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城市生活 | 挖掘“食愈力”

王越洲 李回音等 澎湃市政厅
2024-09-0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很多人对于深圳的印象是“搞钱”“奋斗”“拼搏”,其实在这座现代化大都市中,依然有着不少城中村。人情冷暖,烟火人间,食物在城中村这个小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家庭食谱和食物维系着饭桌上的家,那城中村的食物,则是构筑起这个社区韧性的基石,食物中既存续着先民的历史与记忆,也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在深圳大梅沙这个老渔村,食物用它特别的方式,将在地文化和低碳生活连接在了一起。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发掘大梅沙“家门口的食物智慧”

2022年4月,一个由年轻人组成的食物社群——开FUN入驻了深圳大梅沙社区。

大梅沙是个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渔村,也是深圳典型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居多。2021年12月,大梅沙入选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的“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第一批试点项目”,锁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开FUN是一个爱吃会玩的年轻人社群,开FUN发起的活动,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大家去实践一种“食愈力”的生活——用食物创造人与人之间有趣的、亲近的、有人情味的美好联结。

日常场景里的“食愈力”如何挖掘?开FUN擅长的行动路径是:设计好玩有趣的玩法 —— 制作开源工具包 —— 发起城市招募 —— 落地到各个城市。通过“城市漂流客厅”“给疫情中的小店写情书”“蓝风铃无声之旅”“隔空干杯行动”等活动,参与者都在熟悉的附近重新收获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联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那么如何让“低碳”成为大梅沙社区的名片呢?在梅沙街道办和万科公益基金会的邀请下,开FUN入驻大梅沙社区,发起“自然食愈 低碳梅沙——大梅沙的食物智慧”社区营造项目,一起挖掘在地居民的低碳饮食特色和生活方式。

在大梅沙驻地的这段时光,对于高中就在海外生活的世界公民Echo来说是特别的人生体验,她从一个观察者,到真正融入在地生活,放下所有“城市人”的身份标签,从共同体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所有的活动。

从4月到11月,Echo联动志愿者们发起了许多有趣的社区活动。

比如,端午节邀请社区“粽师”阿姨教年轻人包粽子:

“大梅沙的大伙饭”,用美食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在“大梅沙长鲜诀”里学习食物保存的秘诀:

大梅沙社区里居民自制的菜干

零废弃虾头使用小妙招:榨虾油

这些系列活动,链接起了社区里的居民,参与者中年纪最小的7岁,年长的60多岁。居民们对于食物保存、保鲜和零废弃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有越来越多深圳本地的年轻人,甚至外地的朋友来到了大梅沙社区,体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活动参与者们一起挖掘到的社区故事和食物智慧

端午节珠海岛屿社、乐道、深圳树元工作室来到大梅沙一起探索社区

大家一起走入社区,记录居民的故事 

一起走街串巷

在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有趣的居民们,他们日常已经实践着简约的生活方式、低碳的饮食方式,凡是来到大梅沙的朋友们,都被这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有不浪费一片粽叶的“粽”师姐姐们;有开发无火烤炉这种环保新烹饪方式的藏茶馆老板拉姆;坚持手作、回归食材本真味道的生蚝店陈氏兄弟;有把家门口变成社区小客厅种菜达人蒋阿姨;有与村民们一同围炉煮茶的音乐收藏家崔哥;还有把食物保存和零废弃融入到饮品里的咖啡馆主理人绒子。

“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进行《世界的苦难》研究时,抛弃了他早年期间使用的统计学研究方法,重新走进普通人群,深入日常生活世界,了解生存状态和轨迹。民族志的访谈中,隐含着社会空间结构,特定的口述生活史也是反映着时代的变迁。Echo非常认同这种社会学田野方法,她希望把半年来在大梅沙驻地过程中发掘到的故事,用更真实、更鲜活的方式展现给更多人。

详情:

