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周岭 清脑 2020-02-20


 

这是周岭的第59篇原创文

本文2484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36亿年前,地球出现生命;


上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今天,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人类视野;


人类社会正由碳基文明向硅基文明跨越。


在漫长的碳基生命进化中,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有机生物体,生命想得以延续就必须不断复制自己——细胞分裂,旧细胞死亡,新细胞复制原有生物信息继续履行使命。


巧合的是,硅基生命得以存活的基本能力也是复制,人们每一次启动系统、点开软件、拷贝下载,包括你现在打开这篇文章,本质上都是数据复制的过程——要么从硬盘加载到内存,要么从网络下载到终端。


若是没有复制,生命和信息都将会失去活力,只能像石头和水滴一样,要么风化成粉末,要么蒸发为水汽,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


“复制”和“转换”是大自然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但显然,“复制”的层级比“转换”要高,它使灵性得以发生,并繁衍出不可思议的社会和文明。


如此深刻的自然法则,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看到不同的世界


人生的差异源于每个人看待生活的不同视角。


当你拥有“复制”和“转换”这两个底层概念时,或许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但在中国京剧史上,梅兰芳肯定不是造诣最高的,但为什么最被世人所知却是他呢?


因为上世纪30年代,恰遇留声机开始普及,梅兰芳的声音得以被复制成唱片并流传到民间,而此前,再有名气的大师也只能在剧场里表演。


在更早之前,人们谋生的手段几乎只能采用“转换”的形式,裁缝做衣服、商贩卖烧饼、铁匠造农具……无一不是将自己有限的体力或时间转换为生活资料然后参与交换,做多少,是多少。


只有为数不多的,比如私塾先生、杂耍艺人,才能同时面对多人,花费一份时间,收获多份回报。


时至今日,这规律依旧普适。


外卖小哥、货车司机、酒店大厨、公司白领……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出售自己的时间来换取有限的收入,就算是顶级大厨,每天不停工作,其毕生收益也能瞬间算出。


从这个角度看,公司经理和清洁工人这两个职业在性质上是一样的——虽然收入上差距较大,但本质上都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去换取相应的收益,做多少,是多少,哪天不做了,收益也就消失了。


而另一些职业,看起来不怎么起眼,但底层基因却完全不同。比如作家、老师、程序员、歌手、演员等等,他们有机会将自己创造的东西无限复制并传播出去,从而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


J.K.罗琳写了《哈利波特》,周杰伦创作了华语金曲,他们的作品时刻都在被复制,时刻都在产生收益,而摇滚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即使死后,他的作品版权收入依旧可以惠及家人。


虽然这些明星案例不具普适性,但这种强烈对比有助于我们看清表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对自己的世界和生活多一份理解。


“复制”可以带来无限可能


“转换”和“复制”的本质区别在于边际成本不同——“转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复制”的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如果你不懂“边际成本”这个经济学术语没有关系,看两个例子就秒懂了。


比如厨师就是“转换”类职业,他想得到更多收益就必须做更多菜,或者进一步提高做菜的水平。


也就是说,想要得到更多收益,就必须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直到把自己累得做不动为止,一旦投入减少,收益就可能会下降


而作家是“复制”类职业,当他写出一篇高质量文章之后就可以睡觉去了,而这篇文章可能在睡觉的时候就会被复制、传播、赞赏。


即使今天没有产生收益,明天、后天就可能有,只要它有价值,甚至一年、十年后仍能产生收益,无法估量。


这种带有“复制”属性的生产活动,几乎做到了“一劳永逸”,因为只需一次投入,随着时间地推移,成本几乎趋于零,而收益则趋于无穷


就像周杰伦,前期创作了经典之后,即使今后不再创作新的歌曲,之前的作品被收听和购买的总量依旧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多,趋于无穷。



这就带来了一种可能:终有一天,你可以不用再出售自己的时间就能产生收益,从而实现财富自由,彻底解放自己


所以,一个更聪明的大厨可能会这样做:


1)把自己的“秘密配方”技术入股餐饮企业,允许连锁酒店复制自己的技术,而自己享受股份分红,从此不用亲自做菜也能产生足够多的收益;


2)制作特色易懂的做菜教程发布到网上平台,供需要学习的人付费观看,这样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更多的收益。如果个人品牌打造顺利,这份收益可能会超过自己做菜的产出,此时便意味着自己彻底解放了。


若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复制类”活动的收益曲线和复利曲线一致——前期很漫长,但只要坚持持续积累,到达拐点之后就会飞速增长



这也是我选择写作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想让自己头脑清晰,脱离混沌)。


就在这几天,我查看了后台的用户数据,从去年7月10号开始,经过252天的蛰伏,终于迎来了第一个拐点,这条曲线像极了复利曲线。

虽然现在关注我的人还很少,而且从长远看,这段曲线也依旧是平的,但这种非线性增长验证了“复制”的力量,让我产生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平时,有不少读者都问我为什么要写作?其实这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它能让你的生命产生无限可能。



无限可能的关键在“价值”


人类科技的发展,本质上都是自身能力的扩展。


飞机、高铁让人走得更快,雷达、望远镜让人看得更远,电话让人听得更清,计算机让大脑转得更快,而互联网则让人的“复制”能力得到了极大地延伸。


如今,每个人都可以拿起键盘写文章,打开手机拍视频,谁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


但,并非所有的“复制”行为都具有无限可能。


“复制”只是一种渠道可能,而无限可能的关键依旧在“价值”,如果生产的作品是肤浅的、低价值的、博人眼球的,可能短时间内会爆发一下,但最终注定走不远。


这也是为什么网络时代出现了信息爆炸而没有出现知识爆炸的原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依旧稀缺。


想要无限可能,“复制”和“价值”,缺一不可,价值越高,可能性越大


一开始,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转换类”技能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若你眼光足够长远,就应该尽早储备并打磨一个“复制类”技能,让自己逐渐摆脱生活的引力,获得自由的可能。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随时跨入“复制”之旅,但请一定要坚守价值,保持耐心,机会最终属于那些“看得清、做得到”的人


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机会。


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







 ------ 热文推荐 ------


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

深度沉浸——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超越感觉,让自己变得更智慧!

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无闹钟、不参团、不打卡,我是如何持续两年早起的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为什么你没有成为学霸?

思考力不足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自由的秘密:突破“有利速度”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思考量”才是衡量一天收获的根本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