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文作品▏汤民强:渤海工作记事

2017-07-16 汤民强 溪流之海洋人生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纪实▏渤海工作记事


文/汤民强


二零一四年三月中旬的一天,北方的寒冬还没有完全过去,而广州神奇的大叶榕树却在短短的两三周中,经历了叶子变黄脱落、摇摆着光秃秃的枝丫、抽出嫩芽、变成墨绿色的老叶子,这令人瞠目结舌的四季轮回。

紧急任务

我接到单位下发的任务单,业务管理部门和科室贺惠忠副主任找我救急,要去天津处理一宗紧急的海上调查任务。任务计划使用全部常规调查设备: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工作量不大,测量范围只有百米见方,预计外业时间为一天,但是时间特别紧张,要求尽快复核海区地形地貌、检查海底障碍物。下午在办公室接到通知后,了解到项目甲方的急迫心情,我立即联系了天津合作船东,要求调查船立即动员、全体船员就位、船靠港上补给,准备连夜安装调查设备。

中心当时正在执行几个远洋调查项目,技术人员几乎全部在外,而我也刚刚结束一年的美国访问留学回到国内的工作岗位上,从慢节奏的求学生活回到紧张的业务工作中。经过多年的海上工作,项目中要使用的设备对我来说是毫无压力,但是,我还需要一个熟练的工程师来协助甲板面的工作和布放回收水位计。于是,我打电话联系熟悉的工程师,还好李斌还在广州,他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浮标工程师,作为当年集体转业的海测老兵,他曾在南海的十米大浮标桅杆上,摇到不知道多少度,有着豁达开朗的个性。听到我说马上收拾行李,准备飞天津,他只说了一个字,“好!”两个人还不够,另外又从中心后勤部门抽调了一老一少两位同志,小蔡和老魏,负责财务和后勤工作,同时协助我和老李的值班和船甲板工作。

蔡策(左红色工装),李斌(右二绿色军大衣),魏林江(右一绿色军大衣),白宝林(右三侧影)

海上作业照片

飞抵塘沽

中心各部门一路绿灯,财务借款迅速到位,业务部手续加急,车队派商务车抵达设备仓库装载天津站因年检运回广州的磁力仪、多波束测深仪和潮位计等设备,机票定在晚上五点半,设备随机打包托运。在细雨蒙蒙中,小车飞驰奔向白云机场。从广州飞往天津,因为雷雨天气,飞机起飞晚点,我们十点多才在天津落地。等我们取了托运设备疲惫的走出机场,中心天津办事处钱立兵副主任已等待多时,我们立即上车赶往塘沽。

根据我们下午计划好的安排,车将我放在位于塘沽三大街的设备仓库,老李他们直接前往塘沽渔港缷车。仓库那里,合作搬家公司的货车也已就位。在仓库中清点船上需要的设备,包括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仪、星站差分GPS、单波束测深仪、探头支架、固定杆、UPS、导航电脑、运动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涌浪滤波器、电葫芦、固定钢缆、牵拉绳、计数滑轮等等,随着装车,一项项从清单中划去,备份设备都带齐了。但差点落下最重要的一项物品,那就是在货架角落里堆着的满是土气的军大衣,它们后来成了我们在船上的救星。因为此时北方的寒冬还没结束,海港中还有着薄冰;从机场出来的时候,我们四人就已经惊喜的见到了满天纷飞的久违的雪花,呼出的哈气、冰凉的手脚,既使穿上了我们带来的最厚衣服,仍然是冻得不停的跺脚。

半夜一点多,所有设备登船完毕。船是两百多吨的铁壳船,船长也姓李,大副老白,两人都是憨厚的河北乐亭人,年龄都快六十了,吹了半辈子的海风,一脸的皱纹。我说:“咱们现在就动船走吧,路上安装实验室设备和甲板探头支架什么的,小活儿,干完明天晚上就能回来了”。老白是船上管账的,嘿嘿笑着,“汤工,咱这连夜加班的,你可得表示表示。”关于加班费的问题,我在飞天津前已经请示过中心分管领导蒋俊杰副主任,正常来说装船需要一天的时间,熬夜工作节省了船费,的确是需要给船员们加班费。我当即表示,没问题,立即解缆开船。船长哈哈一笑,爽快的喊了嗓子,“解缆,走!”

