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如精彩戏剧 烦扰皆无事生非 |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番外篇

无事生妃 无事生妃 2022-03-15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第三部

  英国篇   

原创:嗔才人


女王天下卷


万物俱有时乱议审美文化
嘻怒皆文章笑谈无事生非


番外篇


前文说到埃塞克斯伯爵在准备宫变的前夜特意上演莎士比亚的名剧《理查德二世》,其实莎士比亚的崛起,跟伊丽莎白一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威廉·莎士比亚

@npg.org.uk

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晚期出现埃塞克斯伯爵这种人,并非是一个偶然。他张扬的个性,毫不拘泥的作风,可以说也是与那个充满上升激情的时代是分不开的。那时无论从道德、宗教、文化还是审美等方面,都有划时代的改变。经过了 “伊丽莎白时期” 的英格兰,在欧洲历史舞台上,彻底改头换面。

凯瑟琳王后(左)与安·博林(右)的画像

@npg.org.uk

本系列在写到伊丽莎白的母亲安·博林如何取代西班牙来的凯瑟琳王后的时候,就提到过亨利八世那场离婚官司引发英格兰社会道德准则变化的问题。这场大奶与小三儿的争夺战,放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大环境下,英格兰新旧两种教派的斗争中,早已不局限于两个女人之间的争斗。除了她们背后的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的对抗,还有依靠血脉和遗产吃饭的旧贵族与善于敛财,蒸蒸日上的新贵间的角力。这其实更是一场人欲挑战“天理”的战斗——是选择隐忍谦卑和压抑自我,还是支持个性张扬的果敢?最后,终于是张扬自我,藐视传统的小三儿占了上风。


而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晚期,英格兰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思想极为开放,同时也是物欲横流的时代:不讲道义地支持海盗掠夺,加入残酷的奴隶贸易,乃至在北美开辟第一个殖民地——以纪念处女女王而命名的第一个殖民地 Virginia。要知道,伊丽莎白一世是在债台高筑的情况下登上王位的,为了弥补空虚的国库,她无法抗拒唯利是图的诱惑。所谓老派贵族们恪守的封建时期的高道德准则,渐渐被金钱的诱惑所取代。新兴贵族势力的产生,对传统道德的忽略,更是加剧了这种戏剧化的场面。

女王的娱乐活动,观看别人做试验

@rmg.co.uk

另外,宗教的融合演变也是那个时代进步的特征。一方面,打破了天主教廷的僵化统治固然重要,另一方面,也必须感谢伊丽莎白一世自己对于宗教的淡漠。我一向认为,宗教的派别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重要的是给它们空间多少的问题。如果运用合理,宗教可以成为净化人心灵的手段;可是一旦对它们过于纵容,不管什么宗教,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回到伊丽莎白时代,宗教政策的宽松,正是文化得以普及,人们的思想得以自由驰骋的前提保障。


再说文化艺术。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是第一个把文艺复兴的气息引入英国王宫的人,而伊丽莎白自己,无疑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她无比喜爱的莱彻斯特伯爵,就是鼓励文化繁荣的一位先驱。可以想见,他的养子埃塞克斯伯爵也在这方面深受熏陶。据说,埃塞克斯伯爵的一个好朋友南安普顿伯爵,就是最先赏识莎士比亚才华并给与资助的。若没有抱上莱斯特伯爵他们家族势力的大腿,一个仅仅是给市井草台班写一些二三流剧本的小混混,又如何能发迹得如此之快?

