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209期
散 文
墨尔本医生上门记
李双(澳大利亚)
女儿生完孩子,出院三天,墨尔本妇产医院的女医生就追上门来,检查母婴健康状况。又考察婴儿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如果离谱,比如家里有吸毒的,有家暴的,有患精神病的……或讨厌养孩子的,都会马上报警,婴儿就可能变成“国家和人民的孩子”。
又隔了四天,婴儿刚满一周,区上的女医生也到了。
这位医生和之前的一样,身体好,肥而壮,深秋了,打着光脚噗噗噗地走进屋来。这不是真正的赤脚医生吗?哈哈!据我所见,澳洲人爱打光脚,就是在商场里,大街上,也能遇到雌雄赤脚大仙呢。我问女儿:“需要给医生倒杯水吗?请吃饭不?送红包不?包多少现金?”
女儿回答:“都不用;行贿是违法的,是要被举报的,是要受处罚的。工作就是工作,不用任何招待。若把行贿受贿发展到国与国之间,换来的不是尊重,不是更到位的服务,而是反目。”
哦——!那么我是个遵纪守法的老实人,从不行贿!
女儿又说:“如果天气热,给瓶矿泉水倒是可以,自来水也行。”
想起澳洲人家,确实没有温水瓶,企业根本就不生产这个东西,也少有饮水机;大都习惯喝冷水——自来水。觉得有趣。
医生从计算机里调出出院报告,对照着,一项项询问:伤口愈合情况、母乳量变化……然后检查、治疗。传授了后续的处理方法。
婴儿皮肤干燥,女儿遭到医生直接的温柔的批评。医生示范抹油,但动作大,挤得太多,整成个油娃娃了;强调了该用什么类型的。脸上有抓痕,女儿再次遭到医生直接的温柔的批评。医生示范剪指甲,这次动作标准;同时检查了自购的婴儿剪刀、指甲刀。提出了一堆问题:奶粉牌子、类型,与母乳量的比例;尿不湿使用量……还和前一位医生一个鼻孔出气,提示和介绍了,出现哪些情况,政府会果断把婴儿“收归国有”。
我表态:我的外孙女我们好好养着,不是国家和人民的孩子,只是我们的孩子。为此医生和我确认了眼神,都是彼此信赖的人。
医生虽然漂亮,但天生丽质男子气,手重,举止粗犷,让人担心。婴儿赤身裸体,什么毛毯、棉被都取走,硬碰硬,躺在台秤上,被拖过去搓过来,还扯了四肢和躯干,脚要怎样扭扭,手要怎样扳扳,一对小腿反复被拉开又关起,巨大的肉巴掌囥在囟门上,不知道检查什么。量完体重,也没手忙脚乱快速给婴儿穿上衣服,只顾有条不紊地比划着交代一二三。这是体检,而不是挼面做馒头吧?对,就是体检,而不是挼面做馒头!而且千家万户的新生儿,都是这样挼过来的,只要不是不负责就行了,手重就手重吧,说明白衣天使敬业呢,忍了。总不能勇猛地冲过去,搧她的胖脸几个正宗的,值医药费2000澳元的耳光嘛。搧医生耳光,国内倒有。华人到了国外,只要不是李小龙,凡是涉及到动武,都比较谨慎——打不过白人;女的打不过女白人,男的打不过男白人。凡是弱者,更爱好和平。
又提供数据,告知,婴儿一周会做什么动作,两周又有什么板眼;怎样和婴儿玩耍;婴儿某块胎记消退的大约时间;遇到某类问题打哪个电话,另一类又打哪个电话,有问题但不知道属于哪一类,可打132229——24小时母婴求助电话。
医生还根据考察情况,登录网站,“自作主张”,在小区母婴中心,预定了4周的育儿课。要求母婴一起参与,下周开始。要把母女两个快速培养成奇才似的。
“折腾”了一个多小时,医生走了。她进门时我们以为也是一次性的,其实不是。母婴都归区里长期负责,医生必须继续上门服务,重点在婴儿,只是间隔时间慢慢拉长了,即,1周,2周,4周,8周,4个月,8个月,12个月,18个月,2岁,3岁半,4岁。总之,跟踪到4岁。我还第一次接触并接受了一种理念:“每一位孩子都将是国家的公民,父母只是未来公民的临时监护人而已!”也第一次听到医生明确告知:“无论成人还是婴幼儿,人体只是需要水来保持机能平衡,热水冷水都可以,不必要喝开水。”都颇为诧异。
又想:婴儿跟踪到4岁,那么4岁以后又怎么办?要是管到80岁该多好!
