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业政策与企业跨行业并购:市场导向还是政策套利
蔡庆丰, 田 霖
[摘要] 本文利用2006—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数据和人工搜集整理的同一时期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信息,在考虑并购双方所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情况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跨行业并购行为的影响问题。研究发现,国家产业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政府通过对各行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向受支持行业流动以实现政府主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政策工具。实证结果显示,主并企业更可能对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目标企业发起跨行业并购;在此基础上,如果主并企业自身没有受到产业政策支持,上述结论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考虑企业所有权性质后发现,国有企业更可能发起与产业政策导向一致的跨行业并购;但是,如果主并企业本身受到产业政策支持,那么国有企业也将比非国有企业更少进行跨行业并购。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部分企业跨行业并购后主营收入占比不降反增,其并购后并未将资源转移至新行业,可能仅是一种套取政府补贴的“政策套利”行为;而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出于“政策套利”动机进行跨行业并购的可能性更低。本文丰富了政府宏观政策对企业微观决策的影响研究,并对充实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 产业政策; 跨行业并购; 所有权性质; 政策套利
2.银行信贷与企业创新困境
徐 飞
[摘要] 银行信贷是企业创新活动重要资金来源,然而,银行针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信贷业务存在着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问题,即银行不分享企业创新成功的收益,却承担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会抑制银行支持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甚至可能抑制企业持续创新投入。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构建银行贷款前偏好企业低创新、贷款后抑制企业创新投入的分析框架,进一步提出银行信贷强度可能加剧企业陷入持续低创新困境的假说,并基于2007—2017年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样本,验证银行信贷强度与企业持续低创新关系。本文研究显示:①银行信贷更偏好前期低创新企业;②银行信贷强度会抑制企业创新再投入;③银行信贷最终增加了企业持续低创新频率、抑制了企业持续高创新频率,即加剧企业持续低创新困境。进一步检验表明,加强银行业竞争、降低四大国有银行寡头垄断,有助于缓解银行信贷对于企业低创新偏好。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政府不能简单通过行政手段要求银行以正常信贷条件,甚至低息信贷条件来支持企业创新,行政干预反而造成银行信贷市场失灵。政府应当从风险补偿、政策性支持和银行业竞争出发,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多维度互动的持续创新体系。
[关键词] 银行信贷强度; 企业创新; 持续创新策略; 倾向得分匹配
3.企业集团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蔡卫星, 倪骁然, 赵 盼, 杨亭亭
[摘要] 基于2003—2015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和手工收集的企业集团信息,本文系统检验了企业集团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集团与专利产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这一关系对发明专利更为显著。基于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各地区推出“企业集团促进政策”改革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上述发现仍然显著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从供给侧看,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了创新的“融资约束”难题,通过内部知识市场缓解了创新的“信息匮乏”难题;从需求侧看,由于专利产出可以在各成员间灵活地配置和使用,因此,企业集团创新产出的市场回报率更高。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组织形式与创新产出的相关文献,也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企业集团; 创新产出; 国有企业改革; 内部资本市场; 专利
4.分析师能降低股价同步性吗——基于研究报告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
伊志宏, 杨圣之, 陈钦源
[摘要] 股价同步性是衡量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这一要求下,探索如何降低股价同步性,提升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支持向量机的文本分类方法,通过机器学习度量了2009—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分析师研究报告中公司特质信息,研究证券分析师报告内容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析师报告中公司特质信息含量越高,所关注公司的股价同步性越低;当公司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分析师报告影响力更大时,这一负向关系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析师的能力越强,研究报告中公司特质信息含量越丰富,其盈余预测准确性也更高;分析师降低股价同步性的机制是因为公司特质信息含量高的报告更受投资者关注,能引起更强烈的市场反应,使得股价更多地吸收公司特质信息。以上主要发现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变更主要变量衡量方式、变换实证模型后依然稳健。本文首次在对分析师报告进行信息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师传递的具体信息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不仅丰富了股价同步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同时从公司特质信息的角度丰富了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分析师研究报告; 公司特质信息含量; 股价同步性; 文本分析; 机器学习
5.承销商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来自《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的经验证据
林晚发, 刘颖斐, 赵仲匡
[摘要] 自2016年债券市场集中爆发违约以来,承销商在债券承销中的作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往研究分析了承销商对股票发行的影响,本文利用《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公布的承销商评级数据,以2009—2016年公司债为样本,研究了承销商评级对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承销商评级与债券信用利差负相关,这一影响在信息不对称与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②高评级的承销商能识别企业的事前盈余管理水平,降低企业事后的违约风险,同时其承销的债券在临近违约时更可能实施债务重组而非直接违约。机制检验显示,承销商评级主要通过信息效应与担保效应影响债券信用利差,其中,担保效应是主要渠道。本文首次研究了承销商评级影响债券信用利差的机制,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券商评级披露制度提供了实证支持。
[关键词] 承销商评级; 信息效应; 担保效应; 债券信用评级; 信用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