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文化节目可以更多元,《阅读·阅美》有拓展还好看
《阅读·阅美》以网络美文入手,以“美文推荐+朗读+人物访谈”的结构,引观众从不同角度领略“故事之美”,亦为文化节目拓展类型做出了积极示范。在11月24日的总局例会上,江苏卫视《阅读·阅美》节目组制片人王海敬向全国同行分享了创作经验。
《阅读·阅美》自8月26日开播,到10月28日结束,共制作播出10期,节目每期60分钟。每期节目甄选3篇美文,不仅有嘉宾推荐文章,而且深度追访文章原作者和故事主人公。整季节目共推荐了30篇美文,都是普通个体的所述所感,汇聚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节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出后,取得了不俗的反响。
“打捞”美文,传递网络阅读中的正能量
2016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66.1%,微博、微信中的文章渐成阅读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传播的优秀文章与日常生活更为贴近,以网文为阅读主体似乎更接地气,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阅读·阅美》节目组正是看到了这一现象,希望从鲜活的网络热文中把握时代脉搏,从文章背后普通人的故事中提炼真情实感。那些网络传播超过10万+阅读量、关乎普通人的文章,以及这些文章背后的故事,更是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的草根性、互动性与普通观众的情感更契合。
如姜淑梅的《坐月子》,在网络上的传播量很大,也因她的传奇故事,被网友称之为“传奇奶奶”;刘娜的《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夏冬》一文,在网络上传播10万+,引发无数父母和离乡在外的游子唏嘘;李修文的《长安陌上无穷树》,成为了2017年的网络阅读现象。
《阅读·阅美》最终决定从阅读网络美文切入。同时节目组以“传播正能量”为导向,作为美文选择的标准。立足于提升品位和审美,《阅读·阅美》努力打造一档打动人心的节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见美文、见真人、见情感。
让文章由文字变成具有画面感、可看性的视觉艺术作品,离不开推荐嘉宾的阅读和表达。
节目组在挑选推荐嘉宾方面,首先必须都是正面积极、健康阳光的形象,有助于帮助节目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当然,朗读嘉宾对文字的精准把握和流畅转化,能更好地演绎文章,保证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因而,推荐嘉宾的话剧功底和朗读功底也是《阅读·阅美》格外考量的。
节目组并没有一味追求“小鲜肉”和“大咖”,而是更在意健康形象、专业功底和人生阅历。李诚儒、张丰毅、宋春丽、寇振海、张光北、侯勇等艺术家,他们对台词的把握、台风的掌控毋庸置疑;偏中年的年龄层次也使得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生活积淀。推荐嘉宾用声音诠释文字之美,赋予美文别样的魅力,“朗朗”之声不但让文字变活,更让美于有声处绽放。
演员黄品沅,作为《乳白天空》一文的推荐嘉宾,曾在节目录制结束后告诉节目组编导,表示希望能够参加第二季《阅读·阅美》的录制,到时候会自带文章过来。
节目的推荐嘉宾并不仅仅局限于演艺明星,同时也有行业翘楚、专家学者等,如中国当代著名军事专家徐光裕,在节目中推荐了八旬网红老兵尹吉先的故事;还有凭借《我的偶像——邓稼先》获得全国冠军的青年演说家梁植,在节目中推荐了四位年龄加起来353岁的爷爷,跑出国门打破世界纪录的故事。
坚持“原创和草根”
《阅读·阅美》在文章、故事和人的挑选上另辟蹊径,选取普通人的网络美文,讲述平凡人的感动故事,这是节目组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初衷。
围绕这个中心,节目组在选题上努力做到接地气、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在主题上做到主流暖心,突出人性光芒与关怀。
换肺女孩吴玥,每年都会给向自己捐献器官的放牛小弟写一封信;杭州女孩许艾菲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小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警察老白与26只退役警犬之间的陪伴故事;甘肃蓝天救援队的马翔和芮晗,夫妻搭档讲述救援故事……正是这些流传在朋友圈里的网络美文、讲述着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唤起了观众和网友的情感共鸣,引发热烈讨论和广泛传播。就像豆瓣网友“读两三本好书”评价的那样,“这个节目传递更多的,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
我想,节目的成功是江苏卫视自觉贯彻落实“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结果,是坚持 “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的节目制作理念、“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节目制作方向的结果,是秉承主流媒体平台责任担当和品质追求的结果。
电视是一种“大众文化”,但“大众文化”并不等同于通俗文化乃至媚俗文化,要做得精致有营养。《阅读·阅美》就是致力于做有精神营养高水平的作品。
节目制作需要“匠心”
