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国外高校找到教职?- 李珂
本期推送刚受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珂教授在美国找教职的经验分享。李老师今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传播学领域享有盛誉的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Reseach(ICR),也因此是云里公号二位共同创办人的校友以及白若云教授的系友。李老师凭借自己的学术成绩(包括毕业前已出版了多篇SSCI文章)和未雨绸缪地周密规划,第一年进就业市场就顺利地获得了国际知名高校的tenure-track教职;这也是她在当年就业市场中的理想学校。她在迁居新国和忙于备课的同时还应邀拨冗为公号撰写了这篇文章;她希望能帮助到一些今年因新冠疫情冲击而面临更严峻就业市场的海外年轻学者们。公号感谢她的支持和授权本公号独家首发!
在文章中,李老师除了介绍在北美高校毕业找教职需提前规划和求职过程所需的各种文书及准备工作之外,还耐心分享了大量求职者中常见的心里压力和焦虑心态及应对策略。这些建议对面临高校预算或者职位可能减少的情况下要在就业市场有所斩获的年轻学者们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云里阅天下”是鉴于中外关系面临众多变数和困难的情况下而创办并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公益性平台。开办三个月以来,公号已经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七千多海内外读者们的关注和支持。在一批有公益心的海内外学者们的支持下,我们会继续提供优质的学术和文化内容,包括在今后几个月内继续完成和分享一批知名学者的深度访谈。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分享转发!
如何在国外高校找到教职?- 新闻传播学经验略谈
文 I 李珂
陈利老师邀请我写一篇求职文章的时候,我内心是特别忐忑的,因为我的求职经验非常有限,在下面基本的自我介绍中,大家就会感受到。我找工作的过程算是很顺利和幸运的。之所以同意分享一些我的经验和体会,就是因为可能再幸运的过程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挫折,希望我的经历可以帮到后来的一些年轻学者们。
我的背景是新闻传播学(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在北美,新闻传播学是一个有很多分支的学科。在这篇文章中我就不展开细说,但是按照研究方法可以粗略分为定量派和定性派 (当然这样的分法也不全科学,因为有很多人采取混合的方法)。在这个领域中,做定量的一般把自己定位成社会科学研究者(social scientists),他们往往会和同一个实验室或一个组里边的几个人一起合写一篇文章(有时候多到10个),并且以发学术期刊文章为主。同时,发论文的量也更大,我认识的学霸经常一年有6-10篇SSCI都不在话下。而做定性研究的经常更愿意将自己看作人文学者(humanities scholars),未来在助理教授期间大多会写专著。虽然也发文章,但基本上都是单独作者,或者和少量的1-2个人合作。相应的发文会慢一些,比如一年有1-2篇文章出版就算是高产的。
作者就读的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我属于很纯粹的人文研究这一派,做批判传播学研究,所以我的求职经验也限于这个子领域。我在去年求职的时候,只申请了大约10个学校,这在我们研究方向中是数量很少的。我只申请了有评终身教职可能的职位(tenure-track assistant professor),没有考虑博士后职位。而且我也只申请了教学量每学期是2门的研究型大学(teaching load 2-2)。同时,因为自己倾向于生活在大城市,所以我只选了在大城市里面的符合要求的职位。其实我心里有一个明确很喜欢的dream school。幸运的是,我很早拿到了那个学校的面试和聘书(offer),签了聘书之后,我就从其他学校都退出了申请。所以,我的求职过程整体上还是算是很顺利的。
挥之不去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Nagging Doubts)
1)我的论文出版数量(Publications)够吗?多少算够呢?
2)我没有独立教课的经验,或者我的经验仅仅是作过助教(TA) 或者曾经带领过学生讨论(Discussion Leader),该怎么办?
3)我有独立的较课经验,但是我的教学评估的分数不高,怎么办呢?
