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手上战场要带的东西这么多?中国古代弓箭辅助装备大全
现在咱们看军事新闻,美国大兵出场的时候,身上都一堆零碎儿,什么战术手电啊夜视仪啊,挂在身上沉甸甸的,看上去就有科技气息。其实士兵们身上带的这些设备,都是为了辅助作战而存在的,毕竟打仗不光是开枪这么简单,有了这些设备,士兵才能保证战斗力,在战场上更好的生存,现代军队如此,古代军队也是这样。
▲中兴四将图佩带弓箭的仪卫
比如弓箭手,古代各个朝代都有弓箭手,但弓箭手可不光是带上弓箭就行了,上阵只带弓箭的弓箭手,只存在于游戏中。实际战斗中,弓箭手要带不少东西,这样才能保证战斗力的发挥,以及自身的安全。这些设备有:必要的防身武器,扳指、弓囊、箭囊、护臂等。
防身武器这个很容易理解。弓箭手虽然是远程兵种,但敌人并不会因为你是远程兵种而不砍你。如果阵线被突破的话,弓箭手也需要参与近战,没有武器怎么行?弓箭手的武器一般不会太长,一来是弓箭手参与搏斗时,八成阵线已经比较混乱了,过长的兵器使用不便,二来是长兵器本身也不如短兵器容易上手。
▲章怀太子墓佩带虎豹皮弓韬和胡禄的仪卫
唐六典里说,唐代的弩手装备陌刀和木棒,当敌军冲进二十步之内的时候,就不再放箭,上阵肉搏。宋仁宗时期的弓弩手装备的防身兵器是剑。宋孝宗时期,弓弩手的兵器改成了短矛。到了明清时期,弓箭手普遍装备腰刀作为防身兵器。
▲内蒙古博物院清代腰刀
除了防身武器之外,弓囊和箭囊也是必须的东西,因为——弓箭总得有个包装吧,没有弓囊,难道你把弓挂脖子上?当然了,从出土的砖雕上看,南朝时期确实有人把弓挂脖子上,但笔者认为那应该是一种临时状态,而非常见状态。
弓囊是盛弓的容器,箭囊是盛箭的容器。弓囊又称鞬,箭囊又称櫜,两者合称“櫜鞬”。櫜鞬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重耳流落楚国时,楚成王问他,如何报答自己的收留之情。重耳说,如果自己能当上国君,将来晋楚在战场上相见,晋军会退军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谢今日之情。如果退军三舍之后楚军仍然要交战,那我就只能” 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与您周旋到底了。
▲懿德太子墓带虎豹皮弓韬的仪卫
弓囊又称弓韬、弓衣,也有“镯”或“帐”的别称。《说文》中便说过,镯和帐是弓衣的别名,当时有的弓不仅有弓囊,弓囊外还有木质的套,称为“韇”。《秦风》中有虎帐,即虎皮制成的弓囊。《毛诗》中有交帐,一件交帐可以装两把弓。
弓放入弓囊中后,通常有一半被弓囊遮盖。历代的弓囊造型都相似,即与弓的一半造型类似。唐代有一种皮囊式的弓韬,弓装入时需要先弛弓,从长度上看,使用这种弓韬的弓都是较为短小的弓。而一些较为长大的弓,则弛弓后直接悬于腰间。
▲唐代长乐公主墓佩带弓箭的仪卫,弓为弛弓状态
箭囊又称箭箙、箭匣等。从金文中看,商周时期的箭箙为长方形的木架,殷墟小屯遗址出土过箭箙的遗迹,形状与金文中符合。从复原品看,当时的箭箙由藤或者竹子编成,呈长方形匣状,一面有缺口。国内也出土过一些战国时期的箭箙,外形为梯形或者方形的匣状,多为木质。
▲九连墩楚墓箭箙
汉代,箭箙又被称为“步叉” ,清代学者俞正燮的《癸巳存稿•鱼轩》中也有“以为弓鞬、步靫”的句子。狮子山汉墓出土了不少背部背有箭箙的陶俑,陶俑背部的箭箙均为方形匣状。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方匣并非箭箙,而是安装装饰羽毛的基座,即负羽。
▲辽代陈国公主弓囊
南北朝晚期,一种名为胡禄的箭箙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胡禄为口部狭窄,底部较阔的圆筒状。其敦煌壁画里便出现过。隋唐时期至宋代,胡禄广泛应用。《武经总要》中有被称为“弓箭葫芦”的箭箙。从插图上看,弓箭葫芦即胡禄,“葫芦”二字应该是谐音。
▲昭陵石雕上佩带胡禄的将领