照例,所有的医疗和服务,都是免费的。这个好!以前没有见识过!不出国,就开不了洋荤。
不光医生上门服务,国家还送别的福利——守在子宫外发款!!母亲有生产补助金——最低950澳元(约等于人民币4750元);产假补贴,两周付一次,每次付1439澳元(约等于人民币7200元),付8次。新生儿有牛奶金——一直领到18岁(各州不同)。要求感谢党和政府吗?没有。简直让人不好意思,脸都发烫了!不过不是不好意思发烫,是激动了发烫。世上的事,无论吹得怎样天花乱坠,彼此一对比,立刻显出妖形!
咦,再看看信息,还有别的什么金没有?漏掉了就对不起政府的那份耿直了。确实还有!那就继续领,不好意思也要领,领多了习惯了就好意思了。计有:看护津贴、配偶津贴、托儿津贴、孩子助养费、子女补助金、免疫接种补助费、学习津贴、学生津贴、电话津贴、交通津贴等。只发款而不罚款。莫非,政府要对孩子承包到底?“只要生孩子,就能奔小康”不是传闻?“生得越多,‘康’得越快”也是真的?应该是真的,因为澳洲特色资本主义的执政理念是,“经济增长必须直接和人民发生联系”。
后来,在福利署里,看见非洲移民,感觉他们,就是比我们更能适应新环境。三四个娃娃、七八个娃娃的壮妇,比比皆是;孕妇也比比皆是。生孩子的事业方兴未艾。娃娃多,福利就多啊。她们正实现着“只要生孩子,就能奔小康”的梦想,在等母凭子贵呢。我们应该向非洲朋友学习吗?学还是不学?
澳洲的婴儿,真正是国家的花朵,国家的未来!20年以后,都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本主义当班人呢!
作者简介:李双,男。祖籍四川,现居墨尔本。曾任报社编辑、记者。世界华人作家交流协会会员、澳大利亚新州华文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四部,及随笔2000余篇。
诗 歌
邓瑛诗选
邓瑛(德国)
只若一莲月
从喧闹的人群中
抽身而出,
退回到寂静的小院。
守着一树的葱绿,
是最简单的素美,
想必,知情的人
可以透过
密密匝匝的枝叶,
纳得一份露为风味
月为香的静美。
没有惆怅,
没有孤独。
远远地观望,
远远地思考,
用素素的姿态,
学会看淡一切,
学会看重一切,
学会把喜欢的人放在心底,
默默地不张扬。
不做看花客,
不做赏香人,
一朝一暮,
只若一莲月,
澄心聆听,
《春秋》一桌,
《诗经》一盏,
《绝句》半屋。
风吹诗长,
满目融融。
若子夜想歌,
那就一束香、三足鼎,
松木竹影韵中来,
相思梦句一树满,
心与无累,与世亦安。
那么,那么,
这一场静默,又何妨呢?
