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散记:Outsider/“局外人”

FOWYAD GLuvRecord 2023-05-20


“To me, an ‘outsider’ means that the art was created solely by and for the people making it, with little to no attention given to the resulting object as a commercial entity.”


Dust & Grooves


Dante Carfagna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如果一个创作者是局外人,那么他所创造的的事物则是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而这个事物所面向的群体就是他自己。他们的作品多数是在提问而并非给予答案。从音乐的角度看,这些局外人的作品,让我们有了机会去了解日常生活外一些不同寻常的思想。唱片,就是你与这些局外人之间的桥梁。”

Dante Carfagna是谁?他有很多头衔,例如:音乐史学家、作家、音乐人等。这一切都源于他自身对黑胶唱片的渴求和挖掘,他还被誉为美国最富权威的唱片挖掘者之一。

我认为,这些创作者不能被简单的分类为主流/非主流或是地上/地下,Dante想表达的也并非是这些音乐领域的“局外人”就是要与主流世界抗争,并立志做与其相反的事情。很多时候不能这样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去思考问题,否则得到的可能更多是情绪的波动。我看局外人,是不在设定好的游戏规则中的人,这并不代表他们要打破游戏规则,更多的可能是像平行宇宙般各自前行,互不打扰吧。

这里我又想到了加缪的那篇小说《局外人》,默尔索的一生诠释了加缪眼中的局外人,再和Dante对于音乐从事者的局外人一对比,才发现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缪看局外人,是不懂得社会规则的人,是那种别人眼里的“怪胎”和“神经病”;Dante看音乐人中的局外人,是不按照音乐市场规律行事的人,是那种不预先考虑结果的“玩世不恭者”。总结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天生如此,单纯又简单。反倒是有些心思缜密自认为绝顶聪明的投机者,他们通过模仿局外人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这本身就与outsider的定义背道而驰,但这种人很可能深受市场青睐,成为现在这个时代的“成功者”。


不考虑结果的人可能显得有些自私,还有些自大,但自私和自大都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思维给予定义,永远都要辩证的去看。思前想后,我认为现在的音乐世界可能确实需要一些“自私”的创作者的出现,试着将这繁荣面纱掀开一个角。


近期来自音乐上最大的惊喜莫过于Felt出新专辑了,这种感觉就像一位多年未见的老邻居,又一次敲响了你家家门,你从来没想过会再见到他,但他就这样一声不吭的回来了。Felt是一个Hip Hop组合,成员是Slug和Murs,他们在02年第一次以Felt的身份发行了一张专辑,他们最后的身影在2009年晃了一下,便消失在了众人的视线中。在现在这个全民Hip Hop的时代,他们两个人的再次出现只有个色的念旧派和在办公室穿着衬衫听着Hip Hop的上班族才会注意到。


如果说Felt的回归已经算是惊喜了,那制作人Ant和老伙计The Grouch和Aesop Rock的回归可以算是最佳剧本了。这些人的出现意味着一场最有趣的声音实验,把一切打回原形,用最原始的结合做出最意想不到的作品。他们的客串把人们拉回到了Definitive Jux和Living Legends的时期,那个你从音乐中还可以捕捉到实验气息的年代。这里还有一名客串名字可能有些陌生叫Shepard Albertson,他的另一个艺名叫Blueprint,隶属Rhymesayers老将,慢慢悠悠讲故事的狠角色。


这是一张特别Hip Hop的专辑,因为你能在这里听到各种不同的风格:Funk、Soul、Blues、甚至还有Country。它完美的诠释了拼接的艺术,一个属于Hip Hop独有的形式。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制作人Ant,一位总是叼根烟chill到极致的中年大叔,没人比他再Hip Hop了,在“Trees”这首歌里你还能罕见的听到Scratch solo,这种失传已久的技艺就像过去的红砖瓦房,用板儿砖砌地基,用Scratch和你对话。


这是一张“自私”的专辑,但却承载了美妙的艺术创作。当你不再为歌迷喜欢听什么而彻夜难眠的时候,你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单纯的音乐创作上。Hip Hop音乐是有“根”的音乐,就像它的存在基于更久远的根源音乐一样,但现在已经很难再听到像“Vanglorious balck watch on my wrist”和“I got trees on my mirror so my car won’t smell”这种模糊但又不能再直接的致敬了。Murs是个有胆量的人,他能想象到这两句词出来大部分人脸上浮现出的问号,比起“real”、“flow”、“peace”、“love”、“punchline”来讲,X Clan和Beastie Boys显然有些超纲。


我认为音乐对我个人的吸引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是共鸣/陪伴
第二则是不断挖掘


重听一首老作品,哪怕听了100遍前99遍都是一个感受,但在听第100遍的时候这个感受变了,这都是值得纪念甚至是庆祝的,因为这代表在这100遍中你随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改变没什么不好的,有时候一成不变反而代表的是停滞甚至倒退。如何像“局外人”一样听音乐呢?我想这关键在于你对于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能不能抛开先入为主的念想专注在音乐本身,不光是听音乐,这是对思维模式与能力的鞭策。


除了耳熟能详的作品,音乐对我而言最大的魅力还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因为它的边际是不存在的,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你听过了所有的音乐,这是一条通往想象与自由的大路。这就是挖掘的意义所在,这是拒绝填鸭式思维的第一步,这也是你迈出自己狭隘小局的第一步。

我们太爱对自己理解不了的事物评头论足了,还总是扣上“合理”或“不合理”的帽子,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世上没那样多的不合理,只是思维上的不对等罢了。



2020.08.19





往期文章
散记:Even shadows have shadows
散记:浅淡作为唱片卖家的基本素养
散记:竞争性真相、证实性偏差、手和头顶
散记:淹没在这一阵噪声和尘埃中
散记:批判性思维--应重思维,轻批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