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 | 凌逾:古香古色——董桥

凌逾 跨界经纬 2020-01-18

古香古色一董桥



凌逾:《古香古色一董桥》,《城市文艺》,第四卷第四期,总第四十卷,2009年5月16日出版,第62-65页


摘要


董桥散文有“古董味”, 兼有明清小品的情趣、灵动、智慧,以及英伦小品的渊博、隽永、幽默,融会贯通中西文化。董桥的古意在于品味境界高古,选材亦古,从眉批、点评、笺注、书籍、字画、古玩等文物典藏中,透视出历史内蕴与文化乡思。 晚期董桥文字的味外之旨更趋老辣,文字历练有韵外之致,再不是中青年时期的精于譬喻。相比于钱钟书、梁实秋、余光中的散文,董桥散文重体势,文冷,语缓。



二十年前,柳苏就放言,“你一定要看董桥,”[1]如此霸气的口吻,文坛少有。果然,越来越多的读者发现,柳苏火眼金睛,慧眼识英才:董桥不仅一定要看,而且读其文,“犹觉逸致栩栩然”,“书记翩翩,致足乐也”。而张放甚至说,“医俗看董桥”,董桥散文成了治疗“精神溃疡”的心药。还有名家说“遗憾有人能把散文写得这么好”,大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辛辣味道。十二年前,文坛考古名家陈子善忍不住也精编了本评论集,荟萃论董桥的名家名文,书名就叫《你一定要看董桥》,这己成为董桥研究的必读书目。当然,后来,有人反对了,杨早说“你不一定要看董桥”;更有冯唐出来叫板,拧着说,“你一定要少读董桥”,其实,也是恨之愈深,爱之愈切。任是谁的作品,越是褒贬交加、毁誉缠杂,越是争论不休,则越有人气;若再经得起时间长河的淘洗积淀,更是有了名气,成为经典。董桥散文正是这种必将跻身不朽的经典。



从1977年至2009年间,两岸四地出版的董桥散文集己有40多种。其中,香港牛津版十二本装帧精美。台北远流版六本有体系性,分列为董桥谈阅读、文物、时事、语文、人物等几类。大陆江浙版《董桥散文》和《旧时月色》选文精当。19%年的《董桥散文》,选文均闲适性灵,但比晚明小品又多了英伦气,幽默明朗有暖太阳味。卷首就是说品味、听立体的乡愁、读园林、“只有敬亭,依然此柳”,然后才是凯恩斯的手、布朗宁的牛油面包、在牛扒上撒盐、上帝不听电话等等。2006年的《旧时月色》,选文均怀人忆旧,描画一轮轮老月亮,清香似旧时,弥漫着清幽的民国味。董桥自命带遗老襟怀,卷首的《旧日红》开篇就说:“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一股子舍我其谁的执拗气势。



确实,董桥散文有“古董味”。他国学根抵好,又通晓洋文,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兼有英国散文的渊博、隽永、幽默,以及明清小品的情趣、灵动、智慧。孙郁评价董桥是“一位喝足了洋墨水,又在洋场上倘徉的文人,骨子里却十分的中国,文章散淡雅致,有古色古香之气……使大陆一些同龄学人作家,看出了自己的尴尬。”[2]董桥欣赏有品味的悠闲,赏古玩、收藏、品茶、访书、读书、书话,在科技发达高节奏的讯息时代,中了田园的毒,星期天不按钮,而给后花园点灯,“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嚼啦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3]“文化遗民讲品味,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急管繁弦杂梵声,中人如梦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试记街前长短更。”[4]‘董桥的“古”,因蓄着墨汁而沁出,既有晚明小品气象,也有民国余韵,也有英伦随笔小品风味,渗透出文化修炼的深度,“古”得难以模仿,仅此一家。



不仅品味境界高古,董桥散文选材亦古,从浩如烟海的千年文化典藏,从眉批、点评、笺注、书籍、字画、古玩等文物中,珍玩透视历史内蕴与文化乡思,睹物思人,忆念旧事。散文集《董桥散文》、重文字的雕琢打磨,才气尽展。《旧时月色》重故事的曲折照应,文章谈的名人有苏雪林、林海音、台静农、孟小冬、沈从文夫人张家的三姐和四妹等等。还有童年邻居云姑,多情而命运多并,颠沛流离,秀丽的沧桑仿佛前朝一幅尘封的淡彩仕女;再有张大千的弟子老陶,郁郁不得志,年少丧妻,最终五十六因肝癌去了。董桥因收藏古董而阅尽人物辗转几代的曲折经历,古董的价值小仅在于物本身,更在于古董几经易手,生出了灵性,流淌着富贵贫贱如流年的况味。文字中因而渗出人生多并的淡淡感悟。如《寥寂》中说,“走了快六十年的路了,每星期写这样一篇念人忆事的小品,难免惊觉世道莽苍,俗情冷暖,萦怀挂心的许多尘缘……大半辈子浮沉在碌碌生涯之中,满心企慕的也许只是半窗的绿荫和纸上的风月(201页)。”董桥越到后期的文字,越有古董味,如2008年的集子《今朝风日好》,赏名家名画、插图彩画、竹雕钗筒、木雕山水对杯、剔红香盒、紫铜罗汉坐像等等,在书中间杂附上插图,精美细腻,赏心悦目。一如董桥的文风,意蕴淡泊幽远、风格婉约精细。



