时过境迁。宁静依旧有着东北女孩的倔强和果敢,决定与应生离婚并回到爽然身边,可身患病疾且生活拮据的爽然却选择了退缩。他无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更不愿意让宁静放弃现有的荣华富贵而跟他一辈子受苦受难。无论宁静是否出于补偿心理,爽然非常清楚他们之间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文中是如此写到爽然的态度:
宁静……喟叹一声道:“我想了整晚,失去的不知道还能不能补回来。”
“不可能的。”爽然一句就把她堵死了。
她却不死心,又说:“世事难料,就拿我们再见的这件事来说,不就是谁也料不着的吗?也许……”
“小静,”爽然没等她说完便说,“我们年纪都一大把了,过去怎样生活的,以后就怎样生活吧。”
虽然此后宁静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挽留这段无果之恋,但爽然没有作出如她所期望的回应,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现状是无法让宁静终生幸福的。于是,他选择再次出走,永远地离开宁静。然而,为了感谢上天让他们重逢以及报答宁静对他一生的爱,临走前,他存心“跟她一夜夫妻”,到底还是承认了她是他今生的妻子。虽然结局有一些令人慰藉的光明,但依旧是以宁静痛失爱人而告终,让人不免唏嘘:“他们的命该如此!”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句话真的是对这段无果之恋再贴切不过的概括了。我的心此时也震颤了一下,脑海竟突然浮现起《半生缘》里曼桢对世钧也说过类似的话,“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当重遇的一对恋人回首往事时,过往的一切在他们的口中都变成如谈论家常往事一般。当世钧想着如何补偿曼桢的遭遇时,曼桢婉拒了,她感念上苍让他们重逢,也深知现在再说这些已是毫无意义。世钧固然想抓住这重逢的每时每刻,但已无法改变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见的事实。重逢已然不易,但重逢即意味着永别,怎不令人悲戚?世间感情千万种,除了阴阳相隔之恋最痛外,紧接着就莫过于此了。
犹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也许不如不见,过去才能够沉淀成美满;也许不如不见,一切才能够被当成永远。”有时候,重逢对于已经遍体鳞伤的恋人而言的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在第三部曲的最后,当看到老妇晾晒的衣服在风中飘曳时,“宁静的眼泪,很快的,也就干了”。这次,真的是连眼泪都要流干了!小说戛然而止,并没有告诉我们宁静到底何去何从。
“倘若无缘,为何偏要相逢?倘若有缘,为何偏要分手?”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对此,我们不免会作悲观地猜想:宁静是否只有死了以后,才能得到真正的宁静?
三、故乡篇:停下·回首·遗痕
钟晓阳
《车痕遗事》是钟晓阳在香港书写回望东北故乡的散文,属于《停车暂借问》修订版的后记,分为《盛世之痕》、《乱世之痕》、《故国之痕》、《异国之痕》以及《新痕与旧痕》五节。《车痕遗事》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钟晓阳不仅回顾了写作及修订《停车暂借问》的来龙去脉,还深情记叙了她的家族往事,让人为之动容。最特别的是,虽然钟晓阳并没有在东北故乡长大,也只回过故乡一次,但这丝毫不妨碍在香港成长的她把长城外的土地封为家乡领土,并且矢志效忠母系血脉。在此情况下,家乡于她而言到底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她在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家乡,什么是家乡?家乡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月旧关城。家乡是逢年过节母亲的三分钟怀旧,突然又听到母亲骂我一声“王八犊子”好熟悉的骂儿话。家乡是东北的大地河山在我梦中成形,朦胧间一个少女的身影出现在茫茫雪地,月白肌肤,月满轮廓,睫护秋水,眉含孤清。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我认识真正的母亲之前的母亲。我的梦母,北国无名女。
整篇散文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以及对故乡挥之不去的思念。从回首家族历史到跟随母亲回乡省亲,钟晓阳都投入了最真挚的感情来述说这一切,并将这股亲情融入对作品的写作中,使读者对《停车暂借问》的创作过程有更为直观而全面的认识。
毫无疑问,钟晓阳对母系家族的历史是做过详尽考察的。她的外婆是世袭正黄旗燕囍堂刘氏的后代,外婆娘家在沈阳小东街,离夫家不远。不过假如要回溯母系血脉到夷族祖先一度生息繁衍的繁殖地,因无族谱家史可据,只能笼统插旗在国之东北。她的母亲到大学毕业后才与父亲一起分配到湖南工作,至此母亲的脚步就一直往南走,最后来到了香港。这一次的停留,便是一生。然而,无论走多远,他们都没有忘记出发的地方。犹记得钟晓阳在文章中提到直至与母亲回到故居,才让她真正感觉回到人生的起点:
