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案:媒体的克制与想象
点击关注 遇见觅游 遇见幸运
2019年4月20日(也有媒体称是4月21日),涉嫌弑母北大学子吴谢宇在重庆落网。“北大学霸”的自带话题属性与“天才恶魔”的标签化的解读,“弑母”的伦理性震惊与“自律”生活的窥私欲想象,都让我们在好奇中想要一探究竟。
一、真相只有一个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待而已。
——priest 《默读》
弑母,北大学霸,逃亡,坐台,这些具有标签化与魔幻性的属性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就产生了强大的戏剧效果,让人不由自主都想要了解“真相”。在“吴谢宇涉嫌弑母”案中,更多细节还有待公布,所有猜测都只能是猜测。披露的信息并不足以解决我们内心的疑惑与好奇,人们所了解的也永远只是事实的冰山一角。但是,在媒体报道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我们也在思考:大家的内心被牵引到了何方?又都是如何在看待这件事?
(一)媒体的“标签化”处理与受众的“刻板印象”解读
吴谢宇的“北大学霸”标签无疑是这件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人们不禁会好奇,在这样一个老师、朋友中拥有“完美”人设的学霸,为何做出如此有违人伦的犯罪行为。“吴谢宇高中时为人热情,学习极好,被称为‘学神’,2012年被保送进北大经济学院,还在GRE考试中取得全球前5%的好成绩。他在朋友眼里幽默、热心、细致并不社恐,即便GRE考试全球前列……”
在媒体的报道中,北大学霸、高智商犯罪,这些“标签化”的处理无疑能够马上抓住我们的“好奇心”。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媒体采用“贴标签”的方式,能够有效概括事件本质,并能在直达“本质”的反应事件的核心要义,产生有效的联想意义与戏剧化效果。
受众在媒体“标签化” 的处理下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框架下快速定位解读事件,在短时间内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图式。这也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与人们认知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迫使我们将这个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讯息做一些归类,做一些简化。“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刻板印象就是将某一事件归结到每一类型当中,去做简单化的理解。在“吴谢宇案”中,大家本能的就会想到:这个家庭里的亲子关系如何,母亲对儿子的管教太过严苛,如此进行归因,然后联想到与此相关的案件。而事实如何,现在我们都无从知晓。
(二)自媒体的“猜想”与主流媒体的“克制”
现在整个案子还未送上法庭审讯,嫌犯的审问也还没有结束,网上流出的很多都是些未经佐证的旁枝细节和未经正规渠道发布“合理猜想”。我们只能通过媒体的信息“拼图”,借用“第三人视角”间接化去“观看”。
自媒体在经过整顿之后,在以“流量”为基础的“博眼球”行为与过去相比有所好转,但仍不乏混淆视听、浑水摸鱼之辈。大家大概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详尽”讯息,比如母亲对他太过严苛,甚至有爆料表示他的父亲当年出轨了,导致家庭状况变得非常不好,于是吴谢宇很早出现精神异常等等。这些类似于“知音体”的描写与猜测,无疑又给这个事件增添了几分“腥性”色彩。
虚构的事实通常由于符合人们的期待而被当作真相。在真相没有公布之前,所有的都只是猜测而已。
从近期媒体对案件的报道来看,主流媒体报道用语上更加理性与克制。在未获得足够真实的信息前,媒体只对事件进行梳理,而未对嫌疑人做出任何判断式言论。在公众号“新京报传媒研究”《“北大学生涉嫌弑母案”:“学神”与恶的距离》一文中,就特别指出,“就目前来说,吴谢宇仍是嫌疑人,而非罪犯。在法院判决其有罪之前,‘有罪推定’都有失妥当”。谨慎而克制地报道,规避“媒介审判”是这次事件中,主流媒体值得肯定的地方。
“媒介审判”是媒体在报道案件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媒介审判是指一些报道掺入了过多的个人情感或主观意愿,对案件提前进行定性,以致公众先入为主而形成刻板印象,这种干扰司法程序的行为。这不仅会给司法机关的公正审判带来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干扰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同时也严重侵犯了当事人公平获得审判的权利。
真相只有一个,而真相是什么?我们现在仍无从得知。
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可以自全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
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敲响
——约翰·多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现在无法证实吴谢宇是否就是反社会人格或是多重人格,他的屠刀指向自己母亲之前,他一直是朋友、老师眼中的“完美存在”,一个生活中的好人,当之无愧的学霸。我们无法走进吴谢宇的内心,也无法体会一位母亲最后的不解与绝望。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种疼痛,一种来自社会的痛感与思考。
(一)个人社会安全感的需要与对真相自我投射型解读