南安普顿伯爵(莎士比亚的金主)

@npg.org.uk

最后浅谈一下审美。有人说,时代精神,文化风格,最后都会沉淀在审美上面。如果去观察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画像,你会发现那中间似乎存在一个巨大的断层。天主教风格的鲜艳的红色,黄色,金色,绚丽色块在服饰上的强烈对比,鲜艳的视觉冲击感被抛弃,传统的服装剪裁彻底不见踪影。以素雅的单色、细小的碎花为特色的朴素的穿衣风格是新教的特征。伊丽莎白少年时坚持布衣素服,甚至颇有清教徒的倾向。但是到了她统治的全盛时期,这种底色淡雅的服装却又被改造的无比繁复。那些夸张的领口,袖口,极其颠覆传统。而这种审美的变化,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在迅速蓬勃上升的精神的蒸腾下,所产生的不可避免的浮躁与虚荣。



不同时期的服饰比较(左上起顺时针)

@npg.org.uk

图1:宗教改革刚起步时伊丽莎白公主的服饰

图2:玛丽一世登基时,复辟天主教风俗礼仪和着装

图3:电影中这种清教徒的素雅色调搭配极其繁琐浮夸的皱褶装饰,可谓抓住了伊丽莎白时期的审美精髓

图4:油画中伊丽莎白女王的豪华版新教风格服饰

其实,回头看历史,每一次文化的繁荣,都是一次 “文化的堕落”。因为繁荣就意味着让一种文化被更多普通人所接受。那么,相对于之前掌握文化技能的少数精英而言,自然就是毫无争议的 “堕落”。但是,当过了多少年之后,这种最初 “堕落” 的文化,又将被奉为高雅的经典。


之前提到过,新教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也是正统派眼中推动文化堕落的叛徒。他把圣经从 “神圣的” 拉丁语翻译成 “乡村俚语” 英文,就被人认为大逆不道,堕落不入流。但是,现在又有谁会嘲笑英语版的圣经低等,用英语朗读圣经是对上帝的大不敬?莎士比亚把英国民间的民俗口头语写入文字书本,相比大主教克兰默,那显然就是更进一步的堕落。但是,就因为这种 “堕落”,才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如果不是通俗易懂,如何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在之前的 西班牙八卦 里面,我也顺带提到过雨果代表法国文学新浪潮中的浪漫派大战古典派的经典一役《欧那尼》。在那个剧本排练的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女演员因为无法念出市井粗俗的台词而罢演的故事。当剧本上演,很多反对浪漫派的人到场嘲笑贬低这个充满污言秽语的下流剧本。而巴尔扎克为了支持雨果,甚至被人扔了一头的臭番茄烂白菜。

《欧那尼》首演时剧场的抗议图片

那么,莎士比亚这位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剧作家,所遇到的阻力,只可能更多。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与以往不同的就是,那时候的戏剧已经不限于是专属于贵族们的享乐,观众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民众。这就必然导致欣赏品位的转变,一种比以往更 “不入流” 的文化以一种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爆发繁荣。最突出的当然要数莎士比亚这种学历不高的作家。

莎士比亚剧场图片

以当时的观点来看,他的剧作充斥着低级趣味的凶杀暴力色情,令正统人士难以直视。他写的故事虽然有很多国王贵族的传奇,但是台词却装疯卖傻,毫不庄重。虽然在英国,这些剧作品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却被大多数思想保守的欧洲大陆的人鄙视、唾弃,被斥为市井下三滥的小痞子耍贫嘴。然而有趣的是,小痞子的话却竟然具有无法估量的生命力,被广为流传,成为历史的经典。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历史上的 “伊丽莎白时期”,实在是一个市井文化强力冲击精英文化的伟大时代。


可以说,英格兰是一个相对缺乏文化底蕴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他们也没有过于沉重的包袱,所以才在文艺复兴后期更容易产生这种大众文化的爆发。另外,因为出身并不那么过得硬,伊丽莎白一生中最擅长的,就是笼络民意。这也是为什么她恰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鼓励平民文化的普及发展。


再说埃塞克斯伯爵,也是此道高手。有一个被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查德二世》被捧红的背后,就有埃塞克斯伯爵那一党的支持。他们希望通过理查德二世和继任者亨利四世的故事,向大众隐喻没有子嗣的当今女王应该早日定下埃塞克斯伯爵作为王位继承人。

电影《无事生非》宣传海报(1993)

