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抱歉!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周岭 清脑 2020-02-20

∧ 点击上图向我提问 ∧

清脑问答第009篇


导读: 在学习这件事上,普通人的策略往往是:天赋不够、刻苦来凑。但很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越刻苦反而越无力!如果你知道学霸们的秘密不完全在于刻苦,还在于“会玩”,你会不会对自己的刻苦很无语呢?





一位考研党发来求救信号!


她说:


自从考研开始,就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执着和毅力,天天只想着学习,连吃饭的时间都要听音频。


在前几个月更是天天五六点钟起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战线太长有些疲,后面自制力反而不如前几个月


有时候累了,觉得应该合理放松一下,结果瞄了几眼小说就又陷入失控状态,什么都不管不顾,没心思考虑任何事情。


就像精神鸦片一样沉溺其中,等缓过劲,发现已经过了三四天了,白白浪费了时间,又开始自责和焦虑。


更不解的是,别的同学看书看累了,玩两盘吃鸡游戏就又能投入学习,而自己一放松就像跌入地狱一样……



这个场景没有人不熟悉吧?


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职场打拼,我们都曾经为了能名列前茅、逆袭上位而自打鸡血、暗下决心。


以为只要付出常人不能忍受的刻苦,就一定能够成为老师和同学们心中的骄傲,成为老板和同事们眼中的样板。


于是拿出“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死磕自己,不闲聊、不娱乐,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哪怕精疲力尽也要强打精神再逼自己多学一刻。


然而,英雄式的开头却没有带来英雄式的结尾,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灰溜溜地回到了原地。


在足足地体验了一把痛苦自虐后,不仅学习提升不明显,甚至连信心都被磨灭了——这么努力居然还不行,大概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吧!


事实上,如果你留心观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总能发现这种现象:


一些人很刻苦,很勤奋,每天都很忙碌,但就是表现平平,而另一些人干活和娱乐两不误,却表现优异,游刃有余。


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样的,诸如学识基础、学习习惯、内在驱动等等,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表现。


但是“刻苦程度”这个角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去窥视一番,说不定这里面别有洞天呢……


主动休息的秘密


刻意练习》这本书堪称“学习圣经”,其提出的学习四大要素非常有价值:


  • 清晰的目标

  • 极度的专注

  • 有效的反馈

  • 拉伸区练习


(点击图片查看《刻意练习》解读文章)


其中第二点,对于极度专注,书中曾这样描述:


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靠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纯净,感知越细微。


这不难理解: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而非比拼毅力和耐心。


不过保持专注需要花费精力,而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


就像一桶水,有的人总量多些,有的人少些,但只要消耗在困难的事情上,精力桶的水位就会慢慢下降。


问题就出在这里!


那些持续刻苦、争分夺秒、舍不得一点休息的人,他们的精力消耗势必是一条持续下降的曲线。



也就是说,刚开始他们的状态会很好、效率也很高。


但精力一旦消耗到一定程度,比如 70%以下时,注意力就开始不自觉地涣散,思维速度下降。


如果继续消耗,学习效率就会进一步降低,很容易出现分心走神。


但是这种信号对于刻苦者来说,仿佛在提示自己该让意志力出场了。


毕竟身边人都曾告诫过自己:学习和成长是要吃苦的。


所以不能因为有点累就去休息,而应用意志力让自己再坚持下去——这不就是所谓的努力刻苦吗?


于是,他们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认为在痛苦中前行才是努力的表现,越痛苦、越坚持,越刻苦、越感动。


因此,他们采取的策略也不可能是停下来休息,而是强迫自己进一步消耗意志力,做别人做不到的努力,即使昏昏欲睡了,也要强打精神。


刻苦者的努力看似无比勤奋,只是效果却越来越差,过程中感受到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


最终,精力越耗越多,并陷入恶性循环,以致一旦放松后就完全不想再次投入,反而沉溺于舒适的娱乐,意志力完全失控。


而反观那些轻松的“学霸”,他们在学习时从不为难自己,但凡感到有点“累了、吃力了”,就主动停下来换个脑子——玩个游戏、看个漫画什么的。


这些娱乐活动在勤奋者眼里几乎是不可接受的,甚至认为学霸们这样做,不过是故意给大家制造轻松的假象。


然而真相很可能是:这些让刻苦者不齿的娱乐活动不仅没有阻碍他们成为“学霸”,反而帮助他们成就了“学霸”。


因为他们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得“精力桶”得到快速回升。


于是他们的精力曲线是波浪式的循环,这种循环能使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



如果我们把70%以上的精力状态视为高效学习区,那么对比二者不难发现,轻松者比刻苦者的高效区要大得多。



虽然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曲线,但足以说明“主动休息”的意义和优势,因为在日积月累的优势下,一些人领先另一些人就会成为必然。


而领先的这部分人居然还是“玩大的”!


