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动态】 刘凤义:《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

2017-07-05 刘凤义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刘凤义(1970-),男,河北围场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曾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家》《改革》《政治经济学评论》《当代经济研究》等期刊及报纸发表论文50多篇。


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发表150周年。《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我们纪念它的最好方式就是坚持和发展其中的理论内核和思想方法。

当我们谈论“《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主题时,我从“《资本论》”这个名称最先想到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中想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这些新提法。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思想和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有机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我只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讲一点不成熟想法,借以抛砖引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劳动价值论思想

众所周知,劳动价值论是《资本论》大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且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体制特征。那就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必须研究如何贯彻劳动价值论的问题。

 我们从已有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论著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在这个体系中,劳动价值论似乎只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内容。于是就出现了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张皮”的问题。在社会主义部分,至多是在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时,讲一讲价值规律的机制和作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基本上就是几大块内容: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不同教材在具体体例安排可能会略有差别,但大都是这些内容的不同排列组合。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这些理论成果也初步形成了一些新的话语体系,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公有制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成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有很多方面的理论需要研究。其中如何贯彻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无疑是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贯彻劳动价值论的思想方法,当然不是简单纠缠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这类的问题上,而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如何在劳动价值论理论基础上体现出来的。

2.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表现为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使必要劳动最大限度转化为剩余劳动的规律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规律是建立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理论,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科学认识劳动力商品问题。如果马克思没有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和劳动力的科学区分,没有对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分,以及对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规律的揭示,就不会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也就不会揭示资本主义内在、本质的规律。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客观上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此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任何商品生产的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资本论》第二卷第44也,人民出版社2004版),当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力总是要转化为资本的生产,因此,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指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劳动,是资本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第186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可见,从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关系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律表现为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使必要劳动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剩余劳动的规律。

3.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表现为在发展生产力和缩短劳动时间基础上使剩余劳动最大限度转化为必要劳动的规律

我们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来。我们贯彻劳动价值论思想来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那么哪种所有制所体现的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呢?我想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第一,它不能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二,这一规律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已经科学揭示出来了。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规律应该受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我们要遵循劳动价值论思想方法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方法,就要研究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在什么意义上是商品的问题,进而进一步揭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我国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存在两派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是,一种认为不是。无论哪派观点,都是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论述的。我认为这种论述是用《资本论》的原理来套现实,是不可取的。

我的理解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力在“形式上”是商品,但在“内容上”不是商品。这个问题我有文章单独论述,这里不过多解释。正因为劳动力在形式上是商品,所以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力的劳动还要划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正因为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力在内容上不是商品,所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是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使必要劳动最大限度转化为剩余劳动的规律那么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和缩短劳动时间的基础上,使剩余劳动最大限度转化为必要劳动的规律。缩短劳动时间,意味着增加休闲时间,马克思也曾经指出:未来社会进步程度不是用劳动时间,而是用休闲时间来衡量的。而增加必要劳动和休闲时间,正是社会主义经济“共享发展”规律的表现。

关于共享发展,通常将其理解为分配领域的问题。习总书记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习总书记的概括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给出的概括,超越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但它同样可以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共享发展问题的思想指南。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理解共享发展,既包括分配领域问题,也包括生产领域问题,既包括微观领域问题,也包括宏观领域问题这个问题本人在《改革》2016年第8期发表的《中国经济学如何研究共享发展问题》有专门阐述)。

在微观公有制企业范围内,我们要研究如何利用制度优势,有效调动劳动者积极性,通过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劳动保障、劳动强度、劳动参与等共享,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力,让更多剩余劳动转化为必要劳动的规律。

在宏观领域,要研究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公共领域如何通过社会共享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等,降低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在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再生产完全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力再生产既有个人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它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的能动性条件。而公共领域的问题恰恰是社会属性比较强,所以,适合建立共享机制。因此,劳动力再生产是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再生产更强调共享制度和机制,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用来共享的剩余产品会越多;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本质要求,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就是通过对社会剩余产品、剩余劳动最大限度的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荐阅读

【理论动态】 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涵

【理论动态】 卫兴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看待斯大林的观点

【理论动态】顾海良:《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动态】 朱恒鹏:经济社会转型与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

【理论动态】 郭冠清: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相容吗?


  (编稿:郭冠清  林盼  审校:孙志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