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206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散 文

在地铁车厢

许定基(美国·纽约)

 

居家避疫期间,地铁马不停蹄,如常营运,为维持城市的运转不辞劳苦,以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抵抗新冠病毒,给市民带来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力量。体制有异,国情不同,采取的措施也无法一样。有别于中国武汉市的“封城”,武汉的一切停滞不前,仿佛按下了停止键,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死城”。但是纽约客自由惯了,而且还有很多乘客使用地铁上班,比如那些在必要行业工作的出行者。医护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垃圾处理行业、银行业者、新闻从业人员……他们当中,未必都驾车上班,出行不得不只能依赖公共交通工具了。就像我,能否依时上下班,直接与地铁息息相关,纽约市只能半“封城”了。

323日,是纽约市居家避疫开始的日子,这个日子对不少的市民来说,不知是绝望还是希望,或者兼而有之吧。我义无反顾,如常上班,但内心多了忐忑不安。我一走进地铁车厢,发觉车厢已经变得空荡荡,没有了往日的繁忙与拥挤。地铁像得了焦虑症,欲哭无泪。这是纽约有百多年历史的地铁,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悲伤事。我估计,乘客量比疫前至少减少了90%,地铁收入锐减不说,也浪费了资源。但凡事总有好坏之分,乘客减少不完全是坏事,对于我们这些使用地铁的通勤者来说,无形中扩大了社交距离,被感染的风险陡降,乘客的健康安全相对也多了保障。

地铁以不快不慢的速度行驶,但并非老态龙钟,仅是没有了往日干劲冲天的劲头,令我伤感。也难怪,在病毒无处不在,疫情如此艰难的时刻,谁不小心翼翼,现在连地铁也不得不步步为营不足为奇,可见疫情的严峻。我恐惧焦虑的是,就算疫情局势在如此恐怖的情况下,戴口罩的乘客依然寥寥无几,让我胆战心惊。就算是坚持在交通系统工作的员工,脸上的防护品也是一无所有,戴口罩仿佛是耻辱,避之唯恐不及,我不由得替他们的健康安全担忧了起来。也许他们不是病人,就像大多数身体健康的人一样。但谁又敢保证自己不是病人呢,因为有些人那怕感染了病毒,也没有症状,无法让别人提防。这些人无疑就是不折不扣的病人呀,同样也可以感染健康的人群,让病毒为所欲为!

一想到这里,坐在地铁车厢的我,有点儿不寒而栗了。我扯了扯头上的帽子,确信端正如一,没有歪斜才心安。虽然口罩是自己制作的,加上有围巾遮盖在外围,阻隔新冠肺炎病毒于口鼻外绝对不容置疑,对这一点我是信心百倍的。想到这里,忐忑的我才豁然开朗了起来。我不怕感染病毒,怕的是自己无缘无故把病毒传染给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萍水相逢者。

坚韧的地铁在行进中,绝没有要歇息一下的意思,我也被地铁的真诚感动了,感动于它对乘客的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相互斯守。如果没有它的尽责尽力,我就不能出门工作,收入中止后,生计就成了大问题。虽然,我可以领取失业金,因为失业金比薪水还高。但几个月后,工作就会没有着落,失业金期限又到,那时才是真正的欲哭无泪。此刻的我,突然感觉自己是幸运儿,全身竟然温暖了起来。

来到一个四通八达的繁忙车站,上车的乘客多了起来,车厢突然变得紧凑,虽然离拥挤还有一段距离,相信乘客都会宽恕的。我的思绪宁静得踏实,因为我的眼口鼻毕竟有了防护工具,有备无患,心平气和。我又替别的乘客健康担忧了起来,杞人忧天也好,白费心机也罢。虽然我无法说服别人戴上口罩,但我真希望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做榜样,能影响别人的习惯思维,戴口罩绝非,仅仅是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专利。

在这要紧关头,突然有一个行乞者,慢腾腾地踱到我的跟前。他衣着粗鄙,怪味弥漫,令我看见心生芥蒂,闻之有想呕的失态。我心里顿时浮起反感来,尔后又变气愤了。我兀自想,谁敢保证他不是新冠病毒携带者呢,他口鼻毫无防避遮蔽,长时间餐风宿露,得病的概率比常人高许多倍哩,于别人于自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呀。

相对我而言,他显然是一个弱者。就像跟百万富翁比较,我无疑是弱者一样。

我毫不犹豫从口袋里掏出十元,放到他的手上,说:“买几个口罩自我防护吧!”我见他茫然地瞅着我似懂非懂。我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说:“戴上口罩!”