此刻两个远来异乡客依门伫立,舶来衣装美白面容,抬头看旧日门墙尽毁只剩褴褛对夕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曾经时代的风将这一家的种籽向南吹,向南吹,吹到好远好远的南方小岛。曾经有个满汉混血女子从这门里走出去,走上一生的梦途。
这一“梦途”的终点即是香港,也是母亲一生的归宿。虽然母亲后来也会与父亲多次回去,但要真正做到“落叶归根”已然是不可能了,对钟晓阳而言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她觉得这篇文字“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追源溯始,而是陈述一些家庭的点点滴滴的记忆遗痕”。这无可厚非,对于一个并未在东北生活过的女孩,要她如同母亲那般产生感同身受的怀旧思绪是不现实的。然而,我看重的是她对家乡的态度。她希望通过书写家乡的风物、人情及语言等,能够让“过往的一切经验、情感与记忆重又回到眼前来”,这个过程是她所珍视,也是她为自己的家族所能做出的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可以看出,她对自己出生在具有满族旗人血统的家族是颇为自豪的。当回乡看到一大片高粱田时,她会想起故乡大地曾上演过无数铁马金戈喋血战场的英雄事迹,也猜想外婆的先祖是否也在清太祖努尔哈赤麾下打过仗。作为读者,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能从钟晓阳的家族史里真切体会到女真族后裔在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大地的历史变迁。
这是钟晓阳与同样是从大陆南来的香港作家葛亮有所不同之处,葛亮在家乡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家乡的风物人情回忆充满了个人化色彩。相较而言,钟晓阳对家乡的回忆是她与母亲共同完成的。因此,《停车暂借问》便成为钟晓阳献给母亲的作品。
钟晓阳坦言,这是“一个浅薄说书人年少时的幻想非非之作”。这于我们当下阅读而言也会产生相似的感受。《停车暂借问》其实过于聚焦主人公的“爱与离”,历史在里面仿佛可有可无。这的确会使读者产生误解,也使作品离厚重感相去甚远。第三部曲的内容未能得以充分展开,感觉情节叙述上稍显仓促,有虎头蛇尾之嫌,读了这篇散文后才得知原来是“经朋友的催促”下完成的。不过,要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去充分体悟中年人的思想,本身就是苛刻的。她的初衷也并不在此,更多地还是期待借此作品“回望故乡”,并由此开启她半生的创作之路。
后来,钟晓阳有大概十年时间隐没于香港文学界,对此外界传闻不绝于耳,甚至有人揣测她绝笔不写。那是否真的意味着她要从此停下来,结束创作的一生呢?实际上,绝大部分揣测都是错的。在这隐没的十年里,钟晓阳没有放弃文学,仍在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写作,在心底构思着点点滴滴的小说题材。她几乎隐隐知道,总有一天,她会再写,以文学之名,跟读者见面。因此,她感念有重新归队的机会。当然,让她产生重拾文字勇气的,是她的外婆。故乡在冥冥中给了她前行的力量。当年为了喝上一碗肉汤,外婆刚天亮便往乡间方向走去,从抚顺出发顶着严寒长途跋涉,走到乡下时,已是天黑。受上天保佑,外婆找到老佃户家,喝了一碗肉汤,带着喜滋滋的心情回来。这一直是钟晓阳回望故乡时非常喜欢的一则故事。她并不清楚这次重新出发,会面临什么困难,会坚持多久,也不知道是否会如外婆那样收获满意的成果,但沉寂十年后,她终于明白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荒田十亩无人耕,且以细部逐字行。实际上,钟晓阳是没有忘记写作这一初心。在接受《明报》专访时,她提到:“我渴望保持我的心。像软心糖那样,即使外表看来是坚硬的,但内里却始终是柔软的。”这种柔软,在我看来,正是岁月流转回望人生后的淡然姿态,如同她回望故乡一般。书评界曾称赞她为第二个张爱玲,我觉得她与张爱玲有着很大的不同。张爱玲的作品处处是阴暗的色调,但她的作品显得明亮活泼。或许,她对生活还是心存一丝希望的。她选择隐没,但没有消失,就说明了这一点。
沉潜一段时间,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人生除了前行,还需要停下来做冷静地反思。在此过程中,她也在努力留下人生走过的痕迹,包括她的家族历史,不使之成为浮云往事。的确,她是一个有心人。但愿她能够继续在文学这片田地上停下来。再回首,为后人留下人生的悲欢离合,直至终老。
文章期刊:
徐诗颖:《<停车暂借问>:停下来,便是一生》,《台港文学选刊》2017年第4期
徐诗颖:《钟晓阳的<停车暂借问>情系今昔》,《文学评论》2017年总第51期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夏婉琦
往期精彩
喜欢我就给我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