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研究】反政府组织资金与儿童士兵:探索自然资源与强行征募的关系 | 国政学人
简 介
【作者】Roos Haer是荷兰莱顿大学政治科学研究院的国际关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儿童士兵、反政府组织的征募策略、冲突参与心理、定量调查研究等。Christopher Michael Faulkner是2018-2019年美国USIP的Minerva/Jennings
Randolph和平学者,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系的博士生,研究兴趣是平民、儿童士兵和内战。
Beth Elise Whitaker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的政治学副教授,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移民和安全问题。
【编译】金磊
【校对】李源
【审核】杨洋
【来源】Haer, Roos, Christopher Michael Faulkner, and Beth Elise Whitaker. "Rebel funding and child soldi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forcible recrui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8): 1354066119850622.
【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创办于1995年,是欧洲政治研究联合会同行评审旗舰期刊,主编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Geoffrey Underhill。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数据,其2018年的影响因子为2.756。
反政府组织资金与儿童士兵:探索自然资源与强行征募的关系
Rebel Funding and Child Soldi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and Forcible Recruitment
为什么一些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儿童,而另一些组织基本上不使用这种策略?作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能力。从自然资源中获得资金的反政府组织,对约束强行征募儿童士兵的动机较弱,而对容忍甚至推广这种征募策略的动机更强。通过收集关于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儿童士兵的数据,将强行征募与反政府组织开采自然资源的数据结合,作者的分析表明: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比不开发自然资源的组织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具体来看,从可掠夺资源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比只从不可掠夺资源或根本没有自然资源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强迫征募儿童。作者认为,这些发现对我们理解反政府组织的收入来源与他们参与侵犯人权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从事强行征募儿童的活动。
儿童士兵的供需
劳动力的市场供需是现有研究对儿童士兵的一个解释角度。寻求供给侧解释童兵使用差异的学者通常认为,在冲突地区,儿童的供应是相当一致的,一些共同因素,如贫困、缺乏教育和缺乏政治机会等因素导致了他们成为儿童士兵。但是,供给侧论点无法充分解释在类似地区行动的反政府组织中儿童士兵使用的差异。需求侧解释则侧重于从利用儿童士兵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解释,征募儿童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因为他们的衣食更便宜。此外,儿童通常对资源的不均衡共享感到满意,并且很容易被阻止共享资源。通过限制有资格分享收入的成员数量,领导人为自己和武装斗争保留了更多的资源。最后,儿童行动不便,相较于成年人更容易被反政府组织抓获,而且往往集中在管理不善的地方,如难民营和学校。然而,反政府组织一有机会就会强行征募儿童这种假设是有问题的。最明显的是,它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大多数冲突地区都有稳定的儿童供应,但一些反政府组织没有征募大量儿童。
自然资源与强行征募儿童
在此基础上,借鉴有关自然资源和冲突的文献,作者认为影响叛乱分子强行征募儿童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更具体地说,作者假设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反政府组织参与这种行为的动机如下:
首先,从自然资源中获得资金的反政府组织比没有资金的团体更缺乏限制他们使用强制手段的动机,如强行征募儿童。尽管大多数反政府组织可能会寻求当地民众的最低程度的合作,但有些组织会更依赖民间支持来维持他们的行动,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缺乏稳定资金的组织倾向于更多地依靠当地人来为他们的行动提供资金和物资。相比之下,从自然资源中成功获利的组织对平民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他们对当地社区的责任感往往较低,虐待平民的成本也较低。现有的研究表明,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通过有针对性的杀戮、性暴力和其他虐待行为伤害平民。像这些形式的伤害行为一样,强行征募儿童也有疏远当地人的风险。资源贫乏的反政府组织不太可能冒这样的风险,因为他们担心失去维持其行动所需的平民支持。另一方面,那些从自然资源中获得稳定资金流的群体,约束强迫征募儿童的动机则更少。
第三,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通常希望维持甚至增加资源收入,但这样做可能需要额外的劳动力。因此,为促进资源开采,反政府组织领导人可能会通过强迫征募的策略获得更多的额外劳动力。考虑到儿童的劳动力成本比成人便宜,他们往往容易成为首选目标。
过去的研究强调了诸如冲积钻石、毒品和木材等资源的“可掠夺”性质。这些资源通常可以由非熟练劳动力以最少的资本投资进行开采。另一方面,不可掠夺的资源通常需要专业知识来获取,需要技能或设备来提取。冲积钻石和金伯利岩钻石之间的区别有助于说明这一点。冲积钻石可以由不熟练的矿工从地表采集,但金伯利岩钻石却位于地表以下,需要大量的设备和熟练的操作员来提取。因此,可掠夺资源是反政府组织特别有吸引力的资金来源,因为它们是“具有低经济进入壁垒的高价值商品”。基于这一逻辑,实证研究将可掠夺资源与冲突的发生、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联系起来。
此外,在获取一些可掠夺资源方面,儿童可能比成人具有身体优势。他们通常比成年人更小、更灵活,使他们更容易适应狭窄的空间。此外,提取可掠夺的资源可能是危险的、不舒适的,成年新兵往往避免此类任务,这增加了对儿童的需求,这些儿童可能会被操纵来从事成年人认为不理想的工作。
研究假设
据此推出以下假设:
假设1: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比不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团体更有可能从事强迫征募儿童的活动。
假设2:从可掠夺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比只利用不可掠夺资源或根本不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团体更有可能从事强迫征募儿童的活动。
研究设计
因变量:强制征募
作者对反政府组织强制征募儿童的实践和程度进行了编码和赋值。数据来源主要是独立报告,包括儿童士兵国际(Child Soldiers International)、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大赦国际、美国国务院、国际劳工组织以及各种学术来源和研究机构,涉及荷兰语、英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独立新闻机构。以三分制表示反政府组织的强制征募水平,0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该集团参与了对儿童的强制征募,1表示有不到20%的儿童被强行征募,2表示20%以上的儿童被强行征募。同时,作者强调了以下几点:首先,强迫征募的形式包括:诱拐、突袭学校和“一个家庭,一个人”政策,这些政策要求每个家庭为“事业”提供一个儿子或女儿。其次,作者以相对保守的方式对这些变量进行编码,通常选择较低水平的可靠数据进行统计。第三,根据现有的资料来源,几乎不可能对反政府组织强迫征募儿童的水平的年度变化进行编码。第四,存在潜在的偏差源,媒体或组织过度报道反政府组织的儿童士兵数量,来吸引对他们使命的关注。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反政府组织(和政府)可能会隐瞒他们的活动,以避免来自国际社会的负面影响。
表1列出了反政府组织强迫征募儿童的程度分布。通过统计观察1164次的反政府组织——政府并行的样本,505次(43%)未发现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儿童。在430次观察中(37%),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了不到20%的儿童。在229起样本中(20%),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了20%以上叛乱区域中的儿童。在图1中,柱状图显示了反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强制征募儿童的分布情况。这一数字显示了非洲444个样本中,29%的调查涉及到高程度的强制征募水平。
自变量:自然资源开发与“掠夺性”
为了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对反政府组织强迫征募儿童的影响,作者使用的数据来源是反政府组织禁用品数据集(Rebel Contraband Dataset, RCD)。该数据对1990年至2012年反政府组织开发的20多个自然资源的年度信息进行了编码。反政府组织从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中获利,则为其赋值1,如果没有,则为0。如表2所示,反政府组织仅在第二年的49%的时间里从自然资源开发中获益,这表明反政府组织经常可以找到其他支持其行动的方法,而不是通过自然资源收入。
为了检验关于可掠夺资源作用的第二个假设,在反政府组织从可掠夺自然资源的开发中获利的任何一年,其值为1,如果没有,则为0。在作者的分析中,这两个变量都滞后了一年,这是为了避免反政府组织对自然资源的广泛开采特别是可掠夺资源的开采对下一年强行征募儿童的潜在内生性影响。