赶赴曹妃甸

船速最大八节多,从海河开到作业点需要八个小时,老李在船上水手的帮助下,探头杆组装固定、拖鱼滑轮安装、浅剖侧舷吊杆固定、丈量拖缆长度、固定钢缆和牵引绳,实验室设备在小蔡的帮助下,一台一台有条不紊的安装固定。最终在凌晨5点多,我调试了各项设备,确定没有问题了,和衣而眠,当然,要盖着救命的军大衣。

早晨九点钟,抵达了作业点,与业主联系后直接开始放潮位计,测量声速剖面,开始航行扫测。十二点结束作业,回收了潮位计。利用预报潮位数据加实测潮位进行地形成图处理,解释侧扫数据,查看浅地层剖面。下午十六点做好图件,完成简单的报告。靠在甲方作业船边,将报告和成图交过去,并和管理部门汇报了交接过程。

蔡策(右红色工装),李斌(左上绿色军大衣),魏林江(左下绿色军大衣),白宝林(左上第二位)

海上作业照片

东进旅顺

但随之而来的是业务管理部的另一个电话指令,需要我们前往旅顺海域的一个作业点完成一次扫测,又是一个紧急的项目。从这里过去需要十几个小时,当即我们向旅顺方向航向而去。走到半路,风变大了。老白守着一台旧收音机听着天气预报,忧心忡忡的说:“好像要变天了,咱们怎么办?躲一躲?”往哪儿躲呢?在渤海湾的中间,算了,还是去工区吧,顶过去再说。风浪逐渐加大了,到达作业区是早上六点钟,海面上满目的白浪,测量船摇啊摇,李船长可能是连续熬夜累着了,正操船呢,喊了一嗓子:“老白,给我把着舵!”猛地打开驾驶台下风口的门,趴在栏杆上交了公粮。甲板放拖鱼的老李和老魏也用上了保险绳,小蔡这时候只能在床上趴着了。看着这海况,我直接放弃了精益求精的想法,这种海况已经没办法投放潮位计了,只能调整测线方位,尽量取顺风顺浪的测线数据,三个小时后结束测量,让李船长操船直接返回天津。

折返曹妃甸

我本以为顶回塘沽算是任务结束了,可是走到半路,之前作业点甲方电话来了,说需要我们呆在作业区,等待他们对海底平整后再次测量。反馈回中心业务管理部门后,我接到指令在原地配合等待。老白听了接下来的安排,直接表示不行,船上根据原计划上的补给不够啊,既然要等待,建议先去曹妃甸采购点儿口粮,到那边儿三个多小时的航程。于是,我和甲方沟通后,明确不会影响他们的工期,李船长就直奔曹妃甸航行。傍晚时分抵达岸边,靠在一条散货船边。小蔡提议到岸上住一晚,洗个澡啊,船上太冷了,在甲板上收拖鱼、收潮位计、收探头杆干活的时候却是一身汗,再加上昨天又吐在身上了,大家都是馊的了。终于晚上洗了个热水澡,躺在舒服的床上。第二天上了补给后,开往作业点待机。

就这样,我们在这个作业点呆了五天,前后扫测了八九次,经历了开始几天的忙碌后,后来工作形成了模板和固定流程,感觉也就轻松了点。不过数据的传送到还是个问题,前两次靠大船爬上爬下,稍有风浪的时候真是比较危险。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渤海湾的电信手机信号还算凑合,用电信手机发送邮件。爬到驾驶台顶上,高举手机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儿时的动画片:“赐于我力量吧,我是希曼……!”寒风中,裹紧军大衣……

北上锦州

甲方的海底整平工作还没有结束。却等来了业务管理部的另一单任务,前往锦州海域完成十几千米的路由走廊调查,从这里过去需要二十个小时,与当前作业点的甲方沟通后,要求我们快去快回。当即我们向锦州方向航行而去。锦州的工作区水深不大,十米上下,潮差的变动就比较明显了。这时候潮位计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因为远离岸边,一般使用的潮位预报只能给出大体的趋势和基准面,而投放的潮位计可以给出具体的变化,但是却无法校对基准面,通过均值比较分析,可以将潮位计数据归算到基准面,用于水深数据成图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海底的外星人”

