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巴赫,从这一页开始丨如何上一堂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赏析课?

2017-07-28 感受美好音乐的 每晚古典音乐会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8339jckw&width=500&height=375&auto=0席夫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阅读巴赫,从这一页开始

——《哥德堡变奏曲》赏析课设计笔记

 

 

西方音乐史课不可或缺的一节——巴赫,通常也是令教师们最为踌躇的一课。“小溪”巴赫一生创作浩如烟海。这些作品包罗万象,各不相同,在赏析课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哪些作品介绍给学生们才能帮助他们最迅速的把握巴赫的风格特征?最近,笔者尝试将巴赫作品赏析加入了《哥德堡变奏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接近晚年时的应邀而作的一首古钢琴曲——驻德累斯顿的俄国大使受到失眠的困扰,需要一首长篇累牍的音乐以助睡意,于是就有了《哥德堡变奏曲》。长长的三十段变奏足以应差,但巴赫之为巴赫,怎么能满足于一首平庸的催眠曲。他用尽各种技巧和体裁,精巧布局,将一首变奏曲写得气象万千。平凡中见真义、含雄奇于淡远,这不正是巴赫一生的写照吗?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巴赫的诸多作品中选择了《哥》曲作为赏析内容。另外,笔者选择了安德拉斯·席夫1981年的音乐会版本,这位匈牙利钢琴家被公认为古尔德之后最具权威的巴赫诠释者。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29x7bx7f&width=500&height=375&auto=0古尔德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在赏析课前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两个问题:第一,《哥德堡变奏曲》曲名来由;第二,变奏曲式的基本特点。这两个问题属于音乐史基础知识部分,没有理解难度,因此放在预习阶段,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后总结归纳得到答案。而上课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

学生们通过翻阅参考书以及上网完全能搜集到较为全面的材料——《哥德堡变奏曲》原名《咏叹调和它的变奏》,其最初的演奏者是名叫哥德堡的年轻钢琴师,也是巴赫的得意门生;变奏曲式就是运用不同的作曲技术对固定主题加以变化重复的一种体裁。但要求脱离书面文字,以简练的语言、有条理的表达出问题的答案,对学生而言仍旧是颇富挑战的锻炼。在集体订正答案后,为了进一步说明变奏曲的一般特点,教师可在钢琴上示范弹奏了莫扎特的的《小星星变奏曲》的两段变奏,以说明变奏曲部分音乐元素保留、部分音乐元素变化的特点。对基础部分的了解就此结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256ib4mu&width=500&height=375&auto=0图雷克演奏《哥德堡变奏曲》



接下来是对主题部分的欣赏。《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是否由巴赫本人创作至今尚无定论,有人说这段咏叹调风格的旋律来自于他的妻子安娜。主题是一首旋律端庄优美的萨拉班德,全长32小节,二部曲式。可反复欣赏两次。

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一个低音谱例的填空练习,目的有两个。第一,充分调动学生聆听旋律线条的积极性,因为积极主动的聆听对于发觉音乐线条自身的美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低音线条是该变奏曲变奏的依据所在,这是《哥》曲不同于其它变奏曲的特点之一。此处练习为以下讲解作品的基本结构奠定了基础。在难度把握上,为了避免学生过于吃力,谱例中的三十二个低音只有四个是需要填充的。因此学生很快就完成了练习。

欣赏结束之后,教师核对练习答案,然后就谱例发问:请问全曲共分为多少小节?共有多少个低音?学生略思索后纷纷得出结论。教师即引入该变奏曲的核心——低音线条。与《小星星变奏曲》这类我们常见的变奏曲不同,该乐曲采用的是固定低音线条,而在高音声部变换主题的手法。低音线条的三十二个音及其和弦的走向在之后的每一段变奏中都有再现。幻灯片播放部分变奏谱例,请学生观察低音声部,并试唱部分谱例以加深印象。



在主题部分赏析即将结束时,教师设计了一个颇具难度的思考问题:以低音线条作为变奏核心体现巴洛克音乐的哪种特点?正确答案是“固定低音”。巴洛克音乐时期又被称为“固定低音时期”,可见固定低音这一作曲技术在当时的影响之大。而这首乐曲的欣赏,再次印证了当时注重低音线条这一创作趋向的存在。学生们对之前所学的理论的印象变得具体和易于理解。

