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代最高弓箭典籍《武经射学正宗》竟只在日本流传?

2017-08-17 齐明 冷兵器研究所



蒙古式射法虽然因为一些约定俗成的惯例被称之为“蒙古式”。但这种射法在蒙古族群崛起之前就早已存在。先秦时代,根据中国古代典籍《仪礼》里记载,“射礼”已经是后世的蒙古式射法。


▲青铜器上的射礼


秦汉晋三朝,因为文章典籍及出土文物的缺失,已经无法分辨当时使用的是何种射法。从隋唐开始,因为隋唐壁画的精美写实,尤其是敦煌壁画的留存,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那时候人们使用的拇指射法的一部分。进入宋代,因为《事林广记》一书的留存,使现在的人们可以窥见最早的关于东亚拇指射法技术细节的文字描写。明代中后期开始有大量描写射箭技术的书籍出现,诸家作者为“分君父焦劳,驱逐夷狄”,纷纷研究并记载射箭要诀及秘法。


其中最出名也最具学习价值的当属高颖所撰写的《武经射学正宗及指迷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多的技术细节描写。如果用现代语言给这本书取一个副标题的话,那么前半部分《射学正宗》最合适的应该是《射箭100天——从入门到精通》。后半部分的《指迷集》尤为罕见,高颖对当时比较流行的一些射学书籍一一进行点评,指出其可取及不足之处,辩惑解答,可以看成是高颖对明代末期射法的总结。

高颖,上海嘉定人,生于明代中后期(可能出生于万历年间)。他于崇祯十年写成《武经射学正宗》,以及《武经射学正宗指迷集》。在书中他用自己大半生对射箭技术的求索经历和总结出的经验,完成了一个从系统理论,练习步骤,每步骤技术细节,错误纠正的完整训练体系。这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关于射箭的书中,唯一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



《射学正宗》全书共分三卷,上卷内容为讲述正确方法,中卷内容为批驳不正确方法,下卷专讲射箭器具。《指迷集》全书分五卷,分别是对已有射书的评点总结。

上卷中,高颖把射箭过程中最重要的要诀归纳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审,彀,匀,轻,注。需要注意的是,这五个部分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有贯穿整个射箭过程的,如审。有描写状态的,如彀。有形容方法的,如匀,轻,注。



审,是高颖射法里贯穿始终的一个动作(或者称之为部分)。意即射箭时必须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灌注到目标上而不能分心旁骛,审查标靶与自己的位置及所有影响射箭的因素。

彀,描述的是拉满的状态,即箭簇已到弓把,没法再拉。但如何拉满的手段则又各有不同。拉满弓的关键在于肩背发力,而非手臂用力,肩背发力则又以前肩(左肩)下沉为最重要前提,高颖书中描述最多的射箭要诀就是“前肩下捲”也即是沉肩。



匀,这个字有两层意思。第一描述的是即将接近彀状态时最后一段背部加力,这个在现代射箭体系里习以为常的技术在古代却是不传之秘。匀同时也是一种用力状态,意指双肩双臂在任何时刻用力时应互相协调。

轻,专门描写撒放时技巧。意指撒放之时双手没有多余的动作,在用力上齐收齐放,以应和古人关于撒放的总结——后手发矢前手不知。



注,和审意思相同。高颖自言在最后专加一注字,只因张弓搭箭至最后,人气力已竭,精神易散,所以专门强调在入彀之后,轻放之前,一定不能忘记审,所以专加一个注字以强调。

这五字方法论,是高颖穷极一生探求射术之总结,全书几乎所有篇章都无时不刻不在强调这五字。



中卷里主要介绍了高颖所认为的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尤其是第一篇《辩惑门序》里,详细的描写了高颖自己学射的曲折经历,颇有自传风。高颖从小就喜欢射箭,年轻时和乡里豪杰一起练习射箭,更屡次外出游学,向征战后归乡将士、江南一带著名射手求教。他尤其推崇曾经参加过朝鲜之役的钱世祯,然后“十年而射法成”。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高颖第一次参加武举乡试,“开弓破的,几无虚矢”,所以已经有些“颇自谓有得”。



这时一个影响高颖一生命运的人出现了。高颖在第一次参加乡试之后,遇见了一个“江上人”。按书中描写,此人射速很快,开弓迅发,中的也多,高颖见而喜学之。虽然练习的时候已经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但因为当时高颖对射箭技术还不是太明白,自己还是练了三年,结果导致“射病”入骨。高颖的“射病”具体到底是什么很难确定,可能是长期不正确姿势造成的肩背运动伤,以及太深刻难改的肌肉骨骼条件反射。而这种“射病”从此纠缠高颖一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高颖第一次前往北京“应试京师”(很可能是参加武科殿试)。这时高颖已经43岁,却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明代军旅射法真正的最高殿堂——九州九边诸士。按照高颖书中描写,在此之前高颖唯一接触过的明代军旅射手只有钱世祯,而这次在北京则见到了当时明代最精英的射手。高颖与其中最精英者交流射术,把中的者的优点,不中者的缺点,以及中的者的缺点,不中者的优点,用辩证的方法反复论证揣摩,把明代射法可以说是连根摸熟。可以说以此为契机,高颖射法正式成型。