Thank!”他笑着说完便离我而去。

面对新冠肺炎病毒,无论贫富,不分贵贱,上至总统高官,下及百姓乞丐,都不会幸免,只要你是地球人,你就有被感染的风险。保护弱者免受感染,就等于让更多的普通人远离病毒宿主,行乞者也有活着的权利。

虽然我不相信乞丐会主动去买口罩戴上,但我坚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至少让他知道,戴口罩是有意义的,而且作用还很重要。

走出地铁车厢,挥别地铁站台,回到我工作的地方,幸运的我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这是纽约市按下“暂停”键后,我体验了纽约地铁依然在奔跑、如常勇往直前的头一天。

两个星期后,在地铁车厢,我竟然看到那个乞丐戴着口罩在行乞,令我大喜过望。而地铁的工作人员,也全部带上了口罩,令我看着眼里舒服,心头踏实。只是到了此时,我已经悲哀不已。因为地铁系统的工作人员,已经有150人因新冠肺炎病亡;而流浪者和游民,共有100人病亡,怵目惊心,惨绝人寰!

尽管,病亡未必是因为不戴口罩造成的,但谁又敢担保与不戴口罩无关呢。

 

作者简介:祖籍广东开平,现居纽约。先后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过百篇,作品屡获征文奖和文学奖。著有散文集《情牵曼哈顿》等。

 




诗 歌

一把口琴

呢喃(德国)

 

他的重音口琴

吹起和弦如风琴般拉风

黄昏围坐一帮孩子

小院琴声悠扬

呼吸之间抑扬顿挫

父亲的主角晚会拉开帷幕

 

他仰望熟悉的蓝天

飞机轰鸣穿云吞雾

上下几千米翻飞

心跳与云比肩

孩子记得战斗机

曾是父亲玩嗨空中的坐骑

 

蓝天英雄

浪漫于军民鱼水

父亲男高音抒情

让母亲疲惫去了一半

小妹口水湿了一片

睡在母亲疲惫的背上

 

盘釦处剪影一根大辫子

哦,喀秋莎

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安娜·卡列尼娜

他们最喜爱的文学名著

也是送给第一个孩子的名字

十足的苏联青年文艺范儿

 

那时又红又专

而孩子才是他们

最欣慰最满意的作品

十年的风雨岁月

口琴哑了无音

 

一本红宝书上完小学

样板戏娱乐全民

夫妻被窝里要文斗不要武斗

满街流行贴大字报

老师被学生揪斗游行

神也从神坛走了下来

 

似水流年

那把口琴哪去了

再也找不到

木栅栏红砖的小院

蓝天英雄神话

盛满欢乐的黄昏

 

如果那把口琴还在

还有谁来吹奏

弥留之际的父亲

不能再讲一句话

却能完整写下

第一个孩子的名字

 

深刻在脑海的沟回处

定格翱翔的蓝天

黄昏洒满余晖的落日

口琴在通往记忆的隧道里

悠扬回荡

 

作者简介:倪娜(笔名,呢喃),记者、撰稿人。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世华作协会员,文心作家协会德国分社副社长等。曾为《华商报》记者、《德华世界报》总编,从2012年开始至今连续多年荣获世界华文诗歌、散文、小小说大赛20多个奖项,出版散文、诗歌、小小说、论文等合集二十多本,代表作长篇小说集《一步之遥》。作品散见海外欧美纸媒,文学杂志:《德华世界报》、《华商报》、《欧华导报》、《欧洲新报》、《欧洲时报》、《侨报》、《明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驱报》等,文学杂志:《小说界》、《红杉林》、《文综》、《香港文学》、《小小说时代》、《淮河文艺》、《红豆》、《华夏》、《微型小说月报》等。个人代表作《倪娜小说集——一步之遥》。