控制变量
a. Foreign support:外国的支持可能会让反政府组织的行动免受惩罚。
b. Duration:反政府组织活动的年数(持续时间)。一个组织的活动时间越长,越有可能绝望地寻求胜利,这就增加了强制征募儿童的可能性。
c. Battle-related deaths:当反政府组织遭受重大战斗损失时,他们将强行征募儿童,以补充他们的数量。
d. Central control:当反政府组织的领导人无法控制他们的成员时,组织就更有可能侵犯人权,这种推理意味着领导能力可能会影响强制征募儿童的水平。
e. Political wing:反政府组织“寻求合法性”的程度可能会影响其暴力对待平民的倾向。
f. Territorial control:反政府组织是否有效地控制了领土。拥有领土控制权可以使反政府组织获得各种宝贵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可以促进训练中心、总部等的建立与发展,并可能使征募青少年战士变得更容易。这个因素可以看作是供求变量。
g.Forcible recruitment of children by the go-vernment:叛乱分子强制征募儿童的决定可能会受到政府的行动的影响,尤其是政府军是否也参与强制征募儿童的行动。
最后,模型包括标准供给侧变量,其中包括该地的民主程度、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自然对数的测量、一个国家儿童的总体供应情况。
模型分析
考虑到因变量的序数性质,作者采用了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一共设计了8个模型。
表3给出了前四种模型。模型1作为基准模型,包括与反政府组织强迫征募儿童的供需侧相关的控制变量。模型2添加了反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开发的变量,以评估其对强制征募的影响。模型3包含相同的变量,但仅限于使用儿童士兵的反政府组织。模型4也包含相同的变量,但采用了典型截取法,分析单位是反政府组织活跃的冲突时期(政府和反政府组织并行的时期)。
无论何种模型,反政府组织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强制征募儿童都具有积极的统计意义。换言之,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比不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团体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这为作者的第一个假设提供了支持。模型1测试了供求侧控制变量的影响。它显示了持续时间、与战争有关的死亡、中央控制程度和政府强制征募儿童士兵对反政府组织强制征募儿童的可能性的统计显著影响。与预期一致,反政府组织的活动时间越长,在与战斗有关的死亡方面的冲突越激烈,反政府组织就越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此外,政府强制征募儿童与反政府组织强制征募儿童的数量显著增加有关。模型1还表明,具有强大中央指挥结构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其他需求因素,如外国支持、政治派别和领土控制,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此外,供给侧变量对解释反政府组织使用儿童士兵的差异作用不大,与供给侧相关的变量(民主、人均GDP和青年人口)均未达到统计意义的水平。
在基线的基础上,模型2增加了独立变量:反政府组织的自然资源开发。结果表明,即使控制变量的影响保持一致,自然资源开发与叛乱分子强迫征募儿童的水平之间也存在着积极而高度显著的关系。此外,模型2中引入自然资源变量大大增加了其对基准模型(模型1)的解释力。图2显示了实质性影响,即基于该完整模型的第一个差异估计。这些估计描述了当每个解释变量从其最小值增加到其最大值时强制征募儿童的预测概率的变化。图中显示,当一个群体从自然资源中获利时,强迫儿童征募的概率增加了41个百分点。
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自然资源和反政府组织强迫征募儿童之间的关系,作者还测试了可掠夺和不可掠夺资源之间的区别表现。模型5表明,利用可掠夺资源与强迫征募儿童有着积极的统计意义。换言之,从可掠夺资源中获利的叛乱分子比不从可掠夺资源中获利的组织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如图3所示,利用可掠夺资源增加了群体强行征募儿童的概率,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模型6测试了仅对不可掠夺资源(如石油和金伯利岩钻石)进行开采的反政府组织对强迫儿童当兵的可能性的影响。虽然非掠夺性资源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与假设是一致的。从可掠夺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而从统计上讲,仅从不可掠夺资源中获利的团体不太可能从事这种行为。如前所述,一种解释可能是,为了成功利用不可掠夺的资源,叛乱分子必须依靠当地人民的更多合作,使合作关系更加有益,并对虐待行为进行约束。
模型7显示了掠夺性资源开发对在有儿童士兵的反政府组织的子样本中强行征募儿童的影响。可掠夺自然资源的显著系数表明,在使用儿童士兵的群体中,从可掠夺自然资源中获利的群体在征募这些儿童时更可能使用胁迫手段。因此,即使将分析限制在倾向于使用儿童的反政府组织,掠夺性资源的开发也与强制征募儿童的可能性更高相关。