在这里,我得到了一幅很好玩的声纳图像,看起来像是个大眼睛、大脑袋的 “外星人”形象,迈着小步伐抬头看着我们,似乎在说:“你们在做什么?”。正盯着屏幕值班的我,马上抓起相机抓拍了下屏幕,留下了这张难得的照片。因为紧张工作的缘故,后来它已经淹没在海量的声纳数据中,没办法翻看它在哪一段数据里了。这些是锚沟的阴影图像凑巧拼出来的图形,就像我们看天上的云彩,总会有很多臆想的类比,算是出现在工作中的一点儿小小惊喜。

在锦州海域工作了三天,第三天傍晚结束作业返回曹妃甸。夜里,海面上微微的小风吹着,只有一点儿细细的波纹。屋里的小煤炉暖气闷闷的,我索性抱着被子爬到船顶坐着,看着满天的星星,吹着冷冷的海风。甲板灯只开着几个小小的信号灯,空旷的海面上哒哒的马达声传的很远。船尾犁开的水面,一条条的浪花左右分开,我第一次见到了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画面,犁开的波纹中蓝色的光芒柔和的闪耀着,一层层的荡漾开,伴着满天的星光下,显得格外的美丽。那种恬静、幽蓝的光似乎融化了我内心中所有的思绪,无论是忧愁还是疲惫,都悄无声息的消失了。那种美是无法用普通的镜头记录下来的,也只有李安的电影里通过电脑特效制作出来的效果才能表达出来那种意味。即使我见过了壮观巨大的海上冰山、遭遇过呼啸的狂风骤雨的风暴,都无法与那一刻的感受相比,似乎那幽幽闪动的蓝色砰的一声,深深的印入了记忆深处,值了这个终日奔波的海上职业能给的所有回报。

走到早晨,风变大了,又一波冷空气即将来到。老白守着一台旧收音机听着天气预报,忧心忡忡的说:“要变天了,咱们躲一躲吧?”就这样,我们转舵向北到了秦皇岛。

南下东营垦利

冷空气持续了四天,我也趁机在秦皇岛完成了锦州的报告和综合图件。但是,业务管理部的指令也随着冷空气到了。在东营附近的垦利海区有几条总长七十多千米的路由走廊需要进行调查,工期同样紧张,核算后有将近四千千米的调查测线。现在已经是三月底了,一条船不可能在二十天的工期内完成调查作业。经过科室贺惠忠副主任和业务管理部门的反复讨论,决定从海南岛项目中抽调杨卫东到天津塘沽安装一条辅助测量船。由我带主船对一些重点测区和要求加做浅剖、磁力等调查项目的区域进行调查,比如中心线和精测区;而辅助船只使用单波束测深仪和侧扫声纳,负责填补剩余的加密测线,最终拼接两船的数据成图。同时,根据甲方工作进度,先完成紧急走廊区域、分区段出图出报告。

多么好的海况,平滑的像镜子一样。这代表着冷空气马上又到了。

杨卫东带领的辅助船正在工作

避风期间,由杨卫东带领的一组三人小队,抵达天津塘沽,开始装船调试设备。冷空气过后,辅助船先行赶往山东东营港待机。而我所在的船只又对海底整平作业区完成了一次扫侧,然后赶回塘沽补充油料和补给,紧接着奔赴东营港。两船前后脚在东营港会合,做好方案分配部署之后,前往测区布放潮位计,开始测量作业。两条船在作业区跑来跑去,距离近的时候可以通过高频对讲交流。安排好的各自航线,有测线间距五十米的时候,我抓住擦身而过的机会拍下了一幅测量船航行照片。那时候冷空气又要来了,海面光滑的像镜子一样,辅助船像天鹅般优雅的滑过,留下一串尾迹。

在垦利海区,我第一次见到了山东渔民布放的大规模海底定置网,单网长度约一百二十米,张开后一般在底床三米高度以内,两端有二十五米长绳索连接小锚落在海底,很多条渔网成串后成垄布放,绵延数千米,两端有浮球标示位置。最密集的地方约间隔两百米就有一垄。海上测量船只最怕的就是渔网和渔船,这些渔网的确给我们的水下拖体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但这时候你也不得不佩服他们为增加捕捞产量而发明的捕捞技术和智慧。

海底定置渔网侧扫声图像

在这个海区还发现了大型的散货沉船,长一百米,宽十二米,高出海底面两米多,船头桅杆高度有三四米高。不管它是不是刻意设置的人工鱼礁,但是我相信这肯定是渤海水族的一个避风港。

