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3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31期
投稿信箱:755792341@qq.com
旧体诗词二首
杭州阿立(美国·密歇根州)
七绝·三题曲院风荷照
(平水韵)
妙手得来如画图,楼台醉雪小山孤。
乡关久别情何系,一片冰心在此湖。
注:
尾句化用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曲院风荷:南宋时是官家麯院。原名“麯院荷风”。
小山孤:杭州孤山。
作于2018年2月1日
沁园春(独木桥体)·咏春
兼和曹雪葵兄
(词林正韵)
雪送清明,谷雨冰枝,无处觅春。
看画中烟柳,心牵故里;杯中浊酒,魂醉阳春。
难送残冬,晨霜依旧,陋室洋葵已报春。
须乘兴,对花红一朵,沁咏元春。
咏春莫又殇春,更空叹浮云总负春。
自三言两语,诗中写意;千杯万盏,醉里吟春。
落叶归根,无非尘土,雨后新芽依旧春。
心随意,任家乡异域,何处无春。
注:
独木桥体:又名“福堂体”,只押一个韵字。
曹雪葵:万维诗坛(诗词歌赋)版主。
作于2018年4月25日
作者简介 阿立(笔名杭州阿立),理工博士,爱好文学诗词。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万维诗坛(“诗词歌赋”论坛)三版主。诗作收录于《诗夜星游集》(海风诗社诗词选第二册)和《诗情画意-海外文轩散文诗歌集》。
苏清风诗选
苏清风(中国·广州)
路
山路换上柏油装
小汽车哈口气,席卷
山哈部落的风
一趟一变色
路也无常
前路改山,命运漫水
看,那条披着沧桑,从南朝
穿越过来的新路,正伸进
江南烟雨,和谁的故事
诸路可破可立
唯空空的雾,不动声色
读一片夜色
将心探出窗外
读一片夜色
我的思绪漫延开来
春天仓促而去
临时光的流水
与自己对坐
我的一声叹息
落进风里,砸痛了光阴
此刻,千里之外
一朵白莲
在静静盛开
作者简介:苏清风,生于广东广州市,爱好国学、旅行、冥想、太极和古筝,偶尔以诗文随笔记录心情,部分诗作发表在《诗选刊》、《人民日报》、《芒种》等报刊杂志。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任凤凰诗社大洋洲总社荣誉社长。
莫燅珠诗选
莫燅珠(中国·湖北)
乡土
有泥巴的味道
也有牵牛花肆意的绽放
石板路咯疼的赤脚还在奔跑
那声牛哞,从夕阳的左肩滑落
扛爬犁的身影拉长黄昏
灶堂的火映红脸庞
摇尾巴的狗,在记忆里蹭来蹭去
老榆树仍然嶙峋
眺望的目光却越垒越高
——听,喜鹊的叫声多么吉祥
这一天,星辰也噙满泪水
高过云朵,也高过云朵之上的翅膀
父亲的背影逐渐遥远
爬犁与蓑衣在屋檐下静默
清瘦的风,与落叶一样悄无声息
倒伏的荒芜漫过头顶
那些姿势弓背,反刍的牛铃犹响
夕阳沿着左肩晃荡
声声吆喝,拉长记忆的黄昏
一叩再叩,目光仍在登高
人间灯火点亮归途
慈祥的音容退隐山野
噙满泪水的星辰,布满天空
作者简介 莫燅珠,凤凰诗社副社长,凤凰诗社亚洲总社社长,中诗网论坛主任编辑(首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母女游欧——结束篇
海云(美国)
一早自己一个人出去探路,一不小心坐地铁坐过了站,一出来竟然是巴黎的老中国城。
