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4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宇宙尽头是考公务员?在巨大不确定性中寻找小确幸

许辉 观世相 2023-04-06

‍‍近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公告显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212.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但此次国考共计招录3.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创下历史新高,远超去年同期报名人数。

 

第二天,#国考212万人过审#、#2022国考竞争68比1#冲上了热搜。这是国考人数刷新记录的一年,从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连续13年超百万,今年更是首次突破200万人,报名人数同比增长30%,过审人数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4万余人。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让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年轻人对稳定和有保障生活的渴求,让被称为“铁饭碗”的公务员成为了就业的热门选择。他们渴望通过这座桥“上岸”,找到这个社会中稀缺的职业安全感,安身立命。

 

在中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工作被称为体制内工作。近十多年来,体制热一直“高烧不退”,越来越多的“双一流”应届生与海外留学归来的毕业生加入到公务员考试的大军中。一份北京大学的报告显示,2019年北大超过75%的毕业生进入了体制,而在2015年,这个比例约为50%。今年3月,北京大学获建校以来最大一笔个人捐款人民币10亿元,捐款者是北大校友、中公教育董事长李永新。中公教育集团是中国A股市场最大的教育上市企业,其主营业务就是公务员考试培训。在当下教育培训行业面临凉凉的时候,中公却能一枝独秀。

 

在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体制很香,工作稳定体面、旱涝保收、社会地位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给了佐证,2019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而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则仅为53,604元。对于很多大学毕业生而言,体制似乎有着无穷魅力,成为体制中人成了择业的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有网友调侃称,宇宙的尽头就是进入体制内。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却曾经出现过一波“反向操作”的公务员下海潮。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1992年有大约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经商,1,000多万体制中人办了“停薪留职”(如果创业不成功,还可以回归体制)手续。他们拥抱商品经济,公开追求财富,这其中也出现了后来被称为“92派”的以陈东升、冯仑等为代表的企业家群体。

 

从体制中走出来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遍地是机会。彼时,中国很多行业都处于空白状态,竞争压力小,创业成本也很低,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时代”。因此,很多人都下海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然,公务员下海创业有其天然优势。

 

而如今,中国的社会形态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对很多选择自主创业的年轻人而言,竞争压力大、创业风险也大,年纪轻轻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的故事已经是传说。而如果选择就业,与体制内工作相比,进入私企可能面临种种不如意,如福利待遇差,朝不保夕、996等等。在新冠疫情、经济不景气和就业难的大背景下,还有什么比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重要呢?

 

其实,衡量一份工作好坏的核心要素在世界各国都类似,如收入水平、稳定性、社会地位等。在俄罗斯,公务员在最热门职业排行榜中也常高居首位。年轻人热衷于当公务员,一些俄罗斯高等院校的“国家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等与公务员相关专业非常火爆。俄罗斯公务员工资要高于国内平均薪酬水平(还有可能的灰色收入),被认为是各行业中性价比非常高和实惠的职业。许多希望子女从事公务员工作的父母,也希望子女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解决一些家庭实际困难,这可能与不少中国家长的内心想法不谋而合。

 

但在日本,公务员的吸引力却在下降。其中原因包括公务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而每月的平均加班时间却要多于普通上班族。此外,日本经济这几年整体呈现出一定的复苏态势,从而导致日本企业用人需求上升,不少日本大学毕业生不再以国家公务员作为优先考虑对象。

 

对于体制热,大可不必过度解释。从1992年的出体制到如今想要进体制,都是整体社会变迁使然。选择体制,对芸芸众生而言是世俗理性的选择,考公务员如此,博士生选择到基层工作也如此。而且,与日韩等国的年轻人一样,部分中国年轻人似乎也在进入低欲望社会。面对高房价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不说主义和理想,没太强进取心,也可能没有大梦想,只想安稳度日,有一份养活自己的体面工作而已。而这,要比多数年轻人一心要出人头地的社会要正常。


推荐阅读:

记者节|“无冕之王”的媒体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真实新疆到底什么样?一个香港人的“西行漫记”

同济教授:不否定文革,那叫没良心;想否定改革开放,那叫没头脑

资深外交官袁南生:轻言战争的愤青把中国害苦了

“精神导师”李泽厚走了,他身后的时代为何让人怀念?

500万人死亡也叫不醒装睡的人

上海在感谢“不灭的烟火”,北京在吐槽“回不去的北京”

盛名之下,终究只是时代浪潮里的沧海一粟

鲁迅:现今舆论的威信可怜极了,一些句子摇笔即来不假思索

面对瑞丽的呼吁,不需要负面舆情式的警惕,更不需要上升到恶意煽动

北大考古博士刘拓意外去世:在最危险的地方重拾理想主义

高层到底怎么决策? 一位国务院副秘书长的卸任后思考

“补课”还是“割肉”?中国踏入房地产税时代的九大问题

20年前宝藏级反腐剧,评分超过《人民的名义》直击官场痛点

清华教授万字内部讲话:详解中国三大关键政策走向

从《长津湖》到《功勋》:中国为何能打赢朝鲜战争?

历史的真相:八国联军绝不是“正义之师”

赵汀阳:经典不再塑造我们的生活,而是变成了摆设和表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