 




诗 歌

英雄与命运博弈

——写在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之际

张卓辉(荷兰)

 

《粟裕大将》爱好音乐儒雅,

因此耐性地重温这集勘察。

他特喜欢贝多芬的第三第五乐章,

今年为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会圆满解答。

 

京沪津音乐节媲美德国隆庆,

女儿全家旅行波恩度暑假,

传来伟人故乡纪念活动照片,

使您触景生情怒放心花。

 

我不是文学家,

也不是音乐家。

竟为德国呢喃作家《一把口琴》敬父亲的散文诗着迷,

重读数遍,试图将其背下。

 

钝笔顺撰者思绪写出拙评,

慨叹似曾相识世态岁月跎蹉。

皆因老爸也戎马半生,

青少年时期经历同她。

 

虽无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浪漫,

他却有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英勇冲杀。

虽无驾驶战鹰击长空迎敌,

他却奉命留香港岛眺东纵北撤齐鲁旗飘晚霞……

 

向她致个军礼,

诉说父辈同为共和国创建血溅汗洒。

向她致个军礼,

告知后代已海外赤子热爱祖国初衷仍无变卦。

 

羞涩的空脑里觅到了佐证,

华野司令粟裕的典故彰显韵佳。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拟同步进行,

慰藉诸君陶醉,倪娜赏嘉。

 

欣然获她“替父亲致个军礼”,

映入眼帘灵感顿时开闸。

字句言词喷泻成河不绝滔滔,

将携手描绘新的时代,不负韶华。

 

作者简介:张卓辉,70年代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系,曾任《广州年鉴》机电工业部类编辑暨《中国机械报》广东站特约记者。后旅居荷兰多年。曾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协会会员,80年代末至2000年初,一直为《广角镜》(香港政经论月刊,全国政协办的香港窗口杂志)专栏作者,《华人世界》(香港华侨华人总会主办,月刊)常年撰稿人和《华人月刊》(现为《地平线》,香港侨联主办)专栏作者。现为欧洲华文诗歌会会员暨《北欧绿色邮报网》(总部瑞典首都)驻荷兰特约记者。作品发表在各种平面(报纸刊物)和立体(网络,广播)刊物。暨秉承诗言志,诗抒情,诗演绎。

 




随 笔

最帅的理查德

坐忘(加拿大·蒙特利尔)

 

我出门采蘑菇,也就统共15分钟的样子–为了这口吃的,我也是……回到家,门锁坏了!我上,房东大婶儿上,房东闺女上,邻居苏珊上,全歇菜!

苏珊婶儿说,“要不我给你推荐个人—他啥都会!十项全能!”

“行啊!那您费神了!”

“那我这就给他电话了。”

……

“听他那意思,这事不在话下。”

我俩开始有一搭没一搭闲唠:

”您的母语是法语还是英语?”

“法语,但我很小的时候在美国待了几年,工作也用英语。”

“难怪您英语这么好!”(相对魁北克人的确比较好了,但还是有浓厚的法语尾音。不过,我愿意看到她高兴,毕竟我第一次见到热心肠主动帮助我的她,拉拉近乎吧!)

苏珊告诉我,理查德其实住得很近,但是我们等了好一会儿,很快我就明白原因了。

他开着一辆神气的白色van车,戴着口罩和透明塑料防护罩,穿着白色的短T-shirt,就是这条街上最帅的胖子–其实我应该用更美好的词语来形容我的救星,否则我这个手残星人今天会死得很惨??。总之理查德出现的时候,我很遗憾为什么没有“当当当”的背景音乐响起,这样才能匹配我的心情!

理查德的第一个动作,让我瞬间明白他所有的装备都不是用来博眼球的,真本事啊真本事!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纱窗门的那个弹簧给卸了,这样我就没必要总是像个李莲英一样在后面死死拉住它–前面几位帮我开锁的时候我都那么干。

然后,理查德从那个神秘的够尺寸的工具包里掏了什么东西鼓捣了两分钟,可能还不到–门开了!