听说巴黎有两个中国城,一个老的,一个新的。新移民大多去新中国城,老中国城据说成了越南裔、泰国裔等东南亚裔的集居地。虽说我们在巴黎要待一周的时间,但女儿的节奏比较慢,一天一个风景点,七天就算能看七个,巴黎的名胜古迹也看不完,故而中国城不论新老,美国都见过,法国的就都不在我们的日程上了。
走进巴黎老中国城,正值中午时分,肚子里正唱空城计,就随便找了家店进去,一看是越南人开的,我喜欢越南美食,点了个虾色拉,外加两个越式春卷和粉果,春卷没吃完带回去给女儿吃了。与女儿游欧近一个月,几乎没吃到中国食物,越南食物也能唤起对中餐的向往了,觉得味道不错。
还看到一家华人超市,和美国唐人街的差不多,巴黎老中国城不算大,却什么都有。
记得在雨果故居里有一间中国屋,不仅有中国瓷器,还有不少中国风格的木刻绘画呢,想来曾经来自东方古国的艺术品在巴黎上层社会也是挺受欢迎的。
下午就带着女儿去逛香榭丽舍大道,把这条大道的历史和名气都讲给她听。看到大道两边不少美国的店家,她觉得好像跟美国区别也不大,她的消费只能在一些平价服装店如HM里转,那里面人山人海,我是难得挤,更难得排队。
法国得足球冠军的那晚,我本想带女儿去上凯旋门的,结果被法国人狂欢的人潮挤到了巴黎圣母院。
也好,成就我们这一个下午在香榭丽舍大道上的逛街乐,虽说女儿买衣服时在商店里觉得被“歧视”了一把,那也不算太影响我们的好心情。我们计划等天黑了再上凯旋门看巴黎夜景。
找了家叫Unisex的酒吧坐下来。人家都要坐在街边,我们家美国小妞喜欢坐里面,我说她不够法国化,她说里面有空调,外面热死了。
我要了碗法国洋葱汤,她要了杯鸡尾酒Mai Tai。那碗洋葱汤,老实说,没我做的好吃。
巴黎的夜和黑暗迟迟不来,晚上十点钟,天都还微微发亮,法国的夜晚比美国夏天的黑暗至少迟一两个钟头。我们都颇不习惯。
站在凯旋门上看香榭丽舍大道
在谢谢丽舍大道上吃完晚饭,慢慢逛过去,一看,OMG,地下通道里满满的人,都是在排队买票啊!
排队排得汗流浃背,心浮气躁,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买到票,过安检之后,开始登楼!慢着,没有电梯吗?前后左右的人都沿着旋转阶梯在爬,我也顾不上想拖着我的问题腿是否能爬得上去?爬呀爬,总也看不到头,到了觉得得歇一会儿,就装模作样举起手机拍两张照,举手机手都抖了,后面人也不好说什么,也有可能大家都需要歇会儿,再继续爬,好不容易爬到顶,晚风一吹,哇,真舒服,再放眼望去,一派美丽风光。掏出手机拍录像,刚拍了一分钟,啪,手机屏幕黑了。乐极生悲了!手机没电了!电池!备用电池!我记得带了两个,可是啊可是,我忘了带线!恨不得踢自己一脚!
女儿手机还有百分之十的电,多谢逛街,她没太用手机。她也不敢用了,说怕用完我们回不了住处!对她这种只会看GPS找路族,没电没手机就意味着迷路,可以理解。我对她说拍美景啊,路在我脑子里。她不相信,按机不动。一会儿之后,人群欢呼,原来不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亮灯了,女儿再也按捺不住了,跳起来开始拍录像和照片。
当然,当晚我带着她穿过巴黎茫茫的夜色,顺利安全的回到住处,也让她知道妈妈这个活地图的厉害。
登上凯旋门顶等于是爬了十几层楼,上了楼门忽然意识到我的问题腿似乎没问题了,我是两口气爬上了顶的,中间只歇了一小会儿。这一整天在香榭丽舍大道上逛街,这会儿已是晚上近十点了,我还能爬上凯旋门楼上,连女儿也对我的腿竖大拇指呢!
