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杭:2019,文学视野下的戏剧创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张杭 中华文学选刊杂志 2023-04-09


2019,炬火与微光

年度文学阅读印象与私人分享



2019,文学视野下

戏剧创作


张杭





张杭

诗人、剧作者、剧评人。出版诗集《即兴与故事》、评论集《真享乐 当认真》,创作戏剧剧本《月亮的南交点》《趋近》等,获“第三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首奖。现供职于中国戏剧家协会。


将戏剧重新拉回文学视野,既令人振奋,又需谨慎界定。在某些时期,戏剧在观念上是以文学为中心的(实践未必如此),因影响深远的亚里士多德将情节视为悲剧最可倚重的要素,而戏剧的文学性主要就指情节。如今在“后戏剧剧场”,文学已被驱离了中心位置;在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剧场中,可视作文学体裁的剧本依然重要,这样的戏剧演出,在世界各地还占很大比例。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其一个体现就是,每隔几年发生关于戏剧文学性的争论,争论总是聚焦于概念的厘清和对于实践面貌的界定。争论的起因可能是对于某种匮乏的呼吁,比方,好的原创剧本。呼吁者的潜台词似乎是观众需要“文学营养”。争论的指向可能涉及资源分配。2019年堪称戏剧朋友圈“网红文章”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文琦撰写的《后戏剧剧场的“后现代性”——兼议“呼唤戏剧的文学性”问题》,回应了最近一次争论,并在末尾提出展望,戏剧剧场的复兴有赖于穿越“后戏剧剧场”发生以后对于戏剧剧场历史实践的扬弃,在与历史、与现实关系的重新审视中,构建新的戏剧剧场原则。2019年有无数信号,表明时运轮转到,戏剧重回文学的怀抱。在天桥剧场举行的老舍戏剧节论坛,主题为“国际视野下当代剧场的文学性”。不久前,北京人艺与北京出版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当天举行的论坛名为“戏剧与文学”,不过这里的文学可能更多指的是“文学改编”这一途径。寄望于此,能拯救表面以传统自居,实则因长期自我审查而造成的创造力贫弱吗?的确,戏剧部分地远离了文学。问题不在于“后戏剧剧场”的发展,而在于我们的语境中,戏剧被作为某种技艺加以强调,进入方法论的狭隘通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需要重提戏剧与文学的联系。麻文琦教授在其文末表达对于戏剧剧场的信念时,显出的笼统,是一种留白。留给对当下戏剧剧场创作的观察和研究。谁来做这样的工作呢?在中国的场域里,一直存在过剩与匮乏的共处。过剩是,主流戏剧通常都是戏剧剧场的,是以文学性为中心的;匮乏则是,大量这类戏剧缺乏的却是真正的文学性。曾经面对无效的过剩,一些人选择了“后戏剧剧场”。如今有不少青年剧作者,正直面这一匮乏而涌现出来。他们正在被看见,但也同样被一直看不见的看不见。需要将观察的视野投放得更远,比如台湾地区的简莉颖,生活和创作在纽约的朱宜,从江苏去台北的刘天涯,剧目多在香港演出的王昊然。参加英国皇家宫廷剧院写作工作坊的几位剧作家中,陈思安、张冰、杨静观的剧作于2019年在伦敦做了读剧排演,它们还未在中国上演过。同时,这样的观察也不应局限于剧场、局限于正式演出。早先有新剧场创作计划,以读剧展示为主;声嚣读剧节已办了两年,呈现八个剧本;李苏皖导演了文珍的《请和我跳最后一支虚舞》、朱程的《透明》,演出场地是她的码字人书店。

