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求真——我的教学风格
我的教学风格解读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这一直是我教学过程中的追问。从教10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尝试和探索。一路走来,既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挫折的迷茫,在磨练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其主要表现是:体悟、求真。
体悟——“体”是体验、体会,是教学的措施和手段;“悟”是感悟、领悟,是教学的目标和结果。“体悟教学”强调运用一定的策略(如调动主动性、鼓励参与和交流等)和方法(如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对比等),使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当前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生成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技能。
求真——“求真”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陶行知先生认为,读书求学、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就是求真。并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勉。“求真”就是教育的手段,而最终的归宿是“真人”。
“体悟、求真”总结起来就是:要想让学生把知识“想”明白、方法“悟”清楚,这需要我们的教学围绕解决问题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体”提供施展的空间,为“悟”搭建知识背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洞察和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
我的成长经历
一、初出茅庐:磨练自我,摸索前行
我2010年参加工作,为了上好每堂课,总是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扎扎实实撰写教案。高中生物涉及到许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和微观的过程,我时常思考:如何降低概念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呢?我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认真分析生物概念形成的过程,如多媒体演示、课本剧表演、参观动物培育基地等。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渐“感悟”知识。我想知识的掌握只通过老师的直接灌输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必须通过一个一个实际问题或案例的解决及其反思才得以逐步落实。
2013年11月科组推荐了我承担东莞市生物学高效课堂研讨活动公开课《种群的特征》,全市近500名初高中生物教师到场听课,而且知名生物学教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也会亲临现场听课评课。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是又喜又惊啊!喜的是,能够获得这次宝贵的机会提升自己,而且还可以和我们生物界的“超级明星”面对面的交流。惊的是,这是我参加工作第四年,何德何能可以上这样大规模的全市公开课?思前想后,犹豫挣扎。后来我告诉自己,何不借此机会尝试初步实践和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呢?于是,我开始大量搜索文献、观看知名生物教师的教学视频,琢磨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引入,如何切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各个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在那节课上,我以《可可西里》电影视频导入,并创设“环境保护专家”的学习情境。整堂课以藏羚羊相关问题一以贯之,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种群各种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体系。最后通过生态保护几个不同情境的呈现,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提问和反思过程中形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概念。公开课很成功,也得到刘恩山教授的高度赞誉,也有幸针对本节课与刘恩山教授以“对话”形式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走向成熟:反思探索,实践成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观察自己的课堂特点,梳理自己的教学风格,反思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不断的磨练与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悟 求真”的教学风格。可能有了一些经验,科组很多公开课都安排我。我也积极参与各种市级省级教学比赛,并以“体悟 求真”来构思和设计我的参赛课例。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创设与解决打通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归宿点,使知识最终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2015年获得广东省生物概念教学比赛二等奖、2017年获得全国“一师一优课”晒课活动部级优课、市实验说课比赛一等奖、市优质录像课一等奖、市教学能手称号等。
可能对高三备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被多次安排在市高中生物教研会上作讲座,2017年9月为全市高中生物教师作题为《2018年高考生物备考策略》讲座、2018年3月作《高考实验设计题解题策略课例评析》讲座。同时还得到广东省生物教研员杨计明老师的肯定,于2018年7月代表东莞市在省生物教研会上作题为《优化高三复习策略提升综合运用能力》的讲座。通过总结、凝练,我对“体悟 求真”的教学风格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体悟、求真”重点在于为学生搭建“体”的平台和“悟”的背景。为了进一步摸索“体悟”教学的应用情境,我还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我们结合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得天得厚的科研条件开发了“科技之光”校本课程,让学生走入高科技企业,将学习所得应用于生活实践。16年获得东莞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成果评选二等奖;辅导学生参加2017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
三、提炼升华:反思总结,以研促教
2016年3月我加入“明德读书会”,跟随着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闫德明教授学习如何读书、如何凝练教学风格、如何撰写论文、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我逐渐明白,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于能让我们有效避免为做而做,让我们知道自己日常繁琐的教育行为的依据。
有时候我们有想法、有思考,可是不敢写。认为自己的思考不够深入,上不了大雅之堂;有时我们借口没时间,“忙”慢慢湮没我们很多思想的闪光点。我一开始也以为“写论文”对我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我是理科生,班主任工作事务又非常多,自己的思考可能很幼稚肤浅,估计也写不出有见地的文字来。
2012年我参加市教学比赛获得第一名,科组老师建议可以把课例整理成文章。于是就尝试着把课堂实录整理一下写成《从“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中看导学案的妙用》,投给《中学生物学》。没想到一个月后就收到录用通知,该文章发表于《中学生物学》(2012,05)、后来又有了《精雕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DNA的复制”几个环节的处理》发表于《中学生物学》(2013,08)。为了对过去的课堂设计再次进行审视和分析,我把《种群的特征》教学录像进行重放,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写成《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生物“体悟”教学实践与反思》一文,该文获得广东省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生物学通报》 (2018,05)。
生物实验课程资源是提升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体悟”需要的必要资源。为了进一步开发生物实验课程资源,我作为主要成员(排名第2)参与课题《高中生物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高中生物课程资源进行多维度的开发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本课题与2017年6月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我慢慢意识到,写论文、做课题并不是我当初所想的那么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一线的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去工作、反思和交流,写出高水平论文。作为教师应该要尝试着“把听懂的做出来,把做过的说出来,把说过的写下来”,努力将内心体验凝练为文本、将教学实践升华为理论,为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在可感、可知和可行的状态下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犹记得闫教授在一次培训中说过:明师和普通老师的区别就是:他们懂得“一点穷追,形成系统,占领高地,形成风格。”的确,在这个小人物可以逆袭的大时代,我们只要瞄准一个点,集中资源,精准发力,形成风格,相信定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黄堡鑫,男,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生物教师
专家点评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十年成为名师,可以吗》。如果你要问,有没有典型真实的案例呀?我告诉你:黄堡鑫老师就是。他就10年教龄,虽然现在还没有很多的名师头衔,但未来可期。黄堡鑫老师原来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后来因为家庭团聚调到珠海。在“明德读书会”中,他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很下功夫。我对他读书心得和论文初稿提出的修改建议,他总是做得超出我的意料之外。他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超过了很多中老年老师。为什么?用心呗!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闫德明博士)
美编:国典教育
- END -
热文推荐●数学老师的“种草”与“拔草” ——对三位数学老师教学风格案例的点评(六)
版权说明:
图片来自 Unsplash Pixabay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请遵守《著作权法》,严禁复制粘贴用作它途。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您的观点
右上角分享朋友圈也是另一种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