元朝以后,櫜鞬又称撒袋。“撒袋”来源于蒙语“撒答”,原意为装箭的袋子。到了清代,櫜鞬成为标准称呼,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有各式櫜鞬,不同等级的人所用櫜鞬也不相同。
清代櫜鞬中的箭囊是整张皮或布裁制的,箭矢装入后,仅有下半部分被掩盖,箭支散开如扇叶状,这种放置方式更方便射手取箭。
除了櫜鞬之外,扳指也是弓箭手的重要配件。
古人射箭的手法有拇指钩弦法和三指钩弦法,现代分别称为“蒙古式”和“地中海式”,中国古代分别称为“汉法”和“胡法”。由于中国的弓以复合弓为主,因此蒙古式一直是中国拉弓手法的主流方式。蒙古式射法的关键设备就是扳指,扳指相当于比较粗大的戒指,戴在拇指上挂弦,有坡形和筒形两种。
▲曾侯乙墓扳指
扳指又被称为决或者韘,古人称呼善射的勇将为“摧决之将”,催决即扣断扳指的意思,如南朝宋人袁淑便写有“重币甘辞,招摧决之将”的句子。《说文》中有“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的句子,认为韘便是扳指,朱熹也赞同这种看法,清代学者和现代考古界的主流看法也认为韘是扳指。
▲妇好墓扳指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韘是套在扳指内部,防止扳指滑脱的皮垫。扳指戴在拇指上的时候,为了避免滑落,会用绳子穿过扳指上的孔,另一端系在手上,妇好墓的扳指便留有穿绳的孔,存世的不少扳指上也都有这种孔。皮垫和绳索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避免扳指滑落。
▲清代翡翠扳指
关于韘是否是扳指的争论早已有之。段玉裁认为,先秦典籍中提到扳指,称其为决时多,称其为韘时仅见于诗经。汉代的《毛传》认为其为扳指,不足为据。王夫之认为,说文中的语句,意思指的是:扳指用象骨制成,韦即韘。韘的目的是防止扳指脱落,与明清时期射手在扳指内放小块皮革的作用相同。
包山战国楚墓出土的扳指内存有皮垫,可与上述学者的猜想相互佐证,韘字从韦、枼之音,而枼多指扁薄之物,也符合皮垫的外形。战国楚简内有夬字,外形与手套指环的形象相近。文献中出现夬字时,多与弓箭同时出现,可见夬应当是射箭时的辅助设备。
▲汉代护臂
李春桃在《说“夬”“韘”——从“夬”字考释谈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中,结合上述资料和其他资料,最终认为,夬是扳指,韘是扳指内的皮垫,两者因为经常同时出现。部分情况下,人们也会用韘代替夬。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夬韘不分,韘也成为扳指的代称了。
护臂也是古代弓箭手的附带设备之一,护臂由纺织物或者皮革制成,绑在小臂上,目的是为了防止弓弦弹伤手臂,古时又称“射鞴”。由于士兵的铠甲不少都会附带甲片缀称和皮革制成护臂,因此不少情况下并不需要专门佩带护臂。
▲殷墟弓形器
除了上述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一些东西并非历代射手的通用设备,而是仅仅存在于部分时期。如弓形器,又称弓柲,用途是在驰弓的时候,捆绑在弓的中间,避免弓损坏的,现存的弓形器都是商代产物,没有发现其他朝代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滚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新学弓箭怎么才能不得“射病”?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殳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龙骑士盔甲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越南弩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