《请和我跳最后一支虚舞》剧照


南京大学曾因爆款《蒋公的面子》(温方伊编剧)而竖起一面旗帜,重新标识了何为戏剧剧场的文学本质。在谈到近年出道的青年剧作家时,也绕不开南京大学,它已为这一领域贡献了超过个位数的名字。2019年隆福戏剧月期间举办南大剧展,三部作品中刘天涯编剧的《米奇去哪里》值得被记住。它工致、充满动力,像一部古典的弦乐四重奏,从很少的素材发展成宏篇。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在某个早晨因孩子突发不可理解的状况而慌乱,不停用后一个错误掩盖前一个,以致中庸的生活原则濒于崩溃。戏剧进程展现了从自然主义到荒诞派的内在联系,日常性被揭示为危机的温床,在自然能力已被“文明”否定的人那里,用以保护他们的“秩序”却不过是幻觉。台词显示了作者对台北口语的熟稔,而人物和剧情却透出抽象色彩,戏剧指向的荒诞性不针对具体的中国情境,令人想到那些现代戏剧典范。近年多有文学写作者跨界戏剧。前有胡迁的遗作《抵达》,后有文珍的小说改编剧作在书店上演,大头马首部戏剧作品《到灯塔去》获得第四届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首奖。而社会调查方法也在戏剧剧场作品中被更多提及。大头马这部据其所言做了大量“田野调查”的剧作,设置在澳门遇最强台风,而气象局迟挂风球导致的灾难性一天。几组场景中,不但汇聚了身份背景各异的人,还有风神、海王。然而将事件背后资本与权力结构的复杂性缩减为海王这种卡通角色,是否流于轻松?诸多“话题”的点到为止,令人对“田野调查”方法是否为剧作带来社会学意义的分析和问题意识,不免打个问号。“新方法”是否如某种“新写作”流于技巧性?跨界创作者中,陈思安是深耕小说和戏剧两个领域的。其剧本《冒牌人生》已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孵化计划的排演阶段。而2019年在英国读演的《在荒野》更具戏剧写作野心,也更扎实。它延续了《日出》《茶馆》所借鉴过的苏俄写实主义,并为中国戏剧补写了一种底层景象。剧作以一个青年记者的“闯入”,串联起都市中心地下通道中无家可归者的群像。与《冒牌人生》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的某种典型性,他们各具时代烙刻的价值观和因经历中的匮乏而执着的内在需求。

《冒牌人生》剧照

陈思安发起的声嚣读剧节,2019年主题为“新文本之新”。何为“新文本”?是发生在荒诞派戏剧之后的文本吗?是与“后戏剧剧场”运动并立的戏剧写作吗?这一提法似未有明确定义。尽管如此,胡璇艺的剧本却最易给人以“新文本”的印象。2019年中间剧场举办的第二届科技戏剧节,委约两位青年剧作者,胡璇艺和何齐各一部新作。胡璇艺的《狗还在叫》,没有她此前自主创作的两部剧作《一种旁观》和《捉迷藏》那样显得个人化。戏剧涉及科技的部分主要是摄像头。一位困守家中的老年女性,被三个子女通过安在她房间的摄像头所监视。摄像头作为一种更为物质化的方式,强化了爱和占有的幻象性。根本上,胡璇艺的新文本特征在于她的作者性,僭越了客观的“间际”氛围这一戏剧剧场原则。不仅在于抒情或诙谐的语言风格,而且在于将这一风格、将文学写作贯穿于包括舞台提示的每一个角落。剧本不再有不可阅读的辅助部分。多字体的排版,像一场二维的彩排。这种作者在剧本中构筑的完整性或许注定在剧场中失去。《狗还在叫》的首演再次凸显了剧作者与剧场创作者的隔阂,导演杨婷几乎将胡璇艺向剧场提出的挑战一应忽略,用观众更为熟悉的“先锋戏剧”套路,替代了剧本对多层次幻象的传达。王昊然以《游戏男孩》参加2019年的声嚣读剧节,这位三次与香港话剧团合作、一次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的剧作家,首次携剧作在北京亮相。而上半年,香港话剧团则排演了他的另一部戏剧《骄傲》。该剧整饬编织了四个不同身份青年的两组爱情关系,不但从他们的争论,而且从沟通和需求应答的阻滞,从个人努力的失败,透出背景上的社会结构投影。主人公Jason是反思性的青年,他与性瘾症做着隐秘的斗争却走向失控,这种用以搭建现代情节剧的精神分析,更像一种仿心理学,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祁雯《困兽之斗》同《骄傲》一样,显示了情节戏剧并非只能导向个别的、私人的、人性的原因,凝结于时间剖面上的个例,同样可以成为某种概括,闯进史诗剧强调的领域。祁雯这部获得第四届“泛华”二奖的剧作,面向观众剖开的,是内蒙古一座小城的二层民居,那些常年平和相处的人是亲戚和邻居。它描绘了这样一种故乡,很多人离开了,离开的人已向他们关闭,而没有带来外面世界的消息。剧作者对于写实的信心,在于没有渲染任何地方或民族特色,打开剧本看到的人,就是普通的市民,也有牧民亲戚,有通过网络与时代幻象同步的年轻人。他们的争论日常而文雅,他们的家中有钢琴。他们的普遍性是这个加速的时代中普遍的断裂,传统就从这儿颇具意味地渗出。似乎静止的场景中,欲望使戏剧流动,透出情节戏剧的底色,而仿佛是剧作者漫不经心的对“悬念”的遗忘,又使一种真实显现了。

