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全境基本上都是洞庭湖流域,山水田浑然一体。湖南开发历史悠久,古城众多。相对周围省区来说,统县区域比较稳定,既有长沙,衡阳,永州,岳阳,邵阳,常德这样由千年州府演变而来,很早就是区域中心;也有一些传统县级演变成新兴中心,如益阳,湘潭,张家界等。不过,在湖南,也有村镇逆袭而来的地级中心,那就是怀化,娄底,株洲这三个地方。
湖南舆图
湖南省前身是湖广,这也是传统的汉地区域,自从1664年两湖分置以后,界限基本上没有变动,是稳定的区域。洞庭湖流域水网一直是湖南传统交通通道,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今天。湖南省地形除了北部洞庭湖平原较大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小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镶嵌分布,这些平原中心,是稳定而传统的区域中心,因而湖南具有较为稳定的州府中心。不过湖南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禀赋,这里是有色金属之乡,近代以来,这里还是兴起了一些工矿中心。(1547年湖广舆图,相当于今天湖南湖北两个省 )
民国废除府州厅等,全部改设县,但是由于省直辖县过于繁杂,在省县之间,逐渐又形成了一级中心(从道再到行政督察区)。这些中心,大部分又回归了从前的府州中心。民国共设置了10个行政督察区,每个行政督察区管辖6-10个市县。
建国以后,湖南大体沿用了行政督察区架构,不过10个督察区改为10个专区,并逐渐改为地区。湖南这些专区,不仅具有派出机构属性,本身也是区域中心这些专区大部分都在原驻地设置了地级市,使得湖南统县中心得以较稳定传承。不过由于经济发展,有几个地方横空出世逆袭成了新的地级市,这也是百年来湖南省政区变动最大的地方。
1964年,湖南出版发行了第一个普通地图集,这一地图集是湖南最好的一部地图集,详细介绍了湖南全省各个专题的自然和人文概况,然后分县等高线分层设色描绘了各县,资料详实,制图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也是反映湖南区划变动的最直接资料。地图内容详见推送:
湖南省区划在90年代就已经基本定型,2000年湖南省地图集反映的地级市区划和今天完全一样,辖13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
逆袭的地级市
以清朝政区为基准,湖南这13个地级市,从其中心城区看,有3个是由县以下的村镇一级政区逆袭而来。从地图看,这些逆袭区域有诸多共同点,都是传统铁路交汇处,以及新兴工矿城市。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特色,我们一同欣赏。株洲古称建宁,后又名槠洲,最早见于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数里,五代时株田已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两岸为 洲之“洲”。联缀而成地名。一说因地多槠木,且“槠”、“株”同音,又名“槠洲”。自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后,株洲之名沿用至今。不过,株洲兴起那是近代的事情,株洲是湖南最早通铁路的地方,早在1905年,随着株萍铁路通车,株洲便迎来火车时代 ,这里主要运输萍乡煤矿运来的煤,用来支持汉阳铁厂运营。而1911年,随着长株铁路建成通车,株洲也成为 湖南第一个铁路枢纽,以及湖南省交通中心。这里作为水陆码头,迎来了发展机遇,人口快速增加。实际上,清朝时候,株洲已经设置县级机构株洲厅,但是这一机构在民国时候又废除了,所以仍然将株洲视为逆袭的城市。
清末时候,株洲就取代湘潭,成为县域区域中心,并吸引了早期的工商业入驻,发展迅速。(1909年湖南地图,株洲作为湖南第一条铁路所在地显得十分醒目)
民国时期,株洲厅废除,不过这里重要地位并没有消失。随着株萍铁路并入东边新修的浙赣铁路,株洲成为全国性的铁路枢纽。而1937年开工的湘黔铁路,让株洲地位进一步提升。不过抗战期间,交通物流中断,城市也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株洲衰落。而建国后,这里又迅速恢复。1951年,株洲直接由镇设市,并在1953年成为省辖市。50-60年代是湖南仅有的两个省辖市。得益于湖南省首屈一指的交通环境,这里接纳了大量经济建设工业项目,很快发展成较大的城市。