夏
夏来,
暑气渐浓,
绿荫袅袅里,
花木扶疏间安身
于是,
可以枕着翠绿
做一个有着花香的梦,
然后
借一把云梯,扶摇直上。
天上仅一日,
人间岁月长,
我们还来得及
给时间以时间。
我们
……我们
还可以
给所有的梦想以开始,
给所有的美好以期待,
给所有逝去的岁月
留一盏心灯。
心念的涟漪
心、是空空的;
心,又是满满的。
空空,
是一些俗世里
不屑的人事。
满满,
是一些来自
自然风物的美好。
心,是薄凉的;
心,又是热络的。
薄凉,
只对人性的
猥琐与不堪。
热络,
只对人性的
美善与真纯。
然而我们每个心念
都是投向
湖面的一粒石子,
心念不断,
于是有了或杂乱或绮丽,
甚或波澜壮阔
所谓的“人生”。
可是,
连这形体也不过是
涟漪的堆叠,
直到石子
全部沉入底,
“你”的湖就消失了,
湖也是幻影。
“你”的湖就消失了,
湖也是幻影。
转身遇秋
八月,未央。
秋风已经开始急着挥手,
一些别绪,一些离愁,
忽然就蓄满了
那一枚莲叶的心,
枯黄的过往,
渐远渐轻薄。
曾经,
有多少花红柳绿,
而今,
便有多少山寒水瘦。
看万千繁花
一颦一笑落去,
只把颜色交还岁月。
独坐黄昏,
等你翻手为云,
将我这一季的心情
一字一墨的种满,
无论悲与喜,
盛与枯,
都是前世的落笔。
如果,
我曾在路过的夏季里,
不小心
把回忆染满了衣襟,
也只是不说疼痛
不说想念,
只愿转身遇见秋时,
恰好有一朵野菊花在绽放
散 文
言传身教说口罩
许定基(美国·纽约)
自疫情爆发以来到2月中旬,我密切关注疫情的走势,对世界各国的疫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深究细察,唯恐错过点滴疫情信息。疫情热点地区从中国转到欧洲时,感觉新冠肺炎病毒离我们纽约客很遥远,就像战场上与和平环境一样的距离,遥不可及,天地之分。作为世界旅游城市的纽约市,尽管在街道餐馆上,风景名胜里,商店卖场中,游人如织,川流不息。但依然风平浪静,阳光明媚,丝毫也没有病毒造访的征兆,令我宽慰满怀。纽约州更是波澜不惊,天下太平,吃喝玩乐照旧。难怪有政府官员发表电视讲话说,病毒没机会对付我们。没有那个国家比美国更有准备……我们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医疗保健,最有才华的医生、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我对官员的话深信不疑,感到踏实和自豪。尽管美国的加州、波士顿这时已经有确诊病例,风声吃紧。但纽约这边似乎没有一点儿与疫情沾边的迹象,有市级官员还号召市民该干啥就干啥,比如到餐馆消费或者看场电影娱乐,利人乐己。我像吃了几颗定心丸,心中有风景这边独好的美妙感觉。
但夜深人静时,喜欢胡思乱想的我,怎么也感受不到纽约会置身世界疫情外。纽约市人口密集,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人口密度是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居住环境又拥挤,分租共用交替使用房间司空见惯,彼此之间逼迫到几乎没有私人空间。加上身处太平洋旁边,环境气候潮湿,这样的地方最适宜新冠病毒的生存复制了,这么好的温床病毒怎么会放过躲开。所以在我看来,纽约爆发疫情是迟早的事,区别只是疫情规模大小,疫情可控还是失控的问题。因为各国、国内飞往纽约机场的航班,每天成百上千班次,乘客如云,川流不息。游客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来回穿梭于曼哈顿的大街小巷,风景名胜,品牌店铺,餐馆酒店,纽约市有独善其身的可能吗?!