我和苏珊发出了返老还童的少女雀跃!

原来这锁有个小零件松了,不灵光,所以钥匙怎么转,那锁舌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卡住了。

理查德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天,一边给我们解释又一边马不停蹄特麻溜给锁修好了。

今天我认识了一个心灵手巧,助人为乐的民间钢铁侠,世界上最帅最帅的胖子–我的街坊理查德!

而且,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冤枉胖子们笨手笨脚了!

 

作者简介:坐忘,原名周杨俊,另有笔名“文狗狗”。诗人,作家,翻译。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微信公号“文心论道”,在《当代》刊发过微型小说《子君的梦呓》,中篇小说《青春之歌》被收入合集出版,出版译作《刘琦作品集》,国内外刊物发表过若干诗歌、散文、小说。近作《狗狗日记》、《华夷归海记》。四季诗社成员,四季诗社网刊《渥水》编委,加中笔会会员,生活在加拿大蒙特利尔。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 Day 188

今天(925日,星期五)小雨,最高气温只有12度,风很大。出去购物,我穿着羊毛长袖连衣裙,外罩羊毛风衣,还是很冷,看周围的人都穿上冬装了。英国属海洋性气候,四季不分明,出太阳是夏季,落雨就变成冬季了。

我们来到M&S,在选购食物后,先生说再买一点Toilet tissues(卫生纸),我说:“家里还有很多,为什么又要买。”

他说:“现在疫情越来越严重了,可能卫生纸等又会像上次一样短缺,还是提前多买一点好。”

听了这话,我马上表扬他:“好,看得远,防患于未然,高瞻远瞩,多买点!”于是我们买了一大包。

下次购物,再多买点洗手液、免洗净手液、一次性橡皮手套等,开始第二次囤物。

前晚,我家客厅里突然“啪”的一声,三个照明灯泡全坏了,客厅陷入黑暗中。我忙搬来电视房里的可移动台灯,暂时用于客厅照明。

以往都是一次只坏一个灯泡,这次三个灯泡一起坏,有点奇怪。

以前,我们有一个好朋友Alan ,凡我家的电器出了问题,都是打电话请他来维修。我家先生动手能力很差,家里任何东西坏了,他自己从不动手。去年,这个好朋友Alan因病离世了,我们再没有认识的电工师傳,一时不知所措。

且因为疫情,也不方便请人来家里维修,于是我想起上次自己清理下水道的事,就对先生说:“我们先试试,看自己能否解决。”他说:“电器我不懂,从来没有碰过。”

我安慰说:“别急,等明天白天能看得见再说。”

昨天上午,我和先生先检查了保险丝是否正常,确认正常后,我让他换新灯泡试试。

他试图拆下旧灯泡,却发现取不下,灯泡与底座是连在一起的!我再检查,确实如此,就拍下整盏灯的照片,决定去B&Q (我们买此灯的商店)去问该怎样换灯泡。

我和先生一起开车去B&Q, ,到灯饰柜,询问营业员:“此款灯应该怎样换灯泡?“

营业员仔细看了我手机上的照片,说:“你们这款灯是Integrated 灯具,不能换灯泡,如果灯泡坏了,整盏灯具都要换。”

我和先生相互看了一下,我说:“又学到新知识了,以前买灯具时没注意,只选外观时髦好看的,没想到灯泡坏了,需换整款灯具,多麻烦,且不划算。”

我们要新买一款灯具,这次,我和先生吸取了经验教训,不再选标有“Integrated的灯具,而是选了一款能更换光泡的灯具。

回到家,我请先生取下坏了的灯具,按原样装上新灯,他说不会也不敢,我说:“我来试试吧?”

