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207期
散 文
传说中的依玲
夏婳(美国)
我和依玲并不熟,只是打过几次照面,说过的话屈指可数,我想她应该连我叫什么名字都没弄清楚。可世事总是那么奇怪,有的人是生命旅程里一闪而过的过客,却会被牢牢地记在心底。在那些夜凉如水的日子,他们会突然措不及防出现眼前,轻舞往事,让人感概万千。依玲对我而言就如此。
第一次见依玲是在一位教友的家中,清冷的冬天晚上,蛮多人的聚会。之所以会对依玲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第三个孩子和我的小宝一般年纪,那时不到一岁。她的先生,看上去是孩子祖父的年纪,先是百无聊赖地看孩子玩,然后任孩子在茶几下呼呼大睡,他自己腆着大肚子坐在一旁地上若无其事地发呆。
那时的我初来到美国东南部夏洛特这城市,认识的人只有带我来参加聚会的朋友。我不太会和初次见面的人交谈,尤其是异族的,况且她先生看上去也没有任何要和我说话的意愿。所以几次想开口提醒:“孩子这样睡觉没盖的可能会着凉的。”话最终都还是被我吞回肚子里。只是悄悄地替孩子把衣服扯下来,呵护住了肚皮。也因此,后来我看见依玲笑容满面走过来抱孩子时,就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相对于她先生的年纪她年轻得让我讶异,相对于她先生的沉闷她热情得也让我讶异。后面大家围坐一起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她叫依玲,是从马来西亚外嫁过来的全职妈妈。
我们几天之后在夏洛特北部中文教堂重遇,她当时正在教堂厨房给孩子热奶,看见我冲出来打招呼:“可以在教堂再见到你真是开心啊!”她的普通话带着马来西亚人独有的口音,嗓子沙沙的,倒有另一番韵味。我清晰地记得她那日穿的是件粉色高领毛衣,黑色的直筒裤。颜色搭配得很清爽,毛衣很合体显得她的身材修长。她有南方人里少见的高挑凸凸有致,也有珠江南域那边人的普遍长相,浓眉大眼。她乌黑的头发一丝不乱地在脑后扎好,那笑容像春风一般温暖。我不由得好一番内心感叹,管三个孩子,怎么可以收拾得那么井井有条?我不记得那天我们有再聊什么,不过肯定是几句无关紧要的不相关话,萍水相逢毫无交集的过往说太多显得交浅言深。
依玲在教会的口碑非常好,姐妹们众口一声说她善良,乐于助人,同时也算命运坎坷。教友们还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只是时间久远,我大都忘怀了。只能在破碎的记忆里,依稀拼凑出她的故事大概。
依玲以前在马来西亚是挺有名气的化妆师,当年著名香港演员肥肥在马来西亚拍电视剧时,她就是剧组化妆师之一。事业上可谓春风得意。但是私人感情上她介入了别人的婚姻,对方是政界高层人物,绝对不可能离婚的。反复拖拉许久没有结果之后,她伤心至极到幡然醒悟,毅然斩断了这份情缘。在网上认识了她现在的先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嫁来了美国。
童话只是在故事里的,现实生活总是残酷得多。这段往事里,依玲的心酸和心痛肯定很多。别人津津乐道的跨国浪漫婚恋里依玲的无奈又有多少?比依玲大三十几的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迎娶漂亮年轻的外埠新娘,我无从得知。
但是那么多和那么大的不同,又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婚姻,要维系的艰难程度显而易见。大大小小的摩擦日常生活里应该司空见惯。已经儿孙满堂的依玲先生在要孩子这个问题上和她分歧非常大,或者年轻的依玲太想要个正常的普通家庭,她坚持我行我素,结婚不久就生下了孩子。他们为这争吵甚多,依玲的产后忧郁症也很严重,那个孩子因为她的疏于照顾,淹死在浴缸里。