大型沉船侧扫声图像

十天后,时间已经到了四月中旬,冷空气还是不断,在冷空气到来前,我们完成了第一区段的工作,回收了潮位计。随后在东营避风休整期间,完成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冷空气影响了三天,随后我们在另一区域投放潮位计,继续调查作业。四月二十二日完成调查作业,提交图件和报告,返回塘沽结束整个航次。

结语

从三月中旬广州出发到最终四月下旬结束外业,总时间有四十多天。我虽然也经常去六七十天外业的远海航次,不过远海航次大都是不能细说的。而这个渤海湾中的小航次与最初设想一天的外业计划相距甚远,写出来也算是有些故事性的吧?回头想想,这算是多年来工作强度最大的一个航次。任务中的各种细节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不停地有时间点在催促进度。因为人手紧缺,为了方便指挥操船,我没有用主甲板的操作间,而是把主机设备都安装在了驾驶台,一个小马扎成为了我坚守的工作岗位,带来的好处是回身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海面状况,可以直接和船长面对面交谈沟通航线。作业期间天一亮开始作业,晚上天黑抛锚处理数据。船长和老白的床铺也在驾驶台,有天老白半夜起来,一边吧嗒吧嗒抽着他自己卷的烟,一边看着忙着处理数据的我:“汤工,你真是够拼的啊。”我笑笑摇摇头:“既然接了这个工作,就得做好啊。”

贴墙摆开所有的设备甲板单元,显示器错落摆开,最多的时候需要监视六个屏幕。

工作岗位和小马扎儿

这个航次内工作效率非常高,分秒必争,航程涵盖了渤海湾的南北西东,时至今日,作为中年人回看这段青年末期的表现,自己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时钟走针的咔咔声。回顾这段经历,最难忘怀的就是中心从分管领导、科室领导、天津办事处到外业队伍,在设备调拨、人员支持、后勤服务和业主沟通等等,各个环节都非常积极、主动,各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下才成就了这一个完美的航次。

非常怀念那天夜里看到的海发光现象,冷空气来临前平静的海面上,那幽蓝的让人心醉的光芒。我曾在伍兹霍尔的海边见到过岸边的海发光,微弱的蓝色,远没有那天晚上在渤海湾东北海区见到的深邃、明亮,配着满天的星斗,一切显得那么的不真实。或许是海上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在盯着值班屏幕、紧张设备的运行情况,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被我们或有心或无意的忽略了。参加工作以来十五年,在海上漂泊了漫长岁月,静下心来看看身边的亲人,不知不觉中,墙上孩子的身高标尺也已经蹿升了好多,帮忙带孩子的父母也从当年的健步如飞,到现在上楼也开始喘了。时间,真是快的不可思议。

生命的四季轮回,我们就也在其中,努力的工作、认真的生活。

谨以此文,纪念那段萦绕着深邃的蓝色光芒的岁月时空。

【作者简介】汤民强,男,1980年3月生于黑龙江伊春,河南淮阳人。2002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地质系,从事海洋测绘、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现就职于国家海洋局南海调查技术中心,任副总工程师。多次主持南中国海、西太平洋海域的地球物理调查航次,两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

相关阅读推荐

活动公告▏2017年“陆海测绘杯”有奖征文活动评选办法

征文活动▏特别调整通告

征文作品▏孙毅:南海一梦

征文作品▏郝晓光:世界地图 美国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放在中央

征文作品▏栗宝鹃:那片海,那些平台

征文作品▏陈红颖:片刻擦肩镌刻永远

征文作品▏杨鲲:听听心海

征文作品▏刘风非:初航

征文作品▏蝶宝宝:玉靥如花更铿锵

征文作品▏李炜:我的创业故事

征文作品▏刘洋:西江月•十年

征文作品▏曲铭:海道测量三件宝,水砣舢舨六分仪

征文作品▏文淼:因爱痛而存在

征文作品▏王永兵:步入军旅

征文作品▏黄滨:岁月不羁忆大连

征文作品▏朱莺:遇见你,我的碧海蓝天

征文作品▏金哥:海“盗”游击队

征文作品▏廖洪涛:王大海快乐的金婚日

征文作品▏余春:码头——回家的路标

征文作品▏杨新发:西沙测量记事

征文作品▏陆承:与大海并行的精度与解答

征文作品▏冯梅:父女两代军旅情

征文作品▏青青子衿:我与大海

征文作品▏楼跃中:生生不息的中国海军

征文作品▏成如:吾家有儿初长成——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征文作品▏缑一兵:南四湖,一个海测兵的碎片记忆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