而莎翁的《无事生非》曾经在1993年改编成电影,另一个翻译是 《庸人自扰》。爱玛·汤普森积极要求担任主演,因为她非常喜欢这个剧本。说句题外话,艾玛·汤普森在剑桥大学主修英国文学,算是演艺界妥妥的一枚“学霸”。李安导演的那一版电影《理智与情感》也是由她担纲。她还同时担任此剧的编剧(小编注:她拿了当年的最佳编剧奥斯卡),对台词非常挑剔。据说搞得跟她配戏的休·格兰特诚惶诚恐,无比紧张。而这样一个挑剔的演员却格外喜欢《无事生非》,就是觉得那些看似流里流气的插科打诨,其实饱含了平民老百姓巧舌如簧的机智。而只有最原始的、最接地气的、不阳春白雪的东西,才拥有最持久的社会生命力。

《哈利·波特》剧照

爱玛·汤普森另外一个特别积极要求出演的角色,就是《哈利·波特》里面的那个疯疯癫癫的“预言家”女教授。一般人绝对无法想象,《霍华德庄园》里面那位从骨子里透露着尊贵高傲的英国淑女,怎么可能藏有如此离经叛道的内心。其实,这就是她的特色,既博览群书,富有内涵,又不压抑自己活泼有趣的天性,甚至有时候爱搞点恶作剧。其实,伊丽莎白女王当年如此力挺小混混莎士比亚,又何尝没有点儿恶作剧的心态。看着古板的老学究们痛呼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她估计也在肚子里偷着乐吧?

有意思的是,我觉得这些历史跟现在的世界也颇有相似之处。大概21年前,《第一次亲密接触》忽然之间在互联网上爆红,一种叫做网络小说的东西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而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网络小说家这种新的物种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正统作家协会当然是瞧不起这些没有科班出身,缺乏功底的网络文学。没有正经文科学府的学历,也没入选过《十月》的作协“御用刊物”,不过仗着一点儿歪门邪道蹭时尚热度的本事,难道还想翻天不成?可是不过短短20年,再看电台电视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集,却几乎被网文改编的流行故事给彻底横扫。


为什么网络文学作家能抢了正统作家的饭碗,一个原因就是网络的普及,大大减低了文学作品的传播的成本,也就降低了当作家入门的门槛。有了网络,谁都可以写故事,谁都可能得到十万加点赞,谁都有可能一夜爆红。而社会财富的增长,又让投资网剧般上银幕变得更加容易。


回头看莎士比亚初出道时,也是抢了好多传统剧目的生意。很多正统人士瞧不起莎士比亚把俚语写入剧本,觉得特别不入流,难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说,他就是靠耍贫嘴凑篇幅,贫嘴的段子太多了,都是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所以票房才那么高。这根本就是投机取巧,是文化堕落的象征。另外,莎士比亚字里行间嬉笑怒骂调侃权贵的“恶毒的幽默感”,也让老贵族们无法忍受,绝对这是对他们的极度不敬。可是,看看这些颠覆传统,我行我素的语言特色,其实罗伯特·达德利全有!而女王偏偏最爱这种调侃毒舌,言辞犀利,针砭时弊的风格。有了女王的暗中支持,虽然阻力重重,新贵们依然大笔投资莎士比亚的剧本,让这些故事到处上演。其实,伊丽莎白一世就是喜欢这种调调,而且非常享受这样的打情骂俏。所以,不管莎士比亚的作品如何被诟病,女王还是给舆论导向定了调。


说起耍贫嘴,如果你还不太理解我的意思,那么可以去读读莎士比亚著名喜剧《无事生非》这个剧本(还有一个中文译本,翻译为《庸人自扰》),就是毒舌耍贫嘴特别多的一个经典例子。那些生机勃勃的句子,狡黠恶毒的幽默感,要想知道当年伊丽莎白女王的口味,欢迎上网阅读。而这个剧本的名字,也是本公众号 “无事生妃” 的来源典故。

小编:团医女


往期回顾: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西班牙篇】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前传】总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一王六后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三王争霸卷目录

欧洲皇室八卦系列【英国篇】女王天下卷 (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大结局上   大结局下


【无事生妃】MuchAdo_USA 原创文章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朋友圈

公众号及其他媒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合作请写邮件至

hougong888@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