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说山西好风光

2017-06-08 张弛 西局书局

五月初去太原,在山西博物院看到4件于1974年在山西闻喜县上郭村出土的兽面纹玉饰,1件在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质饕餮纹模,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玉神面。玉神面于2002年在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高3.5厘米,宽6.3厘米,扁平体,整体大致呈倒三角形,系一抽象的神人形象。顶部轮廓戴有冠,两侧伸出并上弯,似一种翼状的发式。双眼镂空,似半睁半合,下部三角处钻圆孔一个,似神人之嘴,又可以作为一个穿孔。玉质润泽,造型凝炼,神态安详神秘,应是祭祀神的礼器。体现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考古队在陶寺文化晚期地层中,还揭露出一座由11个不同截面的夯土柱基础排列成圆弧形状的组合建筑遗址,其布局与形制特殊,前所未见。对于其功能性质,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座具备授时功能的古代观象台。根据模拟复原观测,在圆弧半径10.5米的圆心位置上,可以看到太阳从塔尔山特定的峰峦间升起,阳光直射到特定的柱间缝隙,从而确定一年中某些特定的时日(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如果这样的结论最终被确定,那么这就应当是《尚书尧典》中天文知识体系的真实历史背景,就可能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形成的重要源头。还有学者认为,建筑可能与祭祀有关。

博物馆的讲解员在现场给我们做了模拟演示,我觉得在这样一种地方出土玉神面,绝非偶然。建筑的功能,不管是观测天象还是祭祀,也绝不应该对立或者分开。


说到陶寺遗址,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史前最大的城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余万平方米。陶寺遗址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而其中早期和中期的年代大概为距今4300---4000年前,属于夏代之前的尧舜时代。

展品中还有一件西周缀玉覆面,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由23块各色玉片缀在帛上,有纹饰的一面朝下,覆盖于晋侯夫人面部。这件缀玉覆面广为人知,在很多考古文章或者书籍中出现。

其实,1992年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还出土过一套缀玉覆面,大致80块玉块组成,墓主人为晋献侯夫人。此外,1993年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62号墓出土一套缀玉覆面,更为精美,它由48件形制各异的的玉片组成,除周边一圈带平齿的梯形缀片外,皆雕刻有纹饰。眉、眼以碧玉制作,玉质上乘。墓主人为晋穆侯夫人。这两套缀玉覆面都不在陈列中,可能是馆方舍不得拿出来,也可能借到其它地方展览去了。

关于晋国由来,说的是周武王死的时候,成王年纪还小,周公摄政。一天,成王与其弟叔虞游戏,将一片桐叶封给叔虞,周公知道后便对成王说:君无戏言。等成王和叔虞长大,周公以及太史便让成王将唐地封给了叔虞,称作唐叔虞,古音“桐”与“唐”相同,这大概是以桐叶封唐的原因(由此可见,天子送人一片树叶也要小心谨慎)。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古人名字真怪,分不清到底谁是儿子谁是老子)继位,改称晋侯,并改唐国国号为晋国。太原的晋祠,就是为纪念唐叔虞修建的。但晋国国都设在在哪儿,一直存在争议。直到上世纪在曲沃和新绛地区的考古发现,相关争论才暂告平息。

山西曲沃埋葬着19位晋国的君主和他们的夫人,经过历时10年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玉器,从西周到春秋早期,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系列。奇怪的是,在众多出土玉器中,居然有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神人头像,它高7厘米,宽4.5厘米,于曲沃羊舌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1号墓的主人被认为是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即公子重耳(也有人认为不是)。

西周墓里怎么会出现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呢,其实也不奇怪,妇好墓不是还出土过红山文化的玉器吗?问题出现在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理解上,通常的解释是这些早期的玉器是作为战利品或者收藏品跟随墓主人一块儿下葬的,我认为问题没有这般简单,这几个不同时期的器物(特别是礼器)间,一定存在文化上的关联。

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有一具尸骸,是在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下靳村76号墓发掘的,墓主人为年龄大约在30多岁的老年女性(解说词如此)。下靳村墓地所处阶段与陶寺遗址早期相接近,而且在陶寺文化遗址分布区内。有意思的是,墓主人不但右手腕上戴有绿松石饰品,而且在下葬时脸上还洒满花瓣,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已经对死亡有了超自然的认识,这些花瓣也可视为最早的面具形式。遗憾的是,我当时突然走神,忘了打听这些花瓣是什么花,以及如何在四千多年后被考据出来的。


2017.5.15

相关文章:

馋虫及鱼凫

从玉凿齿到解玉砂

龙山文化

疫区的吃喝玩乐(上)

疫区的吃喝玩乐(中)

疫区的吃喝玩乐(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