模型8显示了可掠夺资源开发与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儿童之间关系的截取结果。与模型4一样,分析单位是反政府组织活跃的冲突时期。同样,掠夺性资源的利用与反政府组织强行征募儿童作为士兵的可能性增加有关。
结 论
从自然资源中获利的反政府组织更有可能强行征募儿童,因为他们对平民的依赖程度较低,抑制虐待行为的动机较低。此外,这些群体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成年人希望通过强制征募“低成本”儿童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成人成员的个人利益。此外,资源的特征也关系到强迫征募儿童的程度。作者发现,与仅利用不可掠夺资源或根本不利用资源的组织相比,利用可掠夺资源的反政府组织更容易采取强制征募策略。
往期阅读
【重磅速递】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兴衰:从威尔逊到特朗普 | 国政学人
【重磅推荐】巴里·布赞:英国学派视角下的中国崛起 | 国政学人
【重磅速递】米尔斯海默:注定失败: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兴衰 | 国政学人
【IPE重磅】罗伯特·基欧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与旧 |国政学人
【百年国关】历史在国际社会中的应用:从巴黎和会到现在 | 国政学人
【国际组织】IO杂志: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武力运用问题研究 | 国政学人
【国际秩序】为什么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理念将美国外交政策引入歧途?| 国政学人
【关系理论】“关系”:世界政治关系理论的中国话语 | 国政学人
【英国学派】张勇进:中国与全球国际社会中的自由主义等级制:实力与对规范变迁的协商 | 国政学人
【地区秩序】论经济实力的可转化性:中国经济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 | 国政学人
【中俄关系】不得已的伙伴:系统-单元动态与中俄关系 | 国政学人
【IPE研究】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1934年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国政学人
【现实主义】斯蒂芬·沃尔特:傲慢的终结与美国克制的新时代 | 国政学人
【理论批判】系统、层次与结构理论:沃尔兹的理论并非系统理论 | 国政学人
【外交政策】单极体系下的不和平状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 国政学人
【欧洲研究】资本主义多样性与合规:加入欧盟后中东欧的经济改革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吴建树:权力、道德、均势、联盟与摩根索——汉斯·摩根索的经典现实主义思想再解读
【友谊国关】将友谊重新引入国际关系:从中国到西方的关系本体论
【定量研究】政党实力和经济增长(Party Strength and Economic Growth)| 国政学人
【台湾学者】向骏:美国从“霸权稳定”到“霸凌不稳定” |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巴里·布赞等:重思日本: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偏见 | 国政学人
【南亚研究】南亚对冲:中印竞争中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平衡 | 国政学人
【外交政策】美国霸权的自我毁灭:华盛顿浪费了单极时代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谁在欧洲议会中领导委员会? ——基于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的研究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暴露于难民危机之中会让当地人更有敌意吗?| 国政学人
【恐怖主义】恐怖主义组织扩展数据(EDTG)的介绍——从1970年到2016年 | 国政学人
【定量研究】赞助、信任和国家能力:庇护主义的历史轨迹 | 国政学人
【伊朗研究】比较伊朗伊斯兰革命前后威权政体的本质和领导能力 | 国政学人
【东亚研究】东亚的重叠式区域主义:决定因素和潜在影响 | 国政学人
【战争研究】不确定的战争:克劳塞维茨在全球时代仍适用吗?|国政学人
【历史类比】克服西方历史想象的贫困:理解中国南海冲突的其他历史类比案例 | 国政学人
【区域重磅】阿米塔·阿查亚:重塑东南亚研究:自我怀疑、渴望和对比较的承诺 | 国政学人
【安全研究】打击军事力量的新时代:科技变化与核威慑的未来 |国政学人
【理论研究】砝码国家何以自抬身价?——两极格局下同盟政治中的“科林斯难题”研究
【中东研究】国际误识:以色列公共外交中的幽默政治和国家认同 | 国政学人
【IPE研究】公平贸易运动对内嵌自由主义的挑战 | 国政学人
【社群冲突】非洲农村社群冲突分析:剩男与一夫多妻的邻族 | 国政学人
【安全研究】核机会主义:一种在国际政治中国家如何使用核武器的理论 |国政学人
【方法研究】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乘积交互模型?改进实证研究的简单工具 | 国政学人
【国际格局】查尔斯·格拉泽:为何单极格局并非如此重要?| 国政学人
【巴以问题】为合法性而“战”:以加沙船队为例的行事竞争 |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