站在凯旋门和艾菲尔铁塔上,不可能不注意到远处的一群高楼林立,尤其是在凯旋门上,背对香谢丽舍大街的门楼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那群高楼处有一个很特别的方形拱门,女儿看了说感觉像纽约一样。那里正是被人们称为“小纽约”的现代巴黎金融商业中心。
上次来巴黎,我们也是看到那个大四方门好奇,地铁一号线最后一站就是那里,我们在最后一天过去“探险”,结果发现那边的商店不错,比起香榭丽舍的世界名牌的昂贵,那里算得上市民价格,但是式样要比美国同类商品时髦漂亮,尤其那会儿我住在加州硅谷,几乎与法国时装界隔着重重大山,到了这里一下子陷进巴黎的时装里,衣服鞋子买了一堆带回去。
这次带女儿过去,女儿对那个现代化的拱门不大感兴趣,但也是一下子就掉进那个巨大的商业中心里了,商业中心上下三层,什么都有,逛的我腿要断掉了。她买了一大堆,我如今反而看不中什么了,最后勉强买了一双鞋子,算作纪念吧!
这里最早是一片荒地,普法战争后,法国政府在这里建了一个小纪念碑,又荒了很多年,二十年前我去的时候,商店也不少了,但还是没有今天的规模,现在这里规划建设的很好,地下地上完全分开功能和繁忙,地下是交通枢纽,地上是金融和商业中心。
如果你在香榭丽舍上花够了钱还有剩,那就到这里来再买点礼品手信也不错,尤其年轻人,荷包不够鼓,但这里的时装还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巴黎的最后一晚,因为还多好几张地铁票,就趁女儿睡着了,一个人乘地铁到这个Bercy Village去逛,那里更像一个美食街,深夜十一点,商店大多关门了,可餐馆生意火爆,步行街上更是人来人往。既来之则安之,坐下吃点宵夜,南美的小米在法国大厨的手里也是别有风味的。
在巴黎的每天早晨,如果起得早,会去住处不远的超级市场烘培部买还热手的法式牛角包,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超市早晨八点才开门,早晨十点去往往就卖完了。一个牛角包只要一欧,却真的很美味,黄油的香气扑鼻,外面酥脆,里面松软,一咬酥皮碎直掉,配一杯咖啡,就是我标准的巴黎早餐。女儿起来通常都是过中午了,她不在乎牛角包冷了,会用刀切开,里面涂上加有芥末酱的蛋黄色拉酱,再把我煮好的鸡蛋切成片,外加两片新鲜的番茄,就是她的早午餐。
一般等她起床的时侯,我已经出门玩了某个地方又回来了,这天早晨就去了法国皇宫。
清晨一个人逛的地方还包括:巴士底狱,香榭丽舍附近的大公园,公园附近有歌剧院和博物馆,绿树成荫。这次注意到在我的故乡也十分出名的法国梧桐树,在巴黎确实不少,但是大部分我看到的巴黎梧桐树没有南京中山路的梧桐树粗,也就是似乎没有南京的梧桐树年份久。很有点奇怪呢!南京的梧桐树难道不是从法国引进的?无论如何,巴黎的梧桐树让我觉得与家乡有了一种连接。
本来还计划带女儿去比利时和卢森堡的,可她缓慢的节奏导致我们连巴黎都没玩彻底,好几个很好的艺术博物馆也没时间去了。出门快一个月了,母女俩都到了疲乏想家的地步。
回家吧!路总在脚下,无论走过怎样的路面,无论去看多么精彩的地方,最终,都要回家。
作者简介 女。现居美国新泽西。创办海外文轩文学写作圈(2009)和海外文轩文学网站(2011),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主席,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和北美纽约华文作家协会成员。
获乐透大奖的梦想
纽约桃花(美国)
纽约超级乐透奖积累到16亿美金的大奖吸引了全美国人的参与,甚至在遥远的中国,也有人按耐不住内心的骚动,开始跃跃欲试。
晓莉看到一个她倾慕的学姐在微信上发布群购奖票的消息,便马上用红包转了150人民币过去,学姐不是说一股两美元买一个梦想吗,那么二十美元可以买十个梦想了。
晓莉常常看到学姐在朋友圈发布在纽约生活多年的各种信息,从代购的衣服、化妆品到灵性学习旅游应有尽有。她已经羡慕得直流口水,恨不得插翅飞过去,也像学姐一样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惜,她只是一介白领,在京城里打工过着每月5000人民币的月光族生活,光是为了在京郊买一间小公寓都花费了父母一辈子的积蓄和自己全部的存款。这次看到学姐的发布的群购消息,她被打动了,赶紧就微信红包了二十美金价值的人民币,期望这个群购可以成功。
睡了一觉醒来,晓莉已经看到了学姐发给她的奖票照片,才知道这次连她在内一共五十八位女人一起买奖,奖票价格高达一千多美金。晓莉禁不住激动万分,觉得这次靠谱。一千多美金呢,折成人民币比她一个月工资都高。
