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静: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比喻说理

中社学人 2023-08-28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比喻说理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带领人民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在书写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历程中,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具有浓厚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艰苦曲折的中国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和不同革命阶段教育内容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兼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尖锐犀利的讽刺于一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论述,我们择取

“小石头”与“大水缸”、

“箭”与“的”、

“洗脸”与“扫灰尘”、

“下山摘桃子”、

“毒蛇”与“农夫”、

“糖衣炮弹”这6个有代表性的比喻,从中领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比喻说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比喻说理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比喻达到说服和教育群众的目的,使深奥的哲理浅显化、通俗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将说理变得既形象生动,又易于理解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轫与奠基时期,根据革命不同阶段的不同实践要求,坚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能接受、易传播的话语来表述,使党的思想理论和路线政策得以深入人心和顺利落地,是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事业成败的关键。通过比喻说理这种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有效话语方式,也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大大地丰富了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实践。同时,中国共产党比喻说理的成功经验也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范例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经典论述中,择取6个有代表性的比喻,来领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和经验。



一、革命的“小石头”能打破反革命的“大水缸”


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系统和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受到了严重破坏,革命进入低潮。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及时修正错误路线,发动秋收起义,探索一条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新路。但由于当时敌我实力悬殊,物质条件极端匮乏、革命极其艰苦、革命势气非常低落。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面对在秋收起义受挫后,心情低落、对革命前景非常迷茫的指战员们,深入浅出、语气坚定地和大家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及能够依靠的力量。他指着旁边的小石头和屋角的一口大水缸,说道:“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的。”[1]218当时敌我实力的悬殊是摆在眼前的,是不容忽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一味盲目地鼓动,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容易引起广大战士的反感与质疑。正是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席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话语,既客观地承认敌人势力上的强大,我们在兵力上的不足,又充分肯定了我们前进方向的正确性,揭露敌人反革命的失败宿命。起到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彰显了我们面对挫折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达到了增强战士们克服困难继续斗争的信心和力量、勇气与决心,为革命重点的战略性转移作思想上的动员、积蓄力量的效果。使这样一支怀揣着必胜信念的队伍继续向井冈山进军,为开辟一条崭新的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而奋勇前行。


用眼前的“小石头”和屋角的“大水缸”作比喻,精妙之处在于,革命的“小石头”能打破反革命的“大水缸”直观形象地指出了正义革命必将胜利,反革命必将失败的结局。这个比喻创造性地指明,“小石头”看上去弱小,却有着坚硬的特质,代表广大革命群众,充满了正义的力量,无坚不摧、所向无敌;而“大水缸”表面上个头儿很大,却是空心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注定了最终会被打烂的命运,像极了反革命力量。表面上一“小”一“大”,实力应该是天壤之别,但却因为一个是革命的“小”,另一个是反革命的“大”,因其所代表的力量性质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结局注定是一个光明成功,一个黑暗失败,让这场以小胜大的反转,变得顺理成章,让人信服。


