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赫视频课丨杨燕迪解读《哥德堡变奏曲》(二)

2017-10-21 生活在古典音乐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626vq66f&width=500&height=375&auto=0杨燕迪解读《哥德堡变奏曲》(二)



不错,《哥德堡》是为“听”的。但是,在《哥德堡》中,究竟是听什么?是听好听的旋律吗?恐怕不是。因为那个一开场的“咏叹调”的旋律固然非常动听,但在其后的变奏中却再没有出现。原来《哥德堡》变奏的基础不是高声部的旋律,而是低音部的线条(及其暗示的和声结构)——但在音乐的实际进行中,低音部我们一般却难于听到,除非通过演奏家的刻意强调。与这一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哥德堡》作为典型的复调音乐,同时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声部在平行运动。我们的听觉注意力究竟是在上声部?中声部?还是在低声部?有无可能同时注意这几个声部的不同运行情况?高明的演奏家往往会施与援手,刻意凸显某个声部的独立性格和表现力,让听者有某种依靠和指引。但在更多的时候,听者必须主动地在大脑中做出听觉选择——在这种时候,“听”这种看似感官性的活动其实已经上升为高度的智力活动。——杨燕迪




原来音乐确乎在“可听”的层面之外尚有“不可听”的维度!巴赫的音乐,尤其在《哥德堡》中,这种基于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神秘特质体现得尤为明显。考虑到巴赫当时的思想、神学背景,这种“不可听”的智性特质一定与上帝-宇宙信仰观有深切的关联。《哥德堡》当然是动人的音乐,听者即便对此曲的内在组织奥秘和作曲技术一概无知,他(她)也可以仅凭自己的音乐积累和人生经验,享受此曲的全部过程并从中深受感动。但话说回来,如果仅听(音响)不看(乐谱),就无法领会此曲中某些更深层面的奥秘。换一个更高的视角看,此曲的某种智性特征干脆是不可听的——更准确地说,每一次听都只能听到它的一个部分,而不可能同时听到它的全部。《哥德堡》之所以能够如此长时间地吸引众多优秀的演奏家(以及无数听者),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中发现新的音乐意义和新的人生启示,其原因之一可能正是由于此曲所昭示的这种“可听”与“不可听”的神秘辩证特质。——杨燕迪



1、人生就如“哥德堡变奏曲”丨巴赫,真的是上帝通过他的手来作曲的吗?2、她说:“我从不把《哥德堡变奏曲》当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体验!”;3、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三十个变奏表现了人类心灵的各种幽微之处”;4、如何用芭蕾舞思维解读巴赫《哥德堡变奏曲》?5、每天一首巴赫丨盛原老师演奏《哥德堡第29、30主题变奏曲”;6、每天一首巴赫丨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7、影响古尔德巴赫诠释的重要人物丨图雷克《哥德堡变奏曲》视频;8、周海宏丨我为什么不喜欢朱晓玫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9、陆倍文丨周海宏没有听到朱晓玫,只听到了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哥德堡”;10、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这部作品如同一匹战马,人人都想驾驭!11、321巴赫生日快乐丨著名音乐家聊巴赫丨圣诞清唱剧丨哥德堡变奏;12、沉睡即永恒,在音乐中沉睡是永恒的永恒丨王笑晗演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3、古尔德访谈录丨从《哥德堡变奏曲》开始回顾25年录音艺术家生涯 (上);14、横跨古典、浪漫的诗情画意丨肯普夫演绎最浪漫巴赫《哥德堡变奏曲》(BWV988);15、音乐短札丨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30种变奏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16、电影中的巴赫丨沉默羔羊丨辛德勒名单丨哥德堡变奏丨英国组曲;17、【演绎视频】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18、阅读巴赫,从这一页开始丨如何上一堂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赏析课?19、每晚古典音乐会丨上海爱乐竖琴演奏家陈妤颖丨“理智与情感”:《哥德堡变奏曲》里的钢琴与竖琴;20、杨燕迪丨什么是《哥德堡变奏曲》的最佳欣赏方式?21、一份入门级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赏析丨经典音乐作品入门指南(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