第二,关于“卡农”的欣赏。卡农形式在《哥》曲中共出现了九次,并且很有规律:每隔两个变奏出现一次,如此将全曲分为十组,形式如下:变奏1——变奏2——变奏3(同度卡农)——变奏4——变奏5——变奏6(二度卡农)……如此直至九度卡农。笔者选择三度卡农进行欣赏,并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总结“卡农”是一种怎样的体裁。欣赏后学生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结论。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卡农”这种体裁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学生们可能给出这样的描述:“像很多人说话,一个学另一个”“像伙伴们相互追逐”等等。而也是复调盛行的巴洛克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若学生仍不能得出较确切的答案,教师可启发学生参考合唱中“轮唱”的形式特点。




最后,针对《哥德堡变奏曲》的独特的布局,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闭上眼睛,享受当年伯爵才能拥有的待遇,在这样美好的音乐中入睡”——这是在欣赏乐曲后半部分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出的要求。事实上,在变奏16之后,乐曲难度逐渐增加,其中不乏高难度的段落,演奏者精湛的演奏技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当孩子们按照要求闭上眼睛,全部注意力转交给听觉后,愈加会被这样精彩、热烈的演奏吸引,甚至不自由自主地睁开眼睛关注演奏家的表演。而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关注正是教师的目的所在,“闭上眼睛”的要求效果远胜“请认真欣赏”的命令。

总之,此次笔者试验性地将《哥德堡变奏曲》作为巴赫一课的主要欣赏内容,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以往笔者与大部分人一样,首先考虑《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乐》这类气势宏伟的代表作,以展现巴赫典型的、也是巴洛克时期特有的波澜壮阔的音乐风格。但结果是,巴赫的风格往往被片面的标签化。《哥德堡变奏曲》则兼具巴赫的宽广深沉与精雕细琢的特点,既有端庄的宫廷舞曲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民族音乐特点,是为孩子们诠释巴赫的一部最好的教材。

往期巴赫:1、史怀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乐被人演奏的太快;2、史怀哲《巴赫论》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3、富特文格勒论巴赫与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与柔情丨BWV846丨BWV847;4、大提琴家王健谈巴赫丨拿我和马友友比是鼓励我丨王健父亲最钟爱的曲子丨在现代社会中,除非你有敏感的天性,否则听不到巴赫的内心世界;5、管风琴大师史怀哲《巴赫论》丨巴赫艺术的根基丨第一章;6、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7、史怀哲的《巴赫论》丨不读这本书,无法成功演绎巴赫;7、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作曲家叶小纲说:“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8、为何单簧管要听莫扎特,双簧管要听巴赫?9、321巴赫生日快乐丨著名音乐家聊巴赫丨圣诞清唱剧丨哥德堡变奏;10、去了抑或没去上海听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我们,看看别人怎么说《马太》及其信仰吧!11、学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说清楚;走近巴赫时,这种信念突然坍塌了…… 12、圣乐与灵性丨聆听巴赫音乐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识背景;13、巴赫诠释与演奏指南丨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旋律形态及触键方式;14、卡萨尔斯丨巴赫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动而鲜明的特点;15、盛原谈朱晓玫丨“谁弹巴赫,谁就是我的哥们儿。” 16、史怀哲与巴赫丨音乐中的诗人和画家丨演绎巴赫的恰当人数;17、弹好巴赫的七个步骤丨如何才能高质量完成一首巴赫作品?18、如何演奏巴赫平均律第21首BWV866丨要学会从巴赫本身出发,准确表达作品内在情感;19、席夫谈巴赫丨我很少选择偏激的速度丨斯坦威钢琴很危险丨喜欢背谱是因为谱子和谱架在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立起一堵墙,把谱架放倒我才能呼吸;20、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什么是演奏最好的境界?为何练巴赫很容易取暖?21、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的八点要求丨弹好巴赫关键是掌握好其作品风格;22、你也是从这两首小步舞曲开始听巴赫吗?不过它们的作者并非巴赫!23、如何演奏巴赫《英国组曲》?24、聆听“小提琴圣经”丨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BWV1001)诠释;25、如何体现巴赫演奏的“中庸”风格丨聆听《意大利协奏曲》(BWV971);26、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中的《吉格舞曲》与《恰空舞曲》有感;27、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这部作品如同一匹战马,人人都想驾驭!28、周海宏丨我为什么不喜欢朱晓玫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29、陆倍文丨周海宏没有听到朱晓玫,只听到了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哥德堡”;30、喻宇丨听周海宏、陆倍文谈朱晓玫之后谈朱晓玫;31、如何弹好巴赫《创意曲集》丨“每首都有不同的情绪风格和技术要求。” 32、巴赫平均律最后一首(BWV983)前奏曲的音乐美;33、“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丨浅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