先生坚决不同意,说电路不同于下水道,如果装错了,会发生短路,引发火灾的。经他这样一说:我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能蛮来,打消了自己试试的念头。

接下来,我和他一起回想,努力搜寻可能认识的电工师傅。

突然,他说:“以前听Ned说过、他女婿是电工,如果家电发生了问题,可找他维修。”

Ned 是园术师,我们每年都要请他来整理花园, Ned是一个认真工作且负责任的人。

我有点担心,现阶段疫情严重,不知Ned的女婿是否愿意上门来维修。

先生打通了Ned的手机,Ned说他不能确定,他提供了女婿的电话号码,让我先生自己去问。

先生再打他女婿的电话,对方传来一个热情的声音:“Hello

先生自报姓名,说了情况,对方马上说:“我岳父常说起你,你给他很多工作,而且每次都给不错的小费。”他接着说:“你准备好新灯具,明天下午,我接小孩放学时,顺路去你家帮你装新灯。”

今天下午四点左右,Toby(Ned 的女婿)带着他的儿子(六岁左右)来到我家。他用自己带来的工具,三下五除二,不到十分钟就装好了新灯。先生先合上保险丝开关,然后再打开照明灯开关,客厅的灯全亮了。

先生感谢了他,并问:“我该给你多少钱?”

帅哥说:“不用给了,小事一桩,没事。”

先生说:“特别感谢你专程来我家为我们维修,钱是一定要给的。”

帅哥还是不要,先生坚持要给,帅哥就说:“如果你非要给,就象征性的给十英镑吧。”

先生给了二十英镑,并再三感谢。

送走帅哥父子,我叫先生把他的电话号码加进我们常用的紧急联系人列表,以后我们家的电器维修就交给他了。

如果这次不是他,如果请任何专业人士,上门服务起价都是五十英镑。任何时候,有熟人还是很方便的。

通过这件事,我们学到了:1)买灯具时一定要看清包装上的说明,不再买标有“Integrated”集成电路的灯具,因为一旦灯泡坏了,整个灯具要换;2)备好一份所有专业人员的电话号码,如电工、水道工、煤气工等,以备不时之需。

生活,是一门大学问,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才能活得更好。

 

作者简介:静好,原名王静,英籍华人。现任联合国《世界生态》杂志顾问,海外凤凰诗社副社长兼双语主编、世界名人会荣誉社长,作品散布在各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中国诗刊》《国际日报》等。多次获奖,世界诗会瑞典总社荣誉社长。

 




诗 歌

格律诗词三首

周厚春(中国·岳阳)

 

清平乐·初秋

 

秋时既立,

暑夏无归意。

草木风颜仍翠碧,

却是蔫蔫垂地。

 

何时盼到舒凉,

擎荷仰问炎阳。

烈日威容愠色,

瓢泼阵阵骄狂。

 

卜算子·老鱼鸥之死

一一湖边林子里一只孤独临死的老鱼鸥,我亲眼看着它慢慢死去。那一幕终生难忘。

 

晦暗水沟旁,

两点无光眼。

奋捕一生化育雏,

死去谁来见。

 

卷起半天云,

落叶随风转。

雨后阴沉雾满林,

只剩湿翎片。

 

七绝·告门神

 

娘亲去世十年五,

夜夜追思入梦难。

敬请门神如见母,

千千万万不截拦。





报纸版面





征 稿
国际日报的“国际副刊”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由于诸多不便,海外作者无稿费,不寄样报。见谅!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壮志未酬身先死 加里曼丹一市长候选人昨因冠病去世

总统顾问翁俊民高度评价王立平 为印尼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巴厘岛“疫”去客来会有时——访中国驻登巴萨总领事朱兴龙

印尼内政部:以事实证明地方选举不会造成更严重疫情

印尼在巴布亚侵犯人权?议会驳斥某国联大发言

佐科最新指示:大规模隔离损害经济 实施小规模限制

印中合作疫苗三期临床试验顺利并取得初步成效

印尼国防部任命两名曾上过军事法庭的前玫瑰小组成员

澳洲专家:印尼冠病死亡病例可能是公布的三倍

佐科:应把危机转化为契机 强化经济转型的动力

佐科首次登上联大讲坛:分裂与对抗动摇世界和平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20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200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9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98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9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96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