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比喻,背后却包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这样的比喻道出的真理,让人越品越有味道,越想越有力量。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心和决心,带领人民群众勇敢地进行斗争,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成功,最终实现了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这样那样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要围绕统一思想、坚定信念,让更多敢于斗争、肩负着历史使命和坚定必胜信念的“小石头”团结起来,不畏惧貌似强大却是空心儿的“大水缸”,凝聚成一股正义的强大的前进力量,在千千万万个硬核儿“小石头”的打击下,挡在前进道路上的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大水缸”早晚会被打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一定会早日实现。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要射中国革命之“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点亮了一盏明灯,孕育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不够深入,党内还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的倾向,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错误倾向的严重性。1941—1945年,全党上下开展了为期4年之久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深入分析了“墙上芦苇”“山间竹笋”这类主观主义的错误现象,大力倡导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应有的态度,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2]801后又在《整顿党的作风》中从哲学的视角去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联系,再次将其比喻为“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2]819-820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这样“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2]1108,使实事求是成为了全党上下公认的思想路线,达到了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的目的,思想上空前一致和团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为进一步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夯实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通过箭与靶子的比喻来加以解释,深刻地揭示了箭和靶子二者之间蕴含的哲学关系,它们相互依存,是一对谁也离不开谁的存在。“箭”又称矢,“的”则指的是箭靶的中心,箭是工具,靶是目的。我们经常会用到与之有关的不少成语,像“有的放矢”原意是瞄准靶心射箭,常用来比喻说话或做事目的明确,有针对性。反之则是“无的放矢”,指没有目标乱射箭,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离弦的箭如果不对着靶子就失去了目标,不知道会射向何方,而永远不会被射中的靶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一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地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并不断深化对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解,明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效地纠正了当时党内存在的严重的教条式、“本本主义”等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错误思想,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全党同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明确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解决好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支“箭”很好,但如果不对着中国革命这个“靶子”,不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一字不差地照搬照抄,机械地使用,是达不到指导中国革命这个目的的。找准了中国实际这个靶子,才是真正用好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支箭。也就是“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3]374。同时,也“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3]374也就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将中国的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为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有的放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智慧。面对全球疫情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厘清前进道路上的“矢”与“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之所在。挖掘“有的放矢”蕴含的革命智慧,让这一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一直遵循的宝贵真理,在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中绽放无限光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要像经常“洗脸”“扫地”那样清洗思想的“灰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毛泽东曾多次运用过“洗去脸上灰尘”“扫除地上灰尘”的比喻,在这些比喻中,毛泽东极其深刻地指出沾染在我们脸上的一些“灰尘”,是国内外阶级斗争在我们身上的反映,我们必须把它洗涤干净,打扫干净,才能保持我们的清洁。这种“灰尘”还有一种特性在于会反复出现,不是洗一次、扫一次就能彻底消除的,“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势力的层层包围之中,……极端恶浊的官僚主义灰尘和军阀主义灰尘天天都向我们的脸上大批地扑来,”[2]935在这种条件下,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要经常性地开展,要“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2]935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这样一个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再次用这个比喻强调要像经常打扫房子和洗脸一样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2]1096党员干部要经常打扫自己思想上的“任何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2]1097否则它们容易“玷污我们的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的健全的肌体”[2]1097,蒙蔽我们的初心。同时,毛泽东用“从来没有不经过打扫而自动去掉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4]1131来指出“灰尘”的顽固性和清洁的必要性,“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4]1131用这种身边经常出现、浅显易懂的事例,引发人们思考,提醒共产党员就是要时刻注意不要做被打扫的“灰尘”,而是要做一个打扫灰尘的“清洁者”。


这个比喻重在强调思想作风建设的经常性和重要性,洗脸、扫地虽是生活中常做的小事,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保持仪表和居住环境的整洁自古以来就是君子重要的德行修为。毛泽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联系,在这个比喻里将广大共产党员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思想、心灵和信仰上的“纯洁”,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坚定性,比作经常“洗脸”“扫地”、扫除“灰尘”。的确,就如同扫地和洗脸一样,思想中那些无形的“灰尘”更需要仔细打扫,否则时间长了必定会使思想的“污垢”越积越多,以至于动摇了理想信念,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常“洗脸”,涤荡心灵的尘埃,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在欲望的漩涡中坚守底线,在致命的诱惑中保持定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最好用的“扫帚”和“毛巾”,是最有效的武器,要拿出敢于批评的勇气,拿出敢于自我批评的胸怀,将错误遏制在萌芽状态,对思想灰尘进行不留死角的“大扫除”,达到不断自我净化,自我革命的目的和效果。从勤于省身的角度来强调思想作风上的不断反省和革新的重要性,非常贴切,顺理成章。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5]我们党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的法宝,才能不断跳出历史的周期率。如何在新时代继续坚持自我革命这一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我们要像经常“洗脸”“扫地”那样清洗思想的“灰尘”,要在不断地“清洁”和“除尘”中培养共产党员身上的浩然正气,“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以及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可以想象,如果信仰蒙上了一层灰尘,党员干部又怎能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唯有坚持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才能在实践中始终坚守真理,不断地警醒自己,纠正偏差,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加坚定地砥砺前行!