这件让人不寒而栗的事情发生后,先生再也不敢反对要孩子。依玲一口气生了一个又一个,她似乎在繁忙的带孩子家务中反而得到解脱。只是纽约的生活费用太高,先生还要支付前段婚姻的赡养费,他们的日子捉襟见肘。在她怀着第三个孩子时,他们决定南迁夏洛特了。教堂的姐妹告诉我:“依玲是大着肚子来教堂的,她先生那时还在纽约上班根本顾不上她,她拖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教会姐妹轮流送饭给做月子的她。”之后依玲也非常感恩图报,对教会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友好。姐妹们若是有需要,她也总是不辞辛劳,尽力而为。
我静默地听着,内心是波涛汹涌,没有任何外援独自在异国他乡带过孩子的我,对她的经历感受自然丰富得多。外加她本人又那么有亲和力,我是很愿意和她走近的。只是她家和我家相距甚远,我那时因为种种原因很少去北部教堂,等我有规律去时,她早已不去了。让我徒留一番难寻佳人芳踪的感慨。
我曾经找教友探听过,她们说依玲的先生正式退休搬过来了,先生听不懂中文也不愿意来中文教堂,所以他们现在一起去西人教堂。我听后不免有些淡淡地惆怅,但同时真心为她高兴,终于过上了一家团圆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几年后,也是一个冬天的晚上,在教友家的学习圣经活动中再次见到依玲,我很意外。意外不止见到她,还有她的苍老速度。理论而言,最小的孩子都上学了,应该有些空闲而轻松一些了。她瘦了很多,曾经的丰满干瘪了下去,脸色蜡黄黝黑,精神也不是很好。一起坐地毯上闲聊时,我无意间瞥见她干裂得厉害起皮的脚后跟,再看手也一样。我吓了一跳,从包里翻出一支润手霜递给她:“买了很多支,这个很有效。”她愣了一下接过,笑着说谢谢,不知为什么我觉得那笑容很苦涩,让我无端地心疼。
我后来专门找教友问缘由,才知道依玲的先生退休后过来,一直生活在北方纽约大城市,对南边小城市并不适应。孩子多事情也多,两个大人都不工作在家里自然争吵多,起初只是言语争执,后来发展到她先生家暴她。她带着孩子逃了出来,所以她现在带着孩子们住在庇护所,正在申请离婚。
我的感觉仿佛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没有本地工作经验和学术专业的她,带着三个孩子怎么生活?我觉得她一个人带三个孩子出来太不现实了,上面两个不是挺大了吗?跟着父亲应该没问题,先把小的带身边,她在学习或者工作稳定后,再去争取大孩子也不迟。教友说我才是不现实,美国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远比一个孩子的单身母亲福利好得多。搞不好政府的补贴会高过她先生收入。我瞬间无语,但是不相信也不接受依玲是这个原因把所有孩子都带在身边。
政府对单身母亲的福利有多好我不知道,我了解的信息里,庇护所的条件都是简陋的。而居住的时间各个情况不同,都很难讲。我问教友依玲需要帮助吗?事实上我根本也提供不了任何实质的帮助。教友说这些事情太隐私,依玲并不希望太多人知道。我觉得自己帮不到忙,至少要尊重她的想法。只好装作若无其事,收拾好了一堆孩子的衣物,以穿小了为名托人转交给她。之后我没有再见过她,也无从得知她的消息。几次探寻,教友都说不知,也有的教友说依玲每次都是有事才来我们教会,没事,她人就没有影踪了。
一晃又过去了好几年,即便是记忆里,依玲都变得很遥远了。但我有时还是会很莫名地想到她,想起那时她的年轻靓丽,想起她曲折的人生遭遇,担心她现在的处境。我倒是很希望就如教友所言,她是因为一切安好而没有出现在我们眼前……
诗 歌
加拿大印象
雨文(美国)
1. 极简旅游者
枫叶之国的长椅
以它特有的热情
欢迎我
一个崇尚极简的
旅游者
2. 安大略湖边的海鸥
一只海鸥
在湖边沉思
它全神贯注
看着湖水
同伴早已飞远
可它并不在乎
秋日午后
阳光灿烂
安大略湖水
舞动着
金黄与蓝绿的变形
如同凡高的星空
沉思的海鸥
你可是凡高再世
3. 三个女人
三个女人一台戏
我以为这是中国俗语
却在加拿大一个街角
看见这座雕塑
三个女人
坐在一起
左边这位绘声绘色
右边那位全神贯注
可中间这位
交叉着双手
似乎不以为然
她们
身材丰满
神态鲜活
我
在心里
编织她们的话题
4. 街头歌手与小孩
中年吉它歌手
在魁北克老街口
声音略微沙哑地唱着歌