△ 第四届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颁奖典礼、读剧艺术节海报


像祁雯这样的剧作,以及上述一些停留于读剧的剧本,何时能演练于舞台,能拥有它所指向的同时代观众,我是无法预计的。而在这些被看见的部分之下,必定有大量剧本闪现于某个大学剧社、堆积在未入选的稿件中,或躺在私人电脑里。它们几乎没有发表的渠道,而即便演出也局限于一地,使我无法了解。这也只是戏剧创作的一隅。在中国戏剧节上,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越剧《林巧稚》,都没有满足于生动刻画某些时代场景,而难得地将情节伸向灵魂拷问,但也显示了不可越过的上限。在改编或新创古典题材戏曲作品中,有深厚剧作家传统的福建,近年贡献了闽剧《双蝶扇》和莆仙戏《踏伞行》,它们都构建于意趣盎然的戏剧情境。然而这种仿古典的情境是单纯的,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仁鉴创作的那部继承“五四”精神的《团圆之后》,每个来自传统的情节成分都揭示了社会原因,与这部悲剧经典相比,新创古典剧的暗淡就在于摒除了与社会性问题的联系。如此粗略谈论戏曲创作是非常不够的。据悉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陈恬已撰写了关于罗周的评论。罗周是供职于体制内创研单位的80后剧作家,已写作超过六十部戏曲作品,对她的研究应值得关注。在“后戏剧剧场”领域,李建军、王翀、丁一滕、王梦凡、陈然、孙晓星等青年导演,均有新作亮相乌镇和北京青戏节,其广义的文学性,囿于篇幅暂不讨论。


本刊特约专稿

图片来自网络







2019,炬火与微光 | 聚焦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第1期邀约十六位身处第一线,视野开阔、眼光独到的作家、编辑、评论家与媒体人,分享各自对2019年文学现场的个人观察和阅读印象,推荐心目中值得关注的佳作。其中既有对光焰四射之现象级作品的不同解读,也有对前沿、潜层与偏僻处闪烁之萤火的耐心辨认。或许无法尽数涵盖一年来最重要的作品,但这样的倾听与论说、观察和辨析,相信也会给各位读者带来启发。

——编辑部









No.1 方岩:2019年长篇小说,我只想聊聊这部 | 2019,炬火与微光

No.2 岳雯:世界与地方的互相凝视 |2019,炬火与微光

No.3 王继军:“创痛”本身深藏向上的渴望 |2019,炬火与微光

No.4 李德南:郑重而有尊严的写作 | 2019,炬火与微光

No.5 魏小河:不是那力量前方的风景,而是力量过后的痕迹 | 2019,炬火与微光

No.6 行超:有关“我们”的文学 | 2019,炬火与微光

No.7 林珊珊:媒体非虚构写作的野心 | 2019,炬火与微光

……




中华文学选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
1993年创刊
跨越文体、类型、媒介、代际、地域的综合性文学选刊
从生长中的现场,发现当代汉语写作的高度与活力



欢迎订阅




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

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读者

每月1日出版,定价20元

邮发代号82-497

全国邮局均可订阅

中国邮政网上下单请扫二维码



微店优惠订阅长按以下二维码




2020年第1期







点击“阅读原文”,订购1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