人是社会化动物,社会系统的变动与偶然性灾难事件的发生都会触发个人的反应系统,做出及时的调整以回应环境的变动。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安全性需求”仅次于生理性需求,居于人的需求的第二位。追求安全对个人生存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很希望知道在这个社会上如何安全地、没有意外地生活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新闻里关于罪案、关于交通事故、关于天灾人祸这种种事情对我们而言就很重要。因为这些新闻在提醒我们,这个社会有哪些地方可能会发生不测,有哪些地方可能会伤害到我们的安全。在日常生活里就会尽量避免触及那些区域,或者容易触发犯罪的那些因素。因而,人们关注这些“犯罪型” 的社会新闻,不仅是因为窥私与猎奇的冲动,更是因为安全感的需求。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迫切地想要寻求一种逻辑自洽、合情合理的解释来消除自我的“认知不协调”,在海量的信息中选择与自身价值观、观点认知相一致的信息,从而使得自身观点不断加强。
“知乎”搜索“吴谢宇”,话题基本集中在“他的杀人动机”上,这一案件并有得到最终的裁决,而网友的解读大多都集中在了“亲子关系”上,更确切的说,是“母子关系”上。在“吴谢宇杀人动机是什么?”的高赞中,一个毕业于985的女硕士讲述了她和母亲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她“我和我妈只能活一个”的歇斯底里与朋友的开导下到渐渐平静,这种自我投射型的解读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大众在猜想与“共情”中寻找某种合理化的解释,一种所能为大众理解的解释,何尝不是在有违“常识”与“人伦”的认知偏差中一种自我安抚的本能。
亲人对个体的渗透与控制,和无法摆脱的桎梏可以是一个人愤怒的原因,但却无法成为杀人的理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大众将自己的生活进行投射是一种危险的举动。它不仅不利于我们认知真相,又过于简单化的强调了单一因果。
(二)犯罪新闻报道的“边界”与新闻伦理的“救赎”
犯罪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比较特殊到类型,对社会失范行为对定性与犯罪行为的描写的尺度把握,在新闻真实之中恪守伦理规范是此类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报纸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承担着社会教化的功能。过度渲染犯罪细节的报道可能促使意志薄弱者和有犯罪倾向的人模仿和犯罪。
犯罪类新闻具有现场感和纪实性强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望。在三年前的报道中,“剥洋葱people”的《意外疑凶:北大弑母嫌犯吴谢宇素描》将吴某作案手段详细描述出来,甚至包括吴某如何包裹尸体。而现在主流网媒对此案件的报道中,多为对吴某生活轨迹的第三视角“复盘”,并未对作案细节或犯罪事实进行定性。对“犯罪类”新闻保持克制、客观、理性的态度,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体现的也是一种是社会良心。
在自媒体时代,对流量的追求和眼球经济的刺激,一些自媒体无视法律与道德,随意编造。比如所谓的“北大学子弑母案”里,就有相当无耻的公众号,煞有其事的分析案子发生的原因,其中一个理由指出他们可能母子乱伦。这明显是在伤害死者的尊严,同样也在伤害嫌疑犯的尊严,而这些尊严都应当受到必要的保护。
考虑如何客观的报道、理性的传播,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传播者需要的一种管束,是出于一种自我的道德要求。我们都在媒体构造的巨大的“拟态环境”里生活,每一丝的善与恶,其实也会回到我们自身。
结 语
在这样一个令人悲伤的、扼腕叹息的故事里,我们都不曾知道他承受的是什么。世间很多的事都是相似的,唯有处理方式的不同才是每个人不同的地方。法律的交给法律,媒体的交给媒体。
这几天,我的室友正在读一本叫《葫芦卜须》的书。书里讲诉了一个叫“胡萝ト须”的小男孩,他的家不曾给他任何温暖,有的只是母亲的捉弄、爸爸的冷漠、哥哥的欺负、姐姐的取笑。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胡萝卜须做了很多蠢事,好笑又令人心酸。随着成长,他渐渐明白,只有独立才能挽回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怀着希望,勇敢面对成长。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都要学会和解与原谅。成长,就是一个不再要求别人的过程。
【参考资料】
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吴谢宇成长的背景拼图
公众号“看理想”:北大学子涉嫌弑母案 | 梁文道:自媒体时代,别丢了新闻伦理的底线
近期优质内容必读:
--觅游寄语--
觅游的每个学长学姐都曾是考研人,所以我们更清楚你的无助和你的需要。也许你看到文章与总结会有感于自己的浅薄,也许你会惊喜的在里面发现你需要的文字,这些都没关系,以后的日子,我们还会陪你继续走下去。慢慢地,改变就会一点点地在你身上发生。
以下几篇经验贴,在备考之初好好研读,相信你能从中找到合适自己的经验,为接下来考研摸清备考方向,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
不要急,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经验贴合集:
一战人大初试第三名:回顾整个考研时光,我的脑海里只有几个字“平平淡淡才是真”。
组团经验贴:深大专硕初试第2名——看到就是赚到的三跨少女初试413分秘籍
遇见觅游 · 遇见幸运
微信公号 : 觅游新传考研
新浪微博:觅游新传考研
喜马拉雅FM:觅游新传考研
伴随式教育 ▏相信坚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