“这次一定会中奖的?”晓莉坚定地回复学姐:“我们纽约见!”信息发了出去,连晓莉都惊讶自己的信心。纽约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但她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有财力飞去旅游,但是此时此刻一个大奖就让她信心燃烧,也太让她惊讶了。
“中了,你就可以坐私人飞机过来啦!“学姐半开玩笑地说,可听在晓莉的耳朵里,她觉得那就是一个上天的预示。
晓莉马上给在昆山的父母打了个电话,报喜道:“妈爸,这次如果我中奖了,我就马上在北京买个大房子,您老俩口一起搬过来跟我住。”
晓莉的父母一大清早接到女儿的报喜,激动得泪水盈盈,觉得自己养的女儿太靠谱了。万里迢迢到美国买了奖票就是为了老俩口啊!虽然,晓莉的父亲一直不相信买奖票的这种事,但心里面还是为晓莉的孝顺感动。
第二个电话晓莉本想打给自己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男友,但一转念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她晓莉中了奖,也许未必跟这个男友在一起。这几年的交往,男友一向自恃在外资公司工作的地位而压着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晓莉,让她心里面很不爽。“妈的,”晓莉心想,如果咱中奖了,也分一点给他,不过,要让他知道外资企业工作再牛,也成不了百万富翁,到末了,他还是要佩服我晓莉一回!
上班时,晓莉一直在兴奋中渡过。她想象着自己的团购中了大奖,五十八个娘们都成了百万富翁,她晓莉就可以马上辞职不干了。她一直梦想着开一个自己的音乐咖啡,按照最艺术的感觉请她心仪的艺术大师布置起来,让她的几个姐们都一起来干,一起开开心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少次,她们在一起抱怨自己的工作,老板和男友的时候,晓莉就想如果我有了钱,就一定要让几个姐妹都脱离苦海,不再生活在抱怨的负能量中。如今,想到自己离开这个梦想的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她心里面乐开了花。
整整一天,晓莉都在设想着如何花这笔钱。除了父母之外,她还想到乡下的外婆,那个从小把她一手带大的外婆。我要给外婆全村重新修路,开办小学和中学,让哪儿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免费上学。想到此,晓莉简直要笑出声来。
下班坐地铁回家时,路过那个几乎每天都会在天桥下弹吉他的小帅哥,晓莉再次驻足倾听他的吉他独奏。曾几何时,会弹吉他的男孩子在女孩子中有多吃香啊!当年,她妈妈的初恋对象就是她学校里唯一一个会弹《外婆的澎湖湾》的男孩子。那个男孩子初次登上学校舞台表演吉他独奏《澎湖湾》后,几乎全校的女生都开始暗恋他,而这个男孩居然只看上了晓莉的妈妈。虽然晓莉妈妈的初恋最后无疾而终,她还是嫁给了在机关单位里做公务员的晓莉爸,但是妈妈跟她说过的初恋故事却深刻地烙印在晓莉的脑中,挥之不去。每次路过这个弹吉他的小帅哥,晓莉都会给他的琴盒里放上五块或者十块钱,但今天,她却毅然决然地放下一百块钱。
晚上,晓莉躺床上的时候,心里感觉自己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过得这么充足。她看了会儿书,便微笑地进入梦乡。梦中,她看到自己如同母亲年轻的时候,挽着那个天桥下弹吉他的男孩子的手一起坐飞机去纽约。
作者简介 纽约桃花,本命胡桃(Sonia Hu),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及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文章及诗歌散见美国《侨报》、《世界日报》、台湾《传记文学》,并收录于《生活,还不错》、《纽约流光诗影》及《法拉盛诗歌节合集》等书籍。著有传记文学《上海浮生若梦》及中短篇小说集《上海以北北京以南》。
报纸版面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是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内外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