游人过往不息
无人驻足在他前头
一位年轻母亲
领着蹣跚学步的孩子走过
孩子挣脱妈妈的手
拿起小桌上的沙球
随音乐打起节奏
受了鼓舞的中年歌手
脸上露出温柔
歌声琴声悠悠
小小孩子边揺沙球
边回头
似乎在招呼我
一个正在欣赏这场音乐对话的游客
也去加入
桌上还有一个沙球
但我更愿意旁观这一幕
音符、节奏
把这一老一少
带入忘我境界
没有了年龄悬殊
没有了经历差别
两个灵魂
在拥抱握手
5. 心形岛
百万富翁鲍尔特先生
要送给爱妻一个巨大的惊喜
买下千岛湖上最大的岛
大兴土木建城堡
种植玫瑰橡树
设计四季花圃
一切进行得井井有条
四年弹指间
工程即将结束
谁料死神镰刀扫过
爱妻抱病西去
鲍尔特先生心灰意懒
不忍再多看一眼
这来不及送出的礼物
以一美元的价格
“卖”给了政府
世上所有的丈夫
无论贫富
想送妻子礼物必须趁早
心形岛就是永远的训导
随 笔
老外真的不会蹲
李双(澳大利亚·墨尔本)
澳洲人,老公一辈子不给老婆打洗脚水;老婆同样。两口子终生不洗脚?或者,都自己打水?也不是。是他们,只洗澡,从不坐着洗脚。需要降低身体高度时怎么办?常见的三招是:勾腰,跪下,坐地上。所以,无论在何处,包括家里,商场,公交站,火车站,大道边,都有人席地而坐,不分男女老少;而且丑鬼坐,美女也坐。例如美女在闹市里走累了,会一屁股坐在路边地上,玩手机,吃冰激凌,奇怪而有趣。
旅游景点,有旅行车满载旅行团,但不一定有班车;有的话,班次也少,比如说,半个小时一趟,一趟就一辆车,一辆车还装不满——根本就没有满过。有些地方不通公共汽车。是因为交通落后吗?不是,是因为交通太发达,少有人坐公车,都开私家车。公共汽车站,多数不设椅子,少数只有一把固定长椅,可以坐三四个人。不管有椅子没椅子,人们都喜欢坐在地上。
移民待久了,染上当地习俗,家里来客人,也常常直接坐地毯;甚至有,几个小时,宾主始终不挪窝的情况。
总之,澳洲人就是不下蹲,就是不坐小板凳;也根本没有小板凳。小孩子的小型桌椅用具,只是按比例缩小了而已。一句话,这有那有,独缺成年人的小板凳。
我曾经好奇地问过邻居瑞恩,为什么坐地等车?为什么直接洗澡,不单独洗脚?为什么不蹲?他晃动着大脑袋也好奇地反问我,为什么不坐?中国人难道光洗脚,不洗澡?要么洗澡时不洗脚?也许是出于好奇,他要求我传播中国文化,表演中国蹲,供他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潜心体会,逐步落实。我为了栽培他,当即展示:两腿一弯,蹲在地上,一手抱住膝头,膝头还顶着下巴。随便什么姿势,都达到了一流水平,不低于国家一级演员。
瑞恩瘦而高,西装外套下是一条原配裤子;这很少见。头大,一眼看去,有歪瓜裂枣之嫌。这颗瓜枣果然在认真学习。但他一蹲就后倒,后脑敲在地上,让人后悔不该在车库外的水泥地上蹲。那就移步去后花园吧。结果他一个人,在地上留下相当于好几个人的后脑印。两手抓了不少艾草。艾草怪,不吃不喝,永远长得生气勃勃。若要瑞恩不倒,脚跟不落地,高高翘着,脚趾头承力,即可;马步蹲也行;两胳膊平伸出去找平衡,像一只大袋鼠那样,同样不倒。但是,正规的中国蹲,就是全脚掌着地,下蹲到最低处,大小腿完全折叠靠拢,臀部靠近脚跟,不用伸胳膊啊!瑞恩啊瑞恩,笨是瓜枣的本分,太没有培养前途了,不愿意教这种笨学生!瑞恩笑着朝我走了四五步,“报复”道:“你不教?你一个吃辣椒的你不教?健身房有人专门教中国蹲,学员都能学会这项神奇技能!”是吗,搞笑的吧?
想起史书上说,“鸦片战争前,有智囊给林则徐提供金点子,说洋鬼子没什么可怕的,他们的膝关节不会弯,只能一蹦一蹦地走路。要是真的打过来,我们用根长竹竿一捅,他们就全倒了。”我哈哈大笑起来。瑞恩以为是笑他学习成绩差,也尴尬地敷衍了几声笑。
瑞恩走后,我好奇地上网查询,得知,“在西方人的腰部和盆骨之间有一块软骨,这块软骨使盆骨两侧的髋骨独立出来,被计入骨头总数。但是亚洲人例如中国人的软骨,年幼时人人都有,等逐渐发育成熟后,软骨演化成了实实在在的骨头,使三块骨头变成了一块。所以,西方人的骨头数量是206块,中国人则为204块。当西方人完全蹲下时,脚后跟无法着地。中国人则可以很稳定地以膝盖为轴完成下蹲的高难动作。”原来老外不爱蹲,家里甚至没有小板凳,和生理有关,不全是习惯使然啊!