(1947年株洲镇地图,虽然这里当时是镇,但是从建成区可以看出已经比湘潭县大很多,已经是重要的区域中心)
与株洲不同,娄底的“逆袭”得益于境内矿产资源。不过娄底的逆袭之路也十分曲折。1952年,娄底第一次设市,不久即撤销。1960年再次切块设置娄底市,但是1962年又撤销。(涟源县地图,1964年,图中清晰可见县东部的娄底已经是铁路枢纽)不过这里虽然没有了市的建制,但是因为矿产资源发展较快,逐渐取代涟源成为县域经济中心。地图可见,娄底聚落规模已经和县不相上下。一直到1977年,新设置的涟源地区驻地放在了涟源县娄底镇,这里又一次成为地级中心,随后升格为县级镇,并于1980年设立县级娄底市。1982年,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但是这一地区很快又撤销了。(湖南省地图,1983年,这是地改市前夕地图,区划存在时间较短)1983年,在彻底设市浪潮中,娄底地区撤销,县级娄底市也撤销,并入湘潭市成为湘潭市娄底区,娄底其他县分别划入湘潭市和邵阳市。不过,由于当时省市工矿地方之间矛盾重重,湘潭市无法消化娄底地区,导致娄底地区在撤销不久又恢复了(实际上一直名撤实存)。一直到1999年,娄底成为湖南最后一批撤地设市的地方,几十年来曲折变动也画上句号。在中国,像娄底这样多次起落的地市,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说明,在州府比较稳定的湖南,逆袭是多么不容易。怀化也是一个因为交通兴起的城市,而其所在的地区,同样也是湖南沿革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怀化市境内在清朝时候有过辰州府,沅州府,靖州直隶州以及改土归流产物晃州直隶厅等四个府级机构,是境内府级机构最多的地方。也是湖南变动相对较大区域。民国时候,怀化境内大致相当于第十行政督察区,也就是最末尾那个督察区,也可见这一区域的区划的复杂之处。第十行政督察区驻地在当时新设置的洪江市。洪江市也是境内一个神奇的城市,曾为区域中心,也经历过几次起落,到今天,虽然名为县级市,但是在省内享有一定地级市权限,另外还设有一个“洪江管理区”,这一管理区是县级机构,但并非正式区划,管辖一些老工业基地相关事宜。从某种意义来说,洪江是怀化的“母市”。怀化县设置于1943年,当时正值抗战期间,怀化一带地处大后方前沿,由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向大西南撤退的国民党机关、学校、企业、伤兵医院、调动的军队和难民多数取道湘黔、湘力公路,经怀化西迁躲避战争。当时,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脚怀化境内,怀化县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置的。1944年6月,第三次长沙会战失利,长沙沦陷,省内机关、厂矿、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纷纷内迁,让这里迎来了更多的发展。一时怀化境内各县人口猛增。
怀化的兴起与其区位条件和独特的交通优势密不可分,这里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建国后,这里又因为三线建设而再次聚集了大量资源,也正是因为多种历史机遇,才造就了这里的逆袭。从政区沿革看,建国以后,这里曾有过会同,沅陵两个专区,后来境内整合成芷江专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怀化雏形。而后芷江专区更名为黔阳专区。黔阳专区的驻地黔阳县也是一个神奇的县,在这个县境内诞生了洪江这个县级市,洪江一度消失,而后黔阳之名又被洪江取代。黔阳地区随后更名为怀化地区,并设置了地级怀化市。
❖
青芒课堂科普平台今天分享就到这里,关注我们,更多精彩等着你。其他精美地图也欢迎关注后加好友同作者交流。有兴趣还可以加QQ群“中国地图-地理人文”交流分享,群号929221572。精彩敬请期待~
省区特色栏目回顾:
祖国山河系列:
舆图鉴赏:东北之犁松花江
孪生中国——西部的“松辽盆地”
孪生中国——北方的“四川盆地”
孪生世界——青藏高原的“亲弟弟”
孪生世界——塔里木河的“大哥哥”
舆图鉴赏:谁是中国的亚马逊河?
孪生中国——迷你版“四川盆地”
舆图鉴赏——藏在中国的“新马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