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谱|古代人野外求生用什么刀?从出土宋刀解读古人的设计如何秒杀狗腿博伊
这是一把出土的宋代“杂用刀”。水滴形刀尖,平造无镐线无横手,推测无夹钢有烧刃。全长39.5CM,全重165g;刀最宽处25mm,刀背最厚处4.6mm位于握把端,最窄处1.17mm位于刀尖;刀茎长10cm,最宽处16.38mm,最厚处5.38mm;全刀重心位于握把前82.4mm。
刀背从握把处开始一直到重心位置刀背厚度并无明显变化,刀背从从刀重心开始往刀尖方向厚度开始渐窄。在距握把16~19.5cm之间,刀刃部有明显的凹陷曲线,是反复精细打磨的结果,可以认为这个部位是这把刀最常使用的部分。
此刀的刀背根部在握把位置隆起,刀背根部高出握把6.2mm,刀刃根部和握把的位置比较接近,刀刃根部高出握把3.5mm。这一点和唐代的刀略像,可能有继承关系。从中式铁器的一般规律来说,刀茎越宽,越短,年代距今越远,反之越近,有穿的刀比无穿的刀年代距更近。
与本地出水的各类型生活用刀相比,这把刀年代估计比南宋早,比唐晚,最晚不会晚过北宋,最早不会早过晚唐。如果是水浒传的年代,宋江有可能用这类型的刀怼了阎婆惜。当然这是胡说。毕竟水浒传是明初的作品,而古人的世界观是静止的。施耐庵写文的时候参考的是他自己时代的刀,和宋代天差地别。
网上的人把刀分为“轻度”用刀和“重度”用刀,按照这个标准,这把出水的宋刀应该是一把“轻度”用刀,专司满足日常需要,类似现代美工刀折刀的定位。不过宋代的古人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本地出水的宋刀,像博依那样有6mm厚刀背的“战斗刀”非常非常罕见,这个厚度的刀背除了柴刀就是锄头。野外开山,古人要么选择斧头,要么选择柴刀,难道古人的环境比现在宜居的多?本地古名“郁林”,就是说本地树特别多特别密,离了城墙几乎是荒野求生节目现场。
唯一的解释就是古人不考虑用刀来对付博依刀惯常面对的困难,不论是四条腿的对手还是两条腿的对手,需要大力出奇迹的时候,长柄家伙伺候,其他杂事一律用这样的小刀解决。那肯定是满足强度的前提下,越轻越好,越锋利越好。这样的刀已经算是强化挥砍能力的了,类似的刀型在唐代,更强调戳刺的能力。刀尖更尖,刀刃更薄更锋利,有很多还是凹磨。让人对大唐基层民警的覆盖范围和生存环境产生不那么好的遐想~~~~
还是说回刀吧。柴刀斧头开山刀不能劏鱼宰鸟。没哪个古人想用狗腿博伊挑手掌脚板上扎的刺,腰间别着一把大刀片子在岩石峭壁上攀爬跳跃?扛着大狗腿大帕兰在过小溪时滑一跤?这些2缺场面一次都不要想体验。有刀用就行了,小的比大的方便。而且这样的刀尖形状无论对切削或者钻孔等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另外也容易打磨。
很多人说,现代钢这硬度,古人拍马也赶不上,不同材料哪能适用同样刀型?是,硬的刀好割东西好剃胡子,可是野外生活,你怎么可能不磨刀,当你把手都磨红了该死的刀还是一点都没有变化的时候就会后悔得想要剁手了。另,砍柴不如捡柴,开路不如绕路。这些事情古今通用。咱们少装逼多走路就会发现古人的很多设计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过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主编原廓、作者欢乐原始人,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了解更多兵器,请扫描下方冷研运营微信二维码,添加微信了解。
大环刀上的环究竟有何用处?
环首刀 汉剑 鞭锏 陌刀 唐刀 钩镶 轻吕 战锤 石斧 马槊 殳 西域镔铁大刀 朴刀 兵马俑青铜剑 镰刀 清弓 中国传统弓 明式小稍弓 英国长弓 国产刺刀大全 中国骑兵军刀 英国军刀 空军伞兵刀 海军宝剑 山文甲 明光甲 欧洲骑士板甲 鳞甲 古埃及赫梯弯刀 阿昌族户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备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兰国刀 印度虎爪 长钺 睾丸匕首 印度软剑 麟角刀 亚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垩纪鱼骨剑 伊斯兰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丧尸武器 越南弩 手掷类暗器 厨刀 世界盾牌 欧洲细剑 日本天皇佩刀 东瀛名刀谱 玉钢神话 兵马俑青铜剑 赵云亮银枪 关羽青龙偃月刀 张飞丈八蛇矛 吕布方天画戟 猪八戒九齿钉耙 唐僧毗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