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纽约大学教授被解聘的事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2-11-14

1
纽约大学教授Maitland Jones Jr被解雇风波,坊间普遍解读成课程太难学生学不下去,然后写信抱怨,导致纽大开除了该授课老师。
单纯如果是课程难度,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有些课就是你去上了然后让你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起筛选作用的。CC以前在Northwestern上课,有一门课的老师就直言不讳这一点。早点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我觉得也是挺好的事情。
我知道有不少想当科学家的美梦是被微积分课程惊醒的。正如纽大这门课里,有机化学挡住了不少人成为真正的doctor的路。
但这课程“难”是相对于穷尽了“帮助”手段而言的。如果教授有office hours,有TA相助,回应及时,对学生春风化雨,很多所谓“难”是可以“容易”的。
2
也就是说,课程难可能是内容难,也可能是方式难。
比如说国科大植物所博士生周同学何以愤而退学?是因为母亲去世之痛,但老师们却没有共情能力。
其求助无门,心灰意冷,如何不“难”!

我不了解国内学校对教职工和学生亲人去世的具体安排,但在美国的绝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可以take a leave,学生可以休学一段时间,学校还会提供心理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确保你健康平稳度过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难的这段时期。
绝对不可能出现国科大的这种做法。
3
哪怕我们不指望所有老师们都关心学生个人生活,哪怕仅仅局限在教学而言,老师们也都会意识到“学无止境,教更是如此”。
好的老师,课程内容难,也可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学生学到东西,有成就感。但有些老师,就真的让人无语。
纽约大学这个案例媒体似乎想把学生当成不学无术怕吃苦之徒,而教授则无辜。
从我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纽大解聘也和该教授的教学态度有莫大关系。基本上学生如果理解困难得不到有效帮助,该教授骨子里轻视学生,恐怕也不是为人师表该有的样子。 
虽然我在《几乎所有“鸡娃”都不会成功》一文里说过教师能起的作用很小,但针对特定的群体,教师稍稍努力,对本身已经在不利地位的学生,会有巨大帮助。

比如这篇文章《My Professor Car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Faculty Engagement》研究了教师“轻触(light touch)”的影响。这些“小小的关心”,包括告知教师知道学生目前为止的课业表现,想要在该门课获得高分的几个关键,以及告诉学生有困难可以找老师附上office hours信息,会极大提升学生的表现,尤其是提高不利地位学生的表现。

4
当然教师也可以花点时间把一些常用的知识点做成video或者其他更有创意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能事半功倍。
约大教授Maitland Jones Jr之前也做了不少努力,但网课对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巨大的挑战。所以Jones教授在COVID以前还能拿教学奖,到了COVID阶段,学生就抱怨日盛,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
同样的老师同样质量的学生,以前可能都教学相长。但现在双方都面临与面对面教学完全不同的挑战。所以网络教学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之前的报道多少忽略了这一点。
隔壁CMU的Kenneth Koedinger教授之前开发了Intelligent Tutors,就是用电脑程序来给学生答疑,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尤其是不利地位学生的成绩。当然KK教授的研究针对中学生,是不是对大学生也有类似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我自己的经验是当堂课要讲的重点highlight一下,录个小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备查,并且强调办公时间以及其他灵活方式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学生们通常都会非常感激。
5
教师也要时不时提醒学生,学习是一个合供过程,不能剃头担子一头热。光靠教师投入,没有学生合供,学习好不了。
我经常在课上用的一个例子就是“你好好学习积极参与课堂问答讨论”算不算志愿行为?
一来好好学习参与课堂就是为大家提供了知识服务,因为别的同学可以从中受益,教师方面也可以教学相长;
二来你是自愿且并非被强迫做这件事;
三来你不指望好好学习参与课堂就会获得金钱报酬;
四来你是通过学校这个组织来进行的活动。
所以这就是一个志愿行为,不仅合供了有利于自己的成绩,也因为自身合供行为的正外部性有利于他人。
而教师,就是在这个合供过程中,和学生站在一起去应对知识挑战的人。


更多阅读:
熊彼特:面对学生,他始终明亮如炬
最后一课 | 教师手记
在美国教学生的几点体会 | 教师手记
一个新手教师的2017年度 | 教师手记
彩蛋:德艺双馨苍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