“大梅沙给大家以往的印象是游客和堵车,深圳是‘文化沙漠’。希望通过这场展览,打破这样的刻板印象,回归深圳的本土原生文化和大梅沙社区的食物记忆,让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精神能继续传承。”Echo希望通过这个真正从大梅沙社区里“长出来”的展览,带大家重新认识大梅沙、认识深圳。

文/李回音,

世界遍地跑的数字游民、吃喝玩乐小能手。

小辉、小可亦有贡献。

图/开FUN


本周主题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书|《舌尖上的东协——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


在台湾的巷弄里,隐藏着各种异国风味:泰式料理、越南餐厅、缅甸小馆、印尼简餐……都可以找到十分道地的小店,令人垂涎。这些餐厅看来似乎都营业许久,很可能都超过十年了。而且老板往往都是来自料理的发源地,操着厚重的口音。此外,那些摆在东协广场、华新街市场、忠贞市场等地菜摊上的陌生商品,是所谓的新兴东南亚香草或是蔬果。这些菜色,究竟何时,又是怎么在台湾落地生根的?

书|《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

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读者吃遍各国著名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书|《了不起的面包:6000年神圣与日常的历史》

以面包为线串联人类6000年的大历史,以生活化的视角洞悉人类的政治、宗教、民俗、战争与文明的兴衰,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段奇妙而刺激的旅程。

播客|社区里食物社交的各种可能性

节目邀请到上海社区达人陈玉兰阿姨和设计师Momo来聊聊食物浪费。本期节目的关注点放在了普通人对食物的态度和行为转变上。平时不做饭的上海阿姨为何开始给社区里的年轻人做简餐?我们在进行食物交换与分享、甚至和陌生人拼单买菜时,动机是什么?如何看待食物银行?我们还能做什么来减少食物浪费?


线下活动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上海·展览|一个~好~景愿的肖像


详情: SPACE117

上海·展览|上海屋檐下——解放日报城市旧改影像志


详情: 上观新闻

上海·展览|居民参与式X 社区花园规划Mini展


详情: 四叶草堂

上海·展览|人间 The Human World


详情: BLANKgallery

上海·展览|王郁洋:液体的月亮,长在墙上的汽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他一切


详情: OCAT上海馆

上海·展览|越过茫茫 Cross The Chaos —— 陈欣个人项目


详情: LIANG PROJECT

上海·展览|“郑明河:暗游”


详情: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

上海·市集|立冬小集


详情: 早春游学

上海·展映|《蘑菇在说话》展映松茸传来的讯息:气候变化下的孢子之语


详情: 瑞士文化基金会

上海·活动|城市行游系列·浪漫化的城市生活


详情: URBANCROSS Gallery 城市交集

北京·分享|历史缝隙中的寻常百姓


详情: 北京中间美术馆

杭州·城市游策CityRun|交个朋友!!14场双个展联动杭州艺术空间


详情: 铜场Tproject

杭州·沙龙|杜海滨×顾晓刚×苏七七:电影创作的虚与实主题沙龙


详情: 破圈放映

杭州·分享|重访包豪斯 对话先锋派


详情: 天目里 茑屋书店

成都·展览|情念与宇宙


详情: 朮art

成都·声音艺术节|2022年VITAL声音艺术节


详情: 撒把芥末

南昌·阅读节|书店,进行中


详情: 为你写诗

厦门·分享|海洋忆事:遗失与缺漏的浪音


详情: TCCA红顶当代艺术中心

中卫·招募|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第二站宁夏中卫招募启动


详情: 去田野艺术驻地计划


线上活动推荐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篇 

线上讲座|许立言:城市史的书写方式——多维度的生活方式与交织的智识传统

详情: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2022青交建筑论坛08期·赵扬:地方生活

详情: 交大设计

线上直播|上海城市静安区城市更新实践

详情: 上海市城市更新研究会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

请发邮件至

dongyl@thepaper.cn


扫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张亮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澎湃市政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