4)我的博士论文需要写完吗?需要写几章才算够呢?等等。
相信很多正在找工作的读者都会遇到类似这些问题。问来问去,不同的人可能会告诉你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答案:有的人什么学术著作都没有出版,照样找到好工作;有人出版了一大把著作,还是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论文还没怎么写(我听说一位老师找工作时才写完了一章,虽然该老师后来说这样不可取,但是她也拿到了不错的职位),照样可以去参加面试(job talk);有人都已然是某个著名大学的博士后了,在最后一轮还是败给了论文没写完的博士生……我身边这些例子比比皆是。其实,直到到现在听到担任过招生委员会的学者们八卦(谈他们如何招人/为什么招人),这些问题对我来说依旧还是个谜思。之所以这些看似关键的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就是因为,求职过程的第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招聘方要不要一个人,真的取决于很多很多外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大多数不会写在求职广告上,自然也就无法让求职者知道了。
所以,信息的不对等,也许是求职过程中求职者最大的弊端。换句话说,这种弊端以及它带来的潜在影响,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和加以克服的。
那些招聘广告上看似重要的外在指标,很多时候不过是给你一些内心的自我安慰亦或是自我否定。很多时候并不能敌过很多我们无法预知和控制的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举例来说包括:你的求职院系今年或者近几年的发展蓝图和方向是什么?他们是不是要开一些新的本科或者硕士项目,所以想要一个符合他们课程设置需要的某个特定研究方向的学者?还有,比如学校里面别的院系是否在做课程调整,而这个调整会影响到你的求职院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方向,继而影响到这次想要招人的专业方向? 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刚好和求职院系的已有教职人员的研究方向重合太大?再比如,更夸张的,有的院系可能之前出现了很严重的性侵丑闻而完全不想要男性教授等等……。这些都是无法在台面上说明白的招人倾向,也无法通过一封拒信或者一个默拒来告诉你。
那么,面临这些无法预测的外部因素,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我导师教给我的第一法宝就是(而且我认为这个法宝无疑在求职中最至关重要):Do not take it personally when you are rejected (也就是说:当申请不成功时,不要看成是对自己的否定)。 我认为求职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无比重要。当你投递了无数的申请材料,绝大部分都是默拒,如果你觉得心在滴血或者撕裂,虽然很正常,但是却不够成熟或者说于事无补。我导师告诉我最好的状态就是:麻木,丢尽垃圾桶,然后忘掉。因为没有告诉你真实原因的拒信都无法帮助我们提高,所以都只能进垃圾桶。有压力有失落都是正常的,但是最可怕的是质疑自己。求职的时候,我们的学术背景材料基本上已经定型,所以我们只能选择相信自己,而且一定要选择相信自己。周边无数的例子都表明,只要坚持下去,哪怕多只找几个月或者1年,很多人都会找到出路。换句话说,只要相信自己并且坚持下去,你总会在一个地方着陆(land)。所以,申请教职时,如果没有收到面视邀请或者收到拒信都非常正常,都不要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我还记得我申请一个学校,我没有收到面试邀请,但是我的同班同学却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拿了聘书(offer)。当时,我当然有些不开心。但是当我跟我导师说的时候,她云淡风轻跟我说:“nothing, quite normal”,大概的意思就是,这都不是事儿……
那到底该做什么呢?
(The Basic Rules and Strategies)
4
找工作是有目标的一个过程
(Consider Job Seeking a Process with A Goal)
4
你是更喜欢研究还是教学为主的职位?
(Know Your Preference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Faculty Positions)
4
如何写好求职信?
(How to Write a Strong Cover Letter)
也许你对这些自我推销的语言不一定适应。作为学者,我们很多时候不喜欢浮夸的表达,也可以理解。但在申请人数这么多的背景下,我们除了大力推销自己,没有其他什么更好的选择。
因为所谓的sell还是基于自己的真实背景,所以讲到这,我还是想提一些背景组合中比较重要的元素。
如果你还在博士第3-4年,可以在这些方面努力。从研究的角度,无论是定量一派还是定性一派,新闻传播学对于发文的要求都是有一定量的。如果做定性研究,你在申请工作的时候,还没有1-2篇比较好的独立文章作者,可能就有些劣势了。因为我们学科的期刊比较多,同时期刊刊登的文章量比较大,所以博士期间一定是要发文的,并且尽量去比较好的期刊。除了学术出版之外,我个人要强调申请校外研究资助(external grant)的重要性。我见过有的定性研究学者完全没有学术出版,但是不少的校外研究资助也找到很好工作的。如果你正处于博士的第3-4年,正在撰写或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提要(proposal),不妨尝试申请一下校外研究资助。这有无数的好处,虽然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我们先说不好的地方,就是很浪费时间。包括我在内,申请到校外研究资助的人可能都不止申了一个资助,然后一个资助不止申了一次。研究资助申请(grant writing),是一种特殊种类的写作(writing genre),需要好好打磨。但是呢,打磨好了一版,基本上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稍加修改来投递了。大部分的学校都有校外研究资助办公室,我强烈建议大家利用这个资源。
下面说好的地方。首先,如果拿到了一个校外研究资助,首先就意味着一种被认可,其实还是一种荣誉。其次,它会帮你节省很多时间,让你在申请工作那一年可以专注自己的事情。再来,研究资助申请是一种在未来助理教授阶段也一定要掌握的写作文体。与其未来摸不着头脑,不如在研究生阶段就先尝试,至少还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最后,研究资助申请也有直接与求职相关的好处。在写研究资助申请中,一般会反反复复地打磨论文的论点和贡献。虽然这些并不见得是论文已经写完后的总结,但是这种打磨会帮助你的求职信。因为如果你像我一样,在申请工作时候还没写完论文的一半,而求职信需要非常清楚地描述你的博士论文,写研究资助申请的经历就会帮助很大。从教学角度来看,有独立教课的经验自然是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争取一个还可以的教学评估。如果没有独立教课的经历,我建议大家去打听一下,看看是否能获得一个教学证书(teaching certificate)。这个证书会表明你对于教学的重视(commitment),因为获得这个证书需要你参加一些培训,学习教学的方法,需要观摩别人的课,或者邀请别人来观摩你的课。一般学校的教学中心都会有相应的项目,建议大家关注一下。
4
如何准备面试和校园面试?