董桥的古意还在于文字的历练。世间难以言说之事多于可以言说之事。中国古代文论突破言说困境,有一法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中唐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晚唐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认为意境的审美效果不仅有味内之味,还有味外之味,即是“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则认为,“诗之有神韵者,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澈玲珑,不可凑泊。不涉理路,不落言淦者,上也。”如李清照的词句“非关病酒,不是悲秋”,从能说的事情入手言说,而不能说的恰恰成为表达的重心所在,韵味所在。以“不”的句式说,“不说就是说”,这种“味外之旨”正是中国文学性的精髓。中国写意山水画同样讲究留白,要义不在线条墨彩,而在空间之“无”的遐想。《旧时月色》深得留白精髓。如讲中文被动语态,也可以写得漂亮,如“一树桃花待摘”,“今日韩信已被某家着人赚的来,将他斩了。”“被”字形容坏事会好一点。黎太太《邻家次女》说:没有被炸掉的店子门面贴着红纸,上面说“照常营业”。《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一个例句说:“解放军到处被(人)尊敬”,那是很坏的中文,用“受”字就通了(261页)。再如,看到记者写稿云:“就连周南亦高度评价饶宗颐教授”,他经过一番论证之后感慨:遣词造句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掌握分寸,不可轻心。要说:“就连学究天人的钱钟书先生都高度评价饶教授”,那是贴切了(263页)。《旧时月色》文字里有刺,留白里有骨,需要细意品顺。



晚期,董桥文字的味外之旨更趋老辣,再不是中青年时期的精于譬喻,如早期《乡愁的理念》:“乱世的知识分子有如路灯的柱子,时而会有野狗过来撒几泡尿,但总是照亮了归人的夜路。”。如《夜读浮想》的“著书立说之境界有三:先是婉转回头,几许初恋之情怀;继而云鬓缭乱,别有风流上眼波;后来孤灯夜雨,相对尽在不言中。初恋文笔娇嫩如悄悄话;情到浓时不免出语浮浪;最温馨是沏茶剪烛之后剩下来的淡淡心事,只说得三分!”《强奸·翻译》中,如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欲罢不能,最后只好“进行强奸”。柳苏提到,董桥崇拜钱钟书的见解,钟爱《管锥篇》。但董桥也指出,“钱钟书的散文有两个缺点,一是太刻意去卖弄,而且文字太油了,太顺了;一是因为油的关系,他的见解很快就滑了出来,太快了,快得无声无息,不耐读。”有时,妙趣横生的比喻信手拈来,多了,也会有弊病。



《旧时月色》有难以言传的憾意,这正是董桥拿手绝活。杨照有篇妙文,《憾事外一章》[5],明说遗憾,却处处渗着深切赞美。他敏锐地发现,董桥善于精致细腻地传达极难表达的憾意,一方面有极强烈难耐的痛楚或伤悲,另一方面却还要绅士地露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分寸,过与不及,恰到好处,甚难拿捏。董桥有种自觉的温和,像他自觉的贵族意识与绅士气息,因此,他致命的缺点,在于他的文化贵族的阶级意识,不适合摇旗呐喊或破口大骂,硬是找不出一点普罗气,而只有轻描淡写的抱怨,冷静的描述与隽永的评议。正是因为如此,董桥能够不计流俗,一意孤行,创造出与众不同、特例孤傲的散文新风格。接着,杨照又说,董桥文字夹杂极为浓厚的文言色彩,举《春日即事》为例证,全篇没用一个“的”字。但笔者却发现,该文有个“的”字,出现在论述英国中产阶级妇女之时,她们半生上下求索妇女解放,而不能自释,其苦闷可想而知,甚至有名伶写自传,就名为“叫世界停一停我要下车”,半卑半亢,一语道出妇女之千年包袱。于是,董桥发了番感慨:“英国妇女依旧是英国男人的一杯茶”[6],真是要命的偏正结构!什么都可以不带“的”,唯独女人逃不附属于男人的命运,依然被“的来的去”,主从位置不变。再回到刚才的话题,关于使用文言的古意,其实,董桥也不是固执一端,他最向往的境界是文白有致,登峰造极,甚至不惜以读淫书,来冲淡笔下的学究气。他在《这一代的事》自序云:“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可谓夫子自道。