可惜的是,因为高颖早年练习“江上人”射术,导致的“射病”已经日久深入。高颖从北京回来之后,虽然脑中射法技术已经成型,但因为自己“射病”太深,导致高颖完全放弃了自己原先的右手习惯,重新开始改用左手扣弦练习自己的射法心得。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高颖再次前往北京,在北京的射手群体里引起轰动,“燕赵齐秦之士云集而观”。同时高颖自己觉察到自己从右手习惯改为左手习惯始终不尽如意。幸运的是,从北京回来以后,高颖发现自己因为三年没有用右手,“射病”已大为好转(可能是长时间不使用,使右手肩背的旧伤得以恢复),从而又改回右手习惯。于是他用了五年的时间,从最弱的弓开始练起,终于小有所成。



高颖完成《武经射学正宗》这本书时已经六十六岁。终其一生,高颖因为种种因缘际会,并未练成他自己创造出的射法。他的后代也没有人愿意练习射箭。高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自己毕生所学所究的射法,写成了《武经射学正宗》,以期待后世有人能得其所传。高颖先把自己的经历,尤其是走入歪路的经历专门写了一篇序,用以说明方法正确的重要性。而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则是学射者态度决定的,这就是中卷的内容。

中国清代以前的弓箭到底是什么样子,众说纷纭。虽然种种图画文字流传于世,包括众多军书中器械篇里的介绍,但却并没有什么细节的描写。高颖《射学正宗》的下卷可以说是弥补了满清入关之前,明代晚期弓箭器械描写的空白。



高颖书里记录了两种弓,大稍弓和小梢弓。此两种弓从名称上可与《登坛必究》,《武备志》,《武备要略》里所载弓相互印证。《登坛必究》所载开元弓小梢弓,《武备志》引用《登坛必究》所载并备注开元弓即为大稍弓,《武备要略》里载有大稍弓。大稍弓与小梢弓的区别在其他书籍中并没有文字描述,高颖书里却有大稍弓与小梢弓之注解。按高颖书所载,大稍弓小梢弓有两点重大区别,第一弓肋,即弓臂,大稍弓弓臂巨大,小梢弓相对弓臂较小。按照登坛必究即武备志所载,大稍弓(开元弓)是边军所用,目的是为了破甲杀人,自然拉重更大,弓臂更粗壮。第二“违和”,大稍弓没有“违和”,而小梢弓有“违和”。这个“违和”是什么,目前并无定论。按照笔者猜测,“违和”可能就是弓稍反翘的弦接触点,也即大稍弓还是传统的非接触弓,小梢弓可能已经是接触弓。



另外,高颖的书中还提及了几个重要概念。

其一,弓档高度。上弦后弓弦离弓把最近的距离,同一把弓如果弓档越小,则弓弦越长,反之则弓弦越短。大弓(此处的大弓小弓并不是大稍弓小梢弓)为七寸,小弓则为六寸五分,还有喜欢用更短弦的“江北人”喜欢用八寸的弓档。



其二,箭长。边军战箭长二尺七寸五分,官制箭二尺六寸五分。如果是要根据个人身体特征订制自己的箭,箭长度的确定方法为,左手左臂向左伸直摊开,从左腋窝处开始直至左手中指顶端为止,这个长度再加二寸五分,即使此人最合适之箭长。(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不同的射法和弓,对箭长要求各不相同,高颖所载箭长测量方法只适用于高颖自己的射法)



其三,箭重。弓拉重每十斤则箭重一钱二分。最低配比是三十斤弓,三钱六分箭重,拉重再低则不适用此规则。

其四,扳指。扳指有荷新式,一盏灯式,高颖自己还自创了一种从荷新式改造而来的扳指。

其五,竹箭木箭的威力。高颖记载钱世祯曾做过实验,同一个人使用同一把弓射盔甲,竹箭穿深远远超过木箭。



满清入关后,随着骑射的推广和武举考试的制度化规范化,依靠弓马娴熟也一样可以登科取仕。这驱使着大批中国人练习射术以期加官进爵,报效朝廷。

因此,高颖的训练体系在清代时期部分保存。但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的惨败,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弓箭器具及拇指射法很快被清王朝军队彻底抛弃。拇指射法仅仅留存在民间武术及街头杂耍卖艺之中。



高颖的训练体系在中国自然也没有没有完整的流传下来。但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因缘,这套体系却在日本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根据全日本弓道联盟前会长小沼英昭先生所言,日本弓术深受高颖影响。小沼会长自己也为了完全了解这本书的含义而苦学汉语。笔者在2010年前第一次接触日本弓道时,就曾向日置流雪荷派三河系一位练习古流射术的老先生请教,老先生也不讳言地说,对于他们流派,《武经射学正宗》是必读必究之书之一。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齐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欧洲马铠简史


深处争议漩涡中的弓与道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镰刀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越南弩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