我在国内时,并不知道他们这么怪;也不知道小板凳稀缺。
老天了解我的习性:从不坐地上。所以,第一次到澳洲时,它暗示了我。是这样的:川航规定,乘客行李上限46公斤。于是我使劲装。但始终不够数。我着急啊,怎么能随意辜负这家公司的厚道呢!你厚道,我也实诚,随手加了一根小板凳。可惜身边没有秤砣。即,我从中国,带走了一个小板凳;倒没想过让中国木器走向世界,并为中国工匠争光。嘿嘿,真是天意啊!后来才明白,它,有点稀世珍宝的味道。我进,可以蹲;退,可以坐小板凳。哈哈,幸福!
打算继续向瑞恩传授下蹲这一中华绝技。还想引诱他爱上辣椒。
至于小板凳,必须子子孙孙传下去。就算全澳洲都没有这个东西,起码俺老李家,还收藏着一个呢!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 Day 192
今天(星期二,9月29日)晴,气温9-18度。虽然最高气温只比昨天高了2度,但因为有太阳,很暖和,就像是回到了夏天,街上到处是穿短衣短裤迷你裙的。
今年,我们只开了房车一次,但它仍需维护和年检。因为疫情影响,房车维护公司打来电话,询问它停在何处?得知就停在我家前院室外时,他们说,为免除客户去维护中心的担忧,他们可派人上门维护(条件就是车停在室外,维护人员在室外维护)。
先生对这个建议很欢迎,当即约定,今天,他们就派人来我家进行维护。
上午9点左右,维护公司的技术员开着Van(小型货车)来到我家,停在我们的房车后面,车门打开,里面装满了维护工具。
维护人员戴了口罩和手套,先生将房车钥匙交给他。他打开前门,上车,将所有的玻璃窗都打开,开始了工作。开始,先生还站在车旁看他工作。他说,维护时间可能要几个小时,让先生进门休息。先生听从他的建议,回房看电视。
如果没有疫情,我们会问技术人员喝点什么的;但现在因为疫情,为了保护彼此,我们就没问。因为即使我们问了,他也会回答不用的。疫情下,与人相处,更需要为彼此着想。
下午1点左右,维护人员按响门铃,先生开门,他说:维护做完了,一切完好,没问题。他把装在小塑料袋里的车钥匙交给先生,并告知:凡他接触过的地方,如方向盘、门把手等等,他都已经消毒处理了,可以放心使用。
先生感谢他,接过钥匙,检查一下房车外部,见车窗玻璃都已经关好,就再次感谢,并告诉他会在网上付款。他回了声谢谢,告辞离开。
午餐后,先生说今天天气好,把房车开去清洗公司清洗。我建议说:“我们自己清洗吧?”先生说:“房车太高,顶部我们清洗不到,还是送去清洗公司吧,省事。”
我有着中国人的传统,处处想节约,事事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先生是地道的英国人,什么事都想请专业人员去做。反正一切帐单先生付,我没必要再和他争。于是,他拿起车钥匙走了。
两个小时后,先生回家了,他说:“清洗了一个小时,很干净。”我看了一下,确实很干净,清洗过的房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新车一样。
英国自今年3月起,进行疫情防控,我们一直没使用房车。原本计划开房车去儿子那里一周的,但现在,疫情越来越严重,儿子为我们的健康和安全着想,建议我们暂时不要外出,好好待在家,不要被传染了。
如果疫情不能有效解决,估计我们明年使用房车的机会也很少。车虽然不开,但维护、年检、保险费等等,一个都不能少,真是一个烧钱的机器。我建议先生把房车卖了,他不同意,只好留着继续烧钱。
今天晚上,儿子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他们公司总部建议,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他们会考虑长期远程上班。如果这样,儿子想在林肯附近买房,住房离我们近点,将来可以更好地照顾我们。
先生和我听了这个消息很开心,告诉儿子:“很赞成你的想法,我们会帮你在林肯附近看房的。”
先生对我说:“儿子迟迟不在南部选房,原来他有深思熟虑。”
儿子私下对我说:“离你们近一点,可以更好地照顾你们,如电脑出毛病了,换灯泡等等。”我很感动,感谢儿子的一片孝心;也庆幸当初他是选的电脑专业,可以在家里上班。在疫情下,能在家上班,这是多么重要。
有个好儿子,胜过一切。儿子,是我一生最好的作品。
报纸版面
征 稿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由于诸多不便,海外作者无稿费,不寄样报。见谅!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