(How to Navigate Interview and Campus Visit)
鸡汤来点没坏处
(Some Chicken Soup)
这个问题应该很普遍,至少我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一刻也不停,丧心病狂似的刷邮件。其实后来我发现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不经意间,我所有的面试邀请以及后来的工作offer,都是在我短暂出游的时候悄悄躺在邮箱里。避免频繁刷邮件的策略就是:“Apply it and then Forget it,申请了即忘掉”。开始申请的时候,我每申请一个学校就往墙上贴一个标签,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太愚昧,在反反复复的在唤醒各种期望,建议大家不要效仿。
02继续写论文 Keep writing your dissertation.
因为不管有没有工作,你都要完成你的论文。所以在混乱和焦虑的找工作过程中,唯有继续写论文(keep writing)才能找到一丝心里的宁静。如果你没找到工作,那么可以考虑发表一个章节,为来年做准备。而如果找到了工作,就更需要写完论文并完成答辩了。
我有很多朋友都在第二年四月份甚至六月份才找到工作。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当年12月底或者次年3月份前找到工作,也不要灰心。到了4-6月份也会有一些不错的机会出现。如果这一年没有找到,也不用太灰心(it is fine, also)。我记得第一次谈找工作的时候,我导师说:Let’s see what will happen by next April. It is totally fine if you don’t get a job。她这一句话让我安心很多。当然能否多申请一年,也和院系的财务状况相关。好在我们系相对很照顾学生,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多申请一年虽然会带来心里上更大的压力以及有更多不确定性,但是也有潜在的好处。在这一年中,你可以考虑很多问题:比如把博士论文如何改写成书稿,考虑下一个研究项目,或者多写两篇论文,这些都是极好的。等找到工作后的了tenure-track期间反而能减少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04招能人还是招像自己的人 Is it meritocracy or mirrortocracy?
这和我讲的信息不对等和求职的不确定性又相互呼应。这个世界也许大体支持招人惟能(Meritocracy)。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自然没错。但是求职过程中如果更愿意相信后者会更舒服一些。其实招生委员会更想要一个像自己的人或者化学反应(Chemistry)更相近的。而这种看对眼儿的事儿是无法完全用你有几篇论文或者几个研究资助(grant)来衡量的。
05告诉对方,他们是你的梦想学校 Tell it to your dream school.
求职信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很正式的文体。但是如果对方是你的梦寐以求的学校,大可热情洋溢的告诉他们。就像谈恋爱一样,大声的告诉对方,我喜欢你。比如我在给我的梦想学校(dream school)的求职信里面开篇第一段就写了,我在热切的盼望着他们的招聘广告。为了避免尴尬,可以补充两句为什么这个学校尤其吸引你以及你为什么尤其适合这个学校。其次,如果你很喜欢这个学校,但是它招聘的方向又并不完全吻合却又不是全无关系,大体可以试一下。我身边有两个朋友,都被请去校园面试而且拿了聘书,而他们的研究并不和广告匹配的很好,而最后学校为了留住他们反而修改了招聘方向或者多开了一个职位!因为,有些学校在撰写广告的时候,可能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具体的目标。并且他们也不知道会有什么人来申请。所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呢。
06善待自己 Treat yourself humanely.
求职已经很不易,所以请好好对待自己,有一些放松的时间,让自己放松点和看开些。没有工作,也没什么大不了。“It i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这不是世界末日. 我导师经常把这句话挂嘴边。如果你有一些小的成就,比如哪怕仅仅是让你提交额外的材料,电话面试邀请,亦或一个校园面试,请狠狠为自己打赏点赞。因为在众多的申请者,即使有一个小小的成就,都是值得大大的赞。
李珂,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哲学硕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数字经济,以及技术哲学。目前正在完成书稿,The Platform Economy in China: Algorithms, Labor, and Digital Capitalism (平台经济在中国:算法,劳工,以及数字资本主义。
往期推荐
“云里阅天下”公号是2020年夏季开办的为促进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系列从申请出国留学到读博士和写论文,再到求职和学术界工作生活的原创内容以及精挑转发的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类文章。读者可以进到公号历史消息中阅读。欢迎继续关注和分享。如果读了有所收获,别忘了给作者和公号留言或点个赞表示支持。
关注云里阅天下,扫码并星标,即时获取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