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月25日 上午 8:50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梅艳芳和张国荣,不可复制的“芳华绝代”

京南 观世相 2023-04-06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刚上映的《梅艳芳》,偌大的影厅寥寥无几人,电影一结束,人们都急不可耐地起身离场,好在片尾重现了香港黄金年代的那些面孔,人们才停下了脚步,看完了全部片尾,最后一幕定格于星光大道上矗立着的梅艳芳铜像。

 

没错。电影在“两个梅艳芳”之间来回切换,感动和留住观众的,是那个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仍然让人记忆犹新的梅艳芳,她至情至性、刚猛烈性、妖娆柔媚、古灵精怪、前卫又传统;而新演员试图演绎的梅艳芳,则平面到没有任何复杂的味道,流水账式的铺陈让人只能勉强从另一个梅艳芳中找寻安慰。至于剧中唯一以真姓名出现的、梅艳芳生前圈内最亲密朋友张国荣,则更是味同嚼蜡。


 

是的。该影片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承认并面对一个残酷事实:我们最终和那个很多人魂牵梦绕的香港不告而别。

 

对于那时的香港,有人曾这样写道: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电影布景;随便拦个行人,都可能是天才演员;金庸的江湖,尚未远去;卫斯理的冒险,仍在继续。红磡鼓声一响,全亚洲的歌迷,心脏要偷停几拍。那个香港,可以精致,可以无厘头,可以伤怀,可以咆哮,唯独不可以落寞。

 

当然。我们无需过分苛责,以电影的方式让梅艳芳重新回归,尤其是让她身上承载着的香港精神重新回归,对今天的香港而言,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

 

在此,分享梅艳芳和张国荣2002年7月最后一次在香港红馆同台演出的《芳华绝代》。梅艳芳和张国荣,的确是上世纪香港不可复制的“芳华绝代”,而那个我们熟悉的香港,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也早已一去不复返。


 

推荐阅读:

以怀念逝者之名自我吹捧,中国文化圈内卷的多疯狂?

北京转变对台论述的三大利好

历史转折中的“历史决议”为何极其重要?

皆要“头等”大有作为,时殷弘揭中国八大战略目标

宇宙尽头是考公务员?在巨大不确定性中寻找小确幸

记者节|“无冕之王”的媒体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真实新疆到底什么样?一个香港人的“西行漫记”

同济教授:不否定文革,那叫没良心;想否定改革开放,那叫没头脑

资深外交官袁南生:轻言战争的愤青把中国害苦了

“精神导师”李泽厚走了,他身后的时代为何让人怀念?

500万人死亡也叫不醒装睡的人

上海在感谢“不灭的烟火”,北京在吐槽“回不去的北京”

盛名之下,终究只是时代浪潮里的沧海一粟

鲁迅:现今舆论的威信可怜极了,一些句子摇笔即来不假思索

面对瑞丽的呼吁,不需要负面舆情式的警惕,更不需要上升到恶意煽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