“晶晶,你还是戴口罩出门吧!”我劝告女儿说。
“爸爸,为什么要戴口罩呢?戴口罩有什么用处?”女儿瞅着我反问道。
“晶晶,戴口罩当然是为了防止感染新冠病毒了。难道你看不到吗?地铁车厢这么拥挤,连别人的呼吸声,你都可以听得到,你不担心会感染肺炎病毒吗?”我加大嗓子说。女儿用不屑一顾的眼神扫了我一眼后答:“感染那门子病毒呢,纽约市现在一例确诊也没有,平安无事,戴什么口罩。简直是小题大做。”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说的是自己在武汉期间,在1月初别人还没有意识戴口罩的时候,作者已经戴上了口罩。结果,在不少人纷纷感染得病的时候,唯有作者独善其身。现在,我相信纽约市也处于同样的关键节点上,不能掉以轻心,麻木对待。让自己的家人以超前的谨慎意识,戴上口罩防患于未然,无疑是明智和必要的选择了。
“晶晶,不是小题大做,是谨慎行事!”我苦口婆心劝女儿。因为我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已经戴了口罩出行几个星期了。
“别人都没有戴口罩,唯独我自己戴口罩,不是让我尴尬吗?况且只有病人才戴口罩,我没有得病戴什么口罩!”女儿据理力争反驳我。
听了女儿的话,我觉得女儿说的话也有道理,美国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就算是我自己,也是在口罩外加一层围巾加以掩饰,避免入乡了没有随俗,丢人现眼,形象突兀,感觉自讨没趣,更何况是年轻的女儿。一想到围巾,我突然灵机一动说:“晶晶,不如你用一条围巾遮蔽口鼻,这样就不会尴尬难堪,面子上过得去,还能起到防止感染肺炎病毒的大作用!”
女儿见到我言之有理,加上我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还补上唠叨,就说:“爸爸,那我以后就戴上围巾搭地铁上下班吧!”
第二天早上,女儿上班时,果然用围巾遮蔽口鼻出门,令我看后心里踏实,乐开了怀。
两个星期后,纽约市第一例新冠病毒确诊。这个确诊者就工作在女儿公司大楼的旁边,令女儿暗自庆幸,自己早有预防,置身事外。她对我说,要是当初她不听我的话戴口罩,现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了。此后,在地铁车厢,戴口罩的乘客多了起来,尽管有大多数的乘客,依然对口罩敬而远之,但女儿已经是戴口罩的忠实履行者了。
3月中旬,女儿下班归来,神色慌张地对我说:“爸爸,我工作的大厦有人确诊感染肺炎病毒了!”听了女儿的话后,我大惊失色,赶紧对女儿说:“从今以后,你出入大厦,乘搭电梯也得戴上口罩,还有手套,要常备洗手液,接触到公共地方就洗手或者消毒,比如电梯按钮。”女儿丝毫也没有反对,她当即答:“好的,以后出入电梯都要戴口罩,戴手套和时刻准备洗手液。”
“晶晶,我估计政府很快就要‘封城’了,你公司会让员工在家办公吗?”我小心翼翼问女儿,担心她的公司会因疫情关门。
女儿答:“估计公司也会居家办公,老板已经说过了,如果员工身体不适,千万不可上班,可以请假在家工作。”
“你们公司有人这样做了吗?”我迫不及待问女儿。女儿答:“公司现在没有人这么做,但公司有位刚刚从欧洲旅行归来的员工,昨天回来就开始咳嗽……”
“晶晶,他办公桌离你远吗?”我焦急地问,感觉自己的心跳已经加速。
“他的办公桌就在我对面!”女儿失声答。
听了女儿的话,我心慌得厉害,心跳倏地急剧上升,想不到病毒攻到我家门口了!
“晶晶,他对着你咳嗽了吗?”我忐忑不安问女儿,紧张得身上冒出汗来。
“没有,他是下午才回来公司上班的,那时我刚好到银行兑支票,回来他已经让老板劝说回家了,还叫他暂时停止上班工作!”女儿心慌得断断续续地说。
听了女儿的话,我当即松了口气。接着说:“晶晶,那你明天告诉老板,要求在家工作!”