对于崇尚极度刻苦的人来说,额~无疑是个让人感到惊愕的认知反转!


保持专注的危机


不难发现:


学习和工作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所以,谁能保持专注的总时间更长,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然而专注这个品质却在当下的信息时代被冲击得几近粉碎,更别说极度专注了。


一个月前,我发布了《学习成长困惑调查》,截止发文前共收到296份答卷。


(点击图片可参与调查或查看最新数据)


虽然参与的人数还不是很多,但从调查的结果看,“无法保持专注”得147票,占比54.85%,稳居成长困惑首位。


而位居第二位的“沉浸在不良情绪”其实也是分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可见被分心走神所困的人不在少数,保持极度专注已然成了一种稀缺的能力!


虽然李大钊先生老早就教导过我们:学要学得踏实,玩要玩得痛快!


但是在那个年代,由于学习量和信息量都相对较少,人们更容易做到学习和玩耍各自专注、边界清晰。


时至今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量还是职场的工作量,面对大量的信息干扰和竞争压力,人们很难再保持从容淡定。


没有人不告诉自己要更加刻苦和努力,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极度刻苦虽然励志,但更科学的模式应该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毕竟保持专注并不是靠意志力约束,而是靠主动休息“回血”,只有精力充沛了,我们才有能力保持专注。


所以,如果感到分心,就放下笔,如果没有睡意,就离开床。


在生活中,最要不得的其实就是那种明明已经分心走神了,却还要在那里强撑内耗。


反倒不如遵循“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行为模式,每次先尽力保持短时的极度专注,到自己有些累的时候就主动停下来,实为更明智生活策略。


这种策略其实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第四条原则——在拉伸区练习。


因为刚好感到有些累的状态,正好处在精力的“拉伸区”(舒适区的边缘),此时主动休息、及时回血,就能使精力使用的效率最大化。



那些死磕意志又专注不足的人,其实已经无意地将自己置身于困难区,所以感受到多是痛苦而非愉悦。


说到学习的拉伸区,不得不提一下,控制好学习和工作的难度也是保证专注的重要方面。


太容易的内容会让人因为无聊而走神,太困难的内容会让人因为畏惧而逃避。


所以选择做那些刚好“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学习或工作,是最容易让人进入专注状态的。



当然,有人马上会反问:


哪有这么多刚好的事情给你做,现实生活中都是无法下手的困难任务啊!难道面对老师和老板,你还能挑三拣四?


其实这并不难办:


要么重新设定学习内容,退回到合适的难度,要么将目标拆解为更具体的小目标,降低工作的难度。


总之,想办法把难度控制在拉伸区域就对了。


我们人的脑子,不是用来对着困难抱怨发呆的,而是用来破解困难的,在思考这件事情上,一定要舍得多花时间。


此外,如果你足够留心,还会发现:


以上所说的“目标拆解”、“在拉伸区学习”,以及“保持极度专注”,正是前文“刻意练习”四要素的其中三个。


学习之道,底层互联互通,有意思的很呢!


意志失控的根源


至于为什么一些看书看累的同学,玩两盘吃鸡游戏就又能投入学习,毫不恋战,而另一些人一放松就会意志力大溃败呢?


原因还是同一个:精力水平不足!


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意志力的代名词。


精力充沛时,人们的意志力也强而有力,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诱惑也有更强的抵制力。


当精力不足时,我们甚至连抵抗诱惑的能力都会丧失,毕竟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这两件事都需要消耗意志力。


很多时候,当我们忙乎了一整天,精疲力尽地回到家中,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往沙发上一倒。


此时除了看看微信、刷刷抖音,用无脑的信息给自己来个精神按摩之外,怕是连大气都懒得喘一口。


如果再碰上情绪上的波动和压抑,精力透支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很久很久。


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无论是精力的消耗与恢复,还是情绪的波动与还原,都会刻意保持高位富足,避免进入低位稀缺


越是接近一天尾声,就越要注意自己的精力和情绪水平,毕竟我们还要抵制一些诱惑,防止自己不小心滑入深渊呢!


