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之韵》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为电视诠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著创造了新的空间。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的热烈反响。


《唐之韵》简介 类型:文学教育片长度:每集约20分钟制作: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导演:康健宁首播时间:2002年

 

撰稿人:樊修章  

编辑:殷放

校对:张园


《唐之韵》第十一集 大历诗人




(音频 点击收听)






(视频  点击收看)



解说词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渡过青少年的。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求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刘长卿算得上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半写个人生活上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听弹琴》)。 
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但诗人敞开想象,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就戛然而止,此外一切都给读者去想象。“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写得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蓉山住人》,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交加的夜晚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家了,日暮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

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他有这样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选本必选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道来,明白如话;第二是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名利比较淡薄的人;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区内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到惭愧,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正因为这样,才会感到矛盾和痛苦,当然这也说明他比较软弱。刚从安史之乱战争的恐惧中走出来的人,惊魂未定,很自然会采用低调来看待生活,把立身处事的大原则从心上摘下来挂在身上,以便要用时能用上,又不致坠得人心动过缓,这是八世纪末士大夫的普遍心态。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更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名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据说安徽滁县的上马河,就是诗中所说的西涧。南方的春天是经常下雨的,因而河水流量丰富。骤雨刚刚过去,河水更是迅速上涨。也许诗人正想到河边去吧,可是“野渡无人舟自横”,渡船停在对岸,没人撑过来。好在河边树木青葱,野草碧绿,黄鹂正在唱着歌。那就一边等着,一边欣赏这河边的美景吧。诗中展现出一种清幽绝俗的境界,表现了诗人对林泉生活的向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顺便还应当提一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也是八世纪下半叶创作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流传很广,并不是因为诗有多么高明,而是背后有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太平广记》记载,崔护年轻时到长安考进士没有考上,就在长安暂住。清明日,他到南郊游玩,口渴了,就到一家桃花环绕的村舍前敲门讨水喝。有个姑娘开门接待,给他喝水,还靠在桃花树下含情脉脉地看他。第二年清明他重游旧此地时,却敲不出这个姑娘来了,于是就在门上题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应该提一提大历时期的诗人张继。也许我们对张继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却不陌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据考证,这是在安史之乱中,张继逃难到江浙一带写的诗。逃难,就不是一般的天涯漂泊。这种逃难的苦闷,也就不是一般的乡愁旅绪所能概括的。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停泊在枫桥镇这里。他站在船头,看一弯新月显现,又往西沉落去,听乌鸦鸣噪,又终于停下来,望着江上点点渔火,还有寒山寺朦胧的轮廓。由于感到寒冷,知道正在下霜。他满怀愁绪,睡意全无。站久了,他终于不得不回到船舱去,“对愁眠”,也就是抱着排解不开的愁绪躺下。可是睡不着,挨到半夜了,还是睡不着。正在这时,忽然寒山寺响起了悠悠的钟声,低沉而缓慢,一声声敲走了刚刚袭来的一丝朦胧的睡意,敲醒了在异乡逃难的无法排解的悲苦。于是这首诗在他心头隐现,由一鳞半爪,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最令人无奈的,就在于借寒山寺的钟声敲醒人的梦境之后,把人撂在这荒寒中,无有着落,并让人用一生的经历来消解这梦后的凄苦。
在文学史上,一提起大历诗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号称“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说是“十才子”,其实各种文献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加起来有十好几个。这些人才华横溢,在当时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大历十才子都喜欢参禅访道,游山玩水,企图借这种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缓解乱世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的诗都写得精巧清丽,但调子是低沉的,伤感的,内容也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在“十才子”中,卢纶有些特殊,他有过十几年军营生活的实际体验,至今还有传诵的名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塞下曲》)


这种写军营生活的诗,要的就是气势,一出场就气势威严,咄咄逼人。主将发布新的军令时,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一起高呼,军容那么整肃。这种群体形象,重要的是声势浩大,不怒而威。
下面的这一首诗更是教孩子们背唐诗时多半会教的: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并没有到过边塞,真正到过边塞而且写边塞诗也写得非常出色的是李益。李益擅长写七绝,研究唐诗的人认为,他的七绝足可以和李白、王昌龄媲美。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刚刚下过雪,沙漠里寒风刺骨。在这种气候里行军,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这时,出人意外地传来了笛声,吹的还是《行路难》的曲调,使月光映照下的千千万万的战士都不约而同转过头去寻找笛声传出的地方。诗人只说到这里为止,其余一切,就都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了。
李益不光是边塞诗写得出色,写人生离合聚散的诗,也有非常感人的: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喜见外弟又言别》)
诗人和这个表弟是小时候因战乱而分手的,一别十几年,如今都已长大,因而见了面,一时竟认不出来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联写得非常传神。初见时一惊,说明模模糊糊还有那么一点印象,于是才互相探问姓名。这中间包含着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伤心惨目的事件。诗人只用“别来沧海事”一句,就把这股潮水闸住了。为什么才一见面,就“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又要各奔东西呢?自然还是因为战乱,给人造成的生活艰难。

古代汉语文学公众号编辑

【往期回顾】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反义词(1)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用文言文句式

常用文言虚词

(复旦)古代汉语中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全文)


【精彩回顾】

《唐之韵》第十集 千秋诗圣(下篇)

《唐之韵》第九集 千秋诗圣(上篇)

《唐之韵》第八集 一代诗仙(下篇)

《唐之韵》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

《唐之韵》第六集 山水诗人

《唐之韵》第五集 边塞诗人(下篇)

《唐之韵》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篇)

《唐之韵》第三集 吴中四士

《唐之韵》第二集 独振新风

《唐之韵》第一集 千古唐诗


《宋之韵》第十四集 辛词前奏

《宋之韵》第十三集 千秋才女

《宋之韵》第十二集 战乱年代

《宋之韵》第十一集 集大成者

《宋之韵》第十集 多面词人

《宋之韵》第九集 婉约魁首

《宋之韵》第八集 苏门学士

《宋之韵》第七集 旷世奇才(下)

《宋之韵》第六集 旷世奇才(上)

《宋之韵》第五集 奉旨填词

《宋之韵》第四集 一代文豪

《宋之韵》第三集 词坛新声

《宋之韵》第二集 晏氏父子

《宋之韵》第一集 · 宋词概览(含视频、音频)


【全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全集)

王力《诗词格律》(全集.汇总)


~●~●~●~●~●~●~

延伸阅读:


格律本是规律,不用死记,学写诗词先学这七“律”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含释义)

中国栽培水稻源自江西万年

礼乐是古代中国统治的政治手段?

经典国学100句,立即让你提高一层境界

“伯”与“孟”是嫡庶之别吗

这70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

韩非子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寓言故事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44首歌,速记中国古代史全部重要知识点

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100集

歷史有幾種讀法

“词学”源流演变考

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

北宋词与南宋词:不知迷路为花开

典◎27首词,速览宋词史(多图)



古代汉语文学

“查看历史消息”方法(任选一):

1.可直接点击本文顶端标题下方的“古代汉语文学”;

2.手指按住下方二维码;

3.点击本公众号(“古代汉语文学”)右上角人像。

欢迎加入    

古代汉语文学QQ群:933201038 



欢迎关注“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study-CN,可搜索账号关注,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可以点击“查看历史消息”读以前的文章。

古代汉语文学微信公众号


(手指按住二维码,可自动识别,然后关注)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QQ空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