四、反对国民党“下山摘桃子”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连发三道命令,四处派出接收大员,接收敌占区,接受伪军和日军投降。要求八路军停止前进,不许擅自行动,并马上调转枪口对向了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广大解放区军民,这种行径暴露了其企图盗取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本质。毛泽东直接将蒋介石这种抢夺胜利果实的行为称为“摘桃子”:“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4]1128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一担水也不挑”地袖手旁观,致使抗日战争打得格外艰苦,损失格外惨重。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蒋介石“下山摘桃子”的理由,就更加清晰地揭露了其无赖逻辑。“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4]1128-1129蒋介石不光是想摘桃,分享胜利果实,还想独占“桃子”,全盘接手胜利成果。这种逻辑必然是说不通的,是彻底错误的,是不被人民所接受的。毛泽东对此种行为明确地给予了反驳:“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4]1129不卑不亢,义正言辞,在即将胜利的关键时刻,提醒人民群众绝不能让窥视我们革命胜利果实的敌人有丝毫机会可乘。


“下山摘桃子”的比喻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无耻地篡夺抗日战争胜利果实的本质。在这个比喻中“桃子”是一种喻体,用来代指抗日战争胜利的果实。“摘桃子”也就是收获劳动成果,本是一件很令人高兴、值得庆贺的事。但从“下山摘桃子”的表述中不难推断出,想下山来摘桃子的人,在种桃子时是躲在山上的,等到桃子熟了,才下山来摘。用“下山摘桃子”来比喻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与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的行为非常贴切,恰如其分。而“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更是将国民党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的消极态度形容得淋漓尽致。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蒋介石却在峨眉山上修身养性,“等待时机”,坐观解放区军民在敌后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斗争,不给予有力的帮助和救援。劳动时不出力,收获时却往前冲,这是劳动人民最痛恨的行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里,在劳动人民面前讲这样一个故事,更具画面感,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赤裸裸的偷窃,是非常无耻的,是会被人民毫不犹豫地拒绝和唾弃的。而毛泽东明确提出反对其“下山摘桃子”的号召强硬地表明了我们对待这种无耻行径的态度。这些形象鲜活的比喻,无疑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警醒,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认清蒋介石的反动策略,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将我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更不能让“人民抗日战争的绊脚石”坐享其成。


桃子好吃,也要自己种,绝对不能坐享其成,不能“下山摘桃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的青年一代要深刻感受和领悟幸福的来源和真谛,要积极参与到“种桃子”的过程中。坐享其成就是强盗逻辑,不是真正地获得成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上,要做积极的答卷人,奉上优异的成绩。



五、不做怜悯反革命“毒蛇”的“农夫”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毛泽东给大家讲了一个“农夫和蛇”的希腊故事,说的是:“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4]1377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式,那条冻僵的蛇就是曾经“满身鲜血的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职业的帝国主义走狗和卖国贼”,[4]1376现在失去了美帝国主义这个靠山的以蒋介石等人为首的中国反动派。眼见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实力与形势发生逆转,快要“冻僵”的蒋介石借《新年文告》一文暗示自己将下野来乞和。富于心计地否定自己的反动本质,企图使用两面手法来欺骗人民。少数被蒙蔽的人就像是故事中的“农夫”,动了恻隐之心,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模糊和动摇。毛泽东则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针对这种倾向,睿智地指出,“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4]1377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些“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4]1377面对已成定局的革命胜利的到来,“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4]1377。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我们越不能掉以轻心,不能被恶人所迷惑,也“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同时要警惕那些“说什么要怜惜一下这类恶人呀,不然就不合国情、也不够伟大呀等等的人们”,他们“决不是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他们劝告中国人民“应该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余当作神物供养起来,以免这几种宝贝在世界上绝了种。”[4]1377-1378以此来告诫那些被蒙蔽的革命群众,要认清并警惕蒋介石的求和的真正目的。告诫他们对待“冻僵”的反革命的态度不应该是怜悯地将其揣在怀里去温暖他们,而是应该毫不留情地“宜将剩勇追穷寇”。[6]144正是用这样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来号召全国上下越是在快要胜利的时候,就越是要认清“毒蛇”,掌握基本常识,采取一致的行动,毫不留情地全力粉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一切政治阴谋,确保了我们的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农夫与毒蛇是多么生动形象的比喻!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不仅时刻保持着清醒和智慧,还通过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适时适度地运用群众易于理解的“农夫和蛇”的故事来说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深刻道理。农夫的死表面上可以直接归因于蛇,但仔细想想,农夫自己不无责任。咬人是蛇的本性,而农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认清蛇的本性,把自己的援助之手伸向恶毒之蛇,就是缺乏分辨善恶的基本常识,只能是被狠狠地咬上一口,因为怜悯用错了地方而导致自己丧命。在“毒蛇”和“农夫”的比喻中,毒蛇就是毒蛇,毒的本质到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就像反革命一样,无论何时也不能改变他们反对革命、破坏革命的本性。