中国散文有优质的历史传统,晚明小品的独抒性灵、周作人的焚香静坐、林语堂的闲适怡情、梁实秋丰子恺的闲逸妙悟,董桥能得诸家精髓,治为一炉。止庵有篇文章提到,这些文字都可归入“才子文章”。他们的散文具有难以模仿的大师风范,融贯中西古今文化,风格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洒脱容兴,引证则中外兼采,行文则庄谐并作,睿思才慧,聪明灵气,幽默诙谐,文白相济,放而能收,清俊简洁,点到为止,余音袅袅。



相比而言,钱钟书是思想型散文家,散文识见渊博,具有睿者的稳健持重,文风古音余韵十足。擅长正话反说,几番回弹逆转,终于正反相合,如高僧说禅,费人思量。减否人物,反讽犀利。


梁实秋散文闲淡优雅简洁,积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髓,具有古士大夫情调,不带烟火气,如林中漫步,如富贵闲人,善于从日常生活开掘趣味,享受人生乐趣,而不刻意求取于莫测的思想性。为文喜欢反躬自嘲,调侃幽默。



 余光中散文重气势,文热,语速,如银沫飞溅,才气横溢不可遮拦。余光中受美式文化的熏陶,是西化较明显的一代新人。余光中生性开朗豁达,是书写现代生活的毫客,情感外露、张扬激越,以豪放派风格为主。散文具有高节奏的现代感,选材丰富多样,无拘无束,深谙世俗享乐之道,快意人生。余光中主张艺术的多妻主义,文学形式上的浪子,母体文化的孝子。余光中抒写乡愁,是将之幻化在想象与梦忆中,透过时空障壁,遥遥投向温暖熟悉的故土故乡。他用诗人之笔写散文,把散文谱成跳跃的乐章,不拘守一切陈规,有意求新求变,象顽童般跳跃成一精灵,追求现代的速度与节奏。语言悠意泼墨,清丽明快、挥洒自如,文字场面热烈而不失秩序,内在情感喷薄而出,不吐不快,紧张、痛快、干脆,文字热闹多变,在纷繁眩目的艺术外饰下不乏章法结构上的讲究,追求语言的弹性、密度、张力以及意象的丰赡、富丽。文法上,语句长短结合,疏密有间,短促时如急风骤雨,干净利落,绵长时句式没有标点符号断绝,或是句意环环相扣,一路铺排而来。余光中的财富是灵动的慧思,像石生的孙悟空,天马行空。他对语言尤其是动词有良好驾驭能力,这种动感的风格切近于徐志摩。



 董桥散文重体势,文冷,语缓。受英式文化熏陶,又有传统文化的名士味。以清淡的书卷气,把散文替成一束瓶花,文字典雅贵气、细腻自然,古雅蕴藉,字斟句酌,喜用典故,运笔谨慎,着意于古典意境的营造,艺术情感内敛、含蓄,属于恬静娴雅的一路。董桥性情淡雅,坚守“心在荒村听雨”,冷静孤峭、品质晶莹、不肯媚俗。董桥散文孜孜苦守千年文化乡愁一隅,沉甸甸、文给给,傲骨嶙峋,矢志不移。数卷残书,半窗寒烛,足以激发想象那久渴的文化归乡,突显出压不平的古愁。“稼艳一枝细看取,墨痕断处是江流”。董桥的散文用语如刀,刻下旧时月色,供人把玩赏读,了悟古今生死。他谈古玩、谈风物、谈古玩背后的人事浮沉。他谈考据,对照不同版本的专著、故事、逸闻,进而发现文字背后的裂隙。董桥幼时庭训严格,因此,他的财富是丰富的学养、细密的洞察、反讽的机智、闲适的心境。文字古色古香,古典诗词如梅花点缀于字里行间。行文表情达意,说三分,留七分,如海明威小说的“冰山”原则,富于余韵。



曾赴北京出差,老舅托买《旧时月色》。觅得好书,未及送达,而斯人仙逝。一个古文老师为何孜孜追念旧时的月色?掩卷,回想,渐渐悟得长者的心意,如董桥云:“人越老买书读书越是一套怀旧的行为。”[7]文学原是记忆的追悼。然而天人两隔,如何能问得老舅,此文是否合意?


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邓媛


参考文献:

1柳苏:《你一定要看董桥》,《读书》,1989年第4期。

2陈子善编:《你一定要看董桥》,文汇出版社,1997年8月1版,1997年9月第2次印刷,第154-155页。

3董桥著,江迅编:《董桥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1版,1997年8月第3次印刷,第54页。

4董桥著,胡洪侠编:《旧时月色·旧日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年1版,2004年第4次印刷,第1页。

5杨照:《憾事外一章—评董桥的《这一代的事》,收入陈子善编:《你一定要看董桥》,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

第107-112页。

6董桥著,江迅编:《董桥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年1版,1997年8月第3次印刷,第92页。

7董桥:《今朝风日好》,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往期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