几天后,女儿兴奋地告诉我说:“公司决定在3月23日开始,让公司全体员工在家工作。”
听了女儿的话,悬在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在家办公两个星期后,女儿收到老板的电话,老板告诉她,她的同事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者!女儿听后,大惊失色,拿电话的手久久没有放下来。
“晶晶,那个同事被确诊了吗?”我焦急地问女儿。
“是的,他已经住院了!”女儿惶恐地答。
纽约市的疫情,难免让我的心情紧张担忧,因为我依然工作在公司岗位上,还得使用地铁这个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我甚至冥想,自己万一感染上了肺炎病毒,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呢?上急诊室?人满为患。找家庭医生?早已人去楼空。去检测?一位难求。似乎都不容易办得到,教我想着想着就生出了焦虑来。
随 笔
疫情下英伦真实生活
静好(英国)
宅家日记 Day 209
10月16日,星期五,晴。家里的中国食物吃完了,我对先生说,我们去中国超市买些食物吧,他欣然同意了。
戴好口罩、手套,我们驱车来到市区一个中国超市,我让先生在外等着,自己一个人进去选购。
选了喜欢吃的方便面、豆腐、豆干、剁辣椒、面条、红薯粉之后,忽然看到了皮蛋,6个一盒、5.99英镑。以前一直舍不得买,每次都只是看看,这次终于买了一盒。回家后,立即剥开一个皮蛋,看着蓝幽幽的松花,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小时候我很喜欢吃皮蛋,还总想弄清里面的松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吃时总是很小心,一小口一小口地咬,咬一口后就仔细观察,想找到松花的根儿,但总也找不到。
小时候,我吃东西很挑剔,很多都不吃,如鱼和面条等等,所以我那时很瘦。母亲知道我的“毛病”,每次见卖皮蛋的小贩经过,都会买一个,剥了壳,递给我当零食吃;我一边吃一边研究着松花,母亲问:“好吃吗?”我点头答:“好吃!”
那时,父母亲都在上班,但工资不高,要养六个子女,能吃饱穿暖就很不错了,家里很少买零食吃。当时我太小,不懂为什么母亲只买一个皮蛋,也从没问过:“妈妈你想吃吗?”更没想过要分一半给母亲。
后来移民到英国,因太想念中国食物,就请先生开车,去很远的曼城、伦敦的中国超巿去买;每次看到皮蛋,就会想起小时候母亲买皮蛋给我吃的情景,看看价格,总是又恋恋不舍地放回原处。在我们家,先生会付其它所有帐单;但买中国食物,需要我自已付钱。
来英国20年了,以前我从没买过一次皮蛋,因为每次看到皮蛋,就会想起母亲。母亲老了,退休工资不高,如果不幸得病、要住院,需要一大笔费用;或者等母亲老得不能自理了,要住养老院等等,也需要一大笔钱。为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除了平时给母亲生活费,过年过节过生日送礼物等等,我还一直准备着送她老人家进一个好的养老院。所以,我平时尽量省吃俭用,力求为母亲多存点钱。
体贴的母亲一直生活能自理,临终前也没进大医院。为了不太麻烦子女,母亲安祥平静地走了,没用子女多少钱。
母亲不在了,我不需要再为老人家存钱了;儿子已经上班,而且比我有出息,工资比我高,也不需要我为他存钱。以后,我自己的收入,除了交养老金、买养老保险外,其他的就自己享用了。
看着皮蛋,感慨万千。我与二姐在微信上分享感悟,二姐也特别感慨老母亲的仁义。现在她也没有负担了,以后我们该吃的吃,该玩的玩,尽情享受生活。
吃着皮蛋,想着母亲,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为母亲存的钱,我还是会用于母亲,已经为她老人家办了隆重的丧礼,以后再为父母修一个好墓,福佑子孙后辈。
报纸版面
征 稿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由于诸多不便,海外作者无稿费,不寄样报。见谅!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印尼警方揭KAMI嫌犯仇恨言论:新法偏向中国投资者和贪婪商人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