当前,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仍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的有力思想武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高识“蛇”擒“蛇”的能力,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党需要掌握的重要本领。百年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要总结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未来如何继续成功,面对新时代,新局面,新发展与新目标,要时刻保持着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明确奋斗目标,不能因为受到迷惑而停下脚步,更不能因为意志动摇而半途而废。



六、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在新中国即将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新形势作了深入的分析。国民党反动派马上就要被推翻,胜利在望,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4]1438夺取这个胜利不容易,但巩固这个胜利更不容易。中国共产党将面对更多新的严峻局面和考验,“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4]1438在未来的路程中,等待我们的可能还会有拿着枪的敌人,但这绝对不占多数,因为事实证明,“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4]1438那么狡猾的敌人是不是会就此放弃,不!他们一定会换种方式重新再战。我们应该如何应战?直截了当的炮弹变少了,加以伪装的“糖衣炮弹”就会多起来。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务必要提高警惕,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他指出在革命即将胜利之际,资产阶级会利用“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4]1438来“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这些人“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4]1438“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1438-1439及时认清资产阶级的面目,有效防止资产阶级对共产党员的伪装、腐蚀、分化,加强自身廉政建设,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


这个比喻将资产阶级对我们采取腐蚀拉拢的隐形进攻比作“糖衣炮弹”,揭示了资产阶级企图腐化拉拢我们党内一些同志的本质,甜美表面的背后隐藏着恶毒的本质,幽默语言的背后能够品味出深深的忧虑和谆谆的教诲。一方面说明我们很多人已经知道如何应对普通炮弹,会想办法尽量避开或防御,面对多么威力强劲的炮弹都有办法应对。普通炮弹对于我们已经失效了,已经无法造成威胁。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这种用糖衣包裹住,通过这种巧妙的伪装,表面美好的“糖衣炮弹”还不具备辨别能力,缺乏应有的警惕性,缺乏应对的方法。但即使裹了糖衣,味道再甜美、诱惑性再大,也不能掩饰其炮弹本性,早晚都会爆炸。正因为这种炮弹所具有的迷惑性,使其相较于普通炮弹,更容易让人放下戒备,在接受和喜欢它的人身边炸开,威力自然是更直接和强大的,损失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要格外警惕对“糖衣炮弹”的识别和防御。


要不断提高分辨“糖衣炮弹”的能力,增强抵御“糖衣炮弹”的本领,这是基于对党的事业的深刻理解,根据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科学预见,是基于党执政后即将面对的严峻考验,向全党提出的正确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在面对“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未来无数的风险和挑战时,我们党更要时刻警惕着“糖衣炮弹”,时刻保持着这样一种清醒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积极把握话语权,从而更为有效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6] 徐四海编著.毛泽东诗词全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相关阅读






本文作者:董静,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本站责编:曹野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中社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