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子联评之七】情寄心语必动容——读苏轼挽王朝云联有得

张兴贵 联都网站 2018-10-31
【汉子联评之七】情寄心语必动容
——读苏轼挽王朝云联有得


 文\张兴贵   

联例:    

挽朝云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北宋·苏轼    

寄托思念之情,是挽联的主要功用。举凡催人潸然落泪之挽联,其中必有令人动容之情,否则即便是极尽所能地言其“悲伤忧愁”或“高风亮节”,也未必能打动人心。


 公元1096年7月5日,与苏轼相依为命的王朝云在口诵《金刚经》的过程中于惠州病逝,享年仅34岁,这对年已59岁的苏轼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8月3日,苏轼将王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下葬后,在朝云墓旁修一亭以作纪念,因朝云去世前口诵《金刚经》之经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佛家所谓的“六如”,故名“六如亭”,苏轼所撰挽联悬挂于亭上,联曰: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的这副挽联,平实易懂,似乎是信口吟来,信笔书来,其实只要了解一下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我们就会感觉到,这副挽联是苏轼用心写下的,寄托着他对逝者的浓浓思念之情,悲伤之意溢于言表。


在苏轼谪居黄州时,他经妻子王闰之同意,将朝云纳为妾,虽然二人年岁相差大,但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真挚的爱情。一日,苏轼饭后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诸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对此提问,众侍妾有的答曰文章,有的答见识。听到这些回答,苏东坡均摇摇头,于是便面朝云,示意她回答,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众所周知,苏轼曾数次被贬谪,朝云始终相伴,患难与共,她深切了解其中的原因在于苏轼不愿与心怀叵测者同流合污,一肚子的才华不被俗世所容,反倒被人认为不合时宜,几多的无奈与理解,付诸于一句轻松的玩笑话之中,其情可鉴。正因如此,苏辙当时就说“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也许这件寻常事,给苏轼留下了终生的记忆。此即上联之缘由也!


公元1094年,苏轼连续三次谪降,贬居于惠州,晚秋的一日,苏轼面对萧萧落叶,顿起悲秋之意,弹起古琴,让朝云唱起旧作《蝶恋花·春景》,朝云唱时,突然泪染衣襟,苏轼问其故,答曰:我所不能唱的,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苏轼听罢,说道:吾正悲秋也,你却又伤春了,罢了罢了。不久,苏轼为朝云写了一首律诗,这就是有名的《朝云诗并引》。


朝云下葬后三日,大风大雨相继,8月6日早,苏轼与其子苏过来到朝云墓前,见有五个巨人足迹,甚觉奇异,乃于8月9日,又为朝云作一首《西江月·梅花》词。


前有苏轼悲秋、朝云伤春之弹古调,唱伤词之事,后有朝云去世,秋雨大作之景,这两件事让苏轼刻骨铭心,格外思念故人,于是就有了挽联中的下联。


挽联之语的来源,我们已经明白了,接下来我谈谈该联的高超技法。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十大文豪之一,他深谙文章之道,因此给朝云写挽联没有去直白地进行情感宣泄,而是着意于对往事与新事的娓娓叙说与感叹。在苏轼与朝云相处的日子里,发生的事太多了,但一句“不合时宜”之语和一件“独弹古调”之事却久久不能忘记,因为这两件小事见证了他们坚贞的爱情。如今,朝云已去,而暮秋之雨却绵绵不绝,岂能不令人伤怀至极?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为文,在选取事件上的独具匠心。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情调氛围也大不相同,上联营造的是温馨的家庭氛围,夫妻二人戏谑之事的愉悦情景始终在脑际出现,此可谓美好的回忆;而下联氛围陡转,变成悲秋与伤暮雨之情景,一个“每”字与一个“倍”字,精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波澜,与上联的温馨氛围形成明显的对比,更加催人泪下,此可谓无奈的现实。美好与无奈交融,情感的跌宕起伏,在寥寥数语中形成一种蚀骨之痛。


从上述的介绍与分析中,我们发现,这副挽联,无论是叙说,还是感叹,句句是情之语,而这情,源自他的内心,因而也句句是心之语,发自内心的情感之语,自然会令人动容了。


读这副挽联,给我的启示是:只要情感发自肺腑,选材独具眼光,即便是平常之语,其文章也就卓然不俗了!


关注“高原国学、对联、诗词”微信群,加微信号15135466727,即可进入。

欢迎关注联都网站系列微信公众号:

1、联都

2、联都网

3、联都网站

4、联都论坛

5、联都楹联文化研究中心

本系列公众号近期将隆重推出——2017年度楹联作品盘点【******联集】,优秀联集将推荐给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参与2017年度对联创作奖的评审,欢迎投稿,欢迎实力角逐对联创作奖!

投稿要求:联作≥20副+个人简介+照片≥1张(原图)

投稿邮箱:99474877@qq.com

微信号:clr18687299660

     同时接受和对联相关的其他题材如联理文章等,欢迎投稿。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汉子评联之六】为达联意巧用辞——读赵藩成都武侯祠联之心得

但欲贺时勿忘切——浅谈杨晓雁贺岳老民立八十寿诞联【汉子评联之五】

茶联耐品余韵远——胡小敏大碗茶简析【汉子评联之四】

无痕用典是功夫——试析卜用可《春日读佛联并自嘲》【汉子评联之三】

章有法则文有韵——读白国成分袂亭联有感【汉子评联之二】

读懂人,方能写好联——读闫长安题离骚阁联【汉子评联之一】

联说儒家、儒学、儒教

一家三代的对联情结

百联承韵老临州

联界陋习之四——以其昏昏,而曰玄玄

联界陋习剖析之五——满足于不求甚解

【三八妇女节特辑】古代贤母的故事

“拉面”元宵节联

对联:该远离趋同思维【作者:张兴贵】

《笔意集》(张兴贵楹联作品集 2017年度)

小品几副《兰亭集序》集字联

张兴贵题二十四节气联

联题山西吕梁临县23乡镇 别具一格

对联妆扮下的碛口古镇等你来

关于对联走向大众的思考与实践【附成功案例】

古代清官、名士的廉洁对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