在前期美文选择上,节目组为了从不同审美价值的体系中,抽取恰到好处的优秀文本,启用了将近60人的工作团队,交叉打分。文章评核采取10分制,最终严格采用打分高于8分的文章。当然也有例外,因为对于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节目组都会进行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力求最终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如《乳白天空》一文,最初在节目组内部的打分只有7.5分,原本无缘呈现,但节目组经过反复讨论,研究了文章的作者位梦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地质学家,也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几个中国人之一。他半生致力于科普工作,一直坚持“用文学手段普及科学”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节目组,因此节目组最终选择了这篇文章。
在朗读环节,为了符合朗读的要求,营造更好的氛围,节目组与推荐嘉宾一起,对每一个字、每一组词,都进行了严格的推敲与打磨。对朗读嘉宾的情绪、朗读节奏,以及现场音乐、灯光氛围,都进行了反复排练和调整,力求达到最佳效果,让朗读环节成为真正直抵人心的艺术作品。
正是节目组和嘉宾有着这样工匠一般的精神,对美文标准的严格把控和推敲打磨,才能确保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最好的。
经过这一季《阅读·阅美》的制作,节目组的编导在向受众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选题《山果》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主人公能不能找到?事实上最终我们确实没有找到。于是我们转变了选题方向,改为主要侧重讲述那个群体和当地山村的变化,以及扶贫政策对当地的帮助。在这个选题主旨和方向的变化过程中,编导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也在反思,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到底要给观众传递什么样的内容?后来发现,其实能否找到山果本人,对于节目传播来讲,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山果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扶贫政策帮助下,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是当地百姓和观众们最想了解和看到的。有了这样的一个思想转变,我们编导的内心也就无异于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阅读·阅美》播出后,获得了收视口碑的双赢,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作为文化类节目也很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最令制作团队备受鼓舞的是节目的口碑,《阅读·阅美》播出后得到了众多观众和网友的支持和共鸣,认为节目不但文字很美,而且通过找来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分享他们的故事,亲切鲜活、真挚动人。比如,当嘉宾岳红带着女性关怀朗诵完《无悔乡医路》,乡村医生马丽现场讲述她因为意外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还错过了父亲生前的最后一刻时,每一位聆听故事的观众都难掩泪泉喷涌;当杜宁林读完感情质朴、意味深远的作品《录取通知书后,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夏冬》,无论是千里之外的游子,还是即将远行的年轻人,都陷入了沉思;当叶蓓推荐了一篇初二女孩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愿你》,那明媚的青春寄语,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每一期节目播出后,都会有很多网友在微博中留言,表示“看完已泪崩”“心暖暖,节目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用爱点亮世界,用爱朗读,被爱感动” ……所有这些鼓励,让我们对文化类节目的制作更有自信、也更有底气,同时节目组对《阅读·阅美》的研发及创新一直没有中断,希望打造出更有品质的第二季、第三季。
更多案例分享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一档原创节目的前世今生,《机智过人》何以“过人”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电视理论节目巧创新,《社会主义“有点潮”》潮在哪儿?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小而美,《唱响中华》如何“萃取”中国故事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 | 《开学第一课》如何做到内容和传播“双优”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为科技“摆渡” 为人民抒怀,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为了人民》中的使命观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主题报道如何接地气、见高度?央广、央视“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创新之道
作者:王海敬
编辑:张榆泽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