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ARNOVA会议侧记
----获取更多读品,点击上方【读品贩子】----
今年的ARNOVA会议在Grand Rapids开,天公不作美,阴雨为主。不过我的办公室和开会的酒店就10分钟走路,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会场,也不以为意。只是比较遗憾,未能抽出更多时间带大家看看这座大急流城。国内同胞听过这座城市的少,不过你听过“安利”么?是的,安利就是从这里发家的,总部也在这里。
趁着自己还记起些东西,随手写下几点感想。不见得会有什么用,但事事奔着用而去,未免太过无趣了。
1. Chair了一个session
今年是我第一次在ARNOVA会上作主持,这个session chair我是自愿报名去的,不过之前和会议主办者说我希望能chair一个session,与捐赠动机有关,最好还是用实验方法做捐赠动机的,我就更有兴趣了(参见《捐赠的八种动机》)。结果分配给我的session,还真挺合我心意的,叫做“framing beneficiaries in funding requests”。
这个session本来有四篇文章,结果最后一位作者临时撤稿,就剩三篇文章进入最后宣讲。第一篇文章讲的是fundraisers会不会为stigmatized的群体写不同的劝募信息,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这种信息能提高劝募的效率吗?作者通过一个survey实验发现,是有效的,尤其是本来就对stigmatized群体有了解的公众,更容易被打动。作者现在在做访谈,希望了解背后到底是为什么促成了他们提高捐赠意向。
第二篇文章讲的是global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在劝募的时候,如果disclose受助人(主要是新移民)的宗教信仰及来源地,会不会影响人们对这些非营利组织的捐赠。作者用的也是survey实验。结果发现如果说新移民是信伊斯兰的或者来自伊斯兰为主的国家和地区,人们会显著减少捐赠。所以这属于Biased Altruism。
前面两篇文章都是实验,又与动机相关。虽然没有超出我意料之外的实验设计和结果,但自己也很欣喜看到实验在非营利研究领域蒸蒸日上的势头。所以借机向两位演讲人推荐了我参与撰写的书(参见《公管如何搞实验?》)。也对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样本收集作了评论,并提出未来可能可以跟进的方向。
最后一篇来自韩国学者的论文,基本上是描述性文章,但数据很有意思,尤其是有religion方面的数据,可惜的是,作者没有深入挖掘。所以大家听完也没有什么问题,之前的问题都是问前面两位演讲人。作为session chair,这个时候要有所决断,所以我就说最后两个问题请提给来自韩国的学者。还真有听众提出了好问题和改进文章的意见。总体而言,对自己的这次服务还算满意。
2. 讲了两篇文章
这次会上讲了自己的两篇文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篇是通过big data分析非营利组织和公众到底在Twitter上交流哪些信息;为什么有些信息交流得比较多,有些信息交流得比较少;这种交流到底能不能帮助募款。我的初步研究发现非营利组织与公众大致交流四种信息:与组织宗旨相关的信息,直接劝募的信息,财务信息,和与绩效相关的信息。前面两类信息交流得比后面两类多。前面两类信息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看,都属于比较便宜的,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叫cheap information。
我借用了经济学上的“cheap talk”模型和行为经济学关于捐款者的假设,大致讲了一个非营利组织因为预计到Twitter上的人比较喜欢cheap information,所以发送了更多cheap information的故事。但我随后的研究发现,更多交流cheap information并没有提升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程度。我用的是sentimental scores去衡量公众的支持程度,还没有去看具体的捐赠额。现在正在收集进一步的数据,想看看是不是cheap information到底有没有用。
第二篇文章用了一个conjoint experiment,看上述四种不同的信息里,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有效,而不是看交流的频次。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结果。但讲完之后没什么人提问,正当自己准备离开会场。不想被David Smith,Rene Bekkers,和Mark Ottoni-Wilhelm三位大佬团团围住,先是质疑,然后是给意见怎么改进,意见太多导致我都混乱了。虽然最后脱身,还真是出了一身汗。后来出来的时候,又遇到Mark,又拉着我讨论了半小时,甚至告诉了我如果做下一个实验设计,“这句话到底怎么frame”这种细节。这次会议真让我觉得很值。
顺便推荐Mark他们在AER发的新文章Mark Ottoni-Wilhelm, Lise Vesterlund, and Huan Xie, 2017, Why Do People Give? Testing Pure and Impure Altruism。
3. 请了三个大牛
值得说一下马季兄领导的这个ESCN这个common interest group。目前我们重要的工作是推动RICF这个免费公开的关于中国基金会的数据库(参见《如果你关心NGO和中国公民社会,请收好这篇必读文章》)。下一个阶段会发问卷来收集更多与基金会相关的数据,到时候也会公开。
ESCN今年请了NVSQ的主编郭超老师,NML的主编Mark Hager,以及JPNA的主编Lindsey McDougle来和大家交流。不仅是讨论该怎么研究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也讨论各个期刊对研究成果有何种期待。当然我也趁机推荐了cpar.net (参见《CPAR是什么》)。
讨论完,请大家在学校里便餐(这里要特别感谢浙江敦和基金会的支持,敦和是唯一一家支持学者在ARNOVA会议上搞活动的中国基金会)。虽然下着雨,还是很感谢大家来。大家明年见。
4. 特别感谢家欢
家欢今年获得NML最佳论文奖,再次恭喜。这是大家的榜样了。
千里迢迢来开会,还被我抓到课堂上,给学生们做了个讲座。学生们大概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谢谢家欢。
【睡不着?长按二维码处学习】
其实并没有什么打赏
转账就更不多见了
反正你随便吧,因为我也是随便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