能拯救你的番茄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极度专注的能力,但说实话,这种能力并不是想有就有的,要不然怎么会稀缺呢?


造就专注品质,涉及到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兴趣匹配、自身动力、学识背景、习惯积累等各种因素。


那么缺少这些资源的普通大众又该如何获取呢?


一个简单又通用的方法,正是前文所说的:刻意练习“极度专注+主动休息”的行为模式。


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对自己精力状态的觉知,一旦发现开始分心走神是因为精力不足,那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不管你保持极度专注时间的有多长,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练习,唯有主动刻意的练习,才会让专注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当然辅助工具也是有的。


在时间管理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番茄工作法,我猜大家都听说过。


它由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Francesco Cirillo)创立于1992年,其工作法的核心就是:


先极其专注的工作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循环往复,有点类似于高强度间歇性训练。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知道这个番茄工作法,但一直对它带有偏见:


一是认为这种严卡时间的做法太形式,难道自己专注某件事的时候还要主动停下来?


二是实际应用中肯定会有各种干扰,定时工作的做法太不现实了!


然而,就在我想通“主动休息”这个原理的瞬间,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却是番茄工作法。


因为它符合了学霸模式的所有要求:


  • 极度专注

  • 主动休息

  • 循环往复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特意参考了国内时间管理达人李参的博客,并购买了她推荐的专业番茄钟来实践体验。



说实话,这个方法和工具真得不要太赞!


每次开始阅读和写作,我只要按下计时键就不再管时间,只顾自己完全专注地投入其中,直至25分钟结束时的震动声响起。


中途除非有极特殊的事情需要中断,其余事情全部先放到一边,等专注时间结束后再处理。


时间一到,我会立即合上书本或双手马上离开键盘,然后再次按下计时键开始5分钟的休息计时。


在这5分钟,我就做与阅读或写作完全无关的事情,比如:


听一首歌、静坐冥想、去户外走一圈、晾收折叠衣物、看看窗外绿植、拆个快递包裹……


当然,刷手机、玩游戏这些被动使用注意力的事情并不推荐,事实上它们仍然是消耗精力的。


番茄工作法的一些重要提示和误区解读在李参的公众号内都有介绍,可参看文末的资料链接。


通过近一个月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学习耐力比原先提高了很多,工作和学习的效能也有显著的提升。


关键是,到了晚间的时候,也能较为积极的主动安排内容,而很少陷入资讯或娱乐不可自拨。


当然,25分钟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耐力来设定,有的人可以集中半个小时,而有的人也许只能集中15分钟。


只要到达自己的疲劳边缘,就可以主动停下来。


而且这个“主动停止”的动作一定要坚决!


很多人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精力下降得还不明显,就不愿意主动停下来,但这往往会得不偿失。


主动休息犹如主动喝水一样,如果当身体感到很渴的时候再喝水,那其实已经晚了。


你想保持精力高位,就要学会主动停下来,这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关键点。


当然,很多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没有这种不受打扰的理想条件,但只要遵循“极度专注+主动休息”模式也是一样的。


不管你能工作几分钟,只要开始了,就尽力保持最大专注,把无关的一切都放在一边,这比心不在焉要强很多。


刻苦,是一种宏观态度,轻松,是一种微观智慧。


当然,如果你足够幸运,或许还能碰到一种极为罕见的状态,那就是:


即使毫不停歇地做一件事情到凌晨、到通宵,当事情完成时,不仅没有疲倦,反而神清气爽、神采奕奕,甚至这种愉悦和精力会延续到第二天白天。


自己的精力桶在投入的过程中似乎每一个细胞都在享受过程,消耗变成了滋养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吧。


虽然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科学依据,但我猜是极佳的兴趣和难度匹配,使人处在了绝佳的“拉伸区”位置


我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不多,希望你也拥有……


祝你好运!


本文参考资料


《刻意练习》



番茄工作法

李参的个人成长空间

番茄工作法常见问题汇总(一)

番茄工作法常见问题汇总(二)

番茄工作法常见问题汇总(三)



《科学休息法》

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




上一篇《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