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御用铠甲都是明军版?浅谈清代甲胄发展之路
对于中国的铠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可能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复原,因为中国古代民间禁甲,所以实物遗留很少,相关资料也不足。不过相对而言,清代甲胄在这方面要好得多。由于清朝离现在比较近,因此无论是文献还是实物的存世量都很大,另外清代兵书里的插图质量也远胜于宋明等朝代。而且到了清朝晚期,照相技术引入中国,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资料,这更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
▲八旗校甲
清国的前身是后金,而后金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册封的龙虎将军,后金建立后,长期与北方明军交战,从存世的甲胄实物来看,后金和清国早期的甲胄与明朝北方边军的甲胄较为接近。
乾隆以前的清代甲胄缺乏文字记载,现在只能通过存世的实物或绘画来进行研究,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多件清帝甲胄,其中入关前的有两件,分别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御用铠甲。这两件铠甲都是仿品,乾隆四十八年,乾隆皇帝派遣专人到盛京取出沈阳故宫中收藏的太祖太宗甲胄,然后描画出图样,回京后照原样制出,供奉于太和殿东侧的体仁阁内。
两件铠甲的胄形制相似,胄体为铁质,无髹漆,胄下安装有护耳和护项,努尔哈赤胄的护耳护项均为布面,皇太极胄的护耳护项均为鹿皮面,内部均暗置铁甲片。两件胄与存世的明军铁胄基本相同。
两件甲则形制不同,努尔哈赤的甲为上下一体的长袍状,有一对护腋,皇太极的甲为上衣下裳制,有护腋、前裆、左裆。从形制上看,努尔哈赤的甲与明代绘画中的明军铠甲相同,而皇太极的甲则已经具有典型清甲的一些特点了。两件甲都装有铁质臂手,这是明军的典型装备。
▲曾国藩甲胄
清军入关后,清政府一方面忙于作战,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统一甲胄形制;另一方面讲,服饰形制的确立本身也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同时,清军中不少部队都是投降的明军,这些人的甲胄装备在短时间内也无法换装,因此在清朝早期,清军的武器装备情况还是比较混乱的。
如存世的《董卫国记功图卷》中,跟随董卫国的将领身穿甲片外置的铁札甲,这种形制便是典型的明代甲制遗留。董卫国为康熙年间人,在江西总督任上时参与平定三藩之乱,该图便是描绘董卫国平乱时的场景。
但同样是描绘平定三藩作战的《蔡毓荣南征图》中,清军官兵穿着的铠甲则均为典型清甲形制。另外,存世的《康熙戎装图》中,年轻的康熙帝身着石青色铠甲,形制亦为典型清甲形制。
▲康熙戎装像
由此可见,在康熙前期,清甲已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形制,军队中虽然也有部分其他形制的铠甲,但应当属于历史遗留装备。到了清朝中期,满清统治进入了一个稳定的时期。同时,经过前期的发展,军队的铠甲装备也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形制规范。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编纂《皇朝礼器图式》一书,对军队的武器装备形制做出统一规定。
相对而言,清代中期的甲胄制度是最为规范的。一来铠甲尚未完全脱离实战,装备量较大,需要统一的制度来规范;二来政府财力雄厚,对地方的掌握也胜过后期,有能力来统一甲胄形制。这就形成了通常人们印象里的清甲,其为上衣下裳制,布面铁甲结构或棉甲结构,铁甲的上衣甲片内置,下裳甲片可内置亦可外置,甲身整体遍布甲钉,胄下有护耳、护项、护颈。
▲平定回部图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火器的装备率比较高,传统的铠甲无法抵御枪炮的攻击,同时又有影响行动的副作用。因此从清朝早期开始,铠甲就开始逐渐退出实战装备的序列,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虽然皇朝礼器图式书中记载的铠甲大部分都还是实战盔甲,但在实际作战时,士兵不穿甲已经成为常态了。
比如,绘制于康熙年间的《蔡毓荣南征图》中,还有大量官兵穿甲,而绘制于乾隆三十年到三十九年间的《平定西域战图》中,除了少量指挥官穿甲之外,士兵均穿行褂(布衣)作战。
▲清练军勇兵行褂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故宫藏有大量棉甲,不少关于清代甲胄的文章都认为这些棉甲是阅兵时穿用的,没有实战价值,这种说法是存在问题的。清缅战争(乾隆二十七年到乾隆三十四年)时,武备院为前线部队调拨的装备中,便有“棉甲五百件”。由此可见,棉甲在当时的实战中是有使用的。另外,记载中提到,缅人最惧怕清军的“彩甲骑兵”,所谓的彩甲骑兵,应该就是清军的骁骑兵,骁骑兵所穿的甲胄有骁骑甲(布面铁甲)和骁骑棉甲两种,表面颜色各从旗色。而现在影视剧中出现的清甲,一般都是骁骑棉甲。
另外,由于铠甲(尤其是铁甲)的实用性逐渐降低,乾隆二十一年,内务府经过皇帝的同意,将京师八旗三分之一的铁甲改装为棉甲,又单造一万八千件棉甲。棉甲的质地较轻便,除了作战时穿用外,平常也可以当做阅兵时的礼服。清代三年大阅一次,京师八旗精锐部队和禁卫军都要参与阅兵,参与阅兵时,有穿铁甲者,也有穿棉甲者。
▲乾隆大阅图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在旨意中说:“殊不知铁盔铁甲。系坚实经久之物。亦不过于督、抚、提、镇、查阅营伍时。偶一穿带。并不常用。即调派出兵。若穿带铁盔铁甲打仗。必致难于转动。此历来出兵之人所深知。”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已经认为,铁甲只是高级军官阅兵时的礼服,士兵穿上之后除了降低机动能力之外,没有任何用处,而这是带兵打仗的基本常识。由此可见,在乾隆晚期时,铁甲已经完全被淘汰了。
由于铠甲最终成为少数将领和禁卫军的礼仪用具,因此逐渐朝着轻量化、华丽化的方向发展。清代中后期的军官铠甲,都是各种棉甲,比起兵丁的棉甲,这些甲更为轻薄,质地与厚布相仿。和中前期的甲胄相比,中后期的铠甲多出了一个部件,即鹘尾,鹘尾安装于下腹部,垂至脚面,有兽头花纹。
▲军博军事博物馆清代丁汝昌盔甲
由于清代晚期国力衰退,礼制的约束性降低,再加上高级将领的铠甲都是定制而成,因此晚期的清军铠甲虽然也有大体统一的形制,但具体到每一件实物,不少都各有特色。鸦片战争后,清朝国门大开,外国技术进入中国,对盔甲的制作也有影响,军事博物馆藏有一件丁汝昌的铠甲,胄体